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的領域之惑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在我國的快速普及,共享經濟日漸成為我國大眾創(chuàng)業(yè)的熱點領域和重要支撐平臺,依托與共享經濟的創(chuàng)業(yè)也陸續(xù)展開。但是圍繞共享經濟的一些領域發(fā)生的爭議表明,共享經濟的領域需要厘清,并不是任何領域都可以進行共享。
共享經濟是通過互聯(lián)網平臺將社會個體的資產、技能、勞務等在閑置時的使用權分享給有需求的主體, 并獲取一定收益的商業(yè)模式。去中心化、社交化、信任感、使用權等都是這種經濟模式的特點,其中“閑置”是共享經濟的關鍵詞,我們判斷某一經濟形態(tài)是否屬于共享經濟,主要取決于其共享的使用權是否閑置。以滴滴打車為例,從嚴格意義上講它并不完全算是共享經濟。首先車的使用必須有司機才可以實現,在無人駕駛普及之前,它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閑置;其次無論是上班還是出行順路,本身應該是有目的和方向的,所以共享的體現最多只能是車內空間或座位的共享,而不是車的使用權共享;而滴滴打車的模式本身,在最近規(guī)范出臺之前之所以有“黑車合法化”的嫌疑,也在于一部分交易并不是基于閑置或是共享,而是完全以盈利為目的通過購置車輛,以“拼車”“順路”的名義無照載客,這部分交易的存在并不是對社會信息和資源的有效再分配,無形之中反而增加了交通監(jiān)管的壓力。所以滴滴打車的模式只是體現了共享經濟的理念,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經濟。通過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共享經濟的本質特征。
基于“閑置”使用權
當你將閑置房間拿出來進行分享,并獲取一定收益時是共享經濟,這是Airbnb產生的背景,但是當你在房屋中間打隔斷進行出租時不是共享經濟而是“群租房”。另外,閑置的不僅限于空間緯度,它也可以是閑置的時間、知識、經驗等,只要存在供需雙方,這些閑置的資源就有可能孕育出共享經濟。
信用體系是核心環(huán)節(jié)共享經濟需要交易雙方給予對方足夠的尊重和信任,才能真正激活“閑置”,即便在足夠文明、完全理想的社會狀態(tài)下,雙方也會因為對共享有不對等的界定而引發(fā)矛盾。比如在共享房間時,如果對客廳等公共區(qū)域界定不明,買方認為出錢就可以獲得想要的一切便利,就會造成雙方信用關系緊張,使共享經濟失衡。因此現階段成熟的信用體系,一方面可以通過評分評級,區(qū)分出用戶不同的信用等級,有效規(guī)避不良交易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以面對不同用戶,開放不同的權限,更細致有針對性地界定共享服務的邊界。
提升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和效率目前共享經濟正在快速向各個細分行業(yè)領域滲透,除了發(fā)展較為成熟的汽車共享、房屋共享以外,一批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或項目也在積極實踐技能經驗、勞務時間、知識以及其他閑置資源的共享經濟模式。細分領域的不同發(fā)展狀況既取決于用戶的分享意愿和需求程度,也取決于平臺自身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能力。在發(fā)展中需要解決好如何從沉沒成本中獲利、用戶行為模式如何從利己向利他轉變等具體問題。
未來共享經濟將深深影響人們的觀念和生活,其范圍會進一步擴大,攝影、陶藝等精神資源共享需求會進一步增多。筆者認為,適合共享經濟的領域要符合上面的特征,應該是適合分享使用權的產品,這樣的產品使用頻率不會非常高,存在固定性的閑置的情況,未來可以想象還會有更多的共享經濟類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