把法治精神落實到日常工作中
2006年以來,于濤一直在國家糧食局政策法規(guī)司法規(guī)處從事糧食法制工作。十年來,于濤緊緊圍繞糧食流通中心工作,認真履行工作職責,積極做好糧食法制建設、糧食普法依法治理、行政復議等工作,為推進依法治糧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
“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心中”,只有內心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才能遵守法律。于濤常說,只有銘刻在人們心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他將法治信仰作為自己的價值觀和工作準則,把法治精神落實到做好糧食法制建設的日常工作中。
于濤從事糧食法治工作以來,認真組織落實全國糧食行業(yè)普法依法治理的相關工作,糧食法制宣傳教育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精心制定普法計劃,有計劃地開展普法宣傳。于濤先后起草了全國糧食行業(yè)“五五”、“六五”普法規(guī)劃和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點,研究提出普法的工作重點和主要任務,確保普法工作有計劃、有步驟推進。在制定普法計劃時堅持“四個結合”,即將普法規(guī)劃與糧食部門中心工作相結合,學習糧食相關法律法規(guī)與學習基本法律知識相結合,五年普法規(guī)劃和年度普法要點相結合,尊法、學法與守法、用法相結合,確保了普法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開展《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的學習宣傳。《糧食流通管理條例》是糧食部門依法治糧的重要依據(jù),糧食部門每年都圍繞該項條例開展學習宣傳活動。于濤結合糧食流通中心工作和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認真研究起草該條例的宣傳方案,對宣傳活動進行部署安排。他還多次組織開展了條例宣傳的相關活動,包括起草關于宣傳貫徹條例的相關文件,設計印制發(fā)放宣傳畫和宣傳資料,在全社會開展征文活動和知識競賽,對征文和競賽答卷進行認真評選,在局政府網站開設宣傳專欄等,并對全國條例宣傳情況進行總結,研究提出宣傳貫徹條例的合理化意見建議。2006年以來累計印發(fā)宣傳畫70余萬張,編印宣傳資料100余萬字,收到征文稿件千余份,知識競賽參與人數(shù)10萬余人。
(三)積極做好糧食普法督導驗收工作。根據(jù)全國普法辦統(tǒng)一部署和國家糧食局安排,于濤在全國糧食行業(yè)認真組織開展普法中期督導檢查和總結驗收工作,結合糧食工作特點精心周密制定檢查方案和檢查標準,采取多種方式組織開展全行業(yè)普法檢查驗收工作,確保檢查工作規(guī)范、有序、順利進行,并及時對全行業(yè)的普法工作進行總結,將糧食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不斷引向深入,進一步推動普法規(guī)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的貫徹落實。
(四)堅持法制學習宣傳與法治實踐相結合。于濤認真分析基層糧食部門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認為法治學習應該與實踐相結合,提出開展糧食依法行政示范創(chuàng)建活動等合理化建議,通過參加示范單位座談會、實地調研等多種形式,了解掌握示范單位的相關情況,及時總結推廣示范單位依法行政工作的典型經驗,充分發(fā)揮了依法行政示范單位的模范、帶動作用,推動了基層糧食部門依法行政工作的全面開展,以點帶面促進了糧食行業(yè)依法治糧總體水平的提高。
于濤結合糧食業(yè)務特點,起草了《糧食行政復議工作規(guī)程(試行)》,對糧食行政復議的具體工作程序和制度進行了明確和細化,重點突出了對糧食行政復議申請、受理、審查、決定等四個環(huán)節(jié)的程序規(guī)范,進一步簡化申請人的申請形式,暢通了復議渠道,對被申請人在行政復議過程中的責任予以明確規(guī)定,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復議為民”的工作理念。修訂完善糧食行政復議法律文書文本,法律文書文本種類由13種增加到25種,并對行政復議法律文書格式進行了統(tǒng)一規(guī)范。他在辦理糧食行政復議案件時,積極主動與申請人溝通,耐心向申請人解釋行政復議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涉及行政法規(guī)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及時向國務院法制辦請示;涉及對被申請人行使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自由裁量權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出的行政復議案件注重運用和解、調解手段,采取鼓勵申請人和被申請人自愿達成和解協(xié)議,主持申請人和被申請人調解等方式解決行政爭議;對事實認定清楚、責任明確的行政復議案件進行認真審理,及時提出行政復議決定的建議,切實保障了申請人的合法權益,也贏得申請人對糧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于濤受理的多件復議案件沒有一件進入行政訴訟或者裁決渠道,達到了定紛止爭,案結事了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
普法驛站
行政許可的范圍
根據(jù)《行政許可法》規(guī)定,下列事項可以設定行政許可:
(1)直接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經濟宏觀調控、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以及直接關系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等的特定活動,需要按照法定條件予以批準的事項;
(2)有限自然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公共資源配置以及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業(yè)的市場準入等,需要賦予特定權利的事項;
(3)提供公眾服務并且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職業(yè)、行業(yè),需要確定具備特殊信譽、特殊條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資格、資質的事項;
(4)直接關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設備、設施、產品、物品,需要按照技術標準、技能等資格、資質的事項;
(5)企業(yè)或者其他組織的設立等需要確定主體資格的事項;
(6)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可以設定行政許可的其他事項。
行政許可的排除范圍: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的;
(2)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jié)的;
(3)行業(yè)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
(4)行政機關采用事后監(jiān)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夠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