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張志成
財務規(guī)范的合作社才有銀行給“奶”喝
■ 文 / 張志成
在2015年、2016年兩年期間,筆者先后調研了近5000家農民合作社,只有不到300家獲得過金融貸款,比例約6%。農民合作社融資難、融資貴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大部分農民合作社無法通過正規(guī)途徑獲得貸款,依托民間融資、理事會理事和親朋拆借等方式獲得應急資金,或者由合作社理事長個人或關聯(lián)的公司名義來申請貸款。即使能獲得貸款,融資額度也遠遠不能滿足合作社需求,大部分是30萬元到50萬元的類個人保證貸款,只能滿足部分流動資金需求。大部分合作社或理事長個人貸款利率,普遍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一定比例,有時還會因缺乏抵押擔保物,還要再支付兩個點左右的擔保費率。貸款周期長,審核慢,放款慢。
真的是因為銀行不愿意給合作社等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放款嗎?據了解,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通過成立“三農”金融事業(yè)部,積極與各平臺對接,大力開發(fā)新型經營主體貸款,并列為分支行專項考核指標;北京農商銀行“三農”部積極創(chuàng)新合作社貸款評價模式,促進合作社貸款準入。合作社貸不到款,銀行卻花大力氣開發(fā)市場,錯配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對合作社金融需求和財務規(guī)范調研過程中,筆者同步調研了近50位涉農金融機構相關負責人對合作社申請銀行貸款的看法,95%的受訪者愿意給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放貸,但同時也認為合作社組織形式松散,不可控因素較大,更傾向于給家庭農場或理事長個人貸款;有80%的受訪者認為合作社無法提供貸款審核所需的財務信息,無法判斷其資產規(guī)模和營業(yè)收入是影響給合作社貸款的主要因素。
據了解,2016年初,某市農經局與相關單位主動邀請該地區(qū)108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市級以上示范社)進行資信評估和融資對接,但反饋上來的材料預審并不是很樂觀。大部分合作社不能提供銀行所需的完整材料,主要原因在于合作社財務管理基礎薄弱、相關業(yè)務單據缺失等。相關統(tǒng)計數據如表1:
表1 農民合作社財務規(guī)范與資信評估分析
很多合作社理事長無法向金融機構解釋清楚農民合作社的組織特點,又無法提供完整的財務業(yè)務信息,導致銀行認為合作社就是“今天合,明天散”,所有資產隨時可能被分掉,無人對貸款負責。
由此可見,農民合作社財務是否規(guī)范,是合作社順利獲取融資的前置條件和重要因素。而抵押擔保等問題,一方面是因為缺乏財務信息,銀行只能看抵押物,另一方面隨著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政策放開,各級政策性農業(yè)擔保公司的建立,保險公司、龍頭企業(yè)等單位的介入,為農業(yè)組織貸款的抵押擔保問題提供多種選擇,只要合作社財務規(guī)范具備融資基本條件,金融機構會主動聯(lián)系相關機構解決抵押擔保問題。
筆者曾經陪同一些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實地考察一些合作社,將目前合作社財務不規(guī)范的表現總結為“一個混淆”“四個缺乏”。
“一個混淆”:合作社與關聯(lián)主體的資產、業(yè)務混淆
調研中發(fā)現很多農民合作社的財務、資產、業(yè)務、收支與合作社理事長個人或主要成員、關聯(lián)公司相混淆,尤其是一些理事長主導型的合作社。例如,可能是合作社的一筆銷售農產品業(yè)務,理事長個人銀行卡收款,通過關聯(lián)公司開具發(fā)票,負責銷售的合作社成員記流水賬。此類情況在合作社中十分普遍。
明確哪些業(yè)務、資產屬于合作社,與理事長本人及關聯(lián)公司進行區(qū)分,是銀行能夠給合作社放貸的一個基礎前提。只有獨立的市場經營主體,才可以獲取金融機構的認可。
“缺乏一”:缺乏真實出資信息,銀行無法判斷還款責任人
缺乏真實出資信息的主要表現是未出資成員列入出資成員名冊,虛報出資額度,銀行審核貸款時無法判斷實際的核心成員,無法確定還款責任主體,也無法判斷合作社真正的資金實力,很難進行授信額度評估。
“缺乏二”:缺乏明確資產清單,無法判斷規(guī)模
很多農民合作社缺乏直接在合作社名下與貸款規(guī)模相匹配的資產。拋開資產抵押等因素,一個貸款組織的資產規(guī)模是放貸的一個重要依據。但是很多合作社名下資產不清晰,名下固定資產、設備、農機具、土地以及商標等無形資產不清晰,缺乏資產臺賬清單,甚至理事長本人說不清,往往與理事長和成員個人、企業(yè)的資產混淆。
“缺乏三”:缺乏清晰臺賬和交易記錄,無法判斷經營規(guī)模
1. 缺乏購銷收支臺賬,收入無法準確、快速計量。
大部分合作社只有一本本出入庫單,手工記錄,缺乏標準化,缺乏匯總統(tǒng)計,無法形成購銷臺賬和收入記錄,無法快速、完整、準確地向銀行提供財務數據。而財務報表大多數是委托外聘會計臨時做的,與業(yè)務原始記錄缺乏關聯(lián)。
2. 采用傳統(tǒng)交易模式,無法驗證收入流水真實性。
農民合作社更多的是現金交易、無票交易、無合同交易的傳統(tǒng)交易模式。理事長、成員個人銀行卡結算,大部分合作交易無訂單合同,甚至不開具出入庫單,大部分通過批發(fā)市場隨機發(fā)生業(yè)務,無法判斷購銷收支業(yè)務金額的真實性。
“缺乏四”:缺乏項目計劃,無法判斷資金需求的合理性
此問題更加普遍,大部分合作社直接提出需要多少資金,但首先是缺乏融資資金用途。具體需要多少資金,主要用途是什么,資金使用的具體分項和時間計劃如何,基本屬于“拍腦袋”預估金額。其次是缺乏嚴謹的還款計劃。項目的收入和利潤與貸款需求金額不匹配。例如某合作社需要500萬元貸款,但每年的項目利潤只有幾十萬元?;蛘呖磩e人做休閑農業(yè),不顧自己一年才一兩百萬元收入和客戶來源,也要貸款一兩千萬元建設休閑農莊。
綜上,金融機構面對一個資產不清、收支不明確、融資計劃不清晰、賬目不清、不透明不規(guī)范的合作社,又沒有抵押和擔保,是很難放貸的。銀行的本質是管理風險,核心不是沒有風險而是要對貸款戶清晰透明了解。
1. 明確合作社名下資產信息。明確實際歸屬合作社的資產,包括成員出資、流轉到合作社名下的土地經營權(林權等)、農業(yè)設施、農機設備等。特別是同時擁有合作社與公司的,要明確哪些業(yè)務歸屬合作社,對應的發(fā)票、收款以及賬目統(tǒng)一,有效進行區(qū)分,避免混淆,便于銀行審核。
2. 完善臺賬與交易記錄。一是推進電子結算,減少現金交易,盡可能使用合作社賬戶進行網銀或第三方支付結算。二是對外購銷盡可能簽署合同,或保留客戶對交易的確認記錄。三是實行電子臺賬,告別傳統(tǒng)“小本本”記錄流水,應用軟件或云平臺如實記錄購銷和收支臺賬,同時電子化應用也能提高銀行審核效率。四是有條件的合作社,每年做一次審計,出具一份審計報告。
3. 做好融資項目規(guī)劃。特別是申請農產品加工、設施農業(yè)等資金較大的投資性貸款需求,一定要列明資金用途、收入預測的簡要項目。
4. 選好專業(yè)財務人員。合作社無論聘請專職或兼職會計,或財務代理外包,一定要選擇熟悉合作社業(yè)務的財務人員。大部分合作社聘請兼職會計,隔很長時間才拿單據做一下賬報個稅,壓根不管合作社經營規(guī)范以及是否按要求建立購銷收支臺賬。很難想象,沒有一個好的財務,如何能獲得金融機構支持?
5. 主管部門高度重視。例如,北京市農經辦、湖北省荊州市農經局等地農經部門,積極建設以合作社財務規(guī)范為核心的信用體系;天津市寶坻區(qū)供銷社、遼寧省錦州市供銷社,將所屬合作社聯(lián)合社的成員合作社的財務規(guī)范作為提供服務和推薦融資的重要抓手。
總之,要讓銀行知道你這個合作社是一個實際經營的主體,資產實,賬目清,有預算,做“透明農業(yè)組織”。同時,合作社理事長要與銀行多溝通,多了解最新涉農貸款的政策,特別是一些創(chuàng)新產品的政策。多介紹合作社的情況,不要因一次被拒絕就失去信心,要根據銀行反饋意見,積極整改。
(作者單位:北京云華農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