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00年末,中國步入老齡化國家行列以來,養(yǎng)老問題的形勢愈加嚴峻,一直是社會各方關注的焦點話題。當前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伴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流失,農村的傳統(tǒng)養(yǎng)老模式正面臨著巨大的威脅和挑戰(zhàn),留守老人的生存正面臨著巨大的困境。本文正是基于此,從留守老人的生存現狀出發(fā),了解他們目前面臨的困境,并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
關鍵詞:留守老人;轉型;困境
中圖分類號:F323.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037-01
一、緒論
當前社會正處于轉型的大背景下,城市化和工業(yè)化的進程速度在加快。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農村的勞動力出現了大規(guī)模的轉移,農村的家庭結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大量的老人和兒童被留在農村,并且留守老人的數量還在逐年增加,尤其是在河南這樣的人口大省,出現了很多的“空心村”。
(一)研究目的。通過對河南省信陽市Z鄉(xiāng)60歲及以上的農村留守老人進行實地調查,采用問卷和訪談相結合的方法獲得第一手資料,真實的了解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現狀,發(fā)現他們目前在日常生活、醫(yī)療健康、精神慰藉等方面面臨的困境,并對其目前的困境提出一些建議和改善的措施,期望引起相關部門對留守老人這個群體的持續(xù)關注,確保留守老人們都能夠安度晚年,幸福生活。
(二)研究意義。首先,每個人都會老,養(yǎng)老的問題是和我們自身息息相關的,研究留守老人的生存現狀有助于解決他們面臨的困境,幫助他們改善現狀,能夠老有所依、老有所養(yǎng)。其次,從社會變遷的視角出發(fā),研究農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現狀及困境,拓寬了社會研究的領域,豐富了農村留守老人研究的視角。最后,農村留守老人生存的狀況好壞不僅關系到老人自身的福祉,也關系到整個農村地區(qū)的穩(wěn)定發(fā)展,對于構建和諧社會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信陽市Z鄉(xiāng)留守老人生存狀況的實證研究
(一)Z鄉(xiāng)的基本概況。
1.Z鄉(xiāng)的基本狀況。Z鄉(xiāng)位于G縣城南5公里,轄13個行政村,169個村民組,人口3.8萬人,總面積64平方公里。地貌以平原為主,環(huán)境優(yōu)雅,氣候溫和,農林牧漁產品豐富,素“魚米之鄉(xiāng)”美譽。外出務工和種植農作物是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大量青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大量老人被留在農村。
2.調查樣本的情況。調查總體:本次調查的對象是長期居住在Z鄉(xiāng)具有農村戶籍60周歲及以上的老人(全部子女或半數以上子女長期(大概半年以上)不在家)。此次調查發(fā)放問卷200份,回收問卷200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180份,有效率為90%。
(二)Z鄉(xiāng)老人目前的生存狀況及面臨的問題。
1.經濟供養(yǎng)。根據問卷和訪談的調查結果顯示目前老人們的經濟供養(yǎng)方式主要還是依靠勞動所得,占75%,靠子女孝敬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僅占10%,依靠政府補助的占8%,靠養(yǎng)老保險金的占4%,還有一些少量老人主要依靠親戚鄰里的占3%。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Z鄉(xiāng)大部分的留守老人的經濟供養(yǎng)收入主要還是依靠自己的勞動所得,老人們還是面臨著收入不足、經濟困難的問題。外出務工的子女因自身受教育水平等條件的限制,收入也不高且沒有保障,年事已高的老人大多還得承受繁重的農活來保障日常的需要開支。
2.生活照料。根據筆者的走訪和深入的訪談了解到,目前Z鄉(xiāng)的85%以上老人主要是靠自身照料和配偶相互照料,由于子女大部分外出,平時的生活照料或者生病時的照料大部分是自己和老伴共同承擔,如若老伴去世,就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剩下15%的老人主要是依靠親戚、鄰居和鄉(xiāng)村干部幫忙照料。
3.隔代撫養(yǎng)。筆者在Z鄉(xiāng)走訪了多戶,幾乎每一家都存在著隔代撫養(yǎng)的問題,老人們在承受繁重的農活同時還得擔負起照顧孫子、孫女的任務和責任。有70%的老人表示自己根本不想替子女帶孩子,但是沒有辦法,子女們在外掙錢根本沒辦法把孩子帶在身邊,只能留給在家的老人。還有85%的老人抱怨說帶孩子責任大,自己教育水平有限,根本沒有能力輔導孩子的學業(yè),怕子女們抱怨,而且自己的身體也不好,照顧孩子根本力不從心。
三、改善的建議
(一)政府層面。
1.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和國家為了保障那些收入無法維持基本生活的人而設立的社會救濟制度,如果那些無法維持基本生活的農村留守老人都無法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那也就失去了當時所設最低保障制度最初的意義了。因此,當地的政府應該深入走訪調查,確定哪些留守的老人家庭貧困,無法維持基本的生活,將他們納入最低的保障范圍內,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
2.大力發(fā)展當地的經濟。政府要積極發(fā)展縣域經濟,發(fā)展當地的特色產業(yè),積極引進外商合作,來帶動當地經濟的發(fā)展,這樣青壯年完全可以在家就業(yè),不僅解決了生計問題還可以很好的照料父母。這樣很大從根本上解決當地的留守問題。
(二)家庭層面
1.外出務工的子女應該多多關心留守在家的老人,不僅僅是往家里寄錢,滿足老人的物質生活,更多的要關系老人的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等方面。留守老人獨居在家,長時間的家務勞累和一些郁悶的情緒如若得不到及時的疏解,恐怕會產生難以估計的后果,子女們應該多多電話慰問老人的生活情況,注意老人的情緒變化,最好能與父母經常談心,讓老人感覺自己被重視、被需要,讓老人能夠老有所樂、老有所用。
2.還應加強和親戚鄰里的情感支持,一方面親戚鄰里要關心留守老人,多多去看望老人,幫助其解決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另一方面。老人也應該多多和鄰里走動,加強對他們的信任,畢竟“遠親不如近鄰”,一旦有突發(fā)的情況,還是得依靠鄰里的幫助,經常和鄰里溝通也有助于緩解老人孤獨的心理狀況。
參考文獻:
[1]周福林.我國留守老人狀況研究[J].西北人口,2006 (1):1-5.
[2]王全勝.農村留守老人問題初探[J].學習論壇,2007(1):1-3.
[3]孫玉梅.我國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調查與分析[J]. 法制與社會.2015(04):1-3.
[4]杜鵬.農村子女外出務工對留守老人的影響[J].人口研究,2004 (6):2-6.
[5]李春艷,賀聰志.農村留守老人的政府支持研究[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3-7.
該論文由“西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研究生項目”資助,項目號Yxm2015078.
作者簡介:袁越(1992-),女,漢族,河南信陽,研究生在讀,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研究方向:民族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