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遲
有朋友說到老家張川,念叨最多的是婚宴張川十三花。可十三花不是什么時候都會有的,那要看機緣和運氣。老家的婚嫁大多選擇農閑時節(jié)的冬天。打工的回來了,人都閑著了,采買的食材容易存放,所以,靜下心來成全一雙兒女事了卻兩家父母心。十三花是老家宴席的最高規(guī)格,它凝聚了幾代人的努力和心血。從最早的四盤子,四菜一湯、九魁、十全,再到如今人人掛在嘴邊的十三花,老家宴席的規(guī)格標準一步步走向豐盛和富足??梢院敛豢鋸埖卣f,十三花是一門美滿婚事的具體呈現。
十三花的制作是很講究的,它體現了老家特有的飲食文化,同時,它也承載著回族對自身信仰的執(zhí)著和追求。許多人家一年四季為了生活而奔波,忽略了教門,忽略了無常了的亡人,借著婚嫁這個好時機,待客請阿訇甚至干爾麥里。因此,十三花的食材的采買是有一定說法的。整頭牛,整只羊,整只的雞。要身體渾全,沒有殘疾,看起來俊美,十三花用肉多,所以要肥壯。牛和羊買來之后,最好自己養(yǎng)幾天,等到要宰時,停止喂食一天,然后請阿訇宰。雞的用量大,可以請阿訇或滿拉(學生)到養(yǎng)雞場一個個親自宰,然后在自己的監(jiān)督下讓他們按要求拔毛拾掇。肉類準備的同時,請的掌勺師傅已經到位,開單子買調料,菜、豆腐、糯米、大棗之類。
提前二天,準備工作就開始了。
在大師傅的指點下,盤鍋灶。鍋灶盤好之后,就開始蒸八寶飯,開始煮肉,開始許許多多的零碎菜品的積累。
文火鍋中加油,倒入適量蜂蜜和紅糖翻炒至黏稠,顏色鮮艷稍微偏黑倒入泡好的糯米一起翻炒,加入比米多二倍的水,繼續(xù)翻炒到水分變少直至米粒黏稠,難以攪動時,在碗底加入葡萄干、蓮子、大棗、花生米、核桃仁、枸杞,把鍋里的米舀到碗里,然后放在蒸籠上蒸,半小時后,就可以揭鍋蓋了。蒸好的八寶飯晾涼,放籠屜里或沒有老鼠的屋子里。上席時,放鍋里蒸熱,將碗反扣在盤中,撒上一把白砂糖,頓時,蜜糖的甜味隨著蒸汽四處蒸騰,八寶飯就可以盛盤了。
架起大鍋煮肉。鍋里放入牛肉,倒入涼水,大火燒開,撇去浮沫,放入調料包,蓋上鍋蓋,旺火燒,隨時翻動、加水。煮到筷子能扎進去時,就可以撈肉了。鍋里的肉湯晾涼,舀到一個缸里,放在灶頭旁。
四五個人切菜。粉條折成一尺見方長短,泡在一個大缸里。大蔥切成很細的蔥花,蒜苗切碎,胡蘿卜切成薄而長的細條,鮮姜切絲剁成末兒。另外支一口鍋,專管炸煎。上好的牛里脊肉剁碎,撒入蔥花、花椒粉,再拌一些洋芋淀粉,剁成肉泥,用手滾成比核桃還小的丸子,下到油鍋里,炸成肉丸子。一般的牛肉剁碎,放入花椒粉、雞蛋,再拌一些洋芋淀粉,調成稀糊狀,盆子放在油鍋旁邊,勺子舀了或用手捏了送到油鍋里炸,炸出一疙瘩一疙瘩的酥肉。晾涼之后,專門找一個人,用手撕成很均勻的小塊。剁碎的牛里脊肉里撒入蔥花和花椒粉,拌勻,案板上放一片薄薄的雞蛋餅,餅上抹一層洋芋粉面子,將拌勻的肉均勻地平鋪在上面,撒一些洋芋粉面子,上面蓋一張同樣大小的雞蛋餅,放籠屜里蒸。蒸熟的加薩,放案子上,上面用一個小案板壓著,再放一些重物,力求使加薩薄厚均勻。晾涼的加薩切成長條碼在碗里,一碗碗整整齊齊,一桌一碗,寧多不可少。羊肉連骨剁成二三寸的大塊。晾涼的熟肉切成肉片。牛蹄筋、牛頭皮之類,依據大師傅的要求切成不同的形狀。漿水點的老豆腐切成二三寸寬一拃長半厘米厚的豆腐塊,放油鍋里炸成豆腐干。晾涼之后,順寬斜刀切成二厘米左右的豆腐片。干辣椒、木耳、黃花、白菜、香菜、胡蘿卜、蘑菇……摘好洗凈,分門別類。
掌勺的大師傅統(tǒng)領三軍的元帥似的,面面俱到地加以指導和示范。看起來簡單,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一點都不簡單。每一樣放一處,每一樣都要預備充足,每一樣都要按照大師傅的要求來做。等到一切收拾停當,夜幕降臨了。千叮嚀萬囑咐,看好肉湯,看好廚房,防止老鼠害提防野狗……
掌勺大師傅頭天夜里最后一個離開,第二天天還未亮就早早來了。幾個灶頭上都架起煤火,一個鍋里熱起肉湯,一個鍋里熱肉湯中煮著丸子酥肉,一個大炒鍋空懸著。天大亮了,陸陸續(xù)續(xù)的有人來了,于是主人喊一聲準備上菜。大師傅鐵勺揮舞,開始自己的表演了。鼓風機響起,爐火正旺,長把鐵勺翻飛,一道道菜隨之出鍋了。主家擔心大師傅辛苦,要找二三個親戚幫廚。大師傅炒好了,嘗嘗味道,幫廚就開始盛盤裝碗了。
小炒一碗、酸辣白菜一碗、木須肉一碗、豆腐燒蹄筋一碗、蘑菇炒肉一碗、加薩一碗、丸子一碗、清燉肉二碗,外加一碗涼菜、一碟八寶飯、一碗紅燒肉、一碗羊羔肉。總共十三碗,十三個花樣。有時限于經濟條件和原材料,數量上沒有變化,但內容上會有所調整。以前的蘑菇炒肉現在有人換成了杏鮑菇炒肉,一碗清燉肉換成香酥雞塊,隨便撤掉一二碗,換成魚之類。
由于菜品繁多,所以請的幫廚也是能獨當一面的行家里手。有人負責八寶飯,有人專門拌涼菜,有人負責傳菜盛菜。四四方方,邊長二尺左右的盤,下九碗,上四碗。盤的四個腳各有一足,便于人們端舉。上席了,端席的年輕人依次將空盤放在灶頭前的一張桌子上,幫廚的依次放入自己所負責的菜品。一盤放滿端走,另一盤跟上。
一桌六人,兩面各二,上首二,留出一面上菜。上首的兩個位置專門留給阿訇或長輩,一般稱之為上席。席未上之前是果碟和油香,然后上菜。不管吃果碟還是吃宴席,必須是上席的人先動筷子,然后其他人才可以吃。吃完,上席的人先離開,其他人才可以緊跟其后。
由于待客干爾麥里時要請阿訇,所以,掌勺的大師傅、幫廚的親戚、切菜的婦女,都要遵守教門,不吸煙,謹守拜功,動刀動勺時要念清真言。舀菜倒水盡量右手,向里舀向里倒……
從以前的四盤子到四菜一湯,再到九魁、十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食材豐富了。九碗之上一碗,看著也有些單調,于是又傾其所能,增加三碗,正好下九上四,上面的四碗在下面相鄰四碗的中間。看著如此的恩典,生活好像花兒一樣美好,于是,人們就叫它十三花了。十三花,雖然是簡簡單單的十三碗菜,但它的內涵卻不簡單,它已經成了我們民族生活的一部分。
責任編輯/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