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峰
2016年3月21日,是第16個“世界睡眠日”,此次世界睡眠日的中國主題為“美好睡眠,放飛夢想”,為了喚起全社會對良好睡眠的高度關(guān)注,有關(guān)方面舉辦了很多活動來進行宣傳。
說起來,睡覺可是我們的頭等大事,辛苦勞累了一天,體力和精力消耗了很多,此時我們的身體急需休息,我們有柔軟的床,溫暖的被窩,可是在動物的世界中,它們怎么解決自己的睡眠大事呢?
睡相各異萌翻天
動物打盹可不一定都是閉上雙眼的。當沃爾伯格肩毛果蝠睡覺時,藏在翅膀里的那只眼睛是閉著的,而露在外邊的一只眼睛卻睜得大大的!睜著一只眼睡覺的動物有很多,如普通海豚、寬吻海豚、某些種類的海豹以及很多鳥類,像是野鴨、家雞和南美洲的洪堡企鵝等。據(jù)南非的科學家稱,他們觀察到有21%的蝙蝠在睡覺時會睜著一只眼睛。這種睡眠又被稱為“半腦睡眠”,也就是說此時它的大腦只有一半處于睡眠狀態(tài),另一半則處于清醒狀態(tài)。這樣的睡眠既能幫助動物躲開天敵的捕殺,或者便于在水下呼吸,又能使身體得到適當?shù)男菹ⅰ?/p>
海獺有一身厚厚的皮毛,而且皮毛上還有一層脂肪,即使在深水里也能滴水不透。海獺喜歡在海里睡覺,可能是因為它們覺得在海里比在陸地上更安全。為了睡覺時不被海浪卷走,它們常常會聚在一起,數(shù)量甚至超過百只。海獺漂浮在海面睡覺時會在身上纏著海帶,就像人類開車時系上安全帶一樣,而更讓人忍俊不禁的是,有時它們甚至還會“牽著手”睡覺,可真稱得上是“鐵哥們兒”??!
對于野生動物來說,睡覺總是和危險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為了避免在酣睡之際丟掉性命,動物也有自己的高招。據(jù)南非夸祖魯-納塔爾大學的科學家們觀察,雄性紅簇花蜜鳥在睡覺時會將胸脯上明黃色的艷麗羽毛張開來,而白天卻很少這樣做??茖W家們用紅外夜視儀記錄下了這個有趣的現(xiàn)象,他們的解釋是,也許這樣會使接近花蜜鳥的動物產(chǎn)生錯覺,誤以為這是某種大型動物的眼睛,只好趕快溜之大吉。
猩猩與人類有很多相似之處,而其中最令人稱奇的是,它們是除人類之外唯一會為自己搭建“床墊”的動物。當然啦,這“床墊”既不是用海綿也不是用棉花做的,而是聰明的猩猩折下大量的樹枝和草搭成的一個帶有凹面的“樹墊”。它們在“樹墊”上睡覺時就像人類一樣,或者躺著,或者趴著,睡得可香了。搭建“床墊”可是個技術(shù)活兒,猩猩6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練習,可要到三四歲的時候才能完全學會。至于猩猩為什么喜歡搭“床墊”,據(jù)《美國體質(zhì)人類學》雜志上刊登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可能是為了避免從樹上掉下來,也有可能“不是必須這么做,而僅是因為它們能這么做”,換句話說,“誰叫咱這么聰明呢!”
睡眠長短有原因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睡眠研究中心的耶柔米·賽吉爾博士認為,動物睡眠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于它們花在進食上的時間。一般來說,草食性動物的睡眠時間比較短,因為它們的食物熱量較低,需要花很多時間“用餐”。據(jù)20世紀70年代的一項研究表明,野生狀態(tài)下的長頸鹿每天只有5-30分鐘是處于深睡眠狀態(tài)的。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的約翰·萊斯庫博士則認為,少睡點覺的另一個好處是免于被天敵捕殺。
相反,肉食動物的睡眠時間比較長。它們不用總是“提心吊膽”地過日子,而且群居的“大家庭”生活由于有“站崗放哨”的,也使得它們能有更多的時間休息。據(jù)觀察,圈養(yǎng)狀態(tài)下獅子一天的睡眠時間能達到10-15小時。不過野生狀態(tài)下的獅子睡覺可不像人類那么規(guī)律,需要捕食的時候它們會減少睡眠,反之則會多睡會兒。萊斯庫博士認為,只有能夠見縫插針、抓住時間休息的動物,才更有可能獲得生存的機會。
睡眠固然重要,可是虎鯨媽媽和海豚媽媽在產(chǎn)仔后的頭3周內(nèi)卻幾乎“不眠不休”。2007年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為了保證孩子的安全,這段時間里海豚媽媽始終與海豚寶寶一起在水下游弋,不會單獨浮出水面呼吸。海豚和虎鯨都會“半腦睡眠”,即便如此,科學家認為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海豚媽媽和虎鯨媽媽的睡眠也是非常短暫和支離破碎的。為了孩子,它們也真是夠拼的!
究竟誰才是“睡神”?
怎樣判斷動物花多少時間睡覺呢?野生狀態(tài)下這可是很難做到的。2013年有人給考拉裝上了測量器,想跟蹤觀測它們的睡眠時間,可惜這種裝置敏感度不夠高,無法將睡眠和休息區(qū)分開。確定睡眠的“黃金標準”是根據(jù)腦電波,所以目前對動物睡眠時間長短的精確測定數(shù)據(jù)基本上來自于圈養(yǎng)的觀察對象。據(jù)2013年澳大利亞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考拉一天當中有14.5個小時在睡覺,另有5小時是在休息,用于消化熱量極低的桉樹葉。根據(jù)萊斯庫博士的觀察,至今為止,動物“睡神”的紀錄保持者是毛犰狳(20.4小時)和小囊鼠(20.1小時)。
不過,圈養(yǎng)狀態(tài)與野生狀態(tài)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所以這些數(shù)據(jù)還是值得謹慎對待。比如,1969年曾有人稱小型棕蝙蝠睡眠時間最長,24小時中竟有19.9小時是閉著眼的??扇R斯庫博士認為,由于測定時蝙蝠身上戴著儀器,并且被關(guān)在了它并不熟悉的實驗室里,與自然狀態(tài)有很大差別,其實它很可能已經(jīng)進入了“蟄伏”的狀態(tài)?!跋U伏”不同于睡眠,此時動物的代謝率、體溫和腦神經(jīng)活動都急劇下降,是動物遇到特殊環(huán)境時出于自衛(wèi)的一種“節(jié)能模式”。在自然狀態(tài)下如果遇到嚴寒就是“冬眠”,碰到高溫則會“夏眠”。有些動物甚至每天都會“蟄伏”一段時間,據(jù)2014年的一份報告稱,美洲獾平均每天都要“蟄伏”14小時。
大犰狳也曾經(jīng)登上過“睡神排行榜”,據(jù)觀察,它們平均每天有18個小時是在地下的洞穴中度過的。不過巴西潘塔納爾大犰狳研究項目的阿諾德·戴斯比茲博士認為,它們并不是一直在打瞌睡,因為據(jù)他觀察,大犰狳經(jīng)常將洞穴挖到蟻穴的下面,所以很有可能它們還將部分時間花在了吃上。
樹懶也是出了名的喜歡“睡懶覺”,在圈養(yǎng)環(huán)境下一天能睡15個小時??墒?008年科學家在巴拿馬做的一項野外觀察發(fā)現(xiàn),其實樹懶一天只睡10個小時,跟獅子的睡眠時間差不多。盡管如此,對于只吃水果和樹葉,同時還不得不提防老鷹和豹子等天敵的它們來說,這10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已經(jīng)算得上是很長的了。據(jù)科學家解釋,這很有可能是樹懶以減緩活動的方式來躲避危險。
(責任編輯:白玉磊 責任校對:夏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