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加林,唐 炎,胡月英,劉 陽
?
基于人類發(fā)展指數的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國際比較
張加林,唐 炎,胡月英,劉 陽
以人類發(fā)展指數為研究視角,在中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英國、芬蘭、南非和肯尼亞8國發(fā)布的《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研究報告》基礎上,對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進行國際比較。綜合研究視角與研究報告,歸納總結了人類發(fā)展指數與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之間的關系:1)人類發(fā)展指數是衡量人類綜合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在人類發(fā)展指數增長的同時,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反而在下降;2)社會快速發(fā)展帶來的生活方式變化是以上規(guī)律形成的主要原因;3)社區(qū)綜合環(huán)境在影響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參與方面與人類發(fā)展指數呈正向關系;4)國情與制度的不同,使得人類發(fā)展指數視角下的學校在促進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方面存在差異。研究認為,基于人類發(fā)展指數的研究視角,有助于人們宏觀了解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與人類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的多元綜合評價方式可使人們對學生體質擁有更加客觀全面的認識;對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進行橫向集中比較,有利于促進我國兒童青少年體育的發(fā)展和學生體質的改善。
人類發(fā)展指數;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比較
身體活動是近年來健康促進領域的研究熱點,為了進一步了解身體活動與人類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國內、外學者分別從理論基礎、健康標準、區(qū)域特征、經濟發(fā)展、流行病學等視角對身體活動進行了深入研究[1,2,4,12,17,20]。在參與身體活動的人群中,兒童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世界的未來,是關乎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保證,鑒于此,使得越來越多的學者投身到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研究中。2014年在加拿大召開的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全球峰會,是針對兒童青少年體質問題進行橫向集中討論與研究的代表性會議[5]。在32個參會國家和地區(qū)中有15個依據加拿大構建的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評價指標體系,發(fā)布了各自國家的《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研究報告》)。2015年,我國參照加拿大的評價指標體系,以上海市兒童青少年為調查對象,完成了中國首份地域性《研究報告》[15]。這些報告的完成為宏觀了解全球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數據支撐。鑒于兒童青少年對人類未來發(fā)展的重要性,同時為了進一步橫向集中了解全球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現狀,引入國際比較研究的重要依據——人類發(fā)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作為研究視角,選擇中國①考慮到進行國際比較時,中國的《研究報告》是以上海市兒童青少年為調查對象完成的,所以,人類發(fā)展指數也采用同年上海的數據,因此,文中的中國指代中國(上海),此外,英格蘭通常泛指英國,故文中的英國指代英格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英國、芬蘭、南非和肯尼亞8個具有代表性的國家,以各國《研究報告》中的調查數據為基礎,對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進行比較分析。同時也希望在我國學生體質連續(xù)20年下滑依舊沒有得到有效改善的背景下[6,11],通過本文的橫向集中比較分析,可對我國在改善學生體質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個全新的認識,從而為學生體質的改善和兒童青少年體育的縱向深入發(fā)展提供一點有益的幫助。
1.1 人類發(fā)展指數——比較的視角
人類發(fā)展指數是聯合國開發(fā)計劃署在《1990年人類發(fā)展報告》中首次提出并使用的操作性定義,它是由“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3項基礎變量按照一定的計算方法組成,用于衡量各國人類綜合發(fā)展成就的評價指標體系,最終計算的指數分值介于0~1之間,分值越高,表明發(fā)展程度越高[8]。相較于衡量一個國家總體經濟狀況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人類發(fā)展指數是一個更能表示全民普遍狀態(tài)的綜合指標。而且人類發(fā)展指數自1990年被首次提出以來,隨著資料的積累和優(yōu)點的體現,現在已成為研究國際比較不可或缺的依據[10]。從人類發(fā)展指數的評價內容可以看出,健康是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而身體活動常作為反映人類健康生活的標志之一。因此,關于人類發(fā)展指數與各國國民身體活動之間關系的研究也不乏先例,比如,2011年,巴西著名醫(yī)生Pedro C Hallal與其研究團隊曾在世界范圍就個體身體活動不足(Physical Inactivity,PI)與人類發(fā)展指數之間的關系對76個國家15歲及以上人群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發(fā)現,較高人類發(fā)展指數國家的身體活動不足現象(27.8%)普遍高于較低人類發(fā)展指數國家(18.7%)[29]。在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研究方面,2014年,加拿大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專家Mark S Tremblay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根據15個國家發(fā)布的《研究報告》,對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及影響因素進行了綜合研究,其中也提到了國家發(fā)展水平與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之間的關系,但并未就人類發(fā)展指數與身體活動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的比較分析[31]。從已有國際橫向比較研究可知,研究者已意識到人類的綜合發(fā)展與身體活動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從而使得該方面的研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
1.2 《研究報告》——比較的基礎
15個國家的《研究報告》是2014年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全球峰會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本研究得以開展的重要基礎?!堆芯繄蟾妗分饕蓛刹糠纸M成,分別是調查結果數據和評價指標體系[19]。由于國家間的差異使得部分《研究報告》中數據存在缺失,因此,本研究在開展前制定了兩個基本原則:即《研究報告》數據結果的完整性和國家在全球范圍的代表性(地域、人類發(fā)展指數等級[9])?;谝陨显瓌t,從15個國家和地區(qū)(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哥倫比亞、英國、蘇格蘭、芬蘭、愛爾蘭、尼日利亞、加納、肯尼亞、莫桑比克和南非)中選擇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英國、芬蘭、南非和肯尼亞7個國家的《研究報告》,然后將我國的納入其中進而集中對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進行比較分析(圖1)。
使用統一的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評價指標體系,是各國《研究報告》中的數據具有可比性的重要前提。該評價指標體系是以社會生態(tài)系統理論為依據,將影響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的諸因素進行綜合后構建完成的,評價全面易于操作且具有較好的普適性是其重要特點。按指標評價的內容,該評價體系可分為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次,微觀層次從個體行為方面調查兒童青少年的日常身體活動情況,包括“身體活動水平(Overall Physical Activity,OPA)”、“組織化的體育參與(Organized Sport Participation,OSP)”、“自主性身體活動(Active Play,AP)”、“上下學交通方式(Active Transportation,AT)”和“靜態(tài)生活方式(Sedentary Behavior,SB)”5個指標;中觀層次調查兒童青少年日常所處環(huán)境對其身體活動的促進情況,包括“家庭和同伴的支持(Family & Peers,F&P)”、“學校(School,SCH)”和“社區(qū)及周邊建筑環(huán)境(Community & the Built Environment,C&BE)”3個指標;宏觀層次從政策環(huán)境方面調查政府和非政府對兒童青少年日常身體活動的支持情況,包括“政府政策(Government,GOV)”和“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NGO,峰會上未用)”2個指標。各國《研究報告》的核心內容(表1),就是依據各評價指標的調查內容和數據結果的評定標準完成的。
圖1 本研究8國所在地域及相應的人類發(fā)展指數水平等級示意圖
表1 人類發(fā)展指數評分與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各指標結果評定一覽表
2.1 人類發(fā)展指數與身體活動水平
研究證實,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Moderate to Vigorous-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MVPA)是促進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世界衛(wèi)生組織以及歐、美等發(fā)達國家推薦兒童青少年每天至少參加60 min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37]。各國《研究報告》中指標“身體活動水平(OPA)”的評定結果,反映的是各國兒童青少年每天至少參加60 min中高強度身體活動的比例情況。從本研究中該指標在各國的評定結果來看(圖2),國際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總體水平較低(D),即能夠達到基本推薦量的兒童青少年比例為30%左右。我國通過對上海市近7萬名兒童青少年學生調查發(fā)現,達到要求的僅為21%,雖然這一結果與加拿大(D-)、美國(D-)和澳大利亞(D-)等國家的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相差無幾,但就全球范圍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來看,我國城市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依舊低于國際平均水平。每天不能保證參加足夠量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意味著通過體育鍛煉的方式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就難以落實到實際的行動中。關注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就是關心人類現在與未來的發(fā)展,身體活動是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從圖2反映的情況可知,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整體呈現出隨人類發(fā)展指數遞增而下降的趨勢,而且這一現象到了成人階段更為顯著。人類發(fā)展指數是反映全民普遍狀態(tài)的綜合指標,人類發(fā)展指數的增長意味著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身體活動水平是在社會諸因素的綜合影響下評價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現狀的關鍵指標,身體活動水平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作為解釋兒童青少年體質下降的重要參考之一。分析認為,該現象的形成一方面,由于社會快速發(fā)展和生活方式變化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導致兒童青少年在主觀上降低了主動參加身體活動的意愿;另一方面,是社會、家庭、學校等客觀環(huán)境支持力度不夠,使得兒童青少年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參加身體活動。從現階段來看,人類發(fā)展指數的增長,不但沒有促進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的提升,反而身體活動不足導致的體質下降將成為人類社會綜合發(fā)展的隱憂之一。因此,在追求人類發(fā)展指數增長的過程中,也要積極關注指數的增長對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產生的影響。
圖2 人類發(fā)展指數與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關系圖
2.2 人類發(fā)展指數與個體行為因素
20世紀以來,人類的科技與經濟得到了飛速發(fā)展,使得人類整體的生活水平獲得大幅提高,生活方式發(fā)生巨大變化。自動化、信息化乃至智能化是當代人類生活方式的常態(tài),這些變化給兒童青少年帶來的影響是日常靜態(tài)生活時間大幅增多。通過外在肢體的運動促進體內能量的消耗是身體活動的基本特征[25],故凡是影響兒童青少年日常肢體運動的因素,都會對其身體活動水平產生一定的影響。從加拿大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可知,身體活動水平是微觀層次指標群的綜合體現,因此,影響兒童青少年日常身體活動水平的主觀行為因素主要集中在微觀層次指標群。在微觀層次的指標中,既有對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起到正向促進作用的指標,也有負向抑制的指標,而身體活動水平則是正負雙向指標共同作用的結果①在加拿大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中,身體活動水平(Overall Physical Activity,OPA)是微觀層次中的核心指標。因為該指標既反映了每天至少參加60 min中高強度身體活動量的兒童青少年比例,同時也綜合反映了其他四個指標的基本情況。因此,身體活動水平的結果受制于“組織化的體育參與(+)”、“自主性身體活動(+)”、“上下學交通方式(+)”、“靜態(tài)生活方式(-)”四個指標的影響,其中(+)表示正向促進,(-)為負向抑制。。根據微觀層次指標的特征以及身體活動水平與人類發(fā)展指數之間的關系,繪制人類發(fā)展指數與影響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主觀行為因素關系圖(圖3)。從圖3可知,身體活動水平與指標綜合曲線的走勢較為相似,即身體活動水平較好的反映了主觀行為因素對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的影響②“三指標綜合曲線”:將各國“靜態(tài)生活方式”、“上下學交通方式”和“組織化體育參與”三個指標的結果進行綜合處理后繪制的曲線(因各國“自主性身體活動”數據缺失較多,故未納入比較)。為了更加直觀的呈現“三指標綜合曲線”與“身體活動水平”以及人類發(fā)展指數之間的關系,同時考慮到制圖方便、美觀,將綜合曲線等比例縮小了4倍。。此外,指標綜合曲線同樣也在隨著人類發(fā)展指數的遞增而下降??梢?,在人類發(fā)展指數遞增的過程中,綜合指標中負向抑制性指標的影響力在逐漸增強。
圖3 人類發(fā)展指數與兒童青少年個體行為層次指標關系圖
在構成指標綜合趨勢線的各指標中,靜態(tài)生活方式的波動幅度最大(SD=3.5),上下學交通方式次之(SD=2.9),組織化體育參與最小(SD=2.1)。“組織化體育參與”調查兒童青少年在校外參加有組織的體育活動情況,從其波動率以及各國的具體評定結果來看,多數國家都較為重視利用兒童青少年的校外時間,發(fā)動社會力量積極開展兒童青少年體育。據澳大利亞國家統計局2013年發(fā)布的統計數據顯示,5~17歲兒童青少年每周至少參加一次組織化體育活動的比例在半數以上,其中,男生所占的比例為64%,女生為63%[23]。相較于澳大利亞,我國在該方面的表現相對落后,2014年,上海市學生體質健康研究中心通過調查上海市中、小學生是否為學校體育代表隊或體育俱樂部成員的方式,間接了解我國城市兒童青少年每周參加組織化體育活動的情況,在69 405份有效問卷中,統計顯示,男生的比例為17%,女生僅為12%??梢?,這一水平與歐、美等發(fā)達國家相距甚遠。分析認為,差距的形成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我國社會性兒童青少年體育組織的發(fā)展的確有待完善;二是繁重的學業(yè)壓力使得多數兒童青少年學生在離開學校后根本無暇參加體育運動,指標“靜態(tài)生活方式”較低的評定結果就是最好的證明?!办o態(tài)生活方式”調查每天屏幕時間(看電視、玩游戲、用電腦等)小于2 h的兒童青少年比例[24],考慮到我國兒童青少年學生的課外時間,多數被家庭作業(yè)和課外輔導占據,因此,我國兒童青少年的靜態(tài)生活方式由屏幕時間和家庭作業(yè)時間兩部分組成。通過查閱各國《研究報告》發(fā)現,在多數發(fā)達國家中,屏幕時間超過2 h的兒童青少年比例在60%以上,我國兒童青少年每天用在完成家庭作業(yè)和參加課外輔導大于2 h的比例高達83%,且年級越高,比例越高,而該指標評定結果較好的主要分布在以肯尼亞為代表的低水平人類發(fā)展指數國家[30,35]。
此外,由于肯尼亞等國家發(fā)展相對落后,其兒童青少年在上下學交通方式方面同樣優(yōu)于多數歐、美發(fā)達國家?!吧舷聦W交通方式”是調查兒童青少年上下學、往返于公園、超市和朋友家等采用積極主動交通方式的比例(以步行和自行車方式為主)。社會的發(fā)展促進了家用汽車的普及和公交系統的完善,但也間接減少了兒童青少年在交通方式上的身體活動量。比如,在美國,家至學校距離在3 km以內,只有15%的兒童青少年以步行或騎自行車方式上下學[28]。不過發(fā)達國家也有反例,相同的距離在芬蘭比例為75%[36]。而我國城市兒童青少年上下學多以家長的“車接車送”為主,以步行和騎自行車方式上下學的比例僅為37%。這樣的數據比例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目前城市家長關愛孩子有些過度。事實上,在促進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的過程中,喚醒家長對促進孩子體質健康的主動意識,消除家長關于孩子成長成才的過度焦慮,無疑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
通過分析構成指標綜合曲線與人類發(fā)展指數之間的關系可知,多數國家都已意識到積極開展組織化體育活動是提高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的重要手段,但科技與經濟的發(fā)展帶來的個體生活方式信息化與智能化,使得兒童青少年每天的靜態(tài)生活時間越來越多。對我國而言,從社會發(fā)展的方向來看,靜態(tài)生活方式逐漸增多,將是未來趨勢,在既要提高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又要實現人類發(fā)展指數增長的雙重目標下,我們必須做到因勢利導,未來尋求科技支持和社會協助將是有效引導兒童青少年積極參與身體活動的重要手段。
2.3 人類發(fā)展指數與社區(qū)綜合環(huán)境
社區(qū)綜合環(huán)境,即評價指標體系中觀層次指標“社區(qū)及周邊建筑環(huán)境”,包括社區(qū)中的健身場所、公共綠地以及社區(qū)周邊的城市公園、廣場等活動場所,該指標通過調查社區(qū)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政策文件(Policies)、體育組織(Programs)和安全系數(Safety)4個方面了解社區(qū)對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的促進情況。研究顯示,居住的社區(qū)有完善健身場所以及社區(qū)周邊有公共綠地等活動空間的兒童青少年,其戶外活動的平均時間不僅要長于其他兒童青少年,且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水平是社區(qū)周邊沒有公共綠地的4.72倍[27]。如此之大的差距恰好體現了社區(qū)綜合環(huán)境對于提高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參與程度的重要性。此外,按照體育區(qū)域性質劃分,社區(qū)體育既是家庭體育的載體,也是學校體育的延伸[18];從社會生態(tài)系統理論的視角來看,積極開展社區(qū)體育活動,在提升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的同時,也有助于促進兒童青少年個體社會化??梢?,社區(qū)綜合環(huán)境在影響兒童青少年成長與發(fā)展方面具有關鍵作用和特殊意義。綜觀全球發(fā)展趨勢,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社區(qū)綜合環(huán)境建設已成為展現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窗口之一,人類發(fā)展指數與社區(qū)綜合環(huán)境之間所呈現的正向關系就是最好的說明(圖4)。
圖4 人類發(fā)展指數與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社區(qū)綜合環(huán)境關系圖
雖然不同國家的社區(qū)綜合環(huán)境對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的影響程度存在差異,但各國都已逐步認識到社區(qū)綜合環(huán)境對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性。通過各國《研究報告》中的數據了解到,在澳大利亞,大概85%的兒童青少年及其父母認為,其所在社區(qū)有適宜的健身場所并可滿足他們鍛煉需求[34];在加拿大,九成以上的家長對社區(qū)綜合環(huán)境中的基礎設施表示滿意,其中,63%的家長認為現有的基礎設施和活動組織可滿足他們孩子參加日常的體育鍛煉[26];在英國,71%的學校體育設施可用于社區(qū)體育的開展,60%以上的兒童青少年對社區(qū)環(huán)境安全系數和參與體育鍛煉便利性方面表示滿意[33]。此外,綜合不同國家社區(qū)對國民身體活動影響的研究也不乏先例,例如,2013年,Adams等學者采用潛類別分析法對11個國家(含美國、加拿大)的社區(qū)環(huán)境與身體活動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后發(fā)現,68%的社區(qū)在環(huán)境建設方面可促進居民身體活動的參與[22]。而且該結論與圖4中相關國家在社區(qū)綜合環(huán)境指標方面的評定結果較為一致。我國根據社區(qū)綜合環(huán)境所包含的內容,從社區(qū)體育設施建設、體育組織創(chuàng)建和體育活動舉辦三個方面進行了調查,統計發(fā)現,超過六成的兒童青少年在其所生活的社區(qū)能夠找到體育基礎設施,25%的兒童青少年表示,其所在社區(qū)每月至少會舉辦一次體育活動,但社區(qū)體育組織的擁有率僅為13%。綜合調查數據和評價方法,該指標在我國的評定結果為D+,遠遠低于發(fā)達國家的平均水平(B)。從對我國的調查數據來看,我國城市社區(qū)體育的特征是“有設施、缺組織、活動少”。分析認為,我國城市社區(qū)現有的體育設施本身并不適合兒童青少年參與體育的需要,是造成社區(qū)體育“有設施、缺組織、活動少”的主要原因。事實上,多年以來,我國主要以建設“健身路徑”的思路發(fā)展社區(qū)體育設施,的確偏離了兒童青少年體育參與的興趣需求。
《國家新型城鎮(zhèn)化規(guī)劃(2014—2020)》指出,預計到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zhèn)化率達到60%左右(發(fā)達國家平均水平為80%)[21]。該規(guī)劃意味著,未來幾年社區(qū)綜合環(huán)境將成為除學校以外,我國兒童青少年參加身體活動的重要依托。鑒于身體活動對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性,未來城市的建設應該將促進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的發(fā)展理念滲透到交通設施、公共綠地、建筑環(huán)境等規(guī)劃中,進而更好地發(fā)揮社區(qū)綜合環(huán)境對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參與和人類發(fā)展指數增長方面的促進作用。
2.4 人類發(fā)展指數與學校綜合環(huán)境
學校是在參與比較分析的指標中唯一與人類發(fā)展指數不存在明顯相關關系的指標(圖5)。究其原因,國情和制度的不同致使學校在各國提升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所肩負的責任存在差異。該指標主要從學校體育政策執(zhí)行(諸如日常的體育課、課間活動)、專業(yè)體育教師配備、體育經費落實、體育場地器材配置、學生家長共同參加學校體育活動等5個方面進行調查[32]。學校對我國而言,是開展兒童青少年體育、增強兒童青少年體質的重要機構;對于兒童青少年學生而言,學校開展的體育教學活動是具有法定性質的學習任務[14]。該指標在我國獲得較高的評定結果,是我國向來重視學校體育并持續(xù)向前推進的體現。此外,我國學校體育在發(fā)展過程中,還積極要求吸取國外學校體育的有益經驗[3]。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發(fā)達國家,經常是我們學習與借鑒的對象。通過CNKI數據庫以“X國學校體育”為篇名的限定詞檢索30年來(1986—2015年)介紹國外學校體育的文獻,日本(67篇)、美國(49篇)和德國(16篇)位列前三。然而,在本文人類發(fā)展指數高于我國的5個國家中,美國的學校指標評定等級最低,最高的是英國,而且早期歐洲發(fā)達國家(英國、芬蘭)的評定等級均高于后期移民國家(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這一規(guī)律恰與社區(qū)綜合環(huán)境和人類發(fā)展指數之間的關系相反(圖4)。規(guī)律成立與否有待展開深入研究,但英、美之間的差異值得分析。美國學校體育方面,根據一些研究學者赴美考察交流可知,美國中小學體育發(fā)展現狀并不理想,主要表現在學校體育管理體制松散、政策執(zhí)行不利、專業(yè)師資匱乏、體育經費短缺、評價方式混亂等方面。若用我國學校體育發(fā)展的眼光看待美國學校體育,的確問題重重,但這并不影響美國兒童青少年體育的開展,因為真正促進兒童青少年體育發(fā)展的是發(fā)達的社會體育組織和良好的體育環(huán)境[13]。同處北美地區(qū)的加拿大,兒童青少年體育的開展方式與美國較為相似。但對于曾經的宗主國英國而言,學校則是眾多評價指標中的亮點,較高評定等級的背后是相對專業(yè)的師資隊伍、完善的課程體系、有效的政策法規(guī)、充足的教育經費和先進的體育設施作支撐。同為發(fā)達國家的英、美兩國,學校在加強兒童青少年體育方面承擔的責任不盡相同,英國注重學校體育發(fā)展的同時,不忘發(fā)動社會力量,而美國則是以社會為主導。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對我國社會各個層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學校體育借鑒國外先進教育經驗的歷程也有百余年的歷史,時至今日,我們依舊需要博采眾長為我所用,但借鑒不可“邯鄲學步”般盲目追隨,而應從多維視角比較分析不同國家的發(fā)展特點,進而為之后的學習借鑒樹立更加合理的目標取向。
圖5 人類發(fā)展指數與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學校關系圖
3.1 人類發(fā)展指數是宏觀了解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的重要坐標之一
聯合國開發(fā)計劃署之所以采用“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三個基礎變量作為構成人類發(fā)展指數的重要指標,是因為以上三個變量綜合體現了社會發(fā)展和文明進步都是“以人作為基點和出發(fā)點”。究其原因,人的存在與發(fā)展是所有意義之物和價值之物產生、存在和發(fā)展的邏輯前提和現實基礎[16]。而擁有健康身體的人,可以更好地促進意義之物與價值之物的實現。在經濟快速發(fā)展和靜態(tài)生活方式趨于常態(tài)化的當代社會,能夠擁有健康的身體愈來愈成為更多人的奢求。我國自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國內生產總值(GDP)保持連續(xù)增長,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國兒童青少年體質卻在持續(xù)下降。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關系著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因此,在我國經濟持續(xù)增長的同時,我們不能只關心國家的富裕程度,更要重視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水平。
在健康的構成內容中,身體的健康是第一要務。因為人的發(fā)展要以身體為載體,身體則是人類發(fā)展的根本[7]。從人類發(fā)展指數的定義也可知,無論是個體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抑或是擁有的“預期壽命”,還是當下所處的“生活水平”,無疑都是以身體為載體,以身體為核心展開實現的。為了能夠更好實現這一切,始終擁有健康的身體就成
了每個人永恒不變的追求,大量研究已證實,經常參加適量的身體活動是促進健康的有效手段。此外,皮亞杰還指出,身體活動是思維認識發(fā)生的先導和基礎,是人類自我發(fā)展與完善的重要手段。兒童青少年時期是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關鍵階段,經常身體活動對其健康促進以及未來人生的發(fā)展至關重要。所以,我們有必要從人類發(fā)展指數的視角,對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進行探討與研究。探究不只是簡單地局限于現狀描述和理論建構,而是應更多的采用更加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客觀的調查數據,將身體活動與人類發(fā)展指數之間的關系盡量進行準確呈現。
通過本研究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可知,人類生活環(huán)境在影響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參與方面與人類發(fā)展指數呈正向關系,但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卻在隨人類發(fā)展指數的遞增而下降。反觀我國,聯合國自1990年首次發(fā)布《人類發(fā)展指數報告》以來,我國的人類發(fā)展指數整體呈遞增趨勢,并且在2013年從中等水平跨入到高等發(fā)展水平行列。但是,在我國人類發(fā)展指數遞增的20多年里,兒童青少年體質持續(xù)下降的現實不容忽視。綜合我國人類發(fā)展指數逐步遞增、兒童青少年體質持續(xù)下降的現實,以及全球范圍隨著人類發(fā)展指數增長,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下降的現象,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社會經濟繁榮背后存在的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進而避免落入人類發(fā)展指數增長、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下降的陷阱,從而更好的推進我國人類發(fā)展指數增長的同時,提升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偠灾?,通過人類發(fā)展指數的視角審視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并不是將其直接作為衡量兒童青少年體質的標尺,而是希望借助人類發(fā)展指數的視角,建立一個更好的讓我們去了解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及體質健康狀況的重要坐標。
3.2 多元綜合的身體活動評價方式是客觀認知學生體質問題的關鍵
各國《研究報告》中,評價指標體系和調查結果數據是本研究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而其中多元綜合的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評價指標體系則是重要基礎。所謂評價指標體系,是指由表征評價對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聯系的多個指標,所構成的具有內在結構的有機整體。使用評價指標體系對某一行為或現象進行評價,內可了解其中的基本關系,外可提升整體的認知水平。而要實現內外兼顧的目的,指標的選擇與體系的構建至關重要。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不同于常見的健康檢查或體質測試,其容易受到社會環(huán)境和個體行為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若要對其進行全面評價的難度可想而知。
加拿大早在2004年開始嘗試構建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評價指標體系,時至今日,各國《研究報告》所采用的已是第10版。新版評價指標體系,無論是評價內容的全面性,還是具體實踐的操作性,都具有較好的普適性,現已在世界多個國家中得到使用并獲得認可。在評價內容上,加拿大以兒童青少年為核心,以身體活動為主線,依據社會生態(tài)系統理論,將可能影響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因素的關系進行明確后,構建了包含微觀、中觀和宏觀3個層次的多元綜合的評價指標體系。當然,多元綜合不僅僅局限在評價內容方面,若要對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以及學生體質問題有更加客觀全面的了解,部門協同的實踐操作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加拿大組織了基金會、學校、醫(yī)院、社區(qū)、研究所、企業(yè)、網絡運營商等多部門共同協作,對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進行綜合的評價。此外,評價的過程中還涉及到社會學、體育學、醫(yī)學、心理學和統計學等多元學科的交叉。針對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多元的調查內容、多元的學科知識和多元的執(zhí)行部門構成了評價共同體,將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內在的各指標間的基本關系,外在的學生體質問題的認知水平,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整體的提升。通過此過程獲得的多元綜合的評定結果,如此方能更好地為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在宏觀層次出臺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據,進而更好的實現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的參與以及健康體質的改善。
對我國而言,與之類似的是每年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為代表的兒童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體系,雖然我國每年都會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大規(guī)模的數據采集,并定期的向社會發(fā)布測試公告,但尚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管理與評價反饋機制,使得人們不能更加客觀地認知學生體質問題以及解釋導致學生體質現狀不盡人意的原因。鑒于此,我國應該依據具體國情,構建類似的多元綜合的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評價指標,同時結合《標準》定期向社會發(fā)布《研究報告》,逐步獲得更多的社會關注,并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學生身體活動與健康促進中來。在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提高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對于健康促進的重要前提下,積極開展兒童青少年體育發(fā)展、促進學生體質的改善已成為當今以加拿大為代表的世界各國共同的時代訴求。在此方面,我國在逐步與世界接軌,而要順利的開展此項工作,構建多元綜合的身體活動評價指標體系,是客觀認知學生體質問題的關鍵。
3.3 橫向比較分析有利于促進我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的縱深發(fā)展
以人類發(fā)展指數為視角,在8國的《研究報告》基礎上,完成了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的橫向集中比較分析。橫向比較是為了更好的相互比對、相互參照,綜合分析是進而為當前我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的縱深發(fā)展提供借鑒價值和啟示意義。由于受到各國《研究報告》中部分數據缺失的影響,比較主要集中在評價指標體系的微觀和中觀兩個層次。身體活動水平作為微觀層次的核心指標,其中,高人類發(fā)展指數國家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普遍低于低人類發(fā)展指數國家,而我國恰好處在世界平均水平,該結果不僅改變了以往綜合國力越強,兒童青少年體質越好的習慣判斷,同時也對我國學生體質不甚理想的現狀有了客觀的認知;生活方式變化導致日常靜態(tài)時間增多,是發(fā)達國家兒童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問題,當今中國正處在快速發(fā)展期,若不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兒童青少年因身體活動不足,致使體質持續(xù)下降的問題依然不能得到很好的遏制;良好的社區(qū)綜合環(huán)境可有效促進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的參與,同時該指標與人類發(fā)展指數呈正向關系,但是,我國在該方面并沒有很好的將社區(qū)綜合環(huán)境建設納入到城市化進程中,從而使得在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促進方面沒有發(fā)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學校”是我國在諸多國家中得分較高的中觀評價指標之一,共同參與比較的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學校體育先進經驗一直是我國學習與借鑒的對象,通過人類發(fā)展指數與指標評價結果的綜合比照,為我國下一步學習與借鑒國外先進的學校體育發(fā)展經驗樹立了更加合理的目標取向。
綜觀我國與其他7個國家橫向集中比較的結果,以及未來我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縱深發(fā)展的需要,首先,我們應從全球化的視角來看待當前我國存在的學生體質問題,進而提升身體活動對健康促進作用的認知水平;其次,我們應基于我國國情,借鑒加拿大的發(fā)展經驗構建類似的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評價指標體系,實現對現有《標準》的完善與補充;在構建、完善與補充的基礎上,定期的開展學生身體活動的調查并發(fā)布相應的《研究報告》;最后,根據調查結果的反饋,積極創(chuàng)建兒童青少年參與身體活動的適宜環(huán)境,改善學生體質健康教育水平,幫助學生養(yǎng)成積極參加身體活動的良好習慣??傊?,在全球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普遍不足可能帶來健康危機與挑戰(zhàn)的情況下,橫向集中比較尋求提高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的方略,既是整個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訴求,也是將我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推向縱深發(fā)展、實現建設健康中國的迫切需要。
從國內外研究現狀可知,以人類發(fā)展指數為視角對兒童青少年乃至整個人群的身體活動進行比較分析,逐漸成為身體活動研究的熱點。雖然,人類發(fā)展指數本身還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影響各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的因素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但是,相較于以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或其他單一視角,顯然,人類發(fā)展指數所具有的解釋性與合理性更進一層。人類發(fā)展指數是“以人為核心”的研究視角,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者也注重從“人”的視角出發(fā)對兒童青少年體育進行研究,對于處在成長與發(fā)展關鍵階段的兒童青少年,健康的體質對他們而言才是最重要的,而對于實現個體心靈的解脫和精神的超越在短時間內還較難實現。因此,我們還是要回歸到“健康的身體”是人類發(fā)展的基本訴求這一出發(fā)點,以人類發(fā)展指數的視角審視身體活動對兒童青少年健康促進的積極作用,進而使得兒童青少年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去更好地接受教育,增進健康的預期壽命,提高生活水平。
[1]陳培友,鄒玉玲.青少年體質健康標準構建方法研究[J].體育科學,2013,33(11):84-88.
[2]郭強,汪曉贊.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研究的國際發(fā)展趨勢與熱點解析——基于流行病學的視角[J].體育科學,2015,35(7):58-73.
[3]國務院.學校體育工作條例[EB/OL].http://www.gov.cn/bumenfuwu/2012-11/15/content_2600436.htm
[4]胡利軍,楊遠波.社會經濟發(fā)展與國民體質關系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5,25(5):3-10.
[5]加拿大活力健康兒童[EB/OL].http://www.activehealthykids.ca/AboutUs/Partners.aspx.
[6]教育部.每天1小時體育活動列入課表[EB/OL].(2012-03-1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47/201203/132004.htm.
[7]李儲濤.身體:道德教育的邏輯起點[J].當代教育科學,2012,(12):47-49.
[8]聯合國開發(fā)計劃署.1990年人類發(fā)展報告[EB/OL].http://hdr.undp.org/en/reports/global/hdr1990.
[9]聯合國開發(fā)計劃署.2014年各國人類發(fā)展指數[EB/OL].http://hdr.undp.org/en/countries
[10]茅于軾.從GDP到人類發(fā)展指數HDI[J].民主與法治,2009,(3):34-35.
[11]梅建.青少年兒童1985-2005年體質健康發(fā)展狀況和對策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7,(11):22-28.
[12]喬玉成,王衛(wèi)軍.全球人口體力活動不足的概況及特征[J].體育科學,2015,35(8):8-15.
[13]唐炎.對美國中小學體育教育的考察與思考[EB/OL].http://user.qzone.qq.com/330136779 ptlang=2052
[14]唐炎,虞重干.論農村體育走向持續(xù)發(fā)展應樹立的行動取向[J].體育科學,2009,29(9):81-85.
[15]唐炎,張加林.城市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發(fā)展研究報告——以上海市為例[C].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北京: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15.
[16]王健,潘凌云.人學視域下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的現實探問與發(fā)展路向[J].體育科學,2013,33(11):17-27.
[17]汪曉贊,郭強,金燕,等.中國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的理論溯源與框架構建[J].體育科學,2013,34(3):3-14.
[18]楊文軒,楊霆.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9]張加林,唐炎,胡月英.加拿大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評價的經驗與啟示[J].體育科學,2015,35(9):90-96.
[20]張彥峰,江崇民,蔡睿,等.中國國民體力活動水平的區(qū)域特征分析[J].體育科學,2012,32(9):3-10.
[21]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新型城鎮(zhèn)化規(guī)劃(2014-2020)[EB/OL].(2014-03-16).http://www.gov.cn/zhengce/2014-03/16/content_2640075.htm.
[22]ADAMS M A,DING D,SALLIS J F,etal.Patterns of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attributes related to physical activity across 11 countries:a latent class analysis [J].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2013,10:34.PubMed doi:10.1186/1479-5868-10-34.
[23]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ABS).Australian health survey:physical activity,2011-12.Catalogue No.4364.0.[R].Canberra:Aus Bureau Statistics;2013.
[24]Canadian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adian Sedentary Behaviors Guidelines[R].Ottawa:Canadian Soc Exe Physiol,2013.
[25]CARL J CASPERSEN,KENNETH E P.Physical activity,exercise,and physical fitness: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 [J].Public Health Reports,1985,100(2):S126-31.
[26]CASEY E GRAY,JOEL D BARNES,etal.Results from the Canada’s 2014 report card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youth[J].J Phys Act Health,2014,11(Supp 1):S26-S32.
[27]CLELAND V,CRAWFORD D,BAR L A,etal.A prospective examination of children’s time spent outdoors,objectively 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overweight [J].Int J Obesity,2008,32:1685-1693.
[28]DENTRO K N,BEALS K,CROUTER S E,etal.Resul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2014 report card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youth[J].J Phys Act Health,2014,11(Supp 1):S105-S112.
[29]DUMITH S C,HALLAL P C,REIS R S,etal.Worldwide prevalence of physical inactivity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in 76 countries [J].Prevent Med,2011,53(1-2):24-28.
[30]LUCY-JOY M WACHIRA,STELLA K MUTHURI,etal.Results from Kenya’s 2014 report card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body weight of children and youth[J].J Phys Act Health,2014,11(Supp 1):S69-S73.
[31]MARK S TREMBLAY,CASEY E GRAY,etal.Physical activity of children:A global matrix of grades comparing 15 countries [J].J Phys Act Health,2014,11(Sup 1):113-125.
[32]MARK S TREMBLAY,JOEL D BARNES,JENNIFER COWIE BONNE,etal.Impact of the active healthy kids Canada report card:A 10-year analysis[J].J Phys Act Health,2014,11(Supp 1):S3-20.
[33]MARTYN STANDAGE,HANAH J WILKIE,RUSSELL JAGO,etal.Results from the England’s 2014 report card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youth [J].J Phys Act Health,2014,11(Supp 1):S45-S50.
[34]NATSHA CHRANZ,TIM OLDS,DYLAN CLIFF,etal.Results from the Australia’s 2014 report card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youth [J].J Phys Act Health,2014,11(Supp 1):S21-S25.
[35]REGINALD OCANSEY,RICHMOND ARYEETEY,etal.Results from Ghana’s 2014 report card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youth [J].J Phys Act Health,2014,11(Supp 1):S58-S62.
[36]TURPEINEN S,LAKANEN L,etal.On the way to school,School commutes and the promotion of active commuting amongst school-aged children [R].Research reports on sport and health 271.Jyvaskyla:likes-foundation for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s.Finish report,abstract in English;2013.
[37]2008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 [EB/OL].http://www.health.gov/paguidelines/pdf/paguide.pdf.
《體育科學》入選“2015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
——感謝廣大作者、審稿專家、編委和全國體育科學界同仁對本刊的支持!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Children and Youth’s Physical Activity Based on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ZHANG Jia-lin,TANG Yan,HU Yue-ying,LIU Ya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in theReportCardonPhysicalActivityforChildrenandYouthon the basis of China,Canada,USA,England,Finland,South Africa and Kenya,this paper makes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children and youth’s physical activity.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andReportCard,sum u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DI and children and youth’s physical activity:1)HDI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huma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while HDI is increasing,overall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youth are falling;2) The change of life style which is brought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above rules;3) Community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have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HDI in the influence of children and youth’s physical activity;4)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system,the "school" in the perspective of HDI,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promotion of children and youth’s physical activity.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is helpful to people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 and youth’s physical activity withhuma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HDI.Multivariat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hildren and youth’s physical activity make people understand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object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It is beneficial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youth’s spor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in China.
HDI;childrenandyouth;physicalactivity;comparison
2015-11-01;
2015-12-25
上海市科委重點支撐項目(14490503700);國家體育總局重點研究領域資助項目(2014B070)。
張加林(1987-),男,山東郯城人,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學校體育學,E-mail:zhangjialinx@126.com;唐炎(1974-),男,四川蓬溪人,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學校體育學,Tel:(021)51253139,E-mail:tybsh2011@126.com;胡月英(1988-),女,安徽岳西人,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學校體育學,E-mail:hyy0927@126.com;劉陽(1979-),男,河南洛陽人,副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Email:docliuyang@hotmail.com。
上海體育學院 體育教育訓練學院,上海 200438 Sport University of Shanghai,Shanghai 200438,China.
1000-677X(2016)01-0003-09
10.16469/j.css.201601001
G80-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