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周小益
不滅的燈塔
——記武昌實驗中學教師耿喜玲
●本刊記者 周小益
胡望梅通山縣通羊鎮(zhèn)德船完全小學
我們把知識、仁愛、文明的種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二十年后,我們的千辛萬苦便會化作彰顯教書育人價值的瓊漿玉液。
盧正良崇陽縣銅鐘鄉(xiāng)中心小學
當教師很清貧,但也很富有,因為我桃李滿天下;當教師很辛苦,但我覺得,只有與學生們在一起時,才會真正地感受到人生的幸福與快樂。
“為你,千千萬萬遍!”《追風箏的人》主角阿米爾在兄弟哈桑的這句話中尋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心靈救贖。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的耿喜玲,是現實版的“心靈救贖者”,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耕耘多年,她先后被授予“全國心理輔導之星”“湖北省名師”、省市兩級“三八紅旗手”、武漢市“心理學科帶頭人”等榮譽稱號。她所在的心理健康工作室團隊被武昌區(qū)人民政府命名為“名師工作室”。
十幾年來,耿喜玲在探索中前進,基本形成了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以心育心、共同成長”的教學理念;在校園內形成了校領導——中層干部——專職心理老師和班主任共同參與的一體化協(xié)同機制;在課堂教學中借鑒國外心理教育的經驗并結合本土化的實際,形成了“班級授課,大型講座、小組治療和個案輔導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界定了中學階段應完成的心理輔導目標。
在學校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下,耿喜玲率先依托課堂教學的主陣地,著手解決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例如:高一時,初中生到高中生的角色轉換適應;高中階段學習方法;高考來臨前學生心態(tài)和考試目標定位。
“耿老師好像有魔法一樣,其他課我還經常擔心課堂秩序,就她的課我不用管,并且學生不讓我調她的課。”學校一位班主任說。不僅如此,武漢市很多班主任和心理老師都聽過耿喜玲的示范課,甚至“克隆”過她的課。
經過努力,耿喜玲在武昌實驗中學率先建立了全市一流的心理咨詢中心,該中心得到國家領導人彭佩云、中央教科所等領導的高度評價,每年接待國外代表團、省內外各級、各學術團體組織的參觀學習、聽取經驗、授課培訓等二十余次。實驗中學也被教育部評為首屆“全國心理健康特色學?!保彩俏錆h市獲得該榮譽稱號的唯一一所高中學校。
弗洛姆說,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進程中的伴隨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條件。
“每一個咨詢者、每一個求助者的背后都有一個令人落淚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是青年朋友們的生活足跡,是他們生命的站牌和轉折點;他們的困惑、煩惱、苦悶,對別人守口如瓶卻對我絕對公開,這些‘故事’是我事業(yè)的源泉。”她說。
有一年高考前夜,耿喜玲被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吵醒,外面風雨大作,電話那邊泣不成聲:“耿老師,您能來我們家一趟嗎?求求您,救救我的兒子。他鐵了心想自殺,已經兩天不吃不喝了。剛才兒子忽然說想和您談談?!?/p>
對于這名處于黑暗世界的“柯賽特”來說,也許耿喜玲正是能帶他走出絕望的“冉阿讓”。
生死攸關,由不得她半點疏忽,頂著風雨和壓力,她來到了這位學生家里。學生母親無助、哀傷,因為焦急眼窩深陷。這是一個飽受心理煎熬的孩子,因父親在中考前突然去世,悲痛時刻碾壓著他的內心,中考成績不盡人意,去年高考,總成績才220分,今年選擇了復讀,可二月調考后,他開始失眠,注意力嚴重渙散。母親急得落淚,帶他四處投醫(yī),藥物的副作用卻使得他學習效率更低。接連遭受如此沉重的打擊,使得他對生活失去了信心,甚至有輕生的念頭。
看著這個一米八幾的小伙子身體因緊張焦慮而微微顫抖,耿喜玲憐惜不已。她不負重托,運用“認知療法”,把孩子由于對父親的愛而導致的精神抑郁轉化為前進的力量。她告訴這位不知所措的“迷途羔羊”:父親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你能快樂,并且健康地活著。她用自己的學識和人格魅力,挽救了一個絕望的心靈。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然而耿喜玲卻不愿意再多說。一個個的咨詢案例來源于她與學生之間肝膽相照的信任?!拔乙獮槲业膶W生保密”,她說中學生普遍心理很敏感,如果公之于眾,這位學生肯定知道是在談論自己,這樣會導致他“二次受傷”。
近五年來,她犧牲了自己近30000小時的課余時間來接受個案咨詢和心理輔導。堅守的背后是責任,她把工作的觸角伸向了家長、教師和社會。為學生、家長、教師和社會上有心理咨詢需求的人服務,幫助他們疏解心理焦慮,調整好心態(tài),走向更陽光的人生之路。
馮家安隨州市曾都區(qū)府河鎮(zhèn)中心學校
愛心,是教師職業(yè)的基石;責任心,是教師職業(yè)的內在驅動力;無私奉獻,是教師的品德靈魂。選擇了教師,我們就選擇了付出,選擇了無私奉獻。
譚芳隨縣小林鎮(zhèn)中心學校
愛在左,責任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用“求真”影響每個生命,用“向善”溫暖每個生命,用“尚美”幸福每個生命!
耿喜玲還有一個稱號,叫作“耿調適”。這個外號的來歷得從她到貧困地區(qū)支教說起。
一位校長給她打來電話:“耿老師,請您來關心關心我們山里的孩子吧!這里的孩子也需要您??!”。在該校做完報告的第三天,一位學生專程來找耿喜玲要求做個案咨詢。這件事讓她陷入了沉思,邊遠地區(qū)的孩子,特別是留守兒童,因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心理多少會有些缺陷,這些孩子多么需要心理援助??!
因此,她向學校申請,主動要求去往貧困地區(qū)支教,幫山里的孩子做心理咨詢輔導。在安撫了一個個幼小的心靈之后,學生家長親切地稱她為“耿調適”?!八麄冋f幫助學生調適心理,簡稱‘調適’”嘛!”耿喜玲笑稱。她幾乎沒有休息時間,只要一有空就在武漢和全國各地的學校中間奔波,有時一天要趕三個地方,無論是天寒地凍,還是烈日炎炎,能用自己的疲勞換來孩子們的釋懷——值了。
耿喜玲辦公室外面的宣傳欄上,有著10位“徒弟”的照片,她主持的武昌區(qū)耿喜玲心理名師工作室采用“1+ 1+9”模式,即1名導師,一名特邀指導和9名青年教師培養(yǎng)對象。特邀指導來自于武昌區(qū)教師培訓中心的心理研究員趙亞萍老師,9名青年培養(yǎng)對象分別來自于武昌各個中小學的專職心理健康教師。
在耿喜玲的帶領和指導下,工作室的青年骨干教師成員也逐漸成為專家型教師,為其他更多的教師團隊做教師心理維護的講座,把愛和正能量輻射得更遠,讓更多人受益。
2015年12月,耿喜玲名師工作室被武昌區(qū)人民政府授予“武昌區(qū)名師工作室”,成為該區(qū)唯一個由一線教師領銜并被區(qū)政府授牌的的名師工作室。她本人被教育部中南高師師資培訓中心和省教育廳特聘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專家。
畢淑敏在《女心理師》里的一段話恰好與耿喜玲的人性光輝重合:她相信自己的工作已經對很多人的生命起了作用,那些潛移默化或是電光火石的碰撞,已經讓某些人發(fā)生了裂變。在這個過程中,她在付出和虛弱的同時,也變得越來越深刻和穩(wěn)定,這是用一個生命在點亮另外一個生命,用一個生命在擦拭另外的一個生命。
(責任編輯 徐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