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
內容摘要:隱喻已成為國內外學術研究的重要課題,學者們不僅從隱喻理論本身出發(fā),更有結合其他領域如外語教學、語料庫等進行研究。本文簡述了國內外隱喻研究的發(fā)展歷史及主要觀點。
關鍵詞:隱喻 認知
隱喻研究在國內外都有悠久的歷史,尤其近幾十年來,隨著認知隱喻理論的發(fā)展,隱喻更成為當前學者的重要研究課題,并逐步涉及到很多相關領域的研究探討。
一.國外隱喻研究
在現(xiàn)代西方隱喻研究著作中,metaphor(隱喻)可以指語言中的隱喻性文字表述,或者指制約語言隱喻性表述的思維機制,甚至指概念化過程本身。國外的隱喻研究主要有以下四種理論。
1.替代論
最早的隱喻者亞里士多德認為隱喻是一個詞直接代替另一個詞來表達同一意義的語言手段,兩詞之間屬于一種對比關系。這種替代論把其看作是加工語言的手段,而沒有把隱喻和人類的語言交際結合起來,缺陷在于難以確定準確的替代方式,僅僅分析了可以互為取代的可能性。
2.比較論
亞里士多德由替代論發(fā)展形成比較論——隱喻是兩個事物相似性的比較,或者說是明喻的縮略,這種理論符合人們的直覺。與替代論相比,比較論將隱喻研究置于更大的拓展空間;但仍局限于語言本身,并沒有涉及到人的思維和符號的使用問題,這明顯區(qū)別于我們現(xiàn)在對隱喻概念的理解。
3.互動論
1936年,Richards在《修辭哲學》中提出了隱喻互動理論。他認為:1)語言實質上是隱喻的;2)隱喻存在兩個方面:主體和喻源。由于主體和喻源這兩個成分的概念中存在著共同點,因而主體和喻源之間可以產生互動。(胡壯麟,2004)
Richards用語旨和載體來指相互作用的這兩種思想,這改變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觀察目標的角度,從而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觀察角度,逐步形成了認知范疇的隱喻研究。
4.認知隱喻論
萊考夫是第二代認知語言學即意義學派的代表。他提出的概念隱喻理論是認知語義學中的重要內容,在其專著《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超越冷靜的推理》和《體驗哲學》中得到詳細的說明。
Lakoff認為理解涉及兩個認知域:源域和靶域。概念隱喻就是以一個認知域的經驗來理解另一個認知域的經驗,源域的部分特點被映射到靶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Lakoff&Johnson在著作中列舉了十幾個類型的認知模式概念隱喻,因此又被稱為認知隱喻。
隱喻映射并非任意,而是受意象圖式控制。“意象圖式源于我們在與外界互動的過程中獲得的感官體驗或感性經驗”,是實現(xiàn)映射的先決因素。
二.國內研究綜述
隱喻是一種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我國的修辭學研究很早就關注這種語言現(xiàn)象。傳統(tǒng)理論認為隱喻是一種修辭格,而近代的“隱喻”一詞由英語翻譯而來,意指某種東西從一個地方運送到另一個地方,所描寫的是一個事物的動態(tài)過程。有學者曾對比研究過中國的傳統(tǒng)術語“比”、“興”與英語中的metaphor。王松亭認為這兩種概念之間并不完全對等:西方的metaphor相當于我國的暗喻、借喻、事喻、物喻、比擬、引喻,并且又根據(jù)隱喻生成過程中存在的不同心理聯(lián)想方式將因事寄托的隱喻對應于中國的“比”,將“因物感發(fā)的隱喻”對應于我國的“興”。
我國外語界對隱喻的最早研究是關于西方隱喻的介紹刊登在 1992年的《修辭學習》上,是柳寧生摘譯的Lakoff和Johnson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從此引入了我國對中西方隱喻理論的比較和探討。
三.結語
就近年來的隱喻與認知關系研究來說,我們國內與國外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差距,這是需要迎頭趕上的。因此,要做好隱喻理論研究工作,還需要付出更艱辛的努力。
參考文獻
[1]Lakoff,G.&Johnson,M.Metapho rs We Live b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Richards, I.A.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6
[3]胡壯麟.認知隱喻學.北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季廣茂.隱喻視野中的詩性傳統(tǒng).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趙艷芳.語言的隱喻認知結構——《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評價.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5
(作者單位:安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