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義挺
(中共福建省委政法委,福建 福州 350003)
?
公訴權碎片化:問題、整合與路徑
——基于審判中心語境下的分析
嚴義挺
(中共福建省委政法委,福建 福州 350003)
刑事訴訟權力主體是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主導性力量,正確認識訴訟主體性質是改革的內在需要。公訴權作為代表檢察主體參與改革的核心權力,當前對其認識存在碎片化問題,包括概念認識片段化、外延認識片面化、屬性認識模糊化、屬性與權能的混同化。準確把握公訴權的法律監(jiān)督屬性,是碎片化整合的基礎。在整合的具體路徑方面可沿循分類、分權、分流的“三分式”模式。
審判中心;訴訟主體;公訴權;碎片化;整合
(一)審判中心語境下的三重否定
“語境是圍繞我們所要理解的現(xiàn)象和為它的適當闡釋提供方法的框架?!盵1]49作為近年來的高頻詞語,審判中心構成中國司法的新語境,為理解、推進司法改革提供新的研究范域。結合官方文件(如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2014-2018)》等)的闡述,所謂“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是指為了貫徹“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的訴訟原則,落實把審判作為定罪量刑核心階段的要求,以全面貫徹證據(jù)裁判規(guī)則、依法嚴格采信證據(jù)、完善證人、鑒定人出庭制度等為基本手段,以確保偵查、審查起訴的案件事實證據(jù)經得起法律檢驗為直接目標的訴訟制度改革。由概念可以看出,以審判為中心本身并不具有配套、獨立、可操作性的制度安排,其存在形式更傾向于一種抽象意義上的司法理念,改革的推進邏輯,是通過這種司法理念,更好地執(zhí)行、落實現(xiàn)有的和不斷完善中的訴訟制度。因此,審判中心新語境隱喻著三重否定。
首先,以審判為中心否定“擴權論”。優(yōu)化司法職權配置是改革的內在之義,但“優(yōu)化”≠“擴權”。有研究指出,我國刑事訴訟隱藏著司法機構功利主義與機構本位的考慮和一定程度上的功利主義動機。[2]22為避免陷入功利主義所導致的借改革之名行擴權之實的情況,應予明確的是,以審判為中心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以法院為中心,不應將改革視為刑事訴訟權力主體間利益的重新配置,或是審判的“擴權式”改革,借以讓審判的權力觸角延伸至偵查、檢察的特有領域,以此來構建審判主導全部刑事訴訟進程的格局?!皺嗔Ψ峙湔摗钡母母锼季S存有打破現(xiàn)有權力主體訴訟地位相對平衡狀態(tài)的危險,無形中會引發(fā)新的對司法權力分配狀況的爭論,導致改革在認識和實踐上走向利益再分配的誤區(qū)。
其次,以審判為中心否定摒棄現(xiàn)有訴訟模式。在我國,公檢法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是具有憲法地位的刑事訴訟原則,其下所形成的辦案模式,既是一個推進訴訟進行的保障機制,也是一個多層次、跨部門的監(jiān)督制約機制,通過偵、訴、審的三重審查,最大限度提高辦案質量。時下,這種分階段推進的訴訟流程卻被形容為粗放的公檢法“流水作業(yè)”或“做飯、端飯、吃飯”模式,實為對既有辦案模式的全盤否定。以審判為中心意在通過程序理念的深入,明晰各主體間的職責分工,凸顯審判在定罪量刑過程中應然的中心地位,打破可能存在的重配合輕制約等訴訟理念壁壘和部門利益保護機制,其實質并非否定現(xiàn)有訴訟流程,恰恰是為了更好地落實上述訴訟原則。
再次,以審判為中心否定泛時空論。偵、訴、審三方在刑事訴訟中的不同作用,不是法院一個部門或者審判一個環(huán)節(jié)所能實現(xiàn)。以審判為中心既非要求檢察官始終以“審判”為中心進行審查起訴, 也不否定偵查權于偵查階段的中心地位。刑事訴訟的各個階段各有規(guī)律特點,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各有職責任務,理應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不同的訴訟階段理應允許不同的中心存在。所以,以審判為中心不是絕對化的原則,司法改革的內在邏輯并不排斥訴訟過程的多中心論。相反,審判中心主義不僅沒有否定審前程序的重要性,反而突出了審前程序的重要性,對此筆者將在下文作進一步論述。
(二)新語境下的主體問題及其重要性
三重否定的內涵帶來兩個呈遞進關系的啟示。第一,從改革的直接面向來看,以審判為中心旨在強調審判階段對于案件處理結果的重要性,發(fā)揮審判程序對偵查權、起訴權應然的制約作用,以及作為定罪量刑上的終局性權力應有的權威性,規(guī)范偵查和起訴活動,提高訴訟質量,防范冤假錯案。所以,以審判為中心的核心是“以庭審為中心”,即做到事實證據(jù)調查在法庭,定罪量刑辯論在法庭,裁判結果形成于法庭,全面落實直接言詞原則,嚴格執(zhí)行非法證據(jù)排除制度等。從這個意義上講,促進庭審實質化,是以審判為中心的要義和應有之義。
同時,實質庭審的實現(xiàn)離不開參與者的努力,所以,第二個層面的啟示可以從參與訴訟的權力主體上進行分析。刑事訴訟具有一體化和多元化的雙重特征。一方面,偵、訴、審的不同階段以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形態(tài)組成一體化的訴訟進程;另一方面,以公檢法三機關為主的不同權力主體,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均享有獨立的權責、地位,進而形成多元共進的訴訟格局。這種特征首先表明,以審判為中心的改革不是審判一方的任務,需要各權力主體的共同參與,須注重從整體的視野審視改革的域和度,避免對一體化形態(tài)的人為割裂。其次,刑事訴訟權力主體作為法律制度的執(zhí)行者和實質庭審的參與者,其主體的多樣性和對主體法治素養(yǎng)的高要求性表明,新語境下的理論研究應適時地回歸于主體本身,關注主體問題,借以為研究提供穩(wěn)固的立足點。從這個意義上講,關注和研究刑事訴訟權力主體是推進改革的重要路徑之一。
此外,認知哲學的研究也表明,主體與語境是兩個緊密聯(lián)系的概念。在認知過程中,認知主體(個體)對事物的認知標準隨著語境的變化而變化。[3]審判中心新語境為研究訴訟主體及其對訴訟規(guī)律應有的新認識(新回應)提供了新的場域,以期達至主體自身的完善即公檢法各方對自身屬性、權能的準確認知和定位,以及主體間的交互和理解即公檢法之間關系的進一步理順。主體是刑事訴訟的基礎性范疇,是訴訟活動的發(fā)起者、親歷者,訴訟結果的承擔者,作為訴訟中的客觀存在,有訴訟活動必然就有訴訟主體。在我國,刑事訴訟主體可分為權力主體和其他主體,后者主要對應刑事訴訟參與人,即公檢法三機關以外參與刑事訴訟活動,依法享有訴訟權利承擔訴訟義務的人員,包括當事人、代理人、辯護人、證人等?;诒疚囊怨V權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立場,筆者在此主要討論權力主體及其相互間關系。
訴訟主體研究包含兩方面的主要內容:一是主體本身,即主體的性質、作用;二是主體間的相互關系。從邏輯上講,主體本身較于主體間的相互關系具有次序上的優(yōu)位性。對主體自身屬性的清晰認識是處理主體間復雜關系的前提。主體問題往往是抽象的,需通過主體的屬性及其權能形式實現(xiàn)具體化。檢察機關作為刑事訴訟三大權力主體之一,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檢察主體在刑事訴訟中的具體化,主要通過公訴權的權能及行使來實現(xiàn),尤其在審判中心新語境下,公訴權是代表檢察權參與這場改革的核心權力。改革為反思公訴權在認識上的困境、準確把握檢方自身定位提供了新的機遇,這些問題關系到檢方能否正確履行職責、充分發(fā)揮作用,并因此成為準確處理控偵、控審等主體間關系的關鍵。
(一)作為方法論的碎片化研究
這個問題包含兩個子問題。
一是術語的概念和內涵。碎片化(fragmentation)按其字面意思是指完整的東西成為若干零塊或碎片。從理論領域上看,很難對其所屬學科作一確切的劃分,因為碎片化已被廣泛運用到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等不同領域,有著不同內容的定義。如管理學上認為,碎片化是指公共管理中因缺乏溝通導致不同機構或專業(yè)缺乏恰當?shù)母深A或干預結果不理想;(還表現(xiàn)為)需求反應中的各自為戰(zhàn)、民眾服務的不可獲取性或對服務內容的困惑;服務供給或干預中的遺漏或分裂等問題。[4]454在社會學中,碎片化可被用以形容一種多元文化主義所導致的現(xiàn)象(當然這僅是碎片化在社會學廣闊領域中的一種體現(xiàn)),即政策和文化多元性的現(xiàn)實使得社會凝聚變得更加困難;[5]法學研究中也有學者指出,多元化和碎片化是一個現(xiàn)象的不同表述,兩個術語所強調的重點略有不同。[6]政治學上關于碎片化的理論研究更顯體系性,形成權威主義碎片化、政府碎片化和政策碎片化等不同的碎片化理論。[7]
要使碎片化這個學術概念成為研究訴訟法學的新方法,首先應分析術語的內涵及其邏輯,方能在研究中將其運用于公訴權理論的新領域。通過前述定義可以看出,碎片化至少包含三方面的主要內涵:第一,碎片化是與整體性相對的,其直接結果是使一定的共同體(或組織)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協(xié)調,無法有效處理和應對共同體所遇到的困難,進而導致共同體(或組織)的目標無法實現(xiàn)或功能無法發(fā)揮,產生整體性失靈的問題。第二,碎片化最為顯著的特征是其對共同體(或組織)的分割性。無論是權威碎片、政府碎片亦或政策碎片,都呈現(xiàn)出對主體的分割,使權威、政府部門、政策的分散化、零碎化。分割導致共同體(或組織)的屬性變得模糊不清,內部關系紊亂,進而使得出現(xiàn)各自為政、部門主義等現(xiàn)象。第三,碎片化的共同體(或組織)需要進行整合,才能恢復其作為整體所應有的屬性和功能。在政府管理領域,西方學者曾提出一種“整體性治理”的模式以應對碎片化的管理傾向,通過對現(xiàn)有管理和服務的碎片化進行反思與修正,促使主體、機制進行整合,以體現(xiàn)整體性的運作模式并還原整體性功能。[8]這對于研究公訴權碎片化及其整合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二是作為方法論的碎片化研究在公訴權研究中的運用情況。對此可以用一組數(shù)據(jù)進行說明。通過對全國主要的論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NKI)(數(shù)據(jù)截止時間2016年5月11日)的查詢,以“碎片化”一詞作為主題進行檢索,在不區(qū)分文獻分類目錄的條件下,共檢索到6081條相關文獻。已有的大量理論成果說明,碎片化研究(含以碎片化為對象的研究和以碎片化為方法論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廣泛性。具體的數(shù)據(jù)說明包含兩個部分。第一,碎片化研究文獻學科分布的主要情況為(如表1所示):在“哲學和人文科學”(文史哲)目錄項下有1001條文獻,在“社會科學Ⅰ輯”(政治、軍事、法律)目錄項下有1017條文獻,在“社會科學Ⅱ輯”(社會學、民族人口學、教育學)目錄項下有917條文獻,在“經濟與管理科學”目錄項下有1610條文獻,這四類目錄項下的文獻約占全部文獻的75%。第二,在“法律”(含法理、法史、憲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經濟法、訴訟和司法制度、國際法)目錄項下共檢索到193條相關文獻,按部門法劃分,其分布情況為(如表2所示):“國際法”領域文獻最多,共50條,占比超過“法律”項下文獻的四分之一;其次為“行政法與地方法制”領域,共43條,占比五分之一多;再次為“民商法、經濟法”和“法理、法史、憲法”領域,分別有41條和36條,各占約五分之一;然后才是“訴訟和司法制度”領域,僅有21條,占11%,而其中與檢察權(公訴權)研究相關的文獻則為零。
表1:碎片化研究文獻在所有學科的分布情況
表2:碎片化研究文獻在法學研究領域的分布情況
上述數(shù)據(jù)分析反映了四個問題:第一,碎片化研究主要屬于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范疇;第二,碎片化研究在法學研究領域的運用遠不及其他社會科學來的廣泛;第三,以碎片化為方法或切入點的研究在檢察權(公訴權)理論領域的運用尚屬空白,而當前對公訴權的理解恰恰存在碎片化問題,影響了對其本質屬性的整體性認識和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運用;第四,這種研究方法在其它社會科學領域的廣泛運用表明,將其運用于對公訴權的分析、完善與整合是一可行并值得探索的方向。
(二)公訴權碎片化的具體表現(xiàn)
公訴權碎片化的具體表現(xiàn)是指碎片化所包含的不同的內容,主要是對公訴權概念認識的片段化和由此延伸出的在外延、屬性及其與權能關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其共性在于對公訴權缺乏整體性的認識(如表3所示),具體分析如下。
表3:關于公訴權碎片化問題的匯總表
一是概念認識片段化。從訴訟主體的角度來看,研究控方主體首先需要分析公訴權屬性,屬性論研究首先要求對公訴權的概念有一準確的概括,因為概念作為“解決法律問題所必須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9]504既是對權力屬性的高度概括,也是對其展開分析的前提。當前已有不少學者對公訴權給出定義,如主張公訴權即刑事追訴權,是檢察機關運用公權力對違反刑事法律構成犯罪的人訴請國家審判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的權力;[10][11]又如認為公訴權是代表國家提請法院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權力,[12]200還有的認為公訴權是法律賦予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代表國家提起公訴、追究犯罪的專有權力,[13]或強調公訴權是對犯罪進行追訴,將犯罪嫌疑人提交審判,啟動審判程序的權力。[14]觀察上述定義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概念在面上雖有所差異,質上卻都遵循著以“追究(提請、提起)→犯罪”為主線的共同的闡述思路,其下公訴權的落腳點均集中于“追訴”上。
這種表述模式,反映出在公訴權概念的認識方面存在三種片段化問題。第一,對概念的闡述停留于表而未及于里。把公訴權的整個重心視為“訴”,僅僅直觀地描述了公訴權是在“做什么”,而未闡明“訴”這一訴訟行為背后的權力屬性也即公訴權“是什么”。第二,對“做什么”的描述也不到位,只表明公訴權是一種追訴犯罪的請求性權力,而忽略了公訴權所具有的部分實體處分性權力(如不起訴權)。第三,對公訴權所作的理論歸納脫離了探討權力所應考慮的語境,道出了不同國家間公訴權的部分共性,卻忽視了公訴權在不同法系、不同國家中的差異性(如大陸法系國家公訴權從屬于檢察權范疇,而英美法系國家公訴權可視為檢察權的代名詞),故也無法準確體現(xiàn)我國公訴權的特點。下文所述公訴權的其它三種碎片化表現(xiàn),一定意義上可歸為概念認識片段化的延伸問題。
二是外延認識片面化。公訴權的外延主要指由概念出發(fā)而形成的權力外在運作形式,從立法和實踐上看,公訴權具有一套系統(tǒng)化的權能體系。在抽象和宏觀的層面,公訴權呈現(xiàn)出司法性,并具有中立、謙抑的等特征。理論上,檢察權和審判權共同構成我國司法權特有的平行二元架構,“主流意見認為中國檢察權作為司法權的一部分毋庸置疑”[15]29。在具體和微觀層面,公訴權呈現(xiàn)出訴訟性,表現(xiàn)為追訴請求權(包含提起公訴權、出庭支持公訴權、起訴變更權及抗訴權等)、實體處分權(不起訴權)以及屬于公訴權范疇內的特殊偵查權(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一條第二款規(guī)定,公訴部門發(fā)現(xiàn)案件需要補充偵查的,可以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也可以自行偵查。該權力系補充性偵查權,有別于職務犯罪偵查權和公安偵查權)等一系列的訴訟權能。這套全面的權能體系絕非追訴所能概說,一旦追訴的權能被過分強調,容易形成“公訴權=起訴權”的認識形態(tài),導致外延認識上的片面化,忽視了公訴權應有的司法理性,進而出現(xiàn)重打擊輕保護、重實體輕程序、重配合輕制約、重引導輕監(jiān)督、重庭下審理輕庭審過程、重審前偵查輕審中調查等一系列的訴訟弊端,與適應、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要求背道而馳。
三是屬性認識模糊化。概念未能闡明公訴權“是什么”,是屬性認識不清的直接表現(xiàn),就此可以從兩個角度對模糊化作進一步說明。第一,法律監(jiān)督屬性被談化,忽略了作為我國刑事訴訟特有的基本原則之一即檢察監(jiān)督原則。刑事訴訟法第8條明確規(guī)定,檢察機關具有依法進行法律監(jiān)督的權責。而在“公訴權=起訴權”的認知論里,既看不到公訴權體系化的權能,也看不到法律監(jiān)督的意蘊。如果作為檢察權核心構成和檢察機關參與刑事訴訟的代表性權力的公訴權無法體現(xiàn)法律監(jiān)督的屬性,那么檢察機關的法律監(jiān)督從何談起?第二,憲法文本被架空,割裂了憲法與刑事訴訟法之間應有的體系性關系。憲法作為規(guī)范一國公權力的總章程,是制定刑事訴訟法的根本依據(jù)。在我國,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jiān)督機關是一項憲法性規(guī)定。脫離了法律監(jiān)督屬性的公訴權游離于憲法文本的框架之外,架空了憲法文本,一方面可能使權力可能面臨“合憲性”質疑,另一方面也使得對權力性質和權能的研究失去應有的邊界,成為一種泛語境論下漫無國界的探討,這反過來又加劇了屬性認識的模糊性。
四是屬性與權能的混同化。混同化既是屬性認識模糊化的結果,也是外延認識片面化和屬性認識模糊化共同作用的產物。混同之中,容易產生一系列的疑問。第一,法律監(jiān)督與公訴職能是否屬于兩種不同層次的權力,二者是否存在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一種理解認為,二者是同一層次的兩種不同權力,不存在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法律監(jiān)督和訴訟職能是一組并列的概念,如最高人民檢察院公訴廳認為,訴訟與監(jiān)督為公訴的兩大并列職能,“要……平衡好公訴人訴訟職能與監(jiān)督職能的關系”。[16]這種理解沒有區(qū)分抽象的權力屬性與具體化的權力的權能性,混同了法律監(jiān)督屬性與公訴的具體權能,并由此產生出第二個疑問同時也是一種悖論:具有司法性的檢察權,辦理案件是行使權力的主要形式,若以案件數(shù)量為統(tǒng)計標準,公訴在檢察機關訴訟職能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所辦理案件占到檢察機關年案件總量的80%以上甚至更多,即使假設剩下20%的案件都是行使監(jiān)督職能下所辦理的案件,那么為什么唯獨這20%的職能可以使檢察機關被稱為法律監(jiān)督機關,而占有絕對職能優(yōu)勢的公訴訴訟職能反而體現(xiàn)不出檢察機關的屬性?將檢察機關定性為公訴機關不是比法律監(jiān)督機關更為合適嗎?這豈非存在明顯的邏輯悖論?;焱€帶來第三個也是理論和實踐中一種常見的疑問:如果公訴權既有訴訟職能又有監(jiān)督職能,那么在刑事訴訟中,檢察機關既當控方又做監(jiān)督者,違背了控辯平等原則,違反了程序公正的要求,破壞了刑事訴訟三角關系,對此又該如何認識?第四,即使主張法律監(jiān)督與公訴職能分屬不同的權力層次,法律監(jiān)督屬性體現(xiàn)公訴權的本質,應當將公訴權的法律監(jiān)督屬性與公訴的具體權能相區(qū)別,就此也有學者提出質疑:盡管各國訴訟權力有不同的行使方式,但“不應該出現(xiàn)也不會出現(xiàn)在美國、日本等國是公訴權,而到了中國就成了法律監(jiān)督權的現(xiàn)象”[17],而且,在訴訟中若檢察機關屢次抗訴都未能獲得法院的支持,那又該如何理解法律監(jiān)督的蒼白無力呢?
回答上述種種疑問,解決公訴權碎片化問題,需要對公訴權進行整合。整合的前提,是理論上應該對公訴權的基本屬性——法律監(jiān)督權——有一個統(tǒng)一的認識,否則分歧、質疑便難以消除。
(一)公訴權的監(jiān)督屬性
公訴制度起源于12世紀的法國,于16世紀時將專門從事控訴工作的機關稱為檢察院,[18]68此間歷經數(shù)百年發(fā)展,在法國大革命之后于19世紀初確立了現(xiàn)代檢察制度(公訴制度)。公訴制度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有以下三個主要動因:一是為了瓦解中世紀盛行的私訴體制,促進國家司法權的統(tǒng)一;二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以國王代理人的名義參加訴訟,確保中央法律政令得到統(tǒng)一實施;三是為了分權的現(xiàn)實需要,將審判權與控訴權一分為二,實現(xiàn)控審分離,并負責監(jiān)督資產階級革命后迅速發(fā)展的警察權。
公訴權的這種歷史淵源賦予其以下特質:一是作為檢察權核心構成的特質?,F(xiàn)代檢察機關的產生來源于公訴的直接需要,直至今日,“世界各國檢察機關的職能雖然不盡相同,但刑事公訴都是其主要職能。”[19]二是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社會利益)代表性的特質。設立公訴權的根本考慮不是為了維護個人私利,而在于一種政治目標的考量,體現(xiàn)了國家權力組成方式的變化和完善。當然,這僅指權力設計的出發(fā)點,并不是否認公訴權對公民個人合法權益的保護,恰恰相反,正是基于公訴權力的這種立場,檢察官才能在訴訟中堅守客觀義務,站在客觀的立場而非當事人的立場上進行活動,避免成為某個機構或個人指控他人的工具,后者正是私訴的特征。三是監(jiān)督的特質。公訴權自產生之日起就天然地肩負有監(jiān)督的職責,通過監(jiān)督權力避免權力濫用,守護社會正義。在大陸法系國家,公訴的監(jiān)督屬性(職能)更為明顯,主要表現(xiàn)在對偵查和審判的制約上,檢察官因此被稱作“法律守護人”,“既要保護被告免于法官之擅斷,亦要保護其免于警察之恣意”,[20]63從而保障國家法律實施和法制統(tǒng)一;在英美法系國家,由“監(jiān)督”一詞在英文(supervision)表述中有上對下(“super”+“vision”)控制的含義,不符合三權分立下的制衡理論,且在當事人主義傳統(tǒng)下更為強調以權利制約權力,所以并未明確規(guī)定檢察監(jiān)督職能,但這并不意味著英美法系的公訴不存在監(jiān)督性質,二者的差異更多是在于表述上。如美國同樣主張檢察官應當超越當事人角色去維護社會利益,《全美檢察準則》規(guī)定,檢察官應將社會權利及利益置于極其重要的位置,追求正義是每個檢察官所必須承擔的責任。[21]448-450因此,檢察官“代表的是法律與秩序”[22],這與大陸法系國家設立檢察權的目的不謀而合。從世界主要國家的檢察職能來看,監(jiān)督都是其共有的職能(如表4所示)。
表4:世界主要國家檢察職能表
(二)語境主義下中國公訴權特有的法律監(jiān)督屬性
一國的制度形成于長期的歷史積淀和對外來文明不同程度的吸收借鑒,是特定的人類共同體對存在于特定范圍內的價值的共同直覺和認同,所以,分析權力不能脫離時空維度,否則所形成的結論往往缺乏針對性、指導性及可操作性。這種研究范式本身,既是歷史和辯證的,也是語境主義(contextualism)的。語境主義哲學下的知識研究認為,“一種確定的、有所歸屬的知識在不同的語境中可以表達不同的命題,這意味著有多種而非一種知識關系的存在?!盵23]2這種特點在制度層面表現(xiàn)為,盡管存在著普世性價值(ecumenical values),但其多運用于抽象的原則性條款,就可操作性的具體條款而言,普適性(universality)的安排是不存在的。因此,語境主義下的權力研究強調對一國歷史、政治、文化等眾多元素的綜合考量,并否定存在真理性、普適性、超越時空之維的權力屬性、形態(tài)與構造。
在多樣特有元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中國法語境中,監(jiān)督在檢察(公訴)權力構造里,業(yè)已上升到權力本質屬性的高度,而不再僅作為一種職能存在。主要原因可概述為以下三點:首先是現(xiàn)代檢察制度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中國現(xiàn)代檢察制度引自西方,“檢察”一詞卻非舶來品。清末變法修律并未將英語的“public prosecution”直譯成“指控”或“公共起訴”,而是創(chuàng)造性地將其翻譯為具有監(jiān)督含義的“檢察”。[19]“檢察”的漢語基本詞意為檢視查驗、檢舉制止,十分貼近于以監(jiān)察、糾偏為基本目標的“監(jiān)督”一詞。且中國自秦漢至明清所沿設的御史制度,均以“察”為核心,通過檢視查驗的手段實現(xiàn)對權力的監(jiān)督。御史制度的實質雖與現(xiàn)代分權制度有質的不同,但卻形象地反映了君主對各機構、臣僚權力行使狀況實施監(jiān)督的政治需要,反映了“察”在中國政治文化中傳統(tǒng)化的監(jiān)督本質。其次是中國一元化政治權力結構的現(xiàn)實需要。當代中國議行合一的政治體制不同于西方的三權分立架構,設立檢察監(jiān)督以實現(xiàn)對行政權(包含警察權)、審判權的制衡,“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在沒有實行‘三權分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如何實現(xiàn)權力有效制衡的問題。這種監(jiān)督職權行使的目標是保障國家法律的統(tǒng)一實施”。[24]所以,中國的檢察權是一種“具有獨立存在價值的法律監(jiān)督權”[25],公訴權是該權力的核心構成。再次是基于憲法的明文規(guī)定?!叭嗣駲z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這一條款說明,檢察權以法律監(jiān)督權為本質屬性是國家基本權力原則,反之,作為法律監(jiān)督機關的檢察院所行使的權力不以法律監(jiān)督權為本質屬性的命題本身也存在語法邏輯上的悖論。在語詞關系方面,檢察權和法律監(jiān)督權為權力的一體兩面,前者側重于說明權力的主體,后者在于體現(xiàn)權力的基本屬性。
因此,檢察權(公訴權)研究應當破除一種常見的觀念悖論:現(xiàn)代檢察權起源于外國,屬于制度移植下的舶來品,所以,外國檢察權不屬于法律監(jiān)督權,中國的檢察權就不能屬于法律監(jiān)督權。這種觀念一方面將制度移植教條化、僵硬化,另一方面也忽視了法律移植與本國國情應有的結合性。
綜上分析,作為檢察權的核心構成,公訴權的本質屬性為法律監(jiān)督權。這一抽象的屬性通過權力表現(xiàn)即權能性實現(xiàn)具體化。在此邏輯項下,所有的公訴權能都應當統(tǒng)一于法律監(jiān)督屬性的框架之內,形成“法律監(jiān)督訴訟化和訴訟法律監(jiān)督化”的基本形態(tài),即納入法律監(jiān)督權一元屬性下的訴訟化和反映法律監(jiān)督權一元屬性的訴訟法律監(jiān)督化,并以此作為整合碎片化公訴權的基礎。公訴權能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第一,訴訟化的法律監(jiān)督,主要指訴請審判機關依法追究受刑法評價者刑事責任的刑事追訴權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其他程序請求性權力和實體處分性權力。法律監(jiān)督訴訟化體現(xiàn)了公訴權能中的司法性,相較于職能對于屬性的具體化,訴訟化可視為次層級的于微觀、動態(tài)層面對宏觀、靜態(tài)層面的司法性的再具體化。第二,非訴訟化的法律監(jiān)督,主要指除訴訟化之外法律監(jiān)督形式,如檢察建議、糾正違法通知書等。在二者的關系上,公訴職能以訴訟化的法律監(jiān)督為主導,以非訴訟化的法律監(jiān)督為補充。(如圖1所示)
圖1:公訴權法律監(jiān)督屬性和由抽象通往具體的公訴職能結構圖
(三)二組重要概念的必要辨析
1.監(jiān)督與法律監(jiān)督
對監(jiān)督與法律監(jiān)督進行辨析,一方面可以進一步說明法律監(jiān)督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可以回應有關監(jiān)督與法律監(jiān)督差異性的質疑。中文里的監(jiān)督意為“察看并督促”,監(jiān)督方與被監(jiān)督方之間并不必然具有職務、隸屬方面的關系,因而監(jiān)督所產生的是一種非強制性、間接性的對被監(jiān)督方的作用力。監(jiān)督的方式多種多樣,按照主體的不同,可劃分為人大監(jiān)督、行政監(jiān)督、檢察監(jiān)督(法律監(jiān)督)、輿論監(jiān)督等多種形式,不同形式的監(jiān)督在監(jiān)督權來源、監(jiān)督方式、效力等方面都有質的區(qū)別。從這個角度而言,法律監(jiān)督屬于監(jiān)督的一種。相比于其它監(jiān)督形式,法律監(jiān)督具有以下特殊性。第一,法律監(jiān)督權的權威性。法律監(jiān)督權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一項單獨的國家權力,系國家權力的組成部分,具有高度權威性。第二,法律監(jiān)督權的專屬性。法律監(jiān)督權專屬于檢察機關,檢察機關在國家權力主體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并依據(jù)憲法的規(guī)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第三,法律監(jiān)督權的程序性。這是權能訴訟化下法律監(jiān)督權的應有特征。程序性首先表明,法律監(jiān)督權的行使具有啟動或終結司法程序的功能。公訴權職能中,無論是程序啟動性的提起公訴或抗訴,還是實體處分性的不起訴,法律監(jiān)督權的行使或開啟審判,或終結訴訟,參與訴訟是履行職能的主要方式,并在訴訟過程中實現(xiàn)監(jiān)督?!耙欢ㄔV訟動機的存在,也是檢察機關進行法律監(jiān)督的動力所在。”[26]17第四,法律監(jiān)督的有限性。前文表4中,俄羅斯檢察機關享有廣泛的監(jiān)督權,檢察監(jiān)督存在于包括立法活動在內的國家權力運行、公民基本權利行使保障等方方面面的內容,這種泛檢察監(jiān)督模式承繼于前蘇聯(lián)的法律監(jiān)督制度,其職能“不僅包括追訴犯罪和司法監(jiān)督,還包括對最高權力機關頒布的全部法律施行情況的監(jiān)督,是對準確執(zhí)行法律的最高監(jiān)督”[27]。與之不同的是,我國憲法的規(guī)范表述明確指出,中國的法律監(jiān)督采取有限監(jiān)督模式,盡管也對民事、行政案件進行監(jiān)督,但一般僅限于訴訟案件,訴訟外的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等眾多規(guī)范性文件及其執(zhí)行情況并不直接地歸屬檢察監(jiān)督的范圍。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法律監(jiān)督不同于監(jiān)督法律,后者尚不是一個學術概念,僅僅用以指稱一種以法律為對象的監(jiān)督。第五,法律監(jiān)督的平等性。表4還說明,大陸法系國家在檢警關系上普遍采用一體化模式,公訴領導、指揮偵查,我國則不同,公訴與偵查之間是一種分工、配合、制約關系,這是由我國法律監(jiān)督為平等主體之間的監(jiān)督的特點所決定,公訴方在刑事訴訟中并不具有高于偵、審各方的地位。平等性也表明法律監(jiān)督的非強制性,在對待監(jiān)督結果上,不能將被監(jiān)督方的“糾正”視為評價法律監(jiān)督成效的唯一標準,故不應因法院未采納控方的抗訴意見而否定法律監(jiān)督的權威、效果。平等性、程序性、權威性等特點實為一個互相聯(lián)系的有機體,平等性使程序性成為實現(xiàn)法律監(jiān)督的內在需要,通過程序性實現(xiàn)法律監(jiān)督訴訟化,又基于權威性,被監(jiān)督者(法院)必須接受公訴部門所啟動的訴訟程序,體現(xiàn)了監(jiān)督產生“糾正的過程”上的強制性,在程序上“強制”被監(jiān)督者重新審視引發(fā)法律監(jiān)督的問題。
2.訴權性質和訴訟技術
訴權性質與訴訟技術是兩個不同層面的概念,對二者的區(qū)分關系到能否在權力行使特別是刑事訴訟中準確把握公訴人角色定位的問題。特別是在審判中心語境下,更加強調控辯雙方基于平等當事人地位下的實質對抗,此時該如何理解公訴權法律監(jiān)督屬性與平等對抗之間的關系?如何認識公訴方這種矛盾的訴訟地位?解決這些問題,首先應堅持對公訴權屬性的認識。法律監(jiān)督屬性決定了公訴方于訴訟中的訴權性質,作為法律監(jiān)督屬性的具體化,討論公訴職能不應脫離權力屬性。在訴權性質層面,訴訟中的檢察官負有保證法律正確實施、守護公平正義的深層次目的,監(jiān)督偵查、審判行為,既是權力,更是職責。公訴訴權在性質上體現(xiàn)了法律監(jiān)督與訴的融合,一方面使法律監(jiān)督屬性具備了訴訟化的實現(xiàn)方式,另一方面又使公訴訴訟行為通過法律監(jiān)督化而超越了訴本身。這是其他訴訟主體的訴權無法具備的特點。訴訟技術是針對控辯雙方能否實現(xiàn)平等對抗而言的,更確切地說,是能否具備平等對抗的基礎,主要體現(xiàn)為控辯雙方能否實現(xiàn)掌握訴訟信息的對稱性。為實現(xiàn)這種對稱性,刑事訴訟法賦予了辯護人知情權、會見權、閱卷權,平等的舉證、質證、辯論權等一系列的訴訟權利,并要求審、控、偵等權力機關保障辯護人的上述權利,從而為實現(xiàn)平等對抗創(chuàng)造前提,促進庭審實質化??梢姡杀O(jiān)督權下的訴權性質與訴權技術之間并非兩個對立的概念,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保證訴訟技術上的平等性,也是負有檢察官客觀義務之公訴的訴權性質的內在要求。公訴檢察官這種既要指控犯罪,又要維護被告人合法權益,既要積極參與訴訟對抗,又要充分保障辯方訴權的形似矛盾實為統(tǒng)一的角色定位,也被《聯(lián)合國關于檢察官作用的準則》(1990年第八屆聯(lián)合國預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會通過)所確認,即應確保和促進檢察官在刑事訴訟程序中發(fā)揮不偏不倚和公正無私的作用,保證公眾利益,按照客觀標準行事。
(一)分類
碎片化需要整合,基于整體性治理模式的要求,整合需要以反思碎片化結構、圖景為基礎,并整合建立科學基礎,這是前文關于公訴權碎片化表現(xiàn)和法律監(jiān)督屬性論述的主線,也是對碎片化進行治理的前提。這種以一元化本質屬性為基礎的整體性特征,一方面體現(xiàn)為圖1所列的公訴權能結構圖,體系化的結構圖為碎片化整合構建了一個具備整體性視角的研究域;另一方面,為了使整合后的公訴權體系更具可視性、操作性,還需要對公訴權法律監(jiān)督屬性的不同監(jiān)督形式作進一步的劃分,更好地體現(xiàn)整體性運作模式并還原整體性功能,促進整合的清晰化。根據(jù)不同的標準,可以將法律監(jiān)督的不同模式分類如下(如圖2所示)。
圖2:公訴法律監(jiān)督形式分類圖
1.訴訟化監(jiān)督和非訴訟化監(jiān)督。上文已對此作過簡要分析,前者為主導,后者是補充。需要指出的是,非訴訟化的法律監(jiān)督雖然被廣泛運用于司法實踐,但并不完全具備法律監(jiān)督特征。以檢察建議為例,公訴部門在訴訟中發(fā)現(xiàn)有關執(zhí)法部門、司法機關在人員管理、組織活動、運行機制等方面存在不規(guī)范或行政違法、違紀問題,都可以通過檢察建議進行監(jiān)督,但這類監(jiān)督缺乏程序性、強制性等特征,沒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被監(jiān)督者必須給予回應或處理。實踐中,被監(jiān)督者大多會依據(jù)檢察建議作出處理安排、回復處理意見,但這些行為往往不是以非訴訟化監(jiān)督為直接原因,而是基于檢察機關享有的訴訟化監(jiān)督的權能,如因無視檢察建議導致一般違法違紀瀆職行為演變?yōu)槁殑辗缸?,將會引發(fā)檢察機關偵查權和起訴權的介入。從這個意義上講,主導性的訴訟化監(jiān)督是補充性的非訴訟化監(jiān)督得以有效存在的保障,缺少訴訟化監(jiān)督,非訴訟化監(jiān)督即成為一種泛化的監(jiān)督方式,也無法成為具有特殊性的法律監(jiān)督。
2.強制性監(jiān)督和非強制性監(jiān)督。這類監(jiān)督劃分又可稱為剛性監(jiān)督和柔性監(jiān)督,一定意義上與訴訟化監(jiān)督和非訴訟化監(jiān)督相對應,但兩種分類各有側重,不宜混同。后一種分類側重于監(jiān)督行使的表現(xiàn)形式,前一種分類強調監(jiān)督的效力。法律監(jiān)督的強制性有別于“強制措施”、“強制醫(yī)療”、“行政強制”等一般意義上的強制性,其所強調的是訴訟程序上的強制性,如提取公訴會啟動審判程序,抗訴將啟動二審或再審程序,而案件結論的最終形成則由審判方負責,公訴部門無權亦不應干預。
3.審前監(jiān)督、審中監(jiān)督與審后監(jiān)督。這是對應于訴訟進程的劃分。根據(jù)字面意思可知,審前監(jiān)督主要體現(xiàn)公訴權對偵查權的制約,審中監(jiān)督指公訴權對審判(含庭審)過程的監(jiān)督。特殊之處在于公訴監(jiān)督中的審后監(jiān)督不同于刑事執(zhí)行檢察監(jiān)督,主要是對法院判決的監(jiān)督,包括對判決的審查和對確有錯誤的刑事判決、裁定行使抗訴權。需要說明的是,抗訴發(fā)生于一審之后,包括依職權抗訴和依被害人申請抗訴,但抗訴并非一項訴訟外的監(jiān)督權。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七條的規(guī)定,抗訴的起因系檢方認為一審判決、裁定確有錯誤,即檢方的定罪量刑請求未獲認可,所以,抗訴的實質是對訴訟請求的再申請,并不必然產生改變原判決的結果,是法律監(jiān)督訴訟化的典型表現(xiàn)。
4.基于法律規(guī)定的監(jiān)督和其它規(guī)范性文件監(jiān)督。這是根據(jù)監(jiān)督的依據(jù)進行的劃分。前者是指依憲法、組織法、訴訟法等法律明確規(guī)定享有的監(jiān)督權,如《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五條第四項規(guī)定,檢察機關對于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jiān)督?!缎淌略V訟法》第二百零三條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發(fā)現(xiàn)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訴訟程序,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糾正意見。后者是指一些法律規(guī)定之外、被吸納為部分規(guī)范性文件的重要內容并得到相關文件認可的監(jiān)督方式。如“兩高”的辦公廳于2010年6月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調閱訴訟卷宗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并規(guī)范了檢察機關享有調閱訴訟卷宗的監(jiān)督方式。[28]
(二)分權
如果說分類是從監(jiān)督形式上為法律監(jiān)督權構建一個更為清晰的譜系,那么分權則是從權力運行上為公訴權的作用機理勾勒一條清晰的主線。分權一方面回應了審判中心三重否定的內涵要求,體現(xiàn)了完善司法職權配置的改革目標,完善職權的方式不是實施擴權,而是如何更好地行權,另一方面也回應了審判中心語境下權力主體自我認知重要性的要求,更好地發(fā)揮和履行主體的作用與權責。分權包含內外兩種方式:一是對內分權,通過分權實現(xiàn)控權,對公訴權進行自我約束;二是對外控權,通過控權實現(xiàn)分權,發(fā)揮公訴職權作用?!翱亍钡哪康牟⒎窃谟诮⒅鲗涂刂疲炔皇菫榱思s束公訴權而創(chuàng)設一種凌駕于公訴權之上的內部權力去主導公訴權,也不是為了約束偵查權、審判權而讓公訴主導偵查和審判,而是通過分權實現(xiàn)對權力的制約型控制。
對內分權主要基于防止公訴權濫用的考慮。公訴權濫用有多種形態(tài),有學者將其總結為“不該起訴而起訴、隨意變更起訴、恣意重新起訴”[29],也有學者認為包含“違反實體條件的濫用,如不符合證據(jù)標準的起訴;違反程序條件的濫用,如重復起訴;違反公訴裁量權的濫用,如背離公共利益而有歧視地起訴某個或某類犯罪嫌疑人或報復性起訴”[30],此外還有該起訴而不起訴的濫用。相比之下,由于起訴對當事人合法權益可能造成的侵害較不起訴更為嚴重,世界各國普遍更為側重對起訴權濫用的規(guī)制。 如美國法上將起訴決定權與提請審判權相分離,前者歸檢察官行使,后者交由大陪審團、治安法官進行審查或預審聽證,“保護人民免于因濫行起訴而受到控訴,確保非有充足的基礎不得起訴的原則”[31];在法國,公訴權被分為提請起訴權和決定提交審判權,共和國檢察官出具提起公訴意見書,由預審法官負責作出“不予起訴裁定”或“向審判法庭移送案件裁定”;[18]380-386日本雖然奉行檢察官起訴專權主義,但為了確保起訴裁量權的正當行使,日本建立了以準起訴制度和檢察審查會制度為主的公訴權制約機制。前者是指在公務人員職權濫用犯罪中,若對檢察官不起訴處分有異議,可以請求該檢察官所屬的檢察廳所在地的管轄地方裁判所將案件交付裁判所審判的制度;后者指在檢察官作出不起訴決定后,審查不起訴決定是否適當,對檢察業(yè)務的改進提出建議。[32]300-303借鑒法治發(fā)達國家的立法例,建立公訴權內部分權機制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在檢察機關之外設立專門機構行使提交審判權,一種是在檢察機關內部設立專門部門監(jiān)督檢察權行使。從我國權力組織形式和司法實際來看,可以將兩種思路結合起來,探索在本級檢察機關內部建立一個獨立于公訴部門的訴前評估內設機構,專職負責起訴必要性審查以實現(xiàn)公訴權規(guī)制。
對外分權是公訴權與生俱來的特點,審判中心語境下,建立制約型訴偵、訴審關系應把握以下兩個要求。一是與偵查權形成“引導而不主導、介入而不指揮、制約而不控制”的關系。前文在論述法律監(jiān)督的平等性時已經說明,我國檢警關系并未采用一體化模式,訴偵之間是一種分工、配合、制約的關系,這亦為憲法所確認。公訴權對偵查權的制約,主要通過提高證據(jù)審查標準,嚴格排除非法證據(jù),從而引導偵查權按照參與實質庭審的要求,提高取證標準,保障證據(jù)的客觀性、合法性、有效性,進而促進偵查規(guī)范化。二是處理好法律監(jiān)督與參與庭審之間的關系?;诜杀O(jiān)督的程序性和在實體處理結果上的非強制性的特征,其監(jiān)督效力來自于公訴人所代表的社會利益立場和對超越當事人角色的良好詮釋,即糾違糾偏理由應當具有正當性、充分性、嚴密性。因此,公訴人參與庭審,一方面需要積極應對辯方和被告人的抗辯,摒棄“形式庭審”下“答與不答沒區(qū)別、辯與不辯一個樣”的消極思維,認真履行指控犯罪職責;另一方面需要清晰地認識法律監(jiān)督的間接性,處理好訴權性質與訴訟技術間的關系,摒棄以法律監(jiān)督者自居以主導庭審的盲目觀念,尊重法官、法庭在審判中的權威地位。對于庭審發(fā)現(xiàn)的審判違法行為,除非出于緊急態(tài)勢的需要,一般均應按照《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試行)》第五百八十條的規(guī)定,在庭審后提出糾正意見。
(三)分流
分流是對分權的進一步補充,是從司法資源的角度進行司法職權優(yōu)化配置的必然需要。審判中心及庭審實質化下的案件審判,必然會消耗更多的訴訟資源,在司法資源有限性和當前日益呈現(xiàn)緊缺性的背景下,如何讓那些相對復雜的案件進入審判程序并能分配到得以保障處理結果公正性的足夠的訴訟資源,是偵、訴、審三方共同的任務。作為刑事訴訟中偵查和審判的聯(lián)結點,“公訴的狀態(tài)決定了整個刑事司法的狀態(tài)”。[33]122案件分流作用和保障提起公訴案件的質量是這種決定性作用的主要體現(xiàn)。分流亦非擴權,其實質是在審前程序充分發(fā)揮公訴職能的司法性,建構更為嚴格的審判案件準入制度,以合理分配訴訟資源,保障庭審實質化。
分流包含審中分流和審前分流兩種方式。對公訴部門而言,審中分流屬于輔助型分流,主要體現(xiàn)為公訴案件簡易審上。根據(jù)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八條之規(guī)定,除危害國家安全、恐怖活動案件和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外,所有一審刑事案件都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在適用的程序方面也取消了檢察機關同意的程序,只保留了檢察機關建議適用簡易程序的權力。簡易程序的擴大適用,有助于快速、有效地審理大量的簡單案件,提高訴訟效率。因此,盡管公訴部門對于法院適用簡易程序的決定不再享有當然的否定權,但基于節(jié)約訴訟資源以應對重大、疑難、復雜案件的考慮,在作出起訴決定時,仍應當對是否建議適用簡易程序作出正確判斷,促進法院做好審中分流工作。
審前分流屬于自主型分流,是公訴部門依據(jù)有限的終局性職權對案件作出結論性處理,即不起訴決定。我國的三種不起訴中,相對不起訴是基于起訴裁量權作出的不起訴;絕對不起訴是在犯罪嫌疑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出現(xiàn)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guī)定的情形之一的情況下作出的不起訴決定,此時不存在起訴裁量問題,公訴部門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故又被成為法定不起訴;存疑不起訴是針對審查后認為證據(jù)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所作的決定,由于何為證據(jù)不足在判斷上缺乏具體、明確的標準,故盡管其屬于在不符合起訴條件下作出的決定,但性質上兼具起訴裁量和法定不訴的色彩。域外主要法治國一般都賦予了檢察機關不起訴職能(如表4所示),英美法中沒有直接規(guī)定公訴不起訴制度,但辯訴交易的盛行也在事實上起到(也許是更大的)審前分流作用?!度罊z察準則》明確規(guī)定:“在檢察官追求正義的過程中,盡量避免通過審判來解決刑事案件對于檢察官來說是必要而可取的?!盵21]512從各國分流的效果上看,在美國,全國的數(shù)字顯示,在多數(shù)司法區(qū)90%到98%的案件是通過審判之外的某種手段(辯訴交易)解決的;[34]175在日本(以2007年為例),不起訴案件約為1043000件,起訴案件684000件,起訴的案件中請求審判的約為125000件,作其他處理的約為558000件,[33]128不起訴案件與起訴案件的比例約為3:2,與請求審判的案件的比例約為8:1;在德國,不起訴案件占比也常年在80%左右。[35]而在我國,2014年,全國檢察機關作相對不起訴52218人,作絕對不起訴和存疑不起訴23269人,提起公訴1391225人,不起訴總人數(shù)僅占起訴總人數(shù)的5.4%;2015年,這四組數(shù)字分別為50787人、25778人、1390933人和5.5%。*數(shù)據(jù)來源見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2015年3月12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和2016年3月13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所作的工作報告。數(shù)據(jù)分析表明,在我國,公訴審前分流對于控制案件進入審判程序的作用十分有限,這反過來也說明,自主型分流及其機制、模式理應成為一項值得繼續(xù)深入探究的課題。
審判中心主義賦予刑事訴訟權力主體研究新的語境、視角和思路,突出了主體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關于公訴權碎片化問題的研究,既是分析公訴權本質屬性的一種路徑選擇,也是創(chuàng)新公訴權理論研究上的一種方法論嘗試。碎片化的研究范式以整體觀為基礎展開,就研究的內容來說,可稱其為眾多研究切入點下關于公訴權屬性研究的一個面向。整合后的公訴權屬性及理論,仍可作進一步的考察、解構,在回應新語境的方式上作更為深入、全面的思考。但無論哪一種研究視角,都應關注本土和實際、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與反思,進而為公訴部門(檢察機關)更好地適應這場改革探尋更加有效的應對路徑。
[1] Dilley R.The Problem of Context[M]. New York: Berghahn Books, 1999.
[2] 左衛(wèi)民.現(xiàn)實與理想:關于中國刑事訴訟的思考[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
[3] 徐杰.哲學中的“語境”——語境發(fā)展的三條路徑及層面性分析[J].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4] 竺乾威.公共行政理論[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5] 黃偉民.社會學中的多元文化主義和民族多元主義[J]. 殷鵬,譯.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
[6] 莫世健.國際法碎片化和國際法體系的效力[J]. 法學評論,2015,(4).
[7] 王清.制度變遷過程中的碎片化:以戶籍制度改革為例[J]. 學術研究, 2015,(4).
[8] 曾凡軍,王寶成.我國政府預算的碎片化及其整體性治理策略研究[J]. 理論月刊,2010,(9).
[9] 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方法與法律哲學[M]. 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10] 張智輝.公訴權論[J]. 中國法學,2006,(6).
[11] 宋遠升.公訴權與司法權的沖突與平衡[J]. 法學論壇,2009,(4).
[12] 徐靜村.刑事訴訟法學(上)[M].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3] 謝鵬程.論檢察權的性質[J]. 法學,2000,(2).
[14] 謝小劍.分權理論在防止公訴權濫用中的運用[J]. 河北法學,2011,(2).
[15] 龍宗智.檢察官客觀義務論[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16] 最高檢公訴廳負責人就關于加強出庭公訴工作意見答記者問[EB/OL],http://www.spp.gov.cn/xwfbh/wsfbt/201507/t20150703_100770_1.shtml,2015-07-09.
[17] 陳衛(wèi)東.我國檢察權的反思與重構[J]. 法學研究,2002,(2).
[18] 卡斯東·斯特法尼,等.法國刑事訴訟法精義(上)[M]. 羅結珍,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19] 朱孝清.檢察的內涵及其啟示[J]. 法學研究,2010(2).
[20] 克勞斯·羅科信.德國刑事訴訟法[M]. 吳麗琪,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1] 張鴻巍,等.《全美檢察準則》(第三版)評譯[A]. 孫謙.檢察論叢(第19卷)[C].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22] 德肖維茨.合力的懷疑:從辛普森案批判美國司法體制[M]. 高忠義,侯荷婷,譯,臺北:商周出版公司,2001.
[23] Preyer G, Peter G. Contextualism in Philosophy: Knowledge, Meaning, and Truth[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005.
[24] 樊崇義.一元分立結構模式下的中國檢察權[J]. 人民檢察,2009,(3).
[25] 張智輝.論檢察權的性質[N]. 檢察日報,2000-3-9(3).
[26] 羅昌平.檢察改革理論與實務[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7] 石少俠.論我國檢察權的性質——定位于法律監(jiān)督權的檢察權[J]. 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5,(3).
[28] 張步洪.檢察院組織法修改的基本問題與主要觀點評介[J]. 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1,(6).
[29] 周長軍.公訴權濫用論[J]. 法學家,2011,(3).
[30] 謝小劍.公訴權濫用形態(tài)的發(fā)展[J]. 中國刑事法雜志,2009,(11).
[31] 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法[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32] 何家弘.檢察制度比較研究[M]. 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
[33] 田口守一.刑事訴訟法[M]. 張凌,于秀峰,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
[34] 馬爾科姆·M·菲利.程序即是懲罰[M]. 魏曉娜,譯.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
[35] 胡蓮芳.卷宗移送主義:對理想的妥協(xié)還是對現(xiàn)實的尊重[J].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版),2013,(5).
責任編輯:林 衍
The Fragmentation of Public Prosecution Power:Problems、Integration and Paths——Analysis Base on the New Context of Judgement Centralism
YAN Yi-ting
(Fujian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Political and Law,F(xiàn)uzhou 350003,China)
Criminal litigation power subjects are the core leadership In advancing the procedure reform based on judgement centralism, so understanding subjects’ nature correctly is the internal need of the reform. As the core of procuratorial power,the current cognition of public prosecution power show a problem of fragmentation,which includes four aspects:concept’s fragmentation, the extension is one-sided, the attribute is fuzzy, and mixing up the two concepts of attribute and power performance. The public prosecution power’s integr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attribute of legal supervision, which is the power’s essence, and the paths include classification, decentralization and divison make the integration achieve specific.
judgement centralism; litigation subject; public prosecution power; fragmentation; integration.
2016-04-23
福建省法學會2015年度課題項目“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研究”(FLS〔2015〕D05)
嚴義挺(1985-),男,福建莆田人,中共福建省委政法委干部,從事刑事訴訟法學、司法制度研究。
DF73
A
1009-3745(2016)03-01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