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占友,劉凱利
(青島理工大學,山東青島 266520)
基于SMART原則的化工企業(yè)安全文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撒占友,劉凱利
(青島理工大學,山東青島266520)
基于SMART原則,從安全理念、安全環(huán)境、組織行為表現3個方面建立了包含7個一級指標,19個二級指標的化工企業(yè)安全文化評價指標體系;運用模糊層次分析法,通過專家咨詢、Matlab軟件確定各指標權重,其中排在前三的指標為制度制定及執(zhí)行(0.133 4)、安全防護(0.114 2)、培訓與學習效果體現(0.066 6)。結果表明:化工企業(yè)安全文化建設工作的重點在于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營造安全環(huán)境、加強培訓與學習。
安全文化 化工企業(yè) SMART原則 評價指標體系
對于安全文化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國外學者Cox S[1]、Clarke S[2]、Wiegmann D[3]等研究較早;國內學者馬躍、傅貴等[4]依據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的定義以及行為安全“2-4”模型,從安全文化本身及安全文化的作用結果2個視角出發(fā),構建了獨特的評價體系;田水承等[5]從安全觀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為文化和安全物質文化4個角度展開研究;另有趙宇飛[6]、宋曉燕[7]、常云海[8]等人進行了探索;國家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總局發(fā)布的《企業(yè)安全文化建設評價準則》[9]則給出了較為全面的的評價指標體系。筆者通過學習前輩的研究成果、結合實際理解安全文化的內涵并基于此建立了化工企業(yè)安全文化評價指標體系。
SMART原則源自目標管理,并得到了3種概括解釋[11]。本文在對化工企業(yè)進行安全文化評價時,它的內涵被定義為:S-Specific(特定的)、M-Measurable(可測量的)、A-Attainable(可得到的)、R-Relevant(相關的)、T-Trackable(可跟蹤的)。
建立化工企業(yè)安全文化評價指標體系的首要工作是選取足以反映化工企業(yè)安全文化建設現狀的指標,其次使其有機結合并進行整體分析、定位。指標的確定和體系的建立有2個落腳點,即化工企業(yè)、安全文化。評價體系應針對化工行業(yè)的特點量身定制,如由于危險有害品多,有可能造成群死群傷事故,因此群體防護和個體防護顯得尤為重要;同時所選取的指標應系統(tǒng)、全面,必須能夠體現安全文化的本質特征,而非企業(yè)安全管理或者其他方面,即目標特定。
為更好地指導實踐,指標體系所包含元素應盡可能得到量化。對于定性指標如安全管理、培訓與學習等需明確其內涵并建立詳盡而清晰的評價標準,以實現量化目的。
指標體系在設計時應考慮獲得指標量化數據的可能性。如果某一項指標的數據在現實中不可能獲取或獲取難度很大、成本很高時,這項指標的可操作性就值得質疑。
評價體系中的各個指標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彼此間有一定的內在邏輯關系。一方面各個指標應與評價目的相關;另一方面各個指標應對被評價對象的各個方面給予描述,并且相互之間具有關聯(lián)性,能相互補充、相互驗證,但應注意避免出現過多的內涵重疊,如筆者建立的評價體系中有指標“制度制定及執(zhí)行”,將所有安全相關制度囊括在內,在進行其他指標選擇時,如“安全培訓與學習”,其內涵不能包括“安全培訓與學習制度”。
企業(yè)是在發(fā)展、變化的,企業(yè)的安全文化也會因時間的推移而顯現出不同的特征,因此對企業(yè)安全文化的評價工作應該是持久的、動態(tài)的,這就要求評價體系中所選擇的元素便于跟蹤、監(jiān)測,以適應實際變化。
筆者結合現有研究成果和實踐學習,將安全文化理解為安全理念、安全環(huán)境以及組織行為這三者所表現出的綜合特征。在此基礎上,立足于化工企業(yè)的特點、基于SMART原則從安全理念、安全環(huán)境、組織行為表現3個方面建立了如圖1所示的評價指標體系。
安全理念代表了企業(yè)的基本安全態(tài)度,其充分性指企業(yè)所提煉出的安全理念應完整、簡潔、便于記憶、具有號召力;員工知曉程度衡量員工對企業(yè)安全理念是否熟記在心;員工認同程度考察員工是否樂于將企業(yè)安全理念作為行為準則。綜上,安全理念下設充分性、員工知曉程度、員工認同程度3個二級指標。
圖1 化工企業(yè)安全文化評價指標體系
安全環(huán)境建設旨在營造良好的安全氛圍,以保護員工、指引行為,包含安全指引、安全防護2個方面。
安全指引:從安全標志運用、操作規(guī)程指導、事故警示3個方面進行評估。安全標志運用可參照GB2894-2008《安全標志及其使用導則》,并根據實際情況適時調整,要求位置合理、正確傳遞安全信息;操作規(guī)程指導在說明正確操作方法的同時要明確指出安全注意事項、可能發(fā)生的事故及對策;事故警示是指在事故多發(fā)部位將事故發(fā)生過程及原因做成卡片以實現警示員工的目的,要求位置合理、內容簡明扼要、尺寸合理。
安全防護:包含安全防護裝置、個體防護用品兩個方面。安全防護裝置是對危險作業(yè)場所、危險源和危險設備設施采取的防護措施,要求位置合理、定期檢查以確保有效。個體防護用品的保護對象為個人,如安全帽、防護口罩、耳塞等,要求到達防護要求、配備齊全、定期檢查及更換。
綜上,安全環(huán)境下設安全指引、安全防護2個二級指標。
組織行為包括決策層、管理層、執(zhí)行層的行為,是評估安全文化的最重要部分,從安全管理、培訓與學習、行為激勵、事務參與、信息傳播5個方面闡述。
安全管理:從機構設置、制度制定及執(zhí)行進行評估。機構設置要求組織框架及資源分配合理,各機構權責分明、獨立履行職責并可直接向最高領導報告;制度(如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安全培訓與教育制度、應急演練制度等)制定必須完善并得到有效執(zhí)行,做到任何狀況下都“有制可依”。
培訓與學習:從員工素質、充分性、效果體現3個方面評估。員工素質的衡量主要通過受教育程度、學習態(tài)度2個指標;培訓與學習的充分性要求培訓內容合理,符合崗位需求,進行崗位風險辨識,并注重安全行為習慣培養(yǎng),培訓方式以員工樂于接受或滿意為準,同時要求安全培訓與學習周期性得、持續(xù)得進行;效果體現從員工的態(tài)度變化、技能提升、行為改善來評估。
行為激勵:將員工安全行為表現作為考核的重要部分,定期進行,并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要求激勵方式多樣,獎懲結合,物質與精神獎勵相結合;要求激勵效果體現為:員工廣泛知曉激勵制度并以此為動力改善個人行為以促進安全績效的提高。
事務參與:從安全會議與活動、報告與建議、溝通交流3個方面評估。安全會議與活動要求定期舉行,邀請員工代表參加安全會議,鼓勵員工開展安全活動;報告與建議要求渠道暢通、便捷,及時處理信息并反饋給報告者,鼓勵員工發(fā)現、上報隱患并共享;良好的溝通與交流系統(tǒng)要求員工之間、管理層之間、上下級之間、企業(yè)與外部環(huán)境保持良好的安全信息溝通交流。
信息傳播:從信息資源、信息系統(tǒng)、效能體現來衡量。信息資源包含管理信息、技術信息、事故信息等并建立信息庫;信息系統(tǒng)包含管理機制、平臺建設、傳播載體;效能體現從便捷性、知曉率、交互性進行評估。
綜上,組織行為表現包含安全管理、培訓與學習、行為激勵、事務參與、信息傳播5個一級指標,下設機構設置、制度制定及執(zhí)行、員工素質、培訓充分性、培訓效果體現、安全業(yè)績考核、激勵方式、激勵效果、安全會議與活動、報告與建議、溝通交流、信息資源、信息系統(tǒng)、效能體現14個二級指標。
目標層U下7個一級指標——安全理念A1、安全環(huán)境A2、安全管理A3、培訓與學習A4、行為激勵A5、事務參與A6、信息傳播A7(即準則層元素),采用專家咨詢法建立如表1所示模糊互補判斷矩陣(本文采用“0.1~0.9標度法”進行任意兩個元素關于某準則的相對重要程度的確定)。
表1 準則層對目標層模糊互補判斷矩陣
運用Matlab將其轉換為模糊一致矩陣,如下:
(1)
n——模糊矩陣的階數;
aij——兩元素相比較的判斷值。
準則層對目標層權重計算:
W0=(0.116 7 0.163 1 0.190 5 0.163 1 0.117 9 0.117 9 0.131 0)
同理可得各方案層對準則層權重,如下:
W1=(0.291 7 0.316 7 0.391 7)
W2=(0.300 0 0.700 0)
W3=(0.300 0 0.700 0)
W4=(0.241 7 0.350 0 0.408 3)
W5=(0.425 0 0.266 7 0.308 3)
W6=(0.250 0 0.400 0 0.350 0)
W7=(0.291 7 0.333 3 0.375 0)
權重總排序見表2。
表2 權重總排序
由表2可知,在所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中,一級指標中安全管理權重最大,二級指標中制度制定及執(zhí)行(0.133 4)、安全防護(0.114 2)、培訓與學習效果體現(0.066 6)是排在前三的元素,安全理念的充分性(0.021 2)是排在最后的元素?;て髽I(yè)安全文化建設工作的重點在于以下內容。
安全管理的客體是企業(yè)的人和物,從決策層到一線員工,其綜合素養(yǎng)參差不齊,給安全管理帶來了挑戰(zhàn);同時由于化工行業(yè)所涉及的物料、設備等較為復雜,安全管理的有效實施頗有難度卻也極其重要?;て髽I(yè)可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系統(tǒng),對所采集的信息進行監(jiān)控、分析、預測,使安全管理更加科學、系統(tǒng),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通過安全標識、安全標語、廣播等營造安全氛圍,進而影響員工,增強其安全意識;同時由于化工行業(yè)易發(fā)生群死群傷事故,群體和個人的安全防護措施不容絲毫懈怠。
安全培訓與學習的對象為企業(yè)所有員工,并且應定期、周期性地進行。對于一線員工,除基本安全知識(相關法律、法規(guī),企業(yè)制度等)外,安全培訓與學習的重要內容為安全理念宣貫、崗位風險辨識,提高其安全意識以及防范、應對、處理事故的能力。
a)基于SMART原則,立足化工企業(yè)危險有害品多、工藝條件復雜、事故后果嚴重等特點從安全理念、安全環(huán)境、組織行為表現3個方面建立了包含7個一級指標,19個二級指標的化工企業(yè)安全文化評價指標體系。
b)運用模糊層次分析法、借助Matlab確定各指標權重:一級指標中安全管理是權重最大的元素,二級指標中制度制定及執(zhí)行、安全防護、培訓與學習效果體現是排在前三的元素;安全文化建設工作的重點在于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營造安全環(huán)境、加強培訓與學習。
本文僅構建了化工企業(yè)的安全文化評價指標體系并確定權重,建立完善的評價模型并結合特定化工企業(yè)進行安全文化建設現狀分析等工作有待進一步研究。
[1] Cox S, Flin R.Safety culture:philosopher’s stone or man of straw?[J].Work and Stress,1998,12(3):202-216.
[2] Clarke S. Perceptions of organizational safety: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afety culture[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9(20):185-198.
[3] Wiegmann, D, Zhang H, von Thaden T, et al. A synthesis of safety culture and safety climate research[R].Technical report ARL-02-3/FAA-02-2,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atlantic city international airport,NJ,2002(6).
[4] 馬躍,傅貴,臧亞麗.企業(yè)安全文化建設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4(4):124-129.
[5] 田水承,李磊,王莉,等.基于ANP法的企業(yè)安全文化模糊綜合評價[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1(7):15-20.
[6] 趙宇飛,潘金雙.基于人因失誤理論的安全文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1,21(8):101-107.
[7] 宋曉燕.企業(yè)安全文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5.
[8] 常云海.石油化工企業(yè)安全文化建設體系構建與應用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4.
[9] AQ/T9005-2008企業(yè)安全文化建設評價準則[S].
[10] 李字慶.SMART原則及其與績效管理關系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7(19):148-149.
[11] 金磊,徐德蜀.中國安全文化研究與現代應用探討[J].軟科學,1995(4):10-14.
[12] 呂躍進.基于模糊一致矩陣的模糊層次分析法的排序[J].模糊系統(tǒng)與數學,2002,16(2):80-86.
StudyonChemicalEnterpriseSafetyCultureEvaluationSystemBasedonSMARTPrinciples
Sa Zhanyou,Liu Kaili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handong, Qingdao, 266520)
Based on SMART principles, this paper established a chemical enterprise safety culture evaluation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of safety concept, safety environment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erformance,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7 first class indexes and second indexes of 19. By specialists inquired method, made use of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Matlab software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The indexes of the top three are formulation and execution of institutions (0.133 4), safety protection (0.114 2), and effect of training (0.666 6).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keys to chemical enterprise safety culture construction are to improve safety management, to establish safe environment, and to strengthen training.
safety culture; chemical enterprise; SMART principles; evaluation system
2016-02-12
撒占友,博士,教授,現主要從事安全工程、工礦災害預防與控制方面教學與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