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華
(杭州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 杭州 311121)
?
認知語法視角下的英語委婉機制解讀
葉 華
(杭州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 杭州 311121)
本文在認知語法的視閾下探討了英語委婉機制中的語法手段,分析了否定、定語后置和體三種方式在委婉語中的運作機制。否定通過改變側面-基體,轉移了認知參照點并突顯了“NOT”這一泛化的語義; 后置定語通過突顯關系述義,使中心詞成為射體,從而弱化了定語的重要性,避免了用單一局部特征為整體定性; 體語法手段則通過切換情景的有界和無界實現(xiàn)了認知焦點的轉移,達到委婉效果。
認知語法; 委婉機制; 語法手段
英語委婉語(Euphemism)是一種在不斷演化的獨特語言現(xiàn)象。每當既有的委婉語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逐漸演變?yōu)榇种闭Z(Dysphemism)時,新的委婉語便應運而生。在看似龐雜的英語委婉語體系中有哪些委婉機制在運作,語法手段在其間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
國內對委婉語的研究始于陳望道[1],此后,陳原[2]、伍鐵平[3]、束定芳[4]、彭文釗[5]和劉純豹[6]等人也進行了分析探討。早期研究主要從修辭學、社會語言學、語用學和詞匯學等角度切入。其中,劉純豹曾指出語法手段是英語委婉語的構造方法之一,但是未作進一步的說明和分析。
認知語言學興起后,國內若干學者嘗試用認知語言學理論解讀委婉語的建構機制,研究視角多集中于認知語義學和認知語用學。邵軍航、樊葳葳[7]的分析基于突顯和隱藏概念,認為委婉語的機制在于轉移聽者的注意焦點或分散聽者的注意力,極端做法是暫時中斷聽者的理解進程。梁艷春[8]結合語料統(tǒng)計,認為大約59.8%的英語委婉語的委婉義的實現(xiàn)可用合成空間理論進行分析。王永忠[9]從范疇理論著手研究,認為委婉語是一個以禁忌語為原型義項的集合,委婉的實現(xiàn)是從原型義項向邊緣義項的演變,是家族相似性典型程度的削弱。諶莉文[10]和周福娟、湯定軍[11]分別探討了概念隱喻和概念轉喻在委婉機制中的作用。諶莉文[12]立足于跨空間映射的理論和概念整合理論,分析英漢兩個民族在用篇章來表達委婉時的認知差異。張若蘭[13]則探討了語用過程中,概念特征的遷移和委婉義的可及性。
與此同期,國外運用認知語言學理論解讀委婉語的研究則少之又少。Miguel[14]在探討委婉語的定義時涉及認知解讀,提出委婉語不是局限于詞匯層面的語言現(xiàn)象,而是運用語音、詞匯、句法等各種手段對禁忌事實進行概念化的一個認知過程。
以上綜述表明,現(xiàn)有的委婉語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①分析集中于詞匯手段的委婉語; ②理論視角局限于利用隱喻、轉喻、概念整合等理論對委婉語的認知機制進行宏觀探討; ③委婉語的例證數(shù)量有限,多有重復。委婉機制是一種認知機制。認知語法以體驗哲學為基礎,從人類的認知特點來考查語言現(xiàn)象,注重尋找語法結構形成的理據(jù),因此非常契合委婉語的研究。目前國內外從認知語法角度對英語委婉機制進行解讀的研究極其有限。因此,本文意圖立足于真實的英語語料*文中例證所用委婉語語料出自《英語委婉語詞典》(劉純豹主編)、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COCA)及美國心理學協(xié)會網(wǎng)站(APA)心理學殘障事務委員會部分(CDIP)。,在認知語法的框架下探討參與英語委婉機制的語法手段。
Langacker用識解(Construal)這一術語來表示人們?yōu)檫_到思維和表達的目的可從不同視角、選擇不同轄域、突顯不同焦點、以不同方法觀察情景和解釋內容的一種認知能力。他認為識解可從詳略度、轄域、背景、視角和突顯等五個方面進行描寫。[15]23這五個方面中,與委婉語聯(lián)系最為密切的莫過于視角(Perspective)和突顯(Salience, prominence)。
視角是指人們描述事體的角度,不同的視角會產生不同的認知參照點,因此會直接影響人們對事體的理解和語言表達。視角的選擇與背景、突顯密切相關。突顯可區(qū)分為側面與基體(Profile-base)和射體與界標(Trajector-landmark)兩種,前者可用于描寫詞義,后者可用于描寫關系性述義。委婉語的否定手段主要與前者相關?;w是表達式所覆蓋的相關認知域,一個詞語的基體就是它能在相關認知域中涉及到的范圍,是意義形成和理解的基礎。側面指的是機體內被最大突顯的某一部分,是基體內的焦點,也是詞語所標示部分的語義結構?;w是側面描寫的出發(fā)點,側面是對基體內容的聚焦,表明基體的確切指向,一個詞語的意義取決于基體和側面的結合。[15]31
英語中有相當一部分委婉語在形式上表現(xiàn)為詞匯的替換,實則借助否定手段切換了視角,通過改變突顯的側面轉換了基體,置換了認知參照點,從而實現(xiàn)語義的委婉。以disease一詞為例,該詞當初在喬叟首用時就是一個委婉語。[6]129如圖 1(a) 所示,disease一詞的側面是not(Dis),基體則是ease(舒適),通過dis-這一詞匯層面的否定手段,喬叟把人們的認知參照點設定成了ease,基體和側面結合的結果就成了相對于舒適而言的不舒適。相比之下,特定的疾病名稱如headache,見圖 1(b),側面是ache,基體則是head,基體和側面結合后突顯的則是非常明確的頭部疼痛。換言之,dis-這一否定手段能成功置換認知參照點,把基體轉變?yōu)橐妆蝗藗兯邮艿陌x概念,同時讓“NOT”這一泛化的語義概念成為突顯的焦點,從而達到委婉和模糊的效果。
圖1 否定手段的側面與基體
英語中運用否定手段實現(xiàn)委婉的情況比比皆是,單疾病的委婉語就有disease,disorder,infirmity,indisposition,unwell等諸多表達式。此外,諸如disabled(crippled),imperfect hearing(deaf),disadvantaged(poor),underprivileged(poor)等類似的委婉詞不勝枚舉。這些表達式無一不是利用否定手段來改變認知參照點并突顯“NOT”或者“NOT ENOUGH”(對應under-)的泛化概念來實現(xiàn)委婉。由此可見,否定手段可以非常有效地引導人們的認知識解,從而達到委婉的交際目的。
英語中定語前置是強勢語序,以至于在語言發(fā)展過程中,原本后置的定語也出現(xiàn)前置趨勢,如a heart-disease specialist (a specialist in heart disease), Domestic-Affair Department (Department of Domestic Affairs), a what’s-to-be-done-next look was still written on his face (a look that shows what’s to be done was still written on his face) 等等。然而,委婉語卻逆勢而行,英語中有相當一部分委婉語在演化過程中從定語前置變成了定語后置,如用people with vision impairment婉稱blind people。
實際上,20世紀90年代,美國曾經(jīng)倡導“people first”運動來變革殘障人士稱謂,要求使用“中心詞(people)+后置定語”的方式來指稱殘障人士,如用person with (who has/having) a disability替代disabled person,person with mental illness 替代mentally ill person。這一做法在教育學和心理學領域被廣泛推行。Helena[16]基于休斯頓紀事報和google新聞的語料,專門就“people first”的實際使用情況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盡管官方倡導定語后置的稱謂方式,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人們仍大量使用非定語后置的措辭(Helena稱之為non-PC,即政治不正確的措辭),定語后置稱謂和非定語后置措辭的使用比例大約為3: 7。除了力求新聞標題的簡潔性、保證行文措辭的多樣性等影響因素之外,Helena發(fā)現(xiàn)后置定語稱謂和前置定語稱謂的使用場合有明顯的規(guī)律: 前置定語表達式通常用于指稱不受歡迎的社會成員(如犯人)或虛構的人物,后置定語表達式則被用于指稱孩子或品行良好的成人。而這恰好表明,人們選擇性地在需要委婉表達的場合采用了后置定語,說明后置定語這一語法手段可以非常有效地實現(xiàn)委婉。
顯然,從前置定語到后置定語,這一位置改變的表象背后隱藏著深層的認知差異,后置定語正是借助這種認知差異達成委婉效果。以disabled person——person with a disability 這組表達式為例。作為person唯一的修飾語,前置的disabled用“無能力的”或者“殘疾的”意義限定了person,使認知聚焦于disabled這一唯一特征,使得單一的、局部的特征被放大成為事物整體的定性特征,自然突顯了disabled的語義。而person with a disability這一表達式通過定語后置,呈現(xiàn)了一對基于介詞with的關系性述義,person和disability這兩個參與者在述義中是不對稱的。其中射體person,是第一焦點(Initial focus)和第一參與者(First participant),是關系述義的起點(Starting point),處在這對關系中最突顯的位置; disability則是界標,處于次突顯位置,為射體的定位提供參照點。這樣一來,person得到了認知強化,而disability則相對弱化。通過突顯關系述義,后置定語呈現(xiàn)了person和disability共存的事實,避免了用單一局部特征為整體定性。同樣的委婉機制也體現(xiàn)在person who has/having a disability等表達式上。
就認知加工過程而言,后置定語在構成上更復雜。即便不考慮上述分析中基于射體-界標的委婉機制,單從需要處理的單詞量而言,帶有后置定語的委婉語的認知難度也大于對應的前置定語表達式。增加認知加工的難度恰恰是實現(xiàn)委婉的有效途徑。更何況,受益于定語后置,一些委婉語已經(jīng)不局限于直接將原有的常規(guī)修飾語后移,而是在后置的定語中采用更為復雜或隱晦的措詞來進一步增加認知難度,如people who are mobility impaired (cripples), person with symptoms of mental illness (crazy, paranoid), child with down Syndrome(mongoloid)等。
“有界(Bounded)無界(Unbounded)”是認知語法中的一對重要概念。認知語法認為,有界與無界是人類一般認知機制的一部分,是人類最基本的認知概念之一。人從自身的身體開始認識到什么是有界事物,進而借助有界和無界的對立來進一步認知外界事物。反映在語言上,就形成了名詞的可數(shù)與不可數(shù),動詞的持續(xù)性與非持續(xù)性,形容詞的性質與性狀之分等各種現(xiàn)象。[17]
就動作而言,動作的發(fā)生和延續(xù)需要占據(jù)時間,因此有“有界”和“無界”之分。有界動作在時間軸上有起始點和終止點,無界動作則沒有。Langacker指出,有界動作與無界動作的對立具體表現(xiàn)為: 有界動作的內部是異質的(Heterogeneous),具有可重復性(Replicable); 無界動作恰好相反,內部是同質的(Homogeneous),并且不可重復。[17]具體到英語中,典型的持續(xù)性動詞如like, need, know等詞所指代的是無界動作,典型的非持續(xù)性動詞如 jump, go, arrive等詞指代的則是有界動作。
與動作類似,情景也可分為有界與無界兩大類,區(qū)分依據(jù)是情景有無終點。[18]120
例 1 a. Betty made a drawing on the floor.
例 2 The athlete ran 10 kilometers.
2) a. The athlete ran.
b.John was in the kitchen.
c. Betty knew about our affair.
上述例子中,例1句子呈現(xiàn)的是有界情景,例2句子呈現(xiàn)的是無界情景。值得注意的是,例1(a)和例2(a)兩句中的動詞都是run,但兩個句子所呈現(xiàn)的情景卻表現(xiàn)為前者有界后者無界??梢?,同一動詞進入句子之后,在其他語法成分或者語法手段的作用下,所指稱的情景在有界性上可以發(fā)生改變。
英語中的“體”(Aspect)就是幫助動詞實現(xiàn)指稱情景有界與無界切換的重要語法手段。根據(jù)現(xiàn)代語言學詞典[19]的定義,體是對動詞語法描寫的一個范疇,主要指語法所標記的由動詞表示的時間活動的長短或類型。顯然,標記動作的時間長短是“體”的主要功能。進行體(Progressive aspect)和完成體(Perfect aspect)是英語動詞的兩個體。就“體”本身而言,進行體表示動作的持續(xù)性、暫時性和未完成性,故而是無界的; 而完成體表示動作的完成與終結,故而是有界的。
需要指出的是,有界或無界主要指人的認識,而非客觀實際。英語委婉語利用這一點,通過采用不同的“體”來引導人們的認知,從而實現(xiàn)委婉效果,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developing(發(fā)展中)。Developing與underdeveloped(欠發(fā)達)及undeveloped(不發(fā)達)一樣,用于形容經(jīng)濟、技術、人民生活水平程度較低的國家或地區(qū)。盡管較之于poor等直接表示貧窮落后的詞,undeveloped 和underdeveloped已經(jīng)借助否定手段實現(xiàn)了認知焦點由poor到developed的轉移,從而實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委婉。但不論是undeveloped還是underdeveloped,它們都源自于動詞develop,二者在詞形上均以完成體的形式出現(xiàn),從而呈現(xiàn)了一個有界的情景。它們以developed這個已經(jīng)完成的動作為參照,突出了完結的特征,隱匿了情景發(fā)生轉變的可能。如圖 2 所示,在這兩個詞的引導下,觀察者的視角從“now”這一時間節(jié)點切入,觀察到的是一個在當前已經(jīng)終結的動作(“developed”發(fā)展過程完結)以及對應的靜態(tài)結果(“undeveloped”不發(fā)達或“underdeveloped”欠發(fā)達)。而Developing則受益于進行體,突顯出持續(xù)進行中的動作的無界性。鑒于無界動作的同質性,developing一詞所指稱的動作在任何一段時間軸上都是同質的。也就是說,從當前視角來看,在“now”這一特定時間節(jié)點,develop這個動作在進行中(“developing”發(fā)展中); 跳出“now”這一時間點,縱觀整個時間軸,從過去到現(xiàn)在到將來,develop這個動作也在進行中。因此,從完成體到進行體,developing一詞很好地引導了人們的認知過程,實現(xiàn)了有界情景到無界情景的轉變,突顯了不發(fā)達/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持續(xù)發(fā)展過程及未來可能的前景,從而非常有效地實現(xiàn)了委婉。事實上,這三個詞與country, nation, area等詞搭配后形成的三組詞,其所指完全一樣,但是基于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COCA)的語料統(tǒng)計結果表明,developing的使用頻率遠遠高于后兩者,這恐怕得歸功于“體”語法手段帶來的委婉功效。
圖2 “體”語法手段的有界與無界
在認知語法的視角下,委婉語正是利用了語言的這一特性去引導人們的認知。否定、定語后置和體這三種語法手段,通過不同的運作機制有效地實現(xiàn)了認知焦點的轉移,均達到了很好的委婉效果。否定通過改變側面-基體,轉移了認知參照點并突顯了“NOT”這一泛化的語義; 后置定語通過突顯關系述義,使中心詞成為射體,從而弱化了定語的重要性,避免了用單一局部特征為整體定性; 體語法手段則通過切換情景的無界和有界,實現(xiàn)了認知焦點的轉移,從而達到委婉效果。
[1]陳望道. 修辭學發(fā)凡[M]. 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62.
[2]陳原. 語言與社會生活[M]. 北京: 三聯(lián)書店, 1980.
[3]伍鐵平. 從委婉語的機制看模糊理論的解釋能力[J]. 外國語, 1989(3): 16-22.
[4]束定芳. 委婉語新探[J]. 外國語, 1989(3): 28-34.
[5]彭文釗. 委婉語——社會文化域的語言映射[J]. 外國語, 1999(1): 66-71.
[6]劉純豹. 英語委婉語詞典[M]. 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1.
[7]邵軍航, 樊葳葳. 委婉機制的認知語言學詮釋[J]. 外語研究, 2004(4): 20-25.
[8]梁艷春. 合成空間理論對委婉語的闡釋力 [J].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2003(2): 53-61.
[9]王永忠. 范疇理論和委婉語的認知理據(jù)[J]. 外國語言文學, 2003(2): 3-5.
[10]諶莉文. 概念隱喻與委婉語隱喻意義建構的認知理據(jù)[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6(8): 17-20.
[11]周福娟; 湯定軍. 英語委婉語概念的轉喻認知理據(jù)?[J]. 外語學刊,2008(5): 34-36
[12]諶莉文. 漢英委婉語跨空間映射認知對比考察[J]. 外語教學, 2007(4): 39-43.
[13]張若蘭. 基于概念特征遷移與可及性制約的委婉語解讀[J]. 外語教學,2009(4): 50-53.
[14]Miguel Casas Gomez. Towards a new approach to the linguistic definition of euphemism[J]. Language Sciences 2009(31): 725-739.
[15]王寅. 認知語法概論[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6.
[16]Helena Halmari. Political correctness, euphemism, and language change: The case of ‘people first’[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1(43): 828-840.
[17]沈家煊. “有界”與“無界”[J]. 中國語文,1995(5): 367-389.
[18]Declerck, R. Tense in English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19]Crystal , D. 現(xiàn)代語言學詞典 [M]. 沈家煊,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0.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Grammatical Mechanism in English Euphemism
YE Hu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1121, China)
Three grammatical approaches in English euphemism were analyzed in light of cognitive grammar: negation, postmodification and aspect. Thanks to negation, profile and base are changed, resulting in the prominence of “NOT” and the shift of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Postmodification makes the head noun the trajector in a relational profile, hence reducing the prominence of the modifier. Aspects help to turn a bounded scene into an unbounded one and hence change the cognitive focus.
cognitiue grammar; euphemismtic mechanism; grammatical approach
1673-1646(2016)05-0062-05
2016-04-30
杭州市哲學社會科規(guī)劃課題成果: 委婉機制的認知識解與認知語法解讀(Z15JC069); 浙江省外文學會專題研究項目成果: 認知識解與委婉機制的認知語法解讀(ZWYB2015001)
葉 華(1980-),女,講師,碩士,從事專業(yè): 認知語言學。
H313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6.0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