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在2016年9月關注哪些書業(yè)熱點話題?
《我們只想談談沈石溪的書怎么不好》
(新京報書評周刊 2016.09.06)張暢
不形成公開公正的競爭機制,形成開放、平和、探討、交流的心態(tài),在教材之外開辟廣泛而有效的閱讀天地,就難以讓孩子接觸到不同作者、題材、風格的文學作品。而如沈石溪這般產量巨大的作者,就會占據(jù)孩子全部的童年,影響他們的閱讀和認知。
《韓國正在成為研究魯迅最多的國度,他們?yōu)楹稳绱藷崆楦邼q?》
(澎湃新聞 2016.09.19)孫郁
東亞人在近百年的選擇里,遇到了相同的難題,專制主義和傳統(tǒng)意識使人們久困在奴隸的境地,個性被閹割了。而這正是魯迅當年一直所思考的,要突破的文化羈絆。韓國友人在自己的尋找里,感到了魯迅與自己的接近。
《你愿意送一臺Kindle給15年前的自己嗎?》
(做書微信公號 2016.09.12)張遠
今年,“書路計劃”升級至2.0,除了亞馬遜繼續(xù)獨立捐建Kindle數(shù)字圖書館之外,華勤、讀客、磨鐵、優(yōu)酷、愛奇藝等八家不同行業(yè)的合作伙伴也加入進來,與亞馬遜一起為四川和云南兩省欠發(fā)達地區(qū)的22所農村小學捐建Kindle電子圖書館。
《“四大名著”適合孩子閱讀嗎?》
(中國青年報 2016.09.26)秦春華
出版界不能為了經濟利益而放棄了自己的道德責任和教育責任,更不能盲目迎合社會熱點而錯誤地推波助瀾。當前,打著“國學經典”旗號塞給家長和孩子的出版物汗牛充棟,其中的謬誤和粗制濫造觸目驚心。家長往往對此缺乏辨識的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