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塑造理想母親:變遷社會中育兒知識的建構*

        2016-12-18 15:18:04陶艷蘭
        婦女研究論叢 2016年5期
        關鍵詞:育兒話語建構

        陶艷蘭

        (蘇州科技大學 社會學系,江蘇 蘇州 215009)

        塑造理想母親:變遷社會中育兒知識的建構*

        陶艷蘭

        (蘇州科技大學 社會學系,江蘇 蘇州 215009)

        母職;性別;育兒知識;話語建構

        理想化的母親形象的塑造是貫穿于中國現(xiàn)代性方案中的一條重要線索。文章通過對流行育兒雜志《父母必讀》1980年以來相關文本的話語分析,探究了改革開放以來關于母親角色的育兒知識的話語建構。結果發(fā)現(xiàn),不同歷史階段,理想化的母親形象的媒體再現(xiàn)不同。20世紀80年代雜志提倡父母共同育兒以及祖輩與父輩共同育兒。90年代強調母親素質,好母親應該提高自身素質以培養(yǎng)適應競爭社會的高素質兒童。21世紀以來,雜志中的母親角色變得多元化,好母親應該增進理性,遵從專家,利用育兒商品和服務,養(yǎng)育快樂的孩子。建構理想母親的話語從20世紀80年代的國家話語、90年代的素質話語轉變?yōu)楫斍暗亩嘣捳Z并存,在國家話語和素質話語之外,專家話語、商品話語以及性別話語都在不同程度上參與了當前母親角色的建構,傳播了專業(yè)技術主義、消費主義以及后女性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生活在一個將母親與孩子的成長緊密關聯(lián)的時代,母親被期待成為全知全能的多面手。坊間流傳已久的“當好媽新標準”即要求為人母者要做得了手工,教得了奧數(shù),扛得住情緒崩潰,熬得住歲月滄桑,要多項全能。此種說法雖有夸張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傳達出當前社會對母親角色的期待。到底這種母親角色期待是何時以及如何出現(xiàn)的呢?女性主義認為,母職/母親角色是歷史與社會建構的。社會、文化、人口、醫(yī)學和政治等因素對母親角色意識形態(tài)有著極大的影響和形塑作用,育兒手冊及大眾媒體對母親角色的建構可以說是其中重要的分支。這一點在很多女性主義文獻中得到支持。英國的女性雜志Lady’s Magazine在18世紀晚期之前大量再現(xiàn)的是上流社會諸如化妝舞會之類的事情和旅行的故事,旨在吸引當時正處于上升過程中的資產(chǎn)階級。18世紀80年代晚期以后,該雜志開始創(chuàng)造出一種溫柔的母親的形象。它支持并合法化了當時資本主義發(fā)展所需要的公私領域的勞動和性別分工[1]。在19世紀的美國,無私的母愛觀是由當時民主思想和基督教思想融合,經(jīng)過社會建構而發(fā)展出來的[2];當時的信件、雜志和流行的育兒指南中可以找到證據(jù)支持當時史學家提出的“共和母德說”,女性接受這種共和母親新使命的歷程和經(jīng)驗也得到了關注[3]。這類研究揭示了19世紀美國母職理想規(guī)范塑造背后的政治因素,即當時的社會渴望回歸平靜的生活,重視女性的家庭責任及虔誠、純潔與順從等女性特質。另一方面,19世紀以來,隨著相關科學知識的發(fā)展,母親被鼓勵親自去發(fā)現(xiàn)和評估育兒信息,母親在信息是否有利于家人健康的判斷上擁有主動權;到20世紀上半期,科學母職的意識形態(tài)已經(jīng)發(fā)生改變,母親逐漸喪失自主性,越來越頻繁地被告知,她們不僅需要了解科學和醫(yī)學知識,也需要聽從專家的建議。母親不再是“育兒的女皇”,而只是“科學的奴隸”[4]。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社會出現(xiàn)了一種明確的密集母職意識形態(tài)?!昂脣寢尅北仨氁院⒆訛橹行模趯<抑笇?,投入密集的勞動、情感及高額金錢,培養(yǎng)孩子朝向理想方向發(fā)展。密集母職持續(xù)的根源部分地在于它有利于男性、中產(chǎn)階級、資本主義以及國家等多方面的利益,更為關鍵的是,它被視為對抗當前西方社會里被市場侵入所導致的公共責任、社會關系以及報酬承諾等方面的貧乏的最后一道脆弱而又強大的文化堡壘[5]。西方社會對育兒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密集母職”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它十分符合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文化意識形態(tài)對個體責任和階級重塑的強調,因此受到媒體、市場和政府的大力鼓吹。隨后,一種被稱為“新母親主義”的現(xiàn)象在美國的媒體中逐漸升溫,它堅持女性有選擇的權利,可以自主地掌控自己的命運[6](P26)。當前美國母職意識形態(tài)正在從19世紀的“道德母親”轉變?yōu)橐环N現(xiàn)代的、強調個體意義上母親的新母職規(guī)范。這種轉變中的母職意識形態(tài)具有雙重性質,它既可能促進女性更大范圍內的解放和自由,也可能會否定母性主義的價值[7]。綜上所述,英美國家的母親角色理想在過去兩百多年的時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有力地證明了母親角色是一種歷史與社會的建構。

        改革開放以來,家庭教育問題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已有研究大多從兒童立場和家庭功能論的角度進行討論,親職角色問題很少得到關注。就母職而言,有學者已經(jīng)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母職意識形態(tài)正在發(fā)生重構,當今的“好媽媽”已經(jīng)不再是能夠兼顧工作和家庭角色的“工作母親”,而是為了孩子能犧牲自我發(fā)展,全心全意投入育兒工作的全職媽媽;“好媽媽”也意味著要承擔起對幼兒的照顧,而且必須成為符合現(xiàn)代性標準的全知全能的“教育媽媽”[8]。大眾媒體中“辣媽”論述泛濫成災,過去的10年間,“辣媽”從對女明星母親的稱謂逐漸演變?yōu)閷ζ矫窕哪赣H的稱謂,并最終成為一種母職話語和母親角色的理想,即辣媽不僅外表美麗性感,更是一個多面手,可以處理好育兒及一切家庭事務[9]。流行育兒雜志再現(xiàn)了“超級母親”“自由自主的母親”“不可取代的母親”及“溫柔感性的母親”形象[10]。這類研究關注到了母親角色觀念正在發(fā)生變化,但是還不能夠很好地回答母親角色觀念自何時起以及為何會發(fā)生變化的問題。歷史學領域的研究表明,20世紀之交在國家形勢內外交困的情況之下,男性精英為著“強國保種”的目的而力主塑造新母親[11],開啟了母親角色與現(xiàn)代性問題的糾結進程。中國共產(chǎn)黨自誕生以來就認為中國婦女受壓迫的根源在于封建社會制度,因此,走出家門進入社會是婦女解放的重要途徑。新中國成立后,延續(xù)了這種婦女解放思想,在國家的各項支持之下,女性大量參與社會勞動,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半邊天”,同時她們又承擔了大量的家務勞動。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結構重組,性別話語發(fā)生了重要變化,母親角色又得到了怎樣的建構和塑造呢?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在歷史與社會的脈絡中繼續(xù)探討母親角色的建構問題。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話語分析的方法對流行育兒雜志《父母必讀》相關文本進行分析。文本分析和話語分析在親職與媒體建構的研究中應用廣泛,但是二者之間的界限比較模糊,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對此兩種分析方法有著不同的觀點和用法。諾曼·費爾克拉夫(N.Fairclough)認為,文本分析可以幫助作者擁有批判能力,揭露文字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分析的分析范圍則不受制于文本本身,建構文本所使用的話語及其相關的歷史與社會脈絡都會被納入分析[12](P208)。他將文本分析看作話語分析的一部分,詳細的文本分析有助于為話語分析奠定基礎,文本分析對社會研究來講是不足夠的,必定要去發(fā)掘文本信息中各種表意機制,走向話語分析。

        正如游美惠所言,話語分析本身不是可以一步一步清楚交代步驟的食譜式研究方法或技術,所以一般的經(jīng)驗研究都未能在行文當中交代分析的過程,以致被視為主觀、憑直覺的分析,并招致批判與責難[13](P26)。在她看來,話語分析就是要去揭示話語型構、權力關系與霸權運作。批判話語分析更加明確了這種取向。凡戴克(T.A.Van Dijk)認為,批判話語分析就是探討在支配關系的生產(chǎn)與再生產(chǎn)過程中話語所扮演的角色。支配關系是指社會精英、制度或團體運用社會權力造成的社會不平等,包括政治、文化、階級、族群和性別的不平等[14](P249)。也就是說,許多不同的話語——權力關系模式的運作導致了支配關系的生產(chǎn)與再生產(chǎn)。對話語中隱藏的權力關系和意識形態(tài)的揭示是批評話語分析的初衷和傳統(tǒng)。如此看來,權力機制如何安排運作,權力運作機制如何通過話語而將不平等的關系結構化并且維持和延續(xù),是話語分析要去探討的焦點問題。

        話語分析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取徑,很多學科都有自己的一套話語分析方法。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的話語分析受到??碌木薮笥绊?。費爾克拉夫認為??碌姆治龇椒ㄟ^于抽象,社會科學應該考慮使用以文本為方向的話語分析;而語言學方向的話語分析對社會研究來講是微弱無力的。他將語言分析和社會理論結合在一起,發(fā)展出了一個綜合性的、適合于社會科學研究特別是社會變化研究的話語分析框架。它包括三個向度上的分析:文本、話語實踐和社會實踐。文本分析包括四個主題,分別是詞匯、語法、連貫性和文本結構;話語實踐牽涉到文本生產(chǎn)、分配和消費的過程,其實質是知識/權力機制在社會的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的運作;社會實踐在意識形態(tài)和權力的關系中討論話語[15](P67)。本研究參考和借鑒這一系統(tǒng)性的分析框架對文本資料進行分析。首先運用話語分析中文本的互文性技術和方法對材料進行分析,著重于文本生產(chǎn)的過程;然后在話語實踐分析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作為社會實踐的話語,也就是著重在意識形態(tài)和權力的關系中討論話語。

        《父母必讀》1980年4月創(chuàng)刊,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后創(chuàng)辦的第一本家庭育兒雜志,也是知名度最高的一本以家庭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權威科普雜志;刊名由前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題寫,它的創(chuàng)刊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具有重要意義。自創(chuàng)刊起,它的欄目和內容也歷經(jīng)數(shù)次增改,好似一面棱鏡,折射出時代的變遷。首先,根據(jù)雜志欄目、內容及風格在不同時間的變化,也結合社會變遷的實際情況,筆者分三個歷史階段對文本進行分類整理。第一個階段是1980年至20世紀80年代末期,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初至21世紀初期,第三個階段是2004年至2014年。將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作為分期點的依據(jù)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中國的市場化改革進入深水區(qū),經(jīng)濟領域的變革舉措帶來了社會文化領域的顯著變化,素質和競爭的話語成為主流?!陡改副刈x》的育兒建議與論述修辭也與20世紀80年代頗為不同,而這些變化和不同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就已經(jīng)開始了。將2004年作為又一個分期點的依據(jù)是,市場化改革帶來的高速經(jīng)濟發(fā)展歷經(jīng)一段時間后,21世紀以來整個社會的文化也在發(fā)生變化。加入世貿(mào)組織之后,中國經(jīng)濟更加深入地被卷入全球經(jīng)濟體系。2003年9月《父母必讀》與法國育兒雜志進行版權合作之后,雜志在內容、風格和論述修辭上又一次發(fā)生顯著轉變。在此需要說明的是,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在敘述的時候依然將以上三個階段稱為“20世紀80年代”“20世紀90年代”以及“21世紀以來”。20世紀80年代的雜志文本內容基本上分為孕產(chǎn)、護理照顧與教育三個部分,關注對象的年齡跨度從嬰幼兒一直到青少年。因為在相鄰年份中文本內容具有相似性,而在同一年之內,不同月份或節(jié)日可能會影響到文本的主題和內容,所以只選取偶數(shù)年份的雜志文本進行研究。每一期的文章總數(shù)大約在40-70篇。而本文主要探究學齡前兒童的家庭教育知識,與學齡兒童青少年相關的內容不在分析之列,與孕產(chǎn)及護理照顧相關的內容也不在分析之列,如此一來便抽取了205篇與學齡前兒童家庭教育相關的文章。根據(jù)文本內容、不少于半頁的篇幅標準、作者的知名度、文章在雜志中刊登的位置及欄目的重要性程度,采用立意抽樣的方法選取了8篇與父母角色相關的文章作為80年代話語分析的文本資料。在中國期刊網(wǎng)篩選出1990-1999年標題含有“媽媽”的文章共73篇,標題含有“母親”的文章共72篇,標題含有“母愛”的文章共10篇。去除人物故事、散文詩歌類、媽媽們手記之類的文章之后,獲得符合本文分析標準的文章共27篇,根據(jù)篇幅標準、文章在雜志中刊登的位置以及欄目的重要性程度,抽取6篇作為最后的分析文本。這些被選取的文本基本上能夠代表雜志文本生產(chǎn)者的聲音,能夠代表文本生產(chǎn)者最想告訴文本消費者的育兒觀點和建議。進入新世紀之后,雜志在欄目設置上做了比較大幅度的調整。2000年開辟了“本刊視點”欄目,2004年之后改為“特別策劃”,每一期的主題由雜志編輯部策劃,通過案例或數(shù)據(jù)呈現(xiàn)主題內容,由數(shù)名該領域專家組成專家支持團隊對前述主題內容進行點評、分析或總結?!疤貏e策劃”欄目的標題也會以較大的字體顯示在封面上比較顯眼的位置。各種跡象顯示,“特別策劃”的主題基本上能夠體現(xiàn)出雜志傳播的核心內容。21世紀以來的分析文本來自2004年至2014年的137次“特別策劃”。篩選出21次符合內容要求的“特別策劃”,選取其中有關母親角色的7篇文章作為本文的分析文本。根據(jù)費爾克拉夫提出的文本分析及話語分析框架中的具體向度對所選取的21篇文章進行分析。

        本文所謂“理想母親”是指圍繞如何做母親這件事情所形成的各種意識形態(tài),是社會、文化對母親角色和地位的定義、規(guī)定以及評價。母親角色是美國第二波女權運動的核心概念,圍繞此概念的論爭經(jīng)久不息。早期較有影響力的觀點來自Adrience Rich,她主張將為母經(jīng)驗與母職制度進行分開討論。母職制度不僅僅指涉相關的法律條文,也含有社會建構而成的規(guī)范之意,更具有分裂和扭曲為母經(jīng)驗的意涵。之后的女性主義學者常常將社會建構理論應用于母親角色的研究當中,并認為母親角色處于社會建構和定義的過程當中,理想化的母親角色以及母親與其他成員、社會結構和信仰制度之間的關系,都經(jīng)過個人和社會的創(chuàng)造與再創(chuàng)造[16]。臺灣婦女史學者俞彥娟認為母親角色包含母職和相關的意識形態(tài),母職指的是母親所做的事,包括懷孕、生殖和養(yǎng)育,意識形態(tài)則是社會、文化對女性角色和地位的定義,以及對于以女性為主力的照顧工作所賦予的評價[17],前者相當于為母經(jīng)驗,后者則是社會建構的母親角色規(guī)范。特定的母親角色規(guī)范和觀點的信息通過各種途徑傳遞開來,育兒雜志就是其中一種。本文以育兒雜志《父母必讀》為例,分析父權社會如何通過各種話語建構理想的母親角色,主要從角色規(guī)范和角色評價兩個方面展開分析。

        三、研究結果

        (一)20世紀80年代:父母共同育兒

        20世紀80年代,雜志文本的建議對象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父母”或“家長”,雜志封面大多是父母和孩子的合影照片,是真正的“父母必讀”。教育子女是一門科學,每個父母都要嚴肅對待,認真學習。子女要少,質量要好,年輕的父母更要鉆研這門學問[18]。雜志大力建議父母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不斷學習,育兒先育己。80年代初期的雜志文本十分強調青年父母修養(yǎng),父母要有崇高的信念,為孩子做出表率。具體而言,父母首先得做好自己,由此對孩子產(chǎn)生影響,進而教育好孩子。80年代后期的雜志文本更為強調父母要培養(yǎng)自身的現(xiàn)代素質。雖然“素質”概念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是80年代雜志文本講的是父母素質而非母親素質?!耙肱嘤粋€適應未來新世紀需要的子女,父母就要從提高自身的現(xiàn)代素質做起?!保?9]獨立的個性氣質、開放的思維方式、健康的心理基礎、鮮明的現(xiàn)代意識以及合理的智能結構被看作一個人的現(xiàn)代素質,是人的精神素質的現(xiàn)代化。父母首先要將自己培養(yǎng)成為具有這些現(xiàn)代素質的人,以便在此基礎上有效地塑造未來的一代新人。從文字的形式和語氣來看,文本生產(chǎn)者只是在客觀地講解科學道理,目的在讓父母獲得知識和信息,并沒有讓父母一味地聽從專家的建議。另外,此階段的科學育兒知識指向的是提高兒童智力水平。因此,20世紀80年代理想親職角色的重要性特征之一可以說是科學育兒知識的學習者。

        父母共同育兒不僅體現(xiàn)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角色扮演,還體現(xiàn)在教育養(yǎng)育孩子過程中如何處理育兒與工作之間的關系。文本分析發(fā)現(xiàn),20世紀80年代初期,雜志本文再現(xiàn)了兼顧工作與家庭的雙職工父母形象。雙職工有時間教育孩子嗎?雜志給出了具體的回答和建議:第一種回答是“要把教育子女的事放在心上”,第二種回答是“一點一滴地做”,第三種回答是,據(jù)觀察,每個家長每天至少可以和孩子接觸兩個多小時,在這段時間里面,家長可以“以身作則”“防微杜漸,不要放過孩子的任何一個小毛病、小缺點”“決不要為孩子掩飾缺點、錯誤”[20]。這時家庭育兒的壓力問題主要被再現(xiàn)為時間問題,雜志建議雙職工父母抓住每一個細小的機會教育孩子。

        雜志文本將母親再現(xiàn)為具有犧牲奉獻、努力、節(jié)儉、充滿母愛、辛勤工作等特質集于一身的女性,這些特質正是國家實現(xiàn)“四化”所需要的,婦女在那時被視為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這種愛工作、愛孩子的母親形象的再現(xiàn)主要出現(xiàn)在80年代初的雜志文本中。例如,“被稱為鐳的母親的居里夫人,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還是一個既愛科學又愛子女的好媽媽。綺瑞娜對科學的喜愛,對努力工作的嗜好和她那堅強的性格,大多是得自媽媽的熏陶和培養(yǎng)”[21]。

        20世紀80年代初期,大批知青返城,青年婦女就業(yè)問題嚴峻,社會上出現(xiàn)了“婦女回家”的論調,引發(fā)了全社會的熱議和討論,并引起了中央的關注。時任國家領導人胡耀邦總書記指出,婦女回家是以消極方式看待就業(yè)問題,是對社會主義失去了信心。此番言論給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次婦女回家的爭論畫上了句號?!陡改副刈x》中相關文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

        目前,在一些雙職工家庭中,廣為流傳著“犧牲一個”的說法?!欢诮裉?,在社會主義的新中國,難道家庭和事業(yè)之間的矛盾也是這樣不可克服的嗎?雙職工中只能犧牲一個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的黨和國家,十分關懷婦女的生活和工作,把婦女看作是我國經(jīng)濟建設的重要力量,并且采取了或正在采取很多措施,使家務勞動逐步實現(xiàn)社會化,爭取把婦女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22]。

        可以看出,當時關于婦女就業(yè)與家務勞動之間關系問題的主流話語是,實現(xiàn)家務勞動社會化從而解放婦女。雜志文本中為在職婦女開出的良方有兩點,簡化家務勞動,降低對家務勞動的要求;實行家務勞動的合理分攤和安排。這兩點建議都是基于在職婦女個人經(jīng)驗層面,言下之意,在國家為家庭和婦女提供支持的基礎上,在職婦女自身的調節(jié)和平衡策略也十分重要。

        除此之外,20世紀80年代的《父母必讀》還提供了不少幫助父母處理幼兒上托兒所問題的技巧和信息。托兒所在80年代是平衡父母親工作與家庭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確保婦女能夠大量參與勞動和在業(yè)的重要支持來源?!靶〖t這會才知道,爸爸媽媽上班干活多么重要?。⌒〖t說,爸爸媽媽你們快把我送到托兒所,你們去上班吧!……托兒所里別的小朋友也和小紅一樣,都乖乖地回到了托兒所,不哭也不鬧。”[23]1984年第7期的這篇文章是寫給家有上托兒所孩子的父母的,作者建議父母將這篇文章讀給小朋友聽,幫助他們明白上托兒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世紀90年代之后大量傳播的、讓人深信不疑的母親對年幼的孩子的重要性的知識和理論此時幾乎沒有出現(xiàn)。

        雜志文本還將祖輩支持納入科學育兒的框架中來。祖輩協(xié)助撫育孩子在家庭內部被視為一種代際互惠,在生活經(jīng)驗層面,這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對于祖輩如何參與育兒,甚至是否應該參與育兒卻是一種歷史與社會的建構。就80年代的情況而言,整體上主要提倡祖輩和父輩共同培育好下一代。下述兩段文字是80年代中后期雜志中關于育兒代際支持方面的內容。當時在育兒代際分工方面并沒有排斥祖輩參與育兒的作用,而是強調祖輩和父輩要相互尊重,營造和諧家庭氛圍,如果再進一步,祖輩也可以學習科學育兒知識,與父輩親切溝通和對話,如此便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老一輩應和年輕父母多親切對話,兩代人都學一點科學育兒知識。大家有了統(tǒng)一的認識以后,彼此之間的理解加深了,在行動上也就容易取得一致,相互配合更加默契,對第三代的教育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4]。

        祖父母不應超越自己的作用而取代父母,養(yǎng)育孩子的責任主要在父母身上。作為家庭成員的核心,歸根結底應該是孩子的父母?!环矫孀娓改覆灰阶约旱淖饔梅秶?,另一方面父母也應該謙虛地尊重祖父母的作用,大家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氣氛[25]。

        綜上所述,20世紀80年代理想母親角色是要學習科學育兒知識,培養(yǎng)聰明的孩子,還要處理好與孩子祖輩之間的關系,充分利用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育兒支持網(wǎng)絡,以達到兼顧工作與家庭及育兒的雙重責任的目的。雖然在80年代女性的性別屬性較改革開放之前得到了一定的肯定和撥正,但是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依然影響著80年代中期之前《父母必讀》對母親角色的規(guī)定。

        (二)20世紀90年代:高素質的母親

        20世紀80年代的雜志文本中,一般將“父母”或“家長”作為建議的對象,雜志文本通過為國教子來建構父母親職話語,為國教子,乃父母共同的職責所在。從90年代初開始,為國教子的親職話語明顯式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素質”話語。而兒童的早期教育,特別是嬰兒期教育的重要性與母親之間聯(lián)系的緊密性被明確提出,雜志中逐漸出現(xiàn)將“母親”作為明確的建議對象的文本,其中不乏對母親或母愛夸張式的贊頌,母親的重要性在新時代里被重新發(fā)現(xiàn)和界定。改造母親成為90年代雜志在親職建議方面的一個突出內容。

        1.國家話語下的母親素質

        母愛,是人類生活中的一段優(yōu)美旋律。然而,在90年代的今天,人們已不再滿足于她的溫婉多情和質樸敦厚,面對21世紀的挑戰(zhàn),人們在對她進行著觀念上的校正和調整,從她優(yōu)美的基調上升華出更具現(xiàn)代文明風采的樂章。……這是人們對新時代好媽媽的一種呼喚,……人們已經(jīng)不滿足于傳統(tǒng)式的母愛,已經(jīng)認識到下一個世紀具有新思想、新意識的整整一代人,要由現(xiàn)在的母親造就。如果我們廣大婦女自身的素質能有所提高,那么她們?yōu)閲遗囵B(yǎng)的接班人的素質也就相應地提高了。所以,有一個好媽媽,這不僅是孩子們的愿望,也是全社會對每一位母親寄予的希望[26]。

        這篇文章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在上海就“評選好媽媽”活動寫成的采訪稿,以整整兩個版面的篇幅刊登于《父母必讀》1991年第1期的重要欄目,開啟了90年代初期雜志對于“好媽媽”標準的討論。很明顯,90年代初期的這段文字依然延續(xù)了80年代雜志文本慷慨激昂、辭藻華麗的風格和特征。開頭運用比喻修辭對母愛發(fā)出贊美之情,緊接著的轉折道明了母愛必須跟隨社會的變遷而進行調整,然后賦予母親時代的重任。在親職建議的內容上,90年代之初雜志筆鋒一轉,“下一個世紀具有新思想、新意識的整整一代人”,不再是父母乃至祖輩的共同職責,而是“由現(xiàn)在的母親造就”。因為母親肩負培養(yǎng)國家接班人的責任,因此為母之道的觀念需要得到校正和調整,母親需要提高自身素質,為人母親任重而道遠,全社會翹首企盼高素質的好媽媽。這樣的敘述和言辭充滿了力量,讓讀者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油然而生。

        人類的歷史和當代的科學都證實:在早期教育問題上,母親比父親更重要。近年來,一些學者積極倡導“零歲教育”,就是說,要從胎教抓起。試想,像這樣的任務,除了母親,又有誰能夠承擔呢?世界上比較發(fā)達的國家,沒有不重視對母親的教育的。因為從根本上來說,高素質的母親是高素質的后代賴以產(chǎn)生的基本條件之一?!赣H在早期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是任何人包括父親在內都難以替代的。一位外國教育家曾經(jīng)語重心長地說:“人類的命運操在母親的手中,……教育應當從改造母親開始。”[27]

        上述這段文字發(fā)表在1992年第3期的篇首頁。篇首頁對雜志而言無疑是十分重要的位置,其內容代表了雜志在某階段的主導思想。與本節(jié)第一段文字的風格不同,上述這段文字以看似十分客觀中立的口吻引用歷史事實和科學發(fā)現(xiàn),提出“在早期教育問題上,母親比父親更重要”的觀點。旋即又引用“一些學者”關于零歲教育的倡導,指出母親責任重大。接下來,作者借日本的例子說明發(fā)達國家對母親教育的重視程度之高,也直面和力陳中國由于歷史的原因導致女性及母親的教育程度不足這一事實。這種“連貫性”形成了一個嚴謹?shù)奈谋窘Y構,并使用“話語描述”的互文性方法將歷史事實、科學發(fā)現(xiàn)和學者的觀點都結合進文本中,其中心思想躍然紙上。想要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孩童,必須要先提升母親素質,這是中國追求現(xiàn)代性、建設現(xiàn)代國家的歷史重任使然?!敖逃龖獜母脑炷赣H開始”,“望子成龍的母親們應該首先提高自身的教養(yǎng)水平,然后,才能在母愛本能所激發(fā)的無數(shù)日常細節(jié)之中,根據(jù)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貫注自己的教養(yǎng)”[28]。另外,提高母親素質、重視母親重要作用的論述還通過分化父母親的作用來達到。母親跟孩子的距離被拉近了,與此同時,父親在早期教育階段的作用被淡化了。母親成為焦點的后果是父親的邊緣化,在強調母親與嬰幼兒之間不可替代的關系的同時,也暗示了父親在某些情形下與照顧孩子不相干。

        2.科學知識指導下的新母親

        雜志文本還大量引用心理學專業(yè)知識中的研究結果,從專業(yè)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母嬰聯(lián)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說本能的母性說顯得不夠科學的話,那么心理學以及腦科學的研究進展會讓人更信服于母親對于年幼的孩子的重要性。心理學理論認為,母子依戀質量決定著孩子的安全感獲得,而母親對孩子的敏感性和反應性水平又決定著母子依戀質量。所以母親角色的重要性首先體現(xiàn)在母性意識水平的提升。為了孩子的認知與情緒的發(fā)展,母親要提升自己的母性意識,要對孩子的心理需要敏感并做出及時的反應?!坝嘘P研究發(fā)現(xiàn),母親的敏感性與反應性是母子依戀質量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也是兒童在認知與情緒發(fā)展以及身體發(fā)育方面出現(xiàn)個體差異的重要來源。我國母親對獨生幼兒生理需要的敏感性與反應性水平要明顯高于對他們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應性水平,這反映了當今母性意識的現(xiàn)狀與缺憾?!保?9]

        以上理論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母親要親自養(yǎng)育孩子。下述這段文字充滿了專業(yè)術語。它所在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說服母親親自養(yǎng)育孩子,而不能將孩子生下后交給老人或其他親屬及保姆撫養(yǎng)。這不是一篇普通的說服性文章,而是充滿著專業(yè)依據(jù)的論證性文章。

        嬰兒在八個月之內,母乳是最佳食品。而且哺乳時,乳兒聽著母親的心跳,聞到母親的氣息,體驗著甜美的安全感。而母親在乳兒吮吸過程中,產(chǎn)生一種愉悅的“內嗎呔”,分泌在乳汁中,又傳遞給乳兒。這是哪個爺爺奶奶的愛所能及,又是哪一國的進口奶粉所具備的呢?……世界上不少兒童精神衛(wèi)生專家的研究表明:嬰兒在6個月至2歲之間,若沒有母親持續(xù)不斷地給予照料,會妨礙到他一生與人建立深切持久人際關系的能力。將出生不久的孩子寄養(yǎng)在長輩和其他親戚身邊,直至孩子上學甚至更晚才接回家——這種人為的分離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嚴重的,其成年之后產(chǎn)生神經(jīng)癥、人格障礙、緊張焦慮、不合群等的比率,遠遠超過親代和子代血緣關系所哺育的人[30]。

        母親哺乳的過程中嬰兒能獲得安全感,“這是哪個爺爺奶奶的愛所能及,又是哪一國的進口奶粉所具備的呢?”這一反問修辭手法的運用,加強了語氣,發(fā)人深思,激發(fā)了讀者的感情,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更增強了文本生產(chǎn)者表達其觀點的氣勢和說服力。接著,使用“話語描述”的互文性方法將兒童精神衛(wèi)生專家的研究結論結合進文本中,強調了母親親自養(yǎng)育0-2歲孩子的重要性。相較而言,80年代的雜志文本并沒有明確論及母親親自撫育的問題,反復討論的問題是祖輩與父輩共同育兒。《我對兒媳說:孩子生下來,由你親自帶》這篇文本的生產(chǎn)是以婆婆的口吻來講述的,與80年代的論述發(fā)生了較為明顯的轉變。

        如果把孩子送入全托幼兒園,讓孩子長時間地與母親分離,就走向了極端——這對孩子來說,肯定是弊大于利。因為,人類不同于其他的哺乳動物的特點之一,就是母親的撫育期長。孩子過早地與母親長時間分離會導致精神發(fā)育不良?!虼?,從孩子的教育來看,日托比全托好;如果條件迫使父母不得不全托孩子,那么就是多接比少接好[31]。

        這段文字引用了一個科學常識或自然規(guī)律:“人類不同于其他的哺乳動物的特點之一,就是母親的撫育期長”。由此來說明,母親和孩子之間不能過早長時間分離,否則便會違背自然規(guī)律,還會“導致精神發(fā)育不良”。因此為人母者,不能將孩子全托,此論點有理亦有據(jù)。這段文字明確地顯示了撫育的社會支持的話語在發(fā)生改變。20世紀80年代的雜志文本在這個問題的討論是:如何讓孩子順利入托,家長應該做好哪些準備,遇到問題應該怎樣應對,等等。到了90年代中期,出現(xiàn)了反轉如此明顯的論述,其背后的社會脈絡值得深究。總的來說,90年代雜志塑造的新母親就是依照科學知識親自養(yǎng)育孩子的母親。國家便是通過這種方式利用這些專家知識體系逐漸介入家庭教育和私人生活,期望培養(yǎng)它的理想公民,即新時代的母親和高素質的兒童。

        (三)21世紀:多面向的母親

        1.母親是兒童的首要且最佳養(yǎng)育者

        從雜志文本的建議對象用語來看,“媽媽”“媽咪”“母親”的稱呼基本上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這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才發(fā)生的明顯變化。20世紀80年代雜志文本的建議對象主要是“父母”,直接使用“母親”的大都與哺乳等內容相關;90年代開始慢慢地出現(xiàn)“母親”的稱呼;而進入新世紀之后,不但“母親”的稱呼明顯變多,還出現(xiàn)“媽媽”和“媽咪”這樣的替代語。這樣的變化趨勢可以部分地說明,“母親是孩子的首要照顧者”已經(jīng)成為一個不證自明的觀念,關于育兒的建議當然應該主要以母親為閱聽人。

        在育兒支持方面,保姆、祖輩及其他家人照顧孩子都被建構為職業(yè)母親不得已而為之的托付,他們只能暫時幫忙照看孩子,孩子需要的是來自某個特定的成人始終如一的養(yǎng)育,而這個最佳人選非母親莫屬。母親承擔著與幼小的孩子建立情感依戀的重要任務,以確保他/她能獲得安全感這一人生幸??鞓返幕R韵铝械谝欢尾牧蠟槔?,“不得不把寶寶扔給家人或保姆”,“不得不”一詞傳遞出母親的不愿與無奈,意味著母職本是母親的天職。母親無論如何應該加大投入,以接續(xù)母子之間的情感依戀。第二段材料也顯示,由母親親自養(yǎng)育、與母親親密接觸的孩子“有很大的安全感”,能獲得完整的母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雜志文本對老人支持育兒事務的態(tài)度。專家學者們大量地傳播西方國家理想家庭結構模式,從家庭系統(tǒng)理論中諸如規(guī)則、界限等概念出發(fā),將祖輩從核心家庭中分離出去,直接的結果就是,老人不再如同20世紀80年代雜志所倡導的那樣與父母共同育兒,他們被建構成父母育兒團隊中的幫手之一,專家建議父母,“不要讓他們(老人)誤以為他們可以取代你們,做這個小家庭永遠的家長!從相處的那一天起,就要在相互磨合中逐漸培育對雙方都有益的交往規(guī)則”[32]。主要由祖輩撫養(yǎng)的孩子依賴性較強,比較任性,不夠潮,……所以孩子的情感需求和社會性發(fā)展主要由父母特別是母親來主導。祖輩育兒在某種程度上被污名化的同時,母親育兒的責任在某種程度上被加重了。母親們擁有某種強烈的“好媽媽”信條,這些信念讓她們放棄一些替代性的兒童照顧方案,就算這些方案可以減輕為人母的壓力以及讓她們獲得一定程度的獨立。

        有的媽媽就會因為工作忙,或者工作太辛苦,不得不把寶寶扔給家人或保姆。這會讓習慣于媽媽懷抱的寶寶很不適應,有的寶寶會產(chǎn)生焦慮情緒,甚至生病。因此,不論工作有多忙,媽媽每天都要空出一部分時間給寶寶,下班回家后,多和寶寶在一起,陪他玩,給他洗澡,哄他入睡等。讓寶寶明白,雖然白天媽媽不在家,但媽媽是愛他的[33]。

        安全感是快樂的基石?,F(xiàn)在很多媽媽都是職業(yè)女性,要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孩子,確實很辛苦,……當孩子躺在你的懷里,聽到你的心跳,聞到你熟悉的氣味,看到你的臉龐,就會有很大的安全感?!瓋鹤?、女兒小時候都是跟我一起睡的,都是我自己來帶。我覺得只有和孩子這樣親密接觸,媽媽給予孩子的愛才是完整的[34]。

        2.未完成的母親

        讓人感到矛盾的是,雜志文本一方面向讀者傳遞母親是首要且最佳照顧者的觀念,另一方面又明確地表明,母愛是有缺陷的,母親在很多時候是無能與無助的。母愛缺陷論借用性別本質主義話語,強調父母雙方在思維上的差異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的影響、母親比較感性而父親理性,等等。育兒工作的性別差異具有優(yōu)劣之分,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中,父親育兒比母親育兒更有優(yōu)勢,母親的細心更適合照顧孩子的身體,父親能夠給孩子更多探索空間,讓孩子感受到堅強、獨立、果斷、幽默和智慧。母親育兒在這種區(qū)分中受到貶抑。

        母愛是女人的天性,但是一個女性并不是天生就能完成母親的角色。她需要父親的支持和參與,尤其是對男孩子,2歲半到3歲是孩子性別認同的關鍵期。但往往母親愛孩子更關注那些小的細節(jié),別磕了,別碰了。其實,母親愛孩子就像鱷魚嘴里的蛋,她把蛋放到嘴里,特別安全,特別舒適,但是也很危險。父親就像一根棍兒,把鱷魚的嘴撐開[35]。

        我想給女兒洗澡,可是一碰她,她就號啕大哭。月嫂給她洗的時候一點事兒都沒有。我真不是個好媽媽!……書上說像我寶寶這么大,早就應該會翻身了,可是我的寶寶還不會!我該怎么辦?……今天又對寶貝發(fā)火了,吼完之后我就開始后悔。我真是一個沒耐心的壞媽媽[36]。

        母親的無能與無助感主要與“母親—專家”之間的關系有關。如上段文字所示,以一個自認為沒耐心的壞媽媽的口吻,突出了專家、代理月嫂和書籍的作用,矮化了作為育兒主體的媽媽的作用。專業(yè)技術主義時代,母親被建構為不懂得兒童內心世界、不會處理親子關系的無助與無能的母親,幾乎育兒實踐中的大小事務都需要向專家求助,否則就可能處理失當,并影響孩子某些方面的發(fā)展,甚至于會影響他的一生。還不止于此,母親更被建構為學習型專家,需要了解分析孩子的氣質特征等具體情況,將專業(yè)育兒知識靈活運用于孩子身上,做自己的育兒專家。母親一方面有母愛的直覺和本能,另一方面又處于一種未完成的狀態(tài),需要來自理性思維的補充,也需要遵循專家的指導,更需要成為自己育兒的專家。

        3.工作與育兒之間的超級母親

        中國母親的在業(yè)率在近10年來有所下降,但是依然高居世界前列。雜志文本無法忽略讀者中存在著的這個龐大的在業(yè)母親群體。雜志文本利用名人母親現(xiàn)身說法和專家給出雙贏提案等多種途徑,建議母親要做平衡工作家庭的超級母親。超級母親意味著,母親應該兼顧家庭和事業(yè),能夠應對育兒和工作雙重壓力,而且應對壓力不會致使自己疲憊不堪,不會讓生活陷入混亂,反而還會讓母親變得從容而優(yōu)雅。以下材料的內容顯示,母親需要有一份工作,“做媽媽又做職業(yè)女性”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養(yǎng)育好孩子,維持一個幸福的家庭,又要努力干好工作,這大概是產(chǎn)假結束重返職場的媽媽們都想實現(xiàn)的愿望。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很難。但是,我們依然相信,做媽媽又做職業(yè)女性,中間一定有條路,使我們兩邊的風景都能看到?!谀侵?,我們又需要肩負起原來的社會角色,一個工作著的女人。不管從哪方面來講,女性都需要一份工作。除了孩子和家庭以外,自己心里也要有一種寄托。女人如果把自己完全束縛于孩子、家庭范圍之內,我認為,這不利于女性的自身發(fā)展。邊工作邊做母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你是在把自己堅強的一面展現(xiàn)給孩子,起到榜樣的教育作用?!驗楹⒆颖仨氄紦?jù)我們相當?shù)臅r間和精力,如果我們對自己要求過高,勢必會產(chǎn)生很大的焦慮,身體和心理上的壓力都會過大,這無論對我們的家庭,我們自己還是我們的工作,都是很不利的。放松一些,對自己好一些,你可能會做得更好[37]。

        這條可以看兩邊風景的路要怎樣走?媽媽如何才能做到在孩子、工作、家庭及社會交往等多種事務之間游刃有余呢?雜志給出的建議之一是,媽媽們“需要給自己重新定位”,接受“自己的工作駛入慢車道”的事實,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建議之二是時間管理,做從容高效的媽媽。那又如何做到從容高效呢?在此問題上,雜志文本轉向了一種既浪漫又玄乎的說辭,從內容來看,就是“從容媽咪的思想蛻變”:“不妨嘗試一下,當我們把陪伴孩子不再當成他占用時間,而是當成我生命的一部分的時候,那種感覺就會完全不同。陪伴孩子不是我們不得不做的,而是我們需要的,這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在完成著。我們的內心對別人,對這個世界,包括對自己就有了更多溫柔的東西。我們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也會大大提高?!保?7]母親不但被要求學習專業(yè)的育兒知識,也被要求進行某種類似靈性的修煉,用女性的溫柔將碎片化的生活過成生命進行時的詩。

        4.獨立自主的母親

        除了以上描述的母親形象之外,最近幾年,雜志文本中逐漸出現(xiàn)了一種新媽媽形象,她們忙碌、充實、高效、自信、美麗、有經(jīng)濟基礎,擁有完美的孩子和幸福的家庭。她們聲稱母親有選擇的權利,可以自主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和命運,主張母親要尊重個體差異、聽從自己的內心,例如,她們可以選擇做全職媽媽待在家里照顧孩子,也可以選擇繼續(xù)外出工作。母親“對自己的感受比較在意”,其個人空間和自我滿足得到了充分的強調。好媽媽的評價標準正在發(fā)生變化:為了孩子而犧牲自己,為了孩子而完全放棄自己的快樂和追求的媽媽都不是好媽媽了,媽媽也要做好自己,讓自己幸福快樂。

        每位媽媽和她身邊的人都要尊重個體差異,媽媽要學會聽從自己的內心,選擇讓自己最舒服,最適合自己寶寶的育兒方式:比如決定繼續(xù)工作還是做全職媽媽;事必親為還是委托他人。孩子需要的是一位快樂、身心健康、自信的母親,而不是一位總處在糾結、痛苦中的媽媽。喜歡工作和家庭兼顧的忙里偷閑的生活,那就去上班;如果更傾向于階段性的以家庭為主的生活,就選擇做全職媽媽[37]。

        孩子是我的重心,但不是我的中心。我不能一切都圍著孩子轉?!页姓J這就是我,對自己的感受比較在意,……對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我們這代人來說,能把自己照顧好,就是對全家最好的支持了。心情不好,就特別容易給家人包括孩子一種無形的壓力。我有很多個人愛好,我有自己的閨蜜,我喜歡做SPA,我喜歡跟朋友晚上出去喝喝紅酒,聊聊天,我也希望跟老公有共度的二人時光。這些對我都非常重要,只有當我精神愉快的時候,才能更精力充沛地照顧孩子、跟孩子玩。沒有什么比一個心情愉快、滿意自己生活狀態(tài)的媽媽更重要的了。至于孩子喝點什么,吃點什么,跟這些比起來,都并不重要[37]。

        另外,我們還可以看到,獨立自主的母親需要一系列相關的生活方式來支撐。雜志文本還通過多種方式向母親販賣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做母親一方面要投入情感和精力以及金錢去愛孩子,另一方面也別忘記了自己。母親被指引著去關注自己的身體和精神狀態(tài),去享受生活,去經(jīng)營與丈夫的關系?!叭プ霎a(chǎn)后身體訓練,讓自己精神煥發(fā),……就算時間再少,也應該關愛到自己……”[38]。這些生活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中充滿消費主義的精心設計。年輕、美貌、會消費,這些充斥于當前社會文化的顯要標簽,全都滲透在現(xiàn)代好媽媽的標準當中。新的母親形象有兩個支撐點,一個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孩子和家庭的需要,另一個是要去消費,只有消費才會讓自己變得更加美麗自信,獨立自主。

        四、母親角色理想的變遷及話語建構

        研究表明,30多年來,母親角色理想發(fā)生了顯著變化。20世紀80年代的雜志提倡父母共同育兒,90年代以來育兒工作的性別分化觀念越來越明顯。從文本的建議對象來看,20世紀80年代建議對象基本上是“父母”或“家長”;到了90年代,情況逐漸發(fā)生變化,以“母親”為閱讀者的文本增多;進入21世紀之后,“母親”“媽媽”“媽咪”“女性”等稱謂出現(xiàn)在雜志文本的標題和內容中的頻率越來越高,雖然雜志表示育兒是父母共同的責任,但是其定位、用語和內容編排大多以母親為對象。這種變化在形式上意味著育兒越來越成為母親的首要職責。從母親角色來看,20世紀80年代雜志文本中母親同父親一樣,都是為國教子的責任人,父母被建議關注孩子的品行和智力發(fā)展;90年代,“母親素質”話語被提出,理想的母親應該是盡力提高自身素質以便培養(yǎng)出能夠適應競爭社會的高素質兒童;21世紀以來,雜志中呈現(xiàn)的母親角色開始多元化,母親與孩子之間的聯(lián)系繼續(xù)得到強化,母職成為一項情緒工作和專業(yè)工作,要密切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緒穩(wěn)定,養(yǎng)育孩子不僅僅是為了讓他適應社會,更要讓他過得幸??鞓?。另外,一種現(xiàn)代的、強調個體意義和個人價值的新母職規(guī)范的形成特別引人注目。從育兒支持來看,20世紀80年代的雜志文本再現(xiàn)了兼顧工作與家庭的雙職工父母形象,母親是將犧牲奉獻、努力、節(jié)儉、充滿母愛、辛勤工作等特質集于一身的女性,她們可以兼顧工作和育兒;祖輩與父輩共同育兒也得到大力提倡;90年代的雜志文本很少涉及母親育兒支持。21世紀以來,母親最好要親自養(yǎng)育年幼的孩子,如若不能,母親也要做育兒團隊中的領導者和決策者,祖輩育兒受到貶抑和排斥。

        理想化母親形象媒體再現(xiàn)及其變化反映了一系列被建構的關系和實踐。西方科學育兒知識以心理學為基礎,強調母親在育兒過程中的作用。但是這種理論知識的影響并不是單獨起作用的。改革開放以來性別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也與科學育兒知識結合在一起,共同建構了當前育兒知識中的親職角色理想。不同的歷史階段,親職角色理想不同。政府的發(fā)展策略對性別不平等的親職角色分工造成重要影響。20世紀80年代,國家要凸顯家庭育兒的重要性和父母責任的重要性,婦女的勞動參與率被視為性別平等的重要指標,也要保證婦女在經(jīng)濟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所以,雜志再現(xiàn)的親職角色是兼顧工作與家庭的雙職工父母形象,提倡“父母共同育兒”。它并非建立在性別平等的理念之上?!案改腹餐齼骸弊鳛橐环N修辭,凸顯了育兒過程中父母角色的重要性,強調了國家賦予育兒或家庭教育的重要歷史意義,遮蔽了80年代職業(yè)婦女工作與家庭的雙重壓力中的性別問題。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人才儲備,養(yǎng)育孩子不僅僅是家庭內部事務,還攸關社會主義革命事業(yè);父母對養(yǎng)育孩子的期望不能止于“天倫之樂”,還應該將孩子與國家的發(fā)展和建設緊密關聯(lián)。在關心兒童、重視兒童教育的背后有一種強烈的欲望,那就是試圖通過兒童來實現(xiàn)中國的現(xiàn)代化。國家發(fā)展的話語建構了20世紀80年代的“父母共同育兒”。

        20世紀90年代之后,為了滿足性別分化的勞動市場的需求和市場化改革對效率的追求,雜志再現(xiàn)建構了一種高素質的母親形象,提倡“改造母親”,素質話語、傳統(tǒng)文化對母愛的贊頌以及科學育兒知識中對母親作用的界定,多種話語都被用來“改造母親”,隱藏了性別本質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并為市場化改革服務。市場化改革需要公私領域的分離,它聯(lián)手素質話語對母親進行改造,建構出母親對孩子成長發(fā)展第一重要的育兒知識規(guī)范。市場競爭能夠推動中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將母親、家庭及兒童全都置于一個競爭性的話語和生存環(huán)境當中,母親在市場競爭中要提升個人素質才能不被淘汰,在家庭教育中要提升母親素質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長。1995年北京世婦會前后,“婦女與發(fā)展”的女性主義論述以及社會性別理論進入中國。“婦女與發(fā)展”的女性主義論述包括“婦女參與發(fā)展”“婦女與發(fā)展”以及“社會性別與發(fā)展”,中國婦女研究在接受與建構西方女性主義的過程中,“婦女參與發(fā)展”的理論模式得到了更加重要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更為重要的影響,而“婦女與發(fā)展”以及“社會性別與發(fā)展”可供借鑒的地方?jīng)]有被充分發(fā)掘[39]。也就是說,中國在建立市場經(jīng)濟的過程中,強調婦女在市場競爭中提高自己的人力資本和自身價值,但是對性別與國家的發(fā)展目標、戰(zhàn)略以及政策之間的關系卻很少涉及到。政府認為以市場為基礎的現(xiàn)代化有助于婦女爭取平等,而未觸及現(xiàn)存的秩序與制度。在此背景之下,女性在市場化改革初期所遭遇到的工作家庭沖突也并沒有得到質疑。素質話語成為衡量包括母親在內的幾乎所有社會成員勝任力的主流標準。90年代育兒雜志中的母職再現(xiàn)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

        進入21世紀以來,母親角色的傳統(tǒng)話語、以素質為核心的市場話語以及獨立自主的女性主義話語,眾聲喧嘩,雜志再現(xiàn)了獨立自主的母親、遵從專家的母親、能夠平衡工作和家庭的超級母親等多面向的母親形象。母親角色處在各種話語的交匯口,成為一種不斷被召喚的主/客體,不斷被利用的符號和工具,體現(xiàn)了追求現(xiàn)代性過程中錯綜復雜的權力關系。

        第一,建構母親角色重要性的以素質為核心的市場話語依然是一種官方主流話語,它通過將母親的重要性與孩子的素質及母親自身素質聯(lián)系起來而使得母親更加關注孩子和家庭。它依然要為公私領域分離的市場化改革進程服務。以素質為核心的市場話語在建構母親角色的時候勾連了專家話語和商品話語,它們從中各取所需,一旦母親角色的重要性得到認同,她們便會以孩子和家庭為中心、遵從專家指導、消費與育兒相關的商品和服務,成為滿足于私領域的好母親,也成為學習型母親和消費型母親,各種意識形態(tài),包括消費主義、密集母職、性別本質主義等等,都得以傳播;現(xiàn)有圍繞照顧的權力關系,包括“男主外,女主內”,育兒專家與普通照顧者,市場經(jīng)濟的需要與消費邏輯,都能夠得以鞏固和延續(xù)。

        第二,后女性主義參與了母親角色的改造。源于西方20世紀90年代的后女性主義對已有的女性處境的資本主義男權論調大加批評,強調消費是女性的自我賦權,高呼平權時代的到來。個人愉悅、自我表達、獨立自主充斥于各類傳播媒體。21世紀以來,注重消費和生活方式的文化越來越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全球密切交流互動的今天,后女性主義的觀點也開始彌漫于國內大眾傳播媒體,包括育兒雜志。在后女性主義話語的建構下,獨立自主的母親出現(xiàn)了。獨立自主的母親形象的性別意涵值得探究。女性的獨立自主是婦女解放運動的核心訴求之一,早期的女性主義學者批評兒童心理學理論,認為它們沒有考慮母親的需求與利益,對女性造成壓迫。后來,女性主義者開始反思,這種自主究竟是不是男性的建構呢?因為女性對個人自主性的追求會強化男性主導的社會價值觀念,與此同時,還會犧牲與母職相關的社會價值。與母職相關的社會價值受到重視之后,又被批評陷入性別本質主義。至90年代,第三波女性主義或后女性主義開始興起,大寫的女性開始出現(xiàn)在大眾媒體當中,她們既要美麗,也要權力,女性能夠從流行文化中找尋屬于自己的歡愉,主流的具有壓迫性的意識形態(tài)在這一過程中也可能會受到阻礙和干擾。就本文的主題來講,大眾媒體中的新女性形象也影響到了育兒雜志中新母親形象的出現(xiàn),即獨立自主的母親形象,她們在某種程度上顛覆了人們對養(yǎng)育幼兒的母親形象的想象,她們既可以密集投入孩子的養(yǎng)育當中,也可以自如享受個人空間。這些優(yōu)雅自如的母親其實是在展示自己的階級地位和資本,因為年幼孩子的母親優(yōu)雅自如的前提條件是通過購買各種產(chǎn)品和服務讓養(yǎng)育孩子變得輕松和便利,然后通過消費各種產(chǎn)品和服務讓自己變得優(yōu)雅。也就是說,只有少數(shù)有經(jīng)濟實力和家庭地位的母親可以通過金錢將自己從育兒的瑣碎中解放出來。雜志文本對后女性主義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接受與建構,獨立自主的母親被認為對孩子的成長大有好處,母親自己的能量充盈了,才能養(yǎng)育更好的孩子。這種女性主義話語的建構與之前的素質話語的建構都是指向“好媽媽”角色的扮演,但是不同話語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不同。

        若要說此種母親形象離婦女解放的目標更近了一些,可能為時尚早。理論上來講,有三個理由:其一,《父母必讀》在特別策劃欄目中呈現(xiàn)的母親群體基本上是擁有較多個人或家庭資本的中上層女性、知名人士,她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所占人群比例較少。很明顯,雜志是在傳遞一種中產(chǎn)階級的育兒方式,其他階層的母親難以效仿,不止于此,這些流行的育兒方式和理念可能還會對其他階層的母親形成壓迫。其二,大眾媒體塑造獨立自主母親形象的邏輯是,母親獨立了,才會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當“好榜樣”比當“好保姆”更重要,更有甚者,母親還會經(jīng)常所到忠告和建議:你越時髦,孩子越自信;為了孩子,媽媽要活得精彩美麗??傊?,似乎新的母親形象的建立要在孩子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后才能獲得正當性。其三,流行雜志之所以會塑造獨立自主的母親形象,其根源在于不斷擴張的消費文化,而消費文化的目標從來不會放在提供給女性更大的自由這一點之上。因此,此類新母親可能會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對女性有諸多限制的母職規(guī)范,但同時,這場挑戰(zhàn)是消費文化所發(fā)起和推動,結果必定是使得母親由受制于傳統(tǒng)父權轉變?yōu)槌挤诂F(xiàn)代社會的消費文化和市場邏輯。媒體中獨立自主的母親形象是一種出于達成某種目的的社會建構。

        實際上,大眾媒體塑造的這種新母親形象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錯覺。“讓女性自己選擇”“女性可以選擇回家還是就業(yè)”等出現(xiàn)在學術界、媒介及其他公共場合的流行論述讓人感到女性/母親的自主性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女性真的都可以自由選擇了嗎?是要強調女性的選擇,還是爭取全社會的公正?公正和效率是對立的、無法調和的?所以,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這種主張忽略了階級因素,更是起到了轉移視線的作用,致力于全社會公正的相關機構及其政策制定者的責任可以退出公眾的視野之外,母親的集體困境被轉化成個人問題。因此,媒體對這種獨立自主的新母親形象充滿溢美之詞從某種層面上證明了現(xiàn)行公共政策的合理性,但實際情況是,當前中國工作母親的處境著實艱難。

        [1]Tobin,B.F..The Tender Mother: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Motherhood and the Lady's Magazine[J].Women's Studies,1990,(18).

        [2]Lewis.Mother's Love:The Construction ofan Emo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America[A].In Rima D.Apple&Janet Golden(eds)., Mothers and Motherhood:Readings in American History[C].1997:52-71.轉引自.俞彥娟.美國婦女史研究中的母親角色[J].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003,(11).

        [3]Marilyn Blackwell.The Republican vision ofMaryPalmer Tyler[J].Journal of the Early Republic,1992,(12).

        [4]Apple,R.D..ConstructingMothers:Scientific Motherhood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J].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 1995,8(2).

        [5]Hays,S..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Motherhood[M].NewHaven,CT:Yale UniversityPress,1996.

        [6]Douglas,Susan J.and Meredith W.Michaels.The Mommy Myth:The Idealization of Motherhood and How It Has UnderminedWomen[M].NewYork:Free Press,2004.

        [7]Rebecca JoPlant.Mom:The Transformation of Motherhood in Modern America[M].Chicago:The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10.

        [8]金一虹.社會轉型中的中國工作母親[J].學海,2013,(2).

        [9]沈奕斐.辣媽:個體化進程中母權與女權[J].南京社會科學,2014,(2).

        [10]陶艷蘭.流行育兒雜志中的母職再現(xiàn)[J].婦女研究論叢,2015,(3).

        [11]柯小菁.塑造新母親:近代中國育兒知識的建構及實踐(1900-1937)[M].太原:山西出版集團,2011.

        [12]Fairclough,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 and NewYork:Longman,1995.

        [13]游美惠.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應用[J].調查研究,2000,(8).

        [14]Van Dijk,T.A..Principles of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J].Discourse&Society,1993,4(2).

        [15][英]諾曼·費爾克拉夫著,殷曉蓉譯.話語與社會變遷[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16]俞彥娟.女性主義對母親角色研究的影響——以美國婦女史為例[J].女學學志:婦女與性別研究,2005,(20).

        [17]Apple,R.D.,&Golden,J..Introduction:Social Constitution ofMotherhood[A].In Rima D.Apple&Janet Golden(eds.).Mothers and Motherhood:Readings in American History[C].1997:3-4.轉引自.俞彥娟.女性主義對母親角色研究的影響——以美國婦女史為例[J].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05,(20).

        [18]康克清.父母親的神圣責任[J].父母必讀,1980,(1).

        [19]柳斌杰.和年輕父母談現(xiàn)代素質的培養(yǎng)[J].父母必讀,1988,(1).

        [20]李亦飛.雙職工有時間教育孩子嗎?[J].父母必讀,1980,(2).

        [21]編輯部.居里夫人和女兒綺瑞娜[J].父母必讀,1980,(1).

        [22]王行娟.要“犧牲”一個嗎?[J].父母必讀,1984,(9).

        [23]耕雨.讓爸爸媽媽上班[J].父母必讀,1984,(7).

        [24]知菊.祖輩與父輩的交融[J].父母必讀,1988,(8).

        [25]劉海英.要合作,不要超越——關于兩代人對孩子的教育[J].父母必讀,1988,(9).

        [26]汪永晨.90年代的好媽媽[J].父母必讀,1991,(1).

        [27]喬松樓.教育應從改造母親開始[J].父母必讀,1992,(3).

        [28]張祥平.有教養(yǎng)的母親不可替代[J].父母必讀,1996,(11).

        [29]桑標.母親的敏感性與子女的發(fā)展[J].父母必讀,1998,(10).

        [30]吳文娟.我對兒媳說:孩子生下來,由你親自帶[J].父母必讀,1995,(4).

        [31]張祥平.日托比全托好,多接比少接好[J].父母必讀,1997,(6).

        [32]龍迪.人與人之間的多彩界限[J].父母必讀,2007,(2).

        [33]楊寧.寶寶的第8個月[J].父母必讀,2004,(4).

        [34]本刊編輯部.快樂六一,解讀快樂密碼[J].父母必讀,2009,(6).

        [35]本刊編輯部.家庭、工作、孩子:一個都不能少——新媽媽重返職場[J].父母必讀,2005,(1).

        [36]本刊編輯部.我們都有好媽媽基因[J].父母必讀,2013,(1).

        [37]本刊編輯部.我的養(yǎng)育我定義[J].父母必讀,2012,(5).

        [38]本刊編輯部.在焦慮中成長[J].父母必讀,2012,(5).

        [39]仉乃華.社會性別與發(fā)展——從“婦女發(fā)展”與“婦女與發(fā)展”的異同談起[A].金一虹,劉伯紅主編.世紀之交的中國婦女與發(fā)展[C].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玉靜

        Idealizing Motherhood:Construction of Parenting in a Transitional Society

        TAO Yan-la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uzhou 215009,Jiangsu Province,China)

        motherhood;gender;parenting knowledge;discursive construction

        Idealizing motherhood has been an important clue in the project of Chinese modernity.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the relevant pieces about motherhood in Fumu Bidu,a popular parents'must-read magazine since 1980.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representation of idealized motherhood in the magazine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In the 1980s,the magazine promoted both parents sharing the childrearing together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grandparents.In the 1990s,the magazine emphasized mothers'quality and argued that"good mothers"needed to improve their quality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children to be able to adapt to highly competitive society.The idealized motherhood has been diversified in the magazine since 2000 as"good mothers"were believed to be rationale,follow experts'advice,and buy the commodity and service in relation to childrearing in order to foster the happy kid.The discourse of constructing idealized motherhood witnessed a transformation from emphasizing the state's discourse,through "Suzhi,"namely the discourse of quality,to the current discourse of co-existence of diversity.Besides the state and"Suzhi,"experts, commodities and gender have all played a role in the present construction of the image of mother,through the spread of consumerism, professionalism and post-feminism.

        C913.82

        A

        1004-2563(2016)05-0025-13

        陶艷蘭(1976-),女,蘇州科技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性別與家庭社會學。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兒童照顧安排對城鎮(zhèn)已婚婦女就業(yè)的影響及社會性別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3CSH044)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歡
        育兒話語建構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chuàng)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現(xiàn)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偷偷摸摸育兒
        英語文摘(2020年12期)2020-02-06 08:55:38
        建構游戲玩不夠
        緊抓十進制 建構數(shù)的認知體系——以《億以內數(shù)的認識》例談
        育兒神器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那什么”的話語功能
        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 02:30:20
        日本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免费| 98国产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无| 日本高清乱码中文字幕| 我爱我色成人网| 欧美国产小视频|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中文| 青青草手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免费| 区二区欧美性插b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高清天干天天视频| 加勒比久久综合久久伊人爱| 国产乱妇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 国99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2021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国产91在线免费| 后入少妇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人妻无码| 成年无码av片完整版|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中文| 国产女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 草莓视频成人| 成人综合亚洲国产成人| 日韩女优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观看国产|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牛牛| 国产乱人偷精品人妻a片| 国产午夜影视大全免费观看| 绿帽人妻被插出白浆免费观看|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视频| 久久和欧洲码一码二码三码| 欧美日韩免费一区中文字幕| 黄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一级免费毛片| 国产精品亚洲在钱视频| 亚洲三区在线观看内射后入| 国产性猛交╳xxx乱大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