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杰·曼紐爾
到2030年,印度可能會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擁有最大或第二大的中產階級群體,成為除中國以外的亞洲主要經濟引擎
自2014年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當選印度總理開始,很多世界500強企業(yè)的CEO注意到了印度,但中國的增長將繼續(xù)與其亞洲鄰國展開競爭,即便投資者擔憂中國經濟在放緩。美國新聞標題將中國經濟稱為“在劫難逃的巨龍”,并預測中國經濟將走向災難。這種觀點太過消極,中國的基本實力意味著,即便短期內增長放緩,它也會將年增長率維持在6%-7%。亞洲另一個增長巨人——印度,也將快速發(fā)展,但由于印度的分權政治制度,造成了莫迪政府無法像中國政府那樣快速實現改變。
然而,世界經濟的權重已向中國和印度傾斜。隨著兩國經濟改革的推進,還將繼續(xù)如此。預計到2030年,中國和印度將分別成為世界第一大和第三大經濟體,擁有人數最多的中產階級。他們將引領世界對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需求,也是最大的碳排放者。
盡管外界對中國經濟發(fā)展模式時有批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局限性現在開始顯現——過度投資、低效的國有企業(yè)、不斷增長的政府債務和增長不平等,這些都是不可持續(xù)的。然而,還有幾個因素對中國是有利的:中國有充足的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其高儲蓄率意味著中國不需要依靠變幻莫測的外部資本。雖然人口在快速老齡化,但至少在今后幾十年里,中國還將有剩余勞動力。而且,政府也在人為地提高較低的退休年齡、放松獨生子女政策等。中國因為有13億多的消費人口,與小經濟體相比,中國較大的內部市場使其對外部經濟沖擊不會太敏感。
中國的長期增長將取決于中國領導人是否會繼續(xù)推行主要的市場友好型改革,而不是將短期刺激作為優(yōu)先任務。
中國執(zhí)政者知道,必須打造一個更大的消費階級,但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大多數中國人依然不太敢消費,因為他們缺乏健全的社會保障。政府正在采取措施解決這個問題:建立更多學校、每年提高醫(yī)療投入占GDP的比重,并不斷完善養(yǎng)老保險制度,這樣各家庭的養(yǎng)老負擔就會減小。允許中國人生更多孩子也有助于增加需求。這些改革已初見成效,家庭消費正以超過中國GDP增速1.5倍的速度增長。
如果中國的改革者能夠使其經濟體制更接近真正的市場制度,那么,較大的內部市場、不斷增長的消費和高儲蓄將使中國經濟繼續(xù)增長。雖然增速會放緩,短期可能為4%,甚至更低,但有理由推測,幾年以后,中國經濟將重回6%-7%的年增速。
中國政府可排除困難推動改革。但印度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群喧鬧的利益群體能阻止許多重要的經濟改革。由于莫迪的印度人民黨在國會上議院中不占多數,所以許多重要問題,如能源、基礎設施,甚至許多勞動政策都需要各邦同意才能改變。
印度的執(zhí)政者們也做了一些勇敢的嘗試,并取得了成功:他們將更多部門向外國投資開放。現在各企業(yè)可以從網上獲得許可和批準,使商務流程更快捷。自2014年起,印度政府已同意投資520億美元用于升級該國破舊的基礎設施。但有人估計,要建造新的道路、鐵路、機場和港口,印度需要1萬億美元。莫迪上任第一年,實現了快速增長:2015年,印度經濟增長超過7%,幾十年來第一次快于中國。由于國際油價的下降,2015年印度通貨膨脹率也下降了一半多。隨著投資者向印度股票和債券市場投放了420億美元,期望改革終將開始,股市將大漲。
然而,印度持續(xù)發(fā)展的速度將慢于樂觀派的預期。使企業(yè)可以更容易地購買土地、雇傭和解雇工人的主要立法,以及簡化印度拜占庭式稅收制度的重要法律已在德里國會中擱置了近兩年。雖然莫迪在全球演講時宣揚“印度制造”來促進增長,但在推動制造業(yè)發(fā)展方面,印度還遠遠落后于中國等國。即便經濟增長放緩,2014年中國依然創(chuàng)造了1300多萬個就業(yè)崗位,而印度經過苦苦努力卻只創(chuàng)造了100萬個。印度需要這些崗位來吸收今后幾十年里不斷增長的勞動力。同時,印度還有一個艱巨的任務——教育年輕一代。要實現這個任務,首先需要修復其破碎的教育體系,而這需要培訓約200萬名新教師。
如果莫迪能夠繼續(xù)他的改革,那么,印度便能釋放部分潛力,實現比中國更快速的增長。更可能的是,印度將繼續(xù)當前5%-7%的增長軌跡。雖然還不能超過中國,但這也是一項偉大的成績:到2030年,印度可能會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擁有最大或第二大的中產階級群體,成為除中國以外的亞洲主要經濟引擎。
(作者為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安全與合作研究中心學者。王藝璇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