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田
導語:說到善于采用兒童視角的導演,就不得不提斯皮爾伯格。他的經(jīng)典作品如《人工智能》、《外星人E.T.》等,都是兒童視角電影的典范,本文將從他的新片《圓夢巨人》談開,探尋斯皮爾伯格的童心。
正文:
采用兒童視角一直是電影藝術中最獨特的手法之一,對于廣大觀眾而言,兒童視角能夠讓觀影過程妙趣橫生,大大增強娛樂體驗。而對于導演來講,兒童視角無疑提供了另一種反思自我、成長、社會的方式,這對于面向成人觀眾的影片而言,無疑是拔高主題高度的手法之一。而在好萊塢,說到善于采用兒童視角的導演,就不得不提大名鼎鼎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他過往的經(jīng)典之作,如《人工智能》、《外星人E.T.》等,都是兒童視角電影的典范。
而10月14在國內(nèi)上映的老斯新作《圓夢巨人》,便延續(xù)了他標簽性質(zhì)的兒童視角。不過,本片中不僅只是有兒童形象,而是啟用童星作為主演,以兒童視角為濾鏡,洋溢著孩童世界的純真無邪與黑白分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本片是年近古?。?9歲)的斯皮爾伯格,在銀幕上為自己圓的一場童話夢。
用童話釋放自我
斯皮爾伯格一直以風格類型多樣化著稱,他能夠在同一年(1993年)推出歷史傳記片《辛德勒的名單》和科幻冒險片《侏羅紀公園》兩部類型截然不同的影史經(jīng)典,也能夠駕馭《大白鯊》、《飛輪喋血》這樣的驚悚題材,甚至是監(jiān)制、編劇《鬼驅(qū)人》這樣不折不扣的B級片。
但他的作品中始終不乏兒童視角的出現(xiàn)——在主旨嚴肅的作品例如《辛德勒的名單》、《戰(zhàn)馬》、《太陽帝國》中,斯皮爾伯格喜歡在抒情橋段中撥開成人世界的硝煙,讓戰(zhàn)爭大環(huán)境下兒童的不解、困惑、失望等情緒得以顯現(xiàn),以此來感染觀眾,深化反戰(zhàn)主旨。但在《外星人E.T.》、《侏羅紀公園》、《奪寶奇兵》、《鐵鉤船長》等科幻、動作、冒險商業(yè)片中,孩童往往被塑造成了英雄或是關鍵角色,初生牛犢無所畏懼,勇敢地和成人世界甚至是恐怖怪物做抗爭。
在孩童的世界中,一切皆有可能,包括《圓夢巨人》在內(nèi)的斯皮爾伯格作品中,兒童們往往是以反抗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這其中既有“不想長大”的無聲反抗,也有《圓夢巨人》般斗智斗勇的直觀反抗。
這樣獨特的兒童視角的形成也和斯皮爾伯格本人的成長經(jīng)歷有關——童年父母離異,父親的缺位,再加上他本人又是猶太家庭出身,在還未像如今瘋狂追求“政治正確”的美國,斯皮爾伯格對于白人至上的社會無法產(chǎn)生向心力,被疏遠被歧視。《人工智能》中孤獨尋根的機器人大衛(wèi),《外星人E.T.》中感受不到家庭溫暖的艾略特,都是斯皮爾伯格以兒童視角釋放自我的反抗者形象。
《圓夢巨人》同樣如此,本片中的女主角蘇菲是巨人眼中一口就能吞下的“人豆子”,但身材力量的極端懸殊并沒有讓她對食肉巨人敬而遠之,甚至在安全返回孤兒院后依舊掛念著“好心眼巨人”的安危,并最終聯(lián)手人類力量,和好心眼一起趕走了食肉族。斯皮爾伯格在銀幕上一次次編織著“小胳膊擰大腿”的童話故事,歸根結底也是導演自身理想主義與浪漫情懷的釋放。
靠童心放飛想象
《圓夢巨人》改編自羅爾德·達爾的全球暢銷小說《好心眼巨人》,也是好萊塢著名編劇梅麗莎·馬西森的遺世之作,而梅麗莎正是《外星人E.T.》的編劇。斯皮爾伯格早在10年前就買下了《圓夢巨人》的拍攝權,但苦于特效技術未能達到心中要求,他在5年前才開始籌拍本片。
在劇情深度上和劇情合理性上,斯皮爾伯格并沒有以成人導演的思維二次創(chuàng)作,而是保持著第一次看到《好心眼巨人》童話的一顆初心,以類型化、復古化甚至是二元化的兒童視角進行改編。所以本片更像是斯皮爾伯格斥巨資打造的一部“私人電影”——孤兒蘇菲和好心眼巨人在對抗懸殊勢力解放自我之后,也在大銀幕上放飛了斯皮爾伯格的銀幕想象。
兒童視角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為所有無法認知的東西賦予感性的浪漫色彩,一個“媽媽我從哪里來”的問題就有“送子鶴”題材作品誕生,民間“充話費送的”,“石頭里蹦出來的“等回答更是千奇百怪。
而在《圓夢巨人》中,夢成為了全片緊扣的主題,人類至今還在發(fā)掘的夢境潛意識完全被剝?nèi)チ丝茖W和理性的外衣——當你做夢時,其實是有個好心眼的巨人站在窗外,手持巨大的號角將夢吹進你的腦袋中;湖中的倒影其實是另一個世界的縮影;一棵大樹孕育了所有的美夢、噩夢,而且這些夢都是有實體的,甚至可以靠顏色分辨出來;除了捕捉夢以外,好心眼巨人還能夠造夢,甚至是給英國女王托夢;人類都是本性善良,看到一個巨人都不將其軟禁,而是用最高禮節(jié)接待。
可以說,《圓夢巨人》在設定上完全是孩童在年齡、思維、心智還未成熟時期的至純至善,正因為沒有成人思維的理性束縛,片中所呈現(xiàn)的童話世界才能放飛想象。從這點來講,《圓夢巨人》中的兒童視角更像同樣由童話《小飛俠》改編的《鐵鉤船長》,兩者都在斯皮爾伯格去除一切成人思考的童心編排下,為觀眾帶來一出想象力十足的視覺盛宴。當然,這種復古化改編在當下”成人童話“的后現(xiàn)代解構趨勢下,最能夠打動的人群還是兒童觀眾。
以童趣推動敘事
由于涉世未深,孩子們對于未知的事物總是充滿了好奇——窗外真的有巨人嗎?云朵的另一頭究竟有什么?倒影中的世界是否是另一個平行空間?《圓夢巨人》中的小女孩蘇菲便是犯了“不聽老人言“的大忌,在好奇心驅(qū)使下被好心眼抓走,由此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而在其他的斯皮爾伯格電影中,孩子們愛玩愛冒險的天性也是推動故事發(fā)展的原因之一。一方面,他們身為弱勢群體,卻要對抗強大的邪惡勢力,引起觀眾對于兒童角色命運的高度關注,另一方面,孩童以獨有的智慧機智地解決一系列的生存危機。兩者結合增加緊張感,豐富娛樂體驗。
在《圓夢巨人》中就有這樣一個橋段讓人印象深刻——在食肉巨人們強拆好心眼密室的情節(jié)中,巨人族的瓶瓶罐罐、水車火爐、家具等道具和蘇菲的身形形成了巨大反差,視覺上就給人一種緊張感,巨人們一輪又一輪的搜查都被蘇菲憑借著智慧和身手一一躲過,將掃帚當升降機的設定更是充滿了急中生智的童趣。類似的橋段在《侏羅紀公園》的廚房大戰(zhàn),《外星人E.T.》中的追逐大戰(zhàn),《奪寶奇兵》中的神廟歷險,《世界大戰(zhàn)》中躲避外星觸手的戲碼中都有展現(xiàn)。
除了愛玩愛冒險之外,孩童對于他人的無私關懷也是斯皮爾伯格兒童電影的主要情節(jié)推動力,不管是《外星人E.T.》中以對抗成人世界為代價的營救大戰(zhàn),還是《侏羅紀公園》中不畏恐龍利齒的親情救援,斯皮爾伯格一直在強調(diào)愛的可貴。
到了這部《圓夢巨人》中,最終戰(zhàn)勝食肉巨人的,依舊是在愛的驅(qū)使下,好心眼和蘇菲的通力合作,全片更是圍繞這種爺孫之愛,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戲劇轉(zhuǎn)折。斯皮爾伯格將本片稱為”兩個“孤兒”的故事,兩個孤獨的靈魂走到一起互相取暖,這份毫無雜質(zhì)的童真童趣,也是斯皮爾伯格兒童電影的靈魂所在。
借童真點亮主題
葉圣陶曾經(jīng)說過:“兒童的心里似乎無不是純直覺的”。在孩子們的眼中,沒有欺騙,沒有虛假,沒有對金錢的向往,更沒有對權力的渴求。這也是為什么斯皮爾伯格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兒童形象,或是以兒童為表現(xiàn)主體的原因所在。當成人世界中的污濁遭遇兒童視角的過濾和審視時,作為成人觀眾的我們都會反思,我們從孩童蛻變成大人究竟拋棄了多少本真?
《辛德勒的名單》中的孩子忍受著戰(zhàn)火的煎熬,《人工智能》中的孩子找不到靈魂的歸屬,就連《鬼驅(qū)人》中的孩子們也要為黑心房產(chǎn)商的陰謀買單。可見,在斯皮爾伯格較為嚴肅的作品中,童心往往是被遺忘的人性標桿,正因為它的彌足珍貴,對于成人世界的批判就顯得力度十足??杉幢愦蟓h(huán)境如此黑暗無望,我們依舊能從斯皮爾伯格的兒童視角中看到兒童的樂觀精神,《辛德勒的名單》的晦暗眾生中那一抹明亮的紅色不就是最經(jīng)典的例證嗎?
而到了《外星人E.T.》、《虎克船長》等迎合主流意識的商業(yè)片中,童真往往能夠戰(zhàn)勝一切規(guī)則體制,這部《圓夢巨人》也不例外。蘇菲和好心眼并沒有落得個好人不長命的結局,他們堅持到了最后,成為了守住本心的贏家。而象征著成人世界一切負能量的食肉族巨人被孤立,童話般的結局意在喚醒觀眾心中的那份童真,按照斯皮爾伯格自己的話說就是:“我最想告訴觀眾們,如果你和別人不一樣,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孤獨也沒什么大不了,不用怕沒人愛你,因為在這世界的某個角落,會有個真心愛你的人。不論你是大巨人還是小孩子,你都是獨特的存在?!?/p>
《圓夢巨人》的質(zhì)量可能無法和巔峰時期的斯皮爾伯格經(jīng)典作品相比,很多觀眾覺得影片過于簡單平淡,顯得較為低齡。該片目前在時光網(wǎng)7.3分,在IMDB上只有6.7分,只能算是及格成績。但誰都能看出近70歲的斯皮爾伯格依然童心未泯。正如他自己前不久在北京的發(fā)布會上說:“《圓夢巨人》是給有童趣的人看的電影?!?/p>
1.斯皮爾伯格一直以風格類型多樣化著稱,他能夠在同一年(1 993年)推出歷史傳記片《辛德勒的名單》和科幻冒險片《侏羅紀公園》兩部類型截然不同的影史經(jīng)典,也能夠駕馭《大白鯊》《飛輪喋血》這樣的驚悚題材,甚至是監(jiān)制、編劇《鬼驅(qū)人》這樣不折不扣的B級片。
2.在好萊塢.說到善于采用兒童視角的導演,就不得不提大名鼎鼎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他過往的經(jīng)典之作,如《人工智能》《外星人E.T.》等,都是兒童視角電影的典范。
3.《人工智能》中孤獨尋根的機器人大衛(wèi)。
4.《圓夢巨人》也圓了斯皮爾伯格的銀幕童話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