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尚意”:王若虛創(chuàng)作論思想細析

        2016-12-20 06:31:03殷亞林

        章 輝,殷亞林

        (玉溪師范學院 文學院,云南 玉溪 653100)

        ?

        “尚意”:王若虛創(chuàng)作論思想細析

        章 輝,殷亞林

        (玉溪師范學院 文學院,云南 玉溪 653100)

        王若虛的主要文學理論都可以視為圍繞著“尚意”命題的系統(tǒng)化,從而成為金代文論的高峰。簡言之,他發(fā)揮了前人“以意為主”的思想,主張貴“天然”,重“自得”,反對創(chuàng)作中外在成法的束縛,其目的就是避免以辭害意。其意義在于,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他打破了儒家傳統(tǒng)的文以載道的桎梏和江西詩派以來的形式束縛,為文學創(chuàng)作倡導更多的自由天地。

        尚意;自然;自得

        金代最重要的文論家當屬堪稱“北朝雙璧”的王若虛和元好問。王若虛(1174~1243年),字從之,號慵夫、滹南遺老,藁城(今屬河北石家莊)人。早年盡力于學,以其舅周昂和古文家劉中為師。他的文學觀點集中反映在其《滹南詩話》、《文辨》等著述中,大體上可以視為圍繞著“以意為主”命題的系統(tǒng)化,從而成為金代文論的高峰。王若虛的文學批評觀體現(xiàn)在創(chuàng)作論方面,概括說來就是“尚意”。

        一、王若虛“尚意論”的理論準備

        “言意之辨”是一個中國古代的重要命題。它最初是一個哲學認識論問題,即語言符號能否和怎樣表達意義的問題。后來又演變?yōu)橐粋€文藝美學問題,即語言形式技巧和思想內(nèi)容的關系問題。

        (一)金代以前的理論源流

        “言意之辨”命題最早可以追溯到莊子的“得意而忘言”[1]66(《莊子·外物》)。魏晉王弼(226~249年)做了發(fā)揮,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2]609(《周易略例·明象》)的命題。二者雖然說法不同,其實質(zhì)都是說,如果形式(言辭)過分突出,就會束縛觀照者,影響、干擾人們在審美觀照中所獲得的對于宇宙、歷史、人生的感受和領悟。只有重意輕言、得意忘言,不去刻意于言,才能真正達到意的領會。后來南朝宋的范曄進一步提出:“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以意為主,則其旨必見;以文傳意,則其詞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盵3]1830(《宋書·范曄傳》)唐代杜牧(803~約852年)亦提出:“文以意為主……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衛(wèi)。”[4]182(《答莊充書》)如果說,莊子、王弼的命題還具有普泛意味的哲學色彩,那么范曄、杜牧的論斷則意在給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以專門指導。

        (二)金代前、中期的理論準備

        到了金代,金初詞壇盟主宇文虛中(1079~1146年),反對宋代江西詩派“冥搜巧繪”的形式主義流弊,不屑為文造情、鉤章棘句。他形容自己的詩作是“語不復鍛煉,要之皆肺腑中流出也”[9]4(“窮愁詩滿篋”詩題)。稍后的的朱弁(1085~1144年),字少章,文學理論家。他贊賞鐘嶸:“吟詠情性,亦何貴于用事?”[5]4(《詩品序》)之語,反對西昆體念念不忘典故、轉(zhuǎn)語和代語,認為“拘攣補綴而露斧鑿痕跡者,不可與論自然之妙也?!盵10]99(《風月堂詩話》卷上)在他看來,最優(yōu)秀的詩篇是詩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觀古今勝語,皆自肺腑中流出,初無綴緝功夫?!盵10]115(《風月堂詩話》卷下)這實已開啟了金代言意之辯,是后來王若虛“肺肝中流出”之論的先聲。

        金代中期,南北講和,社會、經(jīng)濟平穩(wěn)發(fā)展,文化風氣也漸由崇尚質(zhì)樸轉(zhuǎn)為浮華閑適。而此時的科舉大開和詞賦取士,更使得文壇推重語言的雕琢,如蔡珪、劉迎、王琢、王寂、王庭筠等人,出現(xiàn)了追求工麗、尖新的形式主義流弊。周昂(?~1211年)較早對此加以批評。他在傳授其甥王若虛文法時有一段著名的議論,為后來王若虛的理論崛起做了準備:

        文章以意為之主,字語為之役。主強而役弱,則無使不從。世人往往驕其所役,至跋扈難制,甚者反役其主。[11]2(《滹南詩話》卷一)

        周昂這里的“意”,就是文章在整體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內(nèi)容和情感基調(diào)。對周昂來說,“意”是統(tǒng)攝作品的主宰,而語辭只是仆役,后者是為前者服務的。他又曾說過:“雕琢太甚,則傷其全;經(jīng)營過深,則失其本”[11]2(《滹南詩話》卷一),“凡文章,巧于外而拙于內(nèi)者,可以驚四筵而不可適獨坐;可以取口稱而不可得首肯。”[12]425(《滹南遺老集》卷三十七,《文辨四》)顯然,周昂所謂的“內(nèi)”、“本”,也就是“意”。在他眼中,雕琢是對“意”的傷害,詞巧而意拙的作品,可以一時逞奇卻經(jīng)不起時間的考驗。

        金代中后期的文壇盟主趙秉文(1159~1232年)也有類似觀點。他認為,“意”與“辭”是目的與手段(工具)的關系:

        文以意為主,辭以達意而已。古之為文不尚虛飾,因事遣辭,形吾心之所欲言者耳。[13]205(《閑閑老人滏水文集》卷十五,《竹溪先生文集引》)

        但趙秉文的“意”,較之周昂,其內(nèi)涵更加確定:“至于詩文之意,當以明王道,輔教化為主。”[13]231(《答李天英書》)可見完全是站在儒家的立場上,與歷代“文以載道”的理論相吻合?!稑酚洝分性小皹穭賱t流”的論斷,即指出偏重形式會導致人心的放蕩,而趙秉文也提出了類似的“質(zhì)華觀”:“質(zhì)勝華,則治之原也;華勝質(zhì),則亂之端也。國家之興,未有不先實而趨華;華之極,則為奢為僭,為奸為偽,則日趨于亂矣?!盵13]191(《總論》)在他看來,形式是為內(nèi)容服務的,如果形式大于內(nèi)容,則是國家禍亂的開始。因此,他崇尚務實,反對“務奇之為尚”[13]205(《竹溪先生文集引》),反對當時金代文壇“鉤章棘句,駢四儷六”[13]188(《商水縣學記》)的浮華之風,感慨“今之士人以綴緝聲律為學,趨時乾沒為賢,能留心韓、歐者幾人!”[13]233(《答麻知幾書》)基于此種思想,在當朝文士中他尤其贊賞黨懷英,因為黨的文風平淡自然,同那些崇奇斗巧的風氣完全相反。趙秉文自己的文風,也被元好問稱為“極所欲言而止,不以繩墨自拘”[14]403-404(《閑閑公墓銘》),以達意為目的,不受形式的束縛。

        二、王若虛“尚意論”細析

        較之趙秉文的學說,王若虛所倡的“意”更平實而近乎人情。他引南宋惠洪的話說:“古人意有所至,則見于情,詩句蓋寓也。……此當論意,不當泥句?!盵11]2(《滹南詩話》卷一)因此,他的“意”不是囿于儒家政治美學的內(nèi)容,而是著重于創(chuàng)作主體的內(nèi)心體驗和真情流露,贊賞一己心中流出而非刻意造作或陳詞濫調(diào)。簡言之,就是崇尚真實、自然和自得之情,反對求奇、求巧,拘于形式。他對前人“以意為主”主張的發(fā)揮,打破了儒家傳統(tǒng)的文以載道的桎梏和江西詩派以來的形式束縛,意在為文學創(chuàng)作倡導更多的自由天地。以下分三點加以詳述。

        (一)“天生好語,不待主張”

        在朱弁的基礎上,王若虛更加大力倡導詩文創(chuàng)作之道在于文辭的天然流露。他引用當朝前輩劉器之的話說:“文章豈有繁簡?要當如風行水上,出于自然?!盵12]233(《滹南遺老集》卷二十二,《新唐書辨上》)又引周昂的主張:“自然之勢,詩之大略,不外此也?!盵11]2(《滹南詩話》卷一)

        他稱贊陶淵明,說“《歸去來辭》本是一篇自然真率文字。”[12]388(《滹南遺老集》卷三十四,《文辨一》)他論謝靈運的名句“池塘生春草”時又有這樣的著名議論:

        謝靈運夢見惠連而得“池塘生春草”之句,以為神助?!妒衷娫挕吩疲骸笆蓝嗖唤獯苏Z為工,蓋欲以奇求之耳。此語之工,正在無所用意,猝然與景相遇,借以成章,故非常情所能到?!薄柚^天生好語,不待主張,茍為不然,雖百說何益?[11]2(《滹南詩話》卷一)

        孟郊和白居易的詩分別因格調(diào)孤寒和太過淺易受到后人鄙薄,然而王若虛卻認為他們的詩都達到造化妙境,關鍵就在于有真摯的感情和真切的感受:“哀樂之真,發(fā)乎情性,此詩之正理也?!盵11]6(《滹南詩話》卷一)在他眼里,白居易充滿天然的“元氣”:

        樂天之詩,坦白平易,直以寫自然之趣,合乎天造,厭乎人意,而不為奇詭以駭末俗之耳目。[12]524(《滹南遺老集》卷四十三,《高思誠詠白堂記》)

        樂天之詩,情致曲盡,入人肝脾,隨物賦形,所在充滿,殆與元氣相侔。至長韻大篇,動輒數(shù)百千言,而順適愜當,句句如一。[11]6(《滹南詩話》卷一)

        宋人多譏病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認為其體制不可為法,而王若虛卻力反眾議,認為它:“如肺肝中流出,自是好文章?!盵12]40(《滹南遺老集》卷三十六,《文辨三》)。他也贊賞蘇軾創(chuàng)作中的“信手拈來”:“信手拈來世已驚,三江袞袞筆頭傾?!盵12]551(《滹南遺老集》卷四十五,《評東坡山谷四絕》)贊賞他游戲而不刻意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東坡,文中龍也,理妙萬物,氣吞九州,縱橫奔放,若游戲然,莫可測其端倪?!盵11]11(《滹南詩話》卷二)

        王若虛又從反面指出,如果過分地求工于外,雕琢太甚,就會傷害其總體精神意緒的表達:“雕琢太甚,則傷其全;經(jīng)營過深,則失其本。”[11]2(《滹南詩話》卷一)將上述詩論結合起來可見,王若虛的創(chuàng)作論就是一種貴“天全”的思想。這種思想可以追溯到道家的莊子?!肚f子》一書中,“全”出現(xiàn)了近50次,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莊子把保持人的“全”視為核心價值。并且,他不僅重視“形全”,更重視“德全”,反對人為機巧對它的傷害。而道家的“德”,并非仁義道德,而恰恰是指人的自然天性。顯然,王若虛的貴“天全”思想,與道家美學極為相合。

        他要求詩人直抒胸臆,反對矯飾。他認為黃庭堅作品的失敗就在于雕琢形式而真意流露不足:“山谷之詩,有奇而無妙,有斬絕而無橫放,鋪張學問以為富,點化陳腐以為新,而渾然天成,如肺肝中流出者,不足也?!盵11]12(《滹南詩話》卷二)又說:“黃詩語徒雕刻而殊無意味,蓋不及少游之作?!盵11]18(《滹南詩話》卷三)針對金代詩壇求奇尚巧重雕琢之風,王若虛有很不客氣的批評。北宋以來,輕視白居易的言論時有所見,主要譏其淺白而尋常。金代亦如是,例如王庭筠,晚年就有“近來陡覺無才思,縱有詩成似樂天”[12]552(《滹南遺老集》卷四十五,《評王子端四絕》)的嘲諷之句。王若虛批評王庭筠,認為白詩沒有雕琢:“順適愜當,句句如一,無爭張牽強之態(tài)。此豈捻斷吟須悲鳴口吻者之所能至哉!而世或以淺易輕之,蓋不足與言矣。”[11]6(《滹南詩話》卷一)在他看來,白詩恰恰好在明白曉暢,勝過王庭筠后期作品斗靡貴巧的習氣。他還批評友人高思誠的創(chuàng)作風格,說他“子則雕鐫粉飾,未免有侈心而馳騁乎其外,是又未可以樂天論也?!盵12]524(《滹南遺老集》卷四十三,《高思誠詠白堂記》)他對當朝“師心派”中刻意求怪的李純甫、雷淵等人更有不客氣的批評。因為他“貴議論文體有體致,不喜出奇,下字只欲如家人語言,……與屏山之純大不同”[15]88(《歸潛志》卷八),故而批評李“好做險句怪語,無意味”[15]88《歸潛志》卷八),又質(zhì)問雷“作文好用惡硬字,何以為奇?”[15]88(《歸潛志》卷八)他甚至為此與雷淵不和,據(jù)記載:“二公由文體不同,多紛爭,蓋王平日好平淡紀實,雷尚奇峭造語也?!世姿?,王多改之,雷大憤不平?!盵15]89(《歸潛志》卷八)

        (二)“文章自得方為貴”

        從我國傳統(tǒng)語境來看,古漢語的“自得”一詞,具有兩種含義。一種指自己感到得意和舒適,另一種則指主體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新,有心得體會。孟子云:“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離婁下》)這乃是第二義,它表現(xiàn)了創(chuàng)造性對君子求道的重要意義。由于反對向外求工,故而王若虛主張作詩不可以句法為要務,而首推“自得”:

        古之詩人,雖趣尚不同,體制不一,要皆出于自得。至其辭達理順,皆足以名家。[11]17(《滹南詩話》卷三)

        宋代鄭厚認為魏晉的作詩唱和是以文寓意,而宋人的次韻詩是為文害意,為文造情。王若虛贊賞他的見解,認為即使蘇軾也有此弊,有害于天然、真誠的文意:“次韻實作者之大病也?!瓥|坡,亦不免波蕩而從之,集中次韻者幾三分之一。雖窮極技巧,傾動一時,而害于天全多矣?!盵11]9(《滹南詩話》卷二)金代次韻詩成風,并且到了“韻益狹,語益工,人多稱之”[15]90(《歸潛志》卷八)的病態(tài)程度,王若虛反對這種為詩而詩、了無新意的做法,故有此論。

        宋代以黃庭堅為代表的江西詩派,講究師法古人,或沿襲前人之辭,或師承前人之意,所謂“無一字無來處”,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內(nèi)容上的陳陳相因而無新意。對于江西詩派一味從古人字句中討生活,卻自夸“奪胎換骨、點鐵成金”的做法,王若虛批評他們是因襲別人詩意,略改一二字,自以為工,是“特剽竊之黠者耳”[12]479(《滹南遺老集》卷三九,《詩話下》),而倡導“自得”:

        昔之作者,初不校此(按:指奪胎換骨之說);同者不以為嫌,異者不以為夸,隨其所自得,而盡其所當然而己。[11]17(《滹南詩話》卷三)

        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己覺祖師低一著,紛紛嗣法更何人?[9]291-292(《中州集》卷六,《論詩詩》)

        金代中期,學習黃庭堅及其江西詩派的襲古風氣盛行,在王若虛看來,古今文章互有短長,只要表達自己的真情即可,一味擬古,就喪失了“自得”之意,也就毫無價值了:“文章唯求真是而已,須存古意何為哉?”[12]383(《滹南遺老集》卷三十四,《文辨一》)

        (三)“文豈有定法”

        從貴“天然”,重“自得”出發(fā),王若虛反對創(chuàng)作中外在成法(如體制、句法、格律)的束縛,其目的就是避免以辭害意。他這樣諷刺當時死摳格律而無真意的流弊:“賦詩者,茫昧僻遠,按題而索之,不知所謂,乃曰‘格律貴耳’,一有不然,則必相嗤點,以為淺易而尋常。不求是而求奇,真?zhèn)挝粗日摳呦?,亦自欺而已矣?!盵11]9(《滹南詩話》卷二)所以,他對用韻的態(tài)度是:以達意為主,“意到即用,初不必?!盵11]19(《滹南詩話》卷三)。

        朱弁是講究自然真意的,他反對宋初西昆體的格律拘束,卻認為黃庭堅能用西昆體的形式營造杜甫的渾成之意:“(西昆體)句律太嚴,無自然態(tài)度。黃魯直深悟此理,乃獨用昆體工夫而造老杜渾成之地?!盵8]16(《風月堂詩話》卷下)對此,王若虛堅決反對。他認為,昆體格律必然限制渾厚真意的表達,二者天生是矛盾的:“朱少章論江西詩律,以為用昆體功夫,而造老杜渾全之地。予謂用昆體功夫,必不能造老杜之渾全。……蓋二者不能相兼耳?!盵11]18(《滹南詩話》卷三)在他看來江西詩派雖號稱宗杜,黃庭堅雖善為新樣,但氣乏渾厚,因此并未得法。而陳師道僅從格律、句法等形式方面著眼學杜,更不過是舍本逐末而已。因此,王若虛反對作詩以句法為要務:“古之詩人,雖趣尚不同,體制不一,要皆出于自得。至其辭達理順,皆足以名家,何嘗有以句法繩人者?魯直開口論句法,此便是不及古人處。”[11]17(《滹南詩話》卷三)所以他嘲笑黃庭堅及其江西詩派僵死地追求句法形式是“高談句律,旁出樣度?!盵11]11(《滹南詩話》卷二)

        黃庭堅的詩歌究竟有沒有自然流露的真意,學界至今還有所爭論。不過平心而論,無論昆體功夫,還是黃庭堅、江西詩派所講求的詩法,雖可令學者有法度可循,但也容易帶來墨守成規(guī),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形式主義弊端。在金代中期文壇形式主義有所抬頭的時期,王若虛反對朱弁的黃庭堅之論,是有其積極意義的。他借貶宋而誡金,是美學史上對北宋文學流弊的第一次認真反思。

        在散文這一文體上,王若虛也做出了很多反對形式束縛的理論闡述。他在回答“文章有體乎”的提問時說“定體則無”,因為“世間萬變,皆與古不同,何獨文章而可以一律限之乎”[11]22(《滹南詩話》卷三)?在他看來,寫文章“唯史書、實錄、制誥、王言決不可失體”,而“其他皆得自由”[12]426(《滹南遺老集》卷三十七,《文辨四》)。所以,他主張為了“意”的自由抒發(fā),不要拘束于“言”的形式,即文法、句法、文體的限制:“夫文豈有定法哉?意之所至則為之題,意適然殊無害也?!盵12]415(《滹南遺老集》卷三十六,《文辨三》)更具有革新意義的是,他還主張掃除整個文壇上雕琢害事的形式主義駢體文風:“四六,文章之病也。而近世以來制誥、表章率皆用之……駢儷浮詞,不啻如俳優(yōu)之鄙……后有明王賢大臣一禁絕之,亦千古之快也?!盵12]426(《滹南遺老集》卷三十七,《文辨四》)

        不僅如此,王若虛還進一步提出了具體的散文創(chuàng)作理論。例如,他提出文章和題目之間的言意之辨,指出題目的語言形式會影響文章“意”的表達。所以題目和文章不能出現(xiàn)沖突,不能出現(xiàn)小題目、大內(nèi)容,大題目、小內(nèi)容或文題無本質(zhì)聯(lián)系等失誤。文本中的各部分要相輔相成,共同服務于貫通全文的“意”。文章首尾必須互相照應,求得“意”之完整等。文之勝在意而不在言,一味注重材料的豐富,實無助于凸顯文意。此外,對“銘”這種文體,他說“今人做墓銘,必系以韻語……然古人初不拘此?!盵12]391(《滹南遺老集》卷三十四,《文辨一》)即反對那種一定要用韻文來寫墓志銘的做法,因為那樣會過于雕琢而損害文意的自然表達。他還反對作序論及寫作的緣起,認為“凡作序而并言作之之故者,此乃序之序,而非本序也?!盵12]394(《滹南遺老集》卷三十五,《文辨二》)這是因為序言是要概括文意而用的,不能跑題。

        結 語

        總之,王若虛的主要理論都可以視為圍繞著“以意為主”命題的系統(tǒng)化,從而成為金代文論的高峰。南宋嚴羽的《滄浪詩話》和王若虛的《滹南詩話》幾乎處于同一歷史時期,并且都針對蘇黃詩風而發(fā),但二者的側(cè)重卻有差別。蘇黃詩風對北方的不良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文人對尖新詩風的追求、對字句的雕琢,而對南方的影響則是詩中用典使事,賣弄才學,并以議論為詩,以邏輯理性的思維方式遮蔽了形象思維。因此,嚴羽以禪宗為基礎,主張的是“別材別趣”、“不涉理路”的妙悟說,而王若虛以傳統(tǒng)儒學為基礎,注重的是內(nèi)容自然真率、溫柔敦厚的詩教說。故而其文藝思想也具有北方質(zhì)樸尚實、宗經(jīng)致用的特色。但難能可貴的是,王若虛沒有像趙秉文那樣將“意”過于狹窄化為“明王道,輔教化”的東西,他的“意”相對較為寬泛,并不如腐儒般局限于儒家政治美學,而是崇尚真實、自然和自得之情?!秳蛑袊膶W史》稱王若虛是“金代中后期最重要的文化人物之一”[16]513,這也體現(xiàn)了他在文學理論上為世界所承認的視野、格局和影響力。

        [1]王先謙.莊子集解(二)[M]. 成都: 成都古籍書店,1988.

        [2]樓宇烈.王弼集校釋(下冊)[M]. 北京: 中華書局,1980.

        [3]沈約.宋書(第六冊)[M]. 北京: 中華書局,1974.

        [4]杜牧.杜牧集[M]. 長沙: 岳麓書社,2001.

        [5]何文煥.歷代詩話(上)[M]. 北京: 中華書局,1981.

        [6]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7]魏慶之.詩人玉屑(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8]朱弁,吳可,黃徹.風月堂詩話(及其他二種)[M]. 北京: 中華書局,1991.

        [9]元好問.中州集[M]. 北京: 中華書局,1959.

        [10]惠洪,朱弁,吳沆. 冷齋詩話·風月堂詩話·環(huán)溪詩話[M].北京: 中華書局,1988.

        [11]范晞文,王若虛. 對床夜雨·滹南詩話[M]. 北京: 中華書局,1985.

        [12]王若虛. 滹南遺老集[M]. 胡傳志,李定乾,校注.沈陽: 遼海出版社,2006.

        [13]趙秉文.閑閑老人滏水文集[M]. 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

        [14]元好問.元好問全集(上)[M].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15]劉祁. 歸潛志[M]. 北京: 中華書局,1983.

        [16]STEPHEN OWEN.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Literature(Volume I)[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責任編輯:劉 燕)

        “Emphasizing Contents”: An Intensive Analysis of Wang Ruoxu’s Creation Theory

        Zhang Hui,Yin Yalin

        (School of Humanities, Yuxi Normal University, Yuxi Yunnan 653100, China)

        Wang Ruoxu’s main literary theory may be regarded as a systematization of the statement “Emphasizing Contents”, and by this it became the peak of literary theory in Jin Dynasty. In sum, he played the thought “Focusing on Contents” of his predecessors, emphasizing on “natural expression” and “experience of one’s own”. He was against the external bondage in writing so as not to let the words interfere with the contents. From the angle of literature history, the significance is that he made the breakthrough on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Writings are for conveying ethics and morality” and the formalism bondage of “Jiangxi School”. By this, he promoted more freedom for literature.

        advocating contents; natural expression; experience of one’s own

        10.3969/j.issn.1672-7991.2016.01.004

        2015-10-15

        章 輝(1975- ),男,江蘇省南京市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美學原理、中國美學研究。

        I206.2

        A

        1672-7991(2016)01-0015-05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 自由成熟女性性毛茸茸应用特色| 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 激情人妻中出中文字幕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老色匹| 日韩经典午夜福利发布| 中文字幕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美女裸体无遮挡免费视频的网站| 国产亚洲午夜精品| 冲田杏梨av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色小姐在线视频中文字幕| 免费观看91色国产熟女| ā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大屁股1区二区三区| 免费国产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中文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精品|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免费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在线第一页| 国产动作大片中文字幕| 69精品丰满人妻无码视频a片|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网站| 给我播放的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综合第一网站| 国产a在亚洲线播放| 性色av无码不卡中文字幕| 久久青草伊人精品| 自拍偷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少妇| 明星性猛交ⅹxxx乱大交|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区| 日韩av水蜜桃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热狠狠色精品一区| 国产黑色丝袜在线观看下| 亚洲日本在线中文字幕|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aⅴ无码色老头| 自拍欧美日韩| 2021年性爱喷水视频| 手机久草视频福利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