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RSNA2015胸部影像學

        2016-12-17 14:18:25周舒暢吳維胡瓊潔王玉錦向敏夏黎明
        放射學實踐 2016年3期
        關鍵詞:磁共振成像

        周舒暢,吳維,胡瓊潔,王玉錦,向敏,夏黎明

        ?

        RSNA2015胸部影像學

        周舒暢,吳維,胡瓊潔,王玉錦,向敏,夏黎明

        【摘要】2015年RSNA年會上胸部疾病的研究主要包括肺結節(jié)與肺腫瘤(肺癌的篩查、胸部結節(jié)/腫瘤的檢測和隨訪、胸部結節(jié)/腫瘤的診斷、放射腫瘤學、胸部介入/消融治療)、胸部雙能CT、肺氣腫及COPD、降低放射劑量、彌漫性肺部疾病及功能成像和胸部急診影像等方面,而肺部結節(jié)及腫瘤、胸部雙能CT、肺氣腫及COPD和低劑量研究是此次RSNA的重點。

        【關鍵詞】肺結節(jié);肺腫瘤;COPD;磁共振成像;雙能CT;低劑量

        2015年RNSA年會上有關胸部影像學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肺部結節(jié)及腫瘤、胸部雙能CT、肺氣腫及COPD和低劑量等方面,具體綜述如下。

        肺結節(jié)與肺腫瘤

        1.肺癌的篩查

        在肺癌篩查的CT技術上,Nair等量化了CT肺癌篩查中肺結節(jié)手動直徑測量和半自動體積測量的觀察者間變異(IRV),測量了體積在50~300mm3的實性結節(jié),發(fā)現直徑測量的IRV輕微的高于半自動體積測量,但在此體積范圍內,對于直徑>6mm的結節(jié),半自動體積測量的IRV則明顯小于手動直徑測量,然而觀察者間Lung-RADS分類則一致性較好。表明直徑測量總體上對肺結節(jié)分類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使用半自動分析結節(jié)體積具有更好的可重復性。

        在肺結節(jié)分類方面,Riel等通過對60例肺癌結節(jié)和120例肺良性結節(jié)采用McWilliams 2b模型分析計算惡性概率,同時根據結節(jié)的類型和大小依照Lung-RADS進行分類,Lung-RADS分類2~5類定義為陽性結果,相比于Lung-RADS,Mc-Williams's模型在特異性相近的基礎上,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表明在提供惡性腫瘤風險診斷和幫助放射科醫(yī)生在CT掃描篩查中確定結節(jié)的亞群及擬定進一步侵入性檢查時,McWilliams模型是一個更優(yōu)的工具。

        在肺癌發(fā)病的影響因素層面進行篩查,Phillip等探討了肺結節(jié)CT掃描的一致性和性別不同時肺癌的相對危險度的差異,納入了4~30mm肺結節(jié),包括實性結節(jié)(SN),磨玻璃結節(jié)(GGN),部分實性結節(jié)(PSN),發(fā)現對于非實性結節(jié)GGN和PSN,女性的LC的相對危險度(RR)高于男性,而對于實性結節(jié),男女的相對危險度RR相仿,表明肺癌的危險度受到結節(jié)的一致性和性別的影響,在CT篩查遇到非實性肺結節(jié)時,放射科醫(yī)師應該意識到女性具有比男性更高的肺癌風險。Chiles等觀測男性和女性在全國肺癌篩查試驗(NLST)的基線特征來確定性別是否可能影響肺癌(LC)風險度的評估結果,研究結果顯示教育水平較低、較低的BMI值、合并COPD基礎病史及肺癌家族史增加了女性罹患肺癌的風險;年齡輕、吸煙量少和吸煙年數短均能降低LC風險?;赑LCOM2012肺癌預測模型,盡管人體的LC預測值具有顯著差異,但6年期男女的平均LC風險相仿,提示LC的風險因素可能受性別影響,在風險建模中需考慮這些風險因素。CT肺癌篩查可降低有吸煙史的高危患者的死亡率。在全國肺癌篩查試驗(NLST)中,在所有CT陽性發(fā)現的檢查者中,肺癌檢出率為2.4%。Halpenny等評估了有惡性腫瘤病史的患者接受肺癌CT篩查的放射學發(fā)現,結果顯示與無腫瘤病史人群相比,有惡性腫瘤病史的患者進行胸部CT篩查有更高的腫瘤檢出率。

        部分研究者分析了結節(jié)數目、新發(fā)結節(jié)與肺癌發(fā)病的關系。Peters等探討了肺癌CT篩查中多個肺結節(jié)肺癌的發(fā)病可能,發(fā)現CT肺癌篩查中,多發(fā)肺結節(jié)非常常見,結節(jié)的數目與肺癌的可能性的關系比較復雜,四個肺結節(jié)可能為肺癌高峰值,最常見的情況是最大的肺結節(jié)診斷為肺癌。癌癥篩查發(fā)現的肺結節(jié)應該單獨評估分析,推薦處理體積最大的肺結節(jié)。而為了確定新發(fā)實性結節(jié)和肺癌發(fā)生的關系,Joan等采用隨機低劑量CT(LDCT)對7557例受試者進行篩查,發(fā)現約8%的受試者檢出新發(fā)實性結節(jié),并且其中一個結節(jié)是惡性,表明新發(fā)實性結節(jié)很常見,且具有較高的惡性腫瘤風險,因此對于新發(fā)實性肺結節(jié),可能需要制訂更嚴格的隨訪觀察策略。

        而在肺癌發(fā)生并與COPD間的關系方面,Chiles等探討了COPD各個亞型(肺氣腫型,氣道型和混合型)與肺癌(LC)檢出率的相關性,發(fā)現對于肺結節(jié)性質不確定的患者,肺氣腫型COPD和小葉中心肺氣腫(CLE)的嚴重程度與LC的風險密切相關,而氣流受限程度與LC的檢出關系不大。提示對合并COPD的未定性肺結節(jié)患者,CT提供的肺氣腫型COPD表現和CLE嚴重程度的評估比肺功能對肺癌更具有預測性。

        此外,在肺癌篩查中,Hu等在每年低劑量CT肺癌篩查及隨訪中,觀察了腎上腺增大(長徑>6mm)的出現率與年齡、性別、吸煙狀態(tài)、肺癌家族史及并發(fā)癥的關系,發(fā)現腎上腺腫大的概率隨著年齡和吸煙的增加而增加,吸煙是一個重要預測因素,而腎上腺直徑小于4mm的受試者,隨訪發(fā)現62%大小不變,36%增大但不超過10mm,無1例發(fā)現腎上腺轉移,從而得出腎上腺的增大在基線掃描中是一個常見的發(fā)現,其呈緩慢增長,增長的概率與年齡及吸煙狀態(tài)相關。對于沒有肺癌病史的患者,每年的追蹤檢測就足夠了。

        2.胸部結節(jié)/腫瘤的檢測和隨訪

        Lee等研究實性部分≤5mm的肺亞實性結節(jié)(SSNs)的自然病程以及隨訪期間增大的臨床影像學預測指標。評估213 例SSNs的自然病程,發(fā)現肺癌病史、風險比、部分實性GGNs以及結節(jié)直徑是有意義的隨訪期間結節(jié)增大的預測指標。亞組分析顯示不論是純GGNs還是部分實性GGNs,結節(jié)直徑均是隨訪期間結節(jié)增大的獨立預測指標。對于部分實性GGNs,肺癌病史是另一個有意義的預測指標。在1~5年隨訪期間,≥10mm的純GGNs增大率分別為12.9%、30.4%、42.0%和42.0%,≥8mm的部分實性GGNs的增大率分別為11.5%、38.0%、43.6%、78.9%和78.9%,明顯高于<10mm的純GGNs(增大率分別為1.9%、4.0%、10.9%、13.5%和13.5%)以及<8mm的部分實性GGNs(增大率分別為11.5%、21.5%、21.5%、21.5%和21.5%,P=0.003)。實性部分≤5mm的SSNs依據結節(jié)類型以及結節(jié)直徑的不同有明顯不同的自然病程,據此可以進行不同的臨床處理。

        在應用CT進行結節(jié)檢測和隨訪方面,Nagatani等以低劑量CT(LDCT)作為參考標準(SOR),比較兩種不同重建算法的超低劑量胸部數字斷層(ULD-CDT)與胸部攝片(CR)檢測磨玻璃結節(jié)的情況(GGND)。發(fā)現在GGND方面,應用IR的ULDCDT優(yōu)于不應用IR的ULD-CDT以及CR,在較大以及有較高衰減值的GGN上DS更高,因此有望用于較大以及有較高衰減值GGN的檢測。Alegria等評估不同窗寬窗位對GGN在不同觀察者間評估結節(jié)位置和直徑的一致性、測量誤差以及診斷時間(TTD)的影響。觀察四種不同的窗寬窗位,分別為肺窗(LW)、肺氣腫窗(EW)、反相肺窗(ILW)以及反相肺氣腫窗(IEW)。分別記錄每個結節(jié)的位置、最大徑以及TTD。IEW在GGN檢測方面,觀察者間一致性高,測量誤差低,測量一致性高,TTD短。

        Nagatani等比較應用AIDR 3D的超低劑量掃描(ULDS)和低劑量掃描(LDS)的CT圖像上磨玻璃密度結節(jié)(GGNs)的可見性、大小以及密度,評估面積特異性劑量估計(SSDE)與ULDS、LDS和SDS(常規(guī)劑量掃描)測量值差異之間的關系。發(fā)現ULDS與LDS有相似的GGN可見性。SSDE大小和MCTD的RVC#(ULDS/SDS)有輕度負相關性。結節(jié)大小在ULDS中大于LDS和SDS,然而MCTD在上述3種放射劑量水平上是相似的,ULDS是檢測較大GGN的最佳方法,然而,較高劑量的掃描方案,例如LDS在GGNs結節(jié)隨訪觀察中可做為一種定量測定的有用工具。

        應用MRI檢測肺結節(jié)方面,Ohno等對疑診肺結節(jié)的170例連續(xù)患者行胸部常規(guī)劑量CT[270m A(SDCT)]、低劑量CT [50m A(LDCT)]以及超短回波時間(UTE)肺部MRI檢查。根據常規(guī)劑量CT的影像學表現,所有肺結節(jié)被分為實性、部分實性以及磨玻璃結節(jié)。發(fā)現3種方法肺結節(jié)檢測率(SDCT 92.0%,LDCT 91.5%,MRI 91.5%)沒有明顯差異。在肺結節(jié)類型檢測方面,提示UTE MRI與低劑量及常規(guī)劑量薄層CT在檢測肺結節(jié)能力和肺結節(jié)類型評估方面價值相當。Kamei等比較全身PET/MR中的屏氣肺MRI與PET/CT中低劑量CT在檢測肺結節(jié)方面的診斷價值。屏氣肺MRI結合3D mDixon T1WI以及黑血FS-T2WI HASTE序列檢查簡便,診斷準確性可,有望成為全身PET/MRI檢查的一部分。屏氣肺MRI診斷肺結節(jié)病變敏感性可,特異性強。繼之前報道的T1WI,FST2WI可能在檢測GGOs方面有必要。

        3.胸部結節(jié)/腫瘤的診斷

        在肺部良惡性結節(jié)/腫塊鑒別診斷與腫瘤分期方面,CT方面,Liu等為了研究320排灌注CT在肺部惡性和良性病變的分化和CTP參數、微血管密度(MVD)之間的相關性及可重復性。肺動脈干與降主動脈被選定為測量從肺和支氣管循環(huán)為病變供血的輸入動脈。評估肺血流量(PF),支氣管流量(BF)和灌注指數(PI)。發(fā)現良性病變的肺血流量和灌注指數較高,而惡性病變的支氣管流量較高。惡性和良性病變的肺血流量、支氣管流量和灌注指數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微血管密度在良性和惡性病變之間差異也具有統計學意義。BF、PF和TPF值均與MVD顯著相關。提示雙能320排灌注CT可重復性高,能反映肺部病變的血管生成情況,可提供肺部良惡性病變鑒別診斷的附加信息。Ohno等前瞻性地比較動態(tài)對比增強CT灌注成像(CE-ADCT)和FDG-PET/CT對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N分期的評估能力,轉移性和非轉移性淋巴結的SUVmax存在顯著差異,對于每個結節(jié)分析全身動脈灌注成像的特異性(SP 92.1%)和準確性(AC 92.8%)較SUVmax顯著提高,對所有患者進行N分期評估發(fā)現全身動脈灌注成像的準確性(75%)也明顯高于SUVmax組。動態(tài)CT灌注成像比PET/CT在評估非小細胞肺癌的N分期更有優(yōu)勢。

        Lyndsey等為了驗證使用計算機質地特征分析技術和機器學習法生成一個“概率-二進制”肺結節(jié)分類方法的有效性,共分析了328個良性結節(jié)、7個原發(fā)癌和370個轉移結節(jié),在2D/3D 共522幀圖像上提取出每個肺結節(jié)的紋理和邊界特征,結果表明對于某個單一的患者人群,這種計算機分析技術可以成功鑒別肺部良惡性結節(jié),以后甚至可能鑒別更多的原發(fā)癌。通過軟件區(qū)分良惡性肺結節(jié)可能會有助于支持臨床決策和指導患者管理。Shi等研究應用定量放射組學方法是否能夠根據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CT表型特征輔助預測腫瘤的病理類型。其評估973例NSCLC患者的臨床資料以及公共數據庫,其中包括LIDC-IDRI數據庫中標記為良性和惡性的819例患者。本研究包含3個步驟:特征提取,關鍵特征篩選以及產出。首先,提取特征,包括三維特征、Gabor特征和紋理特征。然后應用統一的基于廣義稀疏化正則矩陣的一般損失函數的特征篩選框架,進行關鍵特征的篩選。共篩選出25個關鍵特征,驗證其預測預后的能力。應用Gabor“熵”、小波變換“總熵”和“灰階異質性”等特征對LIDC-IDRI數據庫的819例肺部結節(jié)患者進行分類,符合率可達83.21%。應用“最大三維直徑”和“強調長游程”等特征對臨床資料庫中腺癌和鱗狀細胞癌的病理預測準確性高(83.80%)。應用“能量”和游程“強調長游程高灰階”等特征對腫瘤TNM分期早期腫瘤(T1,T2)和晚期腫瘤(T3,T4)的診斷準確性高(84.40%)?;陬A定義特征集里篩選出的關鍵特征可對病理類型和TNM分期不清的腫瘤進行可靠的輔助診斷。將來可在更大的數據庫樣本中對放射組學的關鍵特征進行擴充,可對臨床實踐提供更有預測作用的信息。放射組學對輔助NSCLC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有巨大潛力。應用新的定量放射組學方法可以獲得更可靠的病理類型診斷,進而避免了有創(chuàng)性的冰凍切片和手術麻醉。TNM分期在評估腫瘤分期中起著重要的參考作用,現在多由醫(yī)師的主觀經驗所決定,本研究的放射組學方法可以提供更加客觀有效的臨床分期策略。

        MRI方面,前瞻性比較化學交換飽和轉移(CEST)靶向酰胺基(-NH)成像與FDG-PET/CT對良惡性肺結節(jié)/腫塊的鑒別診斷能力。36例肺結節(jié)和/或腫塊患者進行CEST和FDGPET/CT成像。根據最終的診斷,呼吸同步的FSE圖像經過一系列的磁化傳遞(MT)脈沖處理后獲得每個受試者CEST成像數據,然后計算每個像素由Z頻譜開始的3.5ppm不對稱磁化傳遞率(MTRasym),并生成鐵MTRasym圖。結果表明MTRasym與SUVmax值沒有顯著相關性;惡性組平均MTRasym和SUVmax明顯高于良性組;應用特定閾值時,MTRasym 與SUVmax值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沒有顯著差異。說明CEST成像至少在良惡性肺結節(jié)/腫塊的鑒別診斷能力上,與FDG-PET/CT效果相當。

        微血管密度是腫瘤血管生成的直接生物標記物。動態(tài)對比增強MRI(DCE-MRI)的灌注參數及擴散加權成像(DWI)的表觀擴散系數(ADC)可以作為一種定量、無創(chuàng)及可重復的方法來評估肺癌患者的腫瘤血管生成。Yi等對90例非小細胞癌患者行術前DWI及DCE-MRI檢查,對手術標本行CD31免疫組化染色得到腫瘤的微血管密度。測量灌注參數(Ktrans,Ve,Vp,血漿容積分數,T0,動脈輸入函數團注時間與組織內對比劑濃聚時間之間的時間差)和ADC值,結果顯示腫瘤的微血管密度與Ktrans和Vp顯著正相關,T0和腫瘤微血管密度顯著負相關,而ADC和腫瘤微血管密度無明顯相關性。因此,灌注參數(如Ktrans、Ve和T0)通過反映腫瘤的微血管密度從而可以成為肺癌的間接生物標記物。Chen等進行Meta分析評價DWI在鑒別肺癌患者轉移性與非轉移性淋巴結方面的診斷性能。觀察到一個顯著的異質性,患者選擇、肺癌的類型、記錄淋巴結的數目、參考標準、b值和掃描機的類型是異質性的來源,沒有顯著閾值效應。提示DWI對鑒別肺癌患者轉移性與非轉移性淋巴結具有良好的診斷性能,是一種有價值的、非侵入性的MRI序列。

        而更多的研究關注點放在了肺結節(jié)放射學特征與基因突變方面的聯系上。Liu等研究了證實為肺腺癌的亞洲人群,回顧性分析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狀態(tài)、主要組織學亞型與CT特征之間的關系。43.6%發(fā)現EGFR突變,在臨床變量及各項CT特征模型中,EGFR激活突變最重要和最顯著的獨立預測因子包括不吸煙史、腫瘤體積小、空泡征、均勻強化、適合于性別的胸膜凹陷、病理分級以及腫瘤鄰近支氣管血管束增厚。聯合肺腺癌的定量CT影像學特征與臨床預測可以取得比單獨的臨床預測更好的EGFR突變狀態(tài)預測效果。提示聯合運用基于CT圖像的預測性因素與已知的臨床變量篩選EGFR突變高風險患者可能可以提高EGFR-TKI治療的敏感性。

        Liu等對周圍型肺癌行手術切除的亞洲人群進行回顧性研究,評估CT影像學特征在預測EGFR基因突變方面的能力,發(fā)現在周圍型肺腺癌患者中,EGFR突變與無吸煙狀態(tài)、貼壁生長腺癌亞型、低或中等病理分級相關。提示基于CT的周圍型肺腺癌放射影像學特征可以捕捉與腫瘤表型相關的有用信息,當基因突變信息不可用時,我們建立的模型可以有效預測EGFR突變在亞洲周圍型肺腺癌患者中的存在性。

        Sorensen等采用胸部CT對比增強來預測NSCLC的EGFR和KRAS突變,結果顯示KRAS和EGFR突變情況被正確地評估分別占76%和70%,提示組織分析能夠正確鑒別大多數患者EGFR和KRAS的突變情況。鑒于有復雜病變或腫瘤異質性的患者獲得組織學樣品的局限性,組織分析可以提高對這類患者基因分型的準確性。

        為了確定腫瘤為ALK(間變性淋巴瘤激酶)、ROS1(C-ROS癌基因1)或者RET(轉染期間重排)融合陽性的肺腺癌患者的臨床放射學的預測因素,Yoon等發(fā)現ALK/ROS1/RET融合陽性的肺腺癌具有一定的臨床和影像學特征,使融合陽性與融合陰性的肺腺癌能夠得到良好的區(qū)分。ROS1/RET融合陽性的腫瘤與ALK融合陽性腫瘤具有更多相似的臨床放射學特征,在2%的NSCLC中發(fā)現BRAF突變,并且與靶向藥物治療的反應性相關。Halpenny等研究了與BRAF突變相關的肺癌的CT成像特點。評估特征包括:大小,輪廓,原發(fā)腫瘤的密度,鄰近肺實質改變(周圍損傷,阻塞性改變,胸膜尾征),胸部淋巴結腫大,胸腔積液,胸膜轉移和淋巴管播散等。發(fā)現CT評估中有BRAF突變的NSCLC最常見表現為實性,有毛刺及周圍型。沒有特征的原發(fā)腫瘤可被用于區(qū)分BRAF病變與其它基因分離形式的NSCLC。通過圖像紋理分析可以定量評估腫瘤圖像的異質性,這是一種新的手段,可以作為一種判斷預后的無創(chuàng)性生物標志。Caramella等由對比增強CT(CTTA)獲取的紋理分析參數與EGFR/ALK狀態(tài)之間的相關性,發(fā)現2個操作者的CTTA參數具有可重復性。EGFR突變和ALK易位的晚期NSCLC患者的CTTA參數偏度存在明顯差異,其對評估預后具有價值。CT圖像紋理分析已被證實是一種可重復性較好的簡單手段,可幫助臨床醫(yī)師評估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治療NSCLC的預后,并可作為一項幫助臨床醫(yī)師制定治療方案的分子化學指標。

        4.放射腫瘤學(肺癌)

        Ⅰ期NSCLC患者使用補償濾波器給予調強-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已經進行到二期臨床試驗階段。在這項研究中,一個內在目標容積(ITV)被設置用以彌補呼吸運動的不確定性。Itonaga等評估了Ⅰ期NSCLC患者使用這種方法治療后的結果和預后因素,發(fā)現ITV減去GTV的容積>30mL組局部無進展生存率明顯低于≤30m L組。通過單變量分析發(fā)現腫瘤組織學類型、腫瘤的位置和最小劑量ITV與局部無進展生存率無顯著相關性;通過多變量分析發(fā)現ITV減去GTV的容積[>30m L(風險比=11.2,P=0.04)]與局部無進展生存率低具有顯著相關性,最低劑量的ITV和腫瘤的位置對結果無明顯影響,這提示ITV減去GTV的大容積是SBRT患者局部進展的不良預后因素,建議對于呼吸運動幅度大的患者,給予特殊的呼吸門控技術或腫瘤追蹤是必要的。

        Stroeder等對比了胸部DWI與FDG-PET-CT兩種方法判斷腫瘤的體積及評估非小細胞肺癌在使用放射治療后的目標體積。發(fā)現兩種方法獲得較好的一致性,尤其在判斷腫瘤空間立體位置上。因此DWI可以作為指導制訂放療計劃前的一種選擇。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已成為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標準治療方法之一。為了減少局部復發(fā),提出了使用更高的輻射劑量來治療的說法。但高劑量輻射可能會增加機體潛在的毒性。Benda等發(fā)現使用50Gy立體定向放射治療5次后,鱗狀細胞癌(SCC)與局部復發(fā)呈強相關,組織病理學為SCC和TTF-1陰性對局部復發(fā)具有預測性,當然這只是一個關于局部復發(fā)的試驗性研究,有必要進一步擴大這個研究,包括腫瘤的大小和其它病理因素、位置、圖像采集和劑量等因素。

        胸部放療能提高對一線化療方案有反應性的進展期小細胞肺癌患者生存狀態(tài),Soon等研究了2003年至2010年間在2個新加坡國立癌癥中心被診斷出小細胞肺癌且沒有腦轉移的所有病例,接受胸部放療的患者比例從2003年的27%增加到2005年的38%,到2010年下降到21%,發(fā)現在控制人口統計學和臨床特征下,胸部放療與降低死亡的風險是相關的,而胸部放療沒有廣泛地用于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可能是因為新加坡小細胞肺癌患者生存率相對較高。

        孤立性肺轉移分為同步(同步孤立轉移)和非同步(孤立復發(fā)),它們的區(qū)別在于,前者原發(fā)位點是不可控制的而后者是可控的。Katsui等評估了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在肺孤立性轉移中的治療效果,發(fā)現同步孤立性肺轉移的3年無復發(fā)存活率是0%,而非同步孤立性肺轉移的3年無復發(fā)存活率28%。因此他們認為在評估立體定向放射治療肺孤立性轉移的無復發(fā)存活率時,原發(fā)部位是一個重要的預后因素。

        Ohno等為了對比采用不同的數學模型評估動態(tài)首過對比劑增強灌注Area-Detector CT(ADCT)和FDG-PET/CT兩種檢測方法對于預測NSCLC接受聯合放化療患者治療效果的能力。53例臨床分期ⅢB的NSCLC患者行PET/CT、動態(tài)增強ADCT、化療和隨訪復查。采用RECIST指導方針進行治療效果的評估??偟哪[瘤灌注(TTPDMS)、腫瘤體循環(huán)灌注(TPSDMS)和SUVmax的曲線下面積明顯高于肺循環(huán)灌注(TPPDMS)的腫瘤?;赥PSDMS,腫瘤灌注(單輸入最大斜率法TPSMS)和分布容積(DV),相比于無響應組,響應組的無病間隔和總生存期評估明顯延長。提示相比PET/CT,對于預測非小細胞肺癌(NSCLC)聯合放化療患者治療效果,動態(tài)首過增強灌注ADCT具有更好的預測能力和更大的潛能。

        Zhao等比較了鱗狀細胞癌和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總生存期差異,發(fā)現,鱗狀細胞癌與非鱗狀細胞癌患者的總生存期無顯著差異。但是手術和化療可以改善兩組的總生存期,放療延長總生存期只對晚期非鱗狀細胞癌患者有意義。

        5.胸部(介入/消融)

        在胸部介入診斷方面,Nour-Eldin等評估了疑似肺轉移結節(jié)在視頻輔助胸腔鏡手(VATS)前行CT引導下帶鉤鋼絲定位(Hook-Wire定位)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效果,得出在VATS前行CT引導下肺結節(jié)定位對胸腔鏡下切除肺部小結節(jié)是一種安全和精確的指導手段;他們亦發(fā)現同軸和非同軸技術CT引導下肺活檢并發(fā)氣胸的概率沒有差異,然而,兩種技術具有同樣的顯著危險因素:包括小病變和基底段病變、病變離胸膜表面距離較大、活檢針穿過充氣肺實質的長度較長及針道穿過葉間裂。Kiranantawat等評估了亞實性肺結節(jié)在CT引導下經胸廓穿刺活檢術(TNB)可行性和診斷準確性與手術相關性及長期隨訪,發(fā)現TNB對亞實性肺結節(jié)的總體精度是93%,敏感度和特異度為92%和100%,與手術的一致性為90%,對于>2cm和磨玻璃成分<50%的結節(jié),敏感性更高。提示TNB在亞實性肺結節(jié)中是一種安全性好且敏感性和特異性高的診斷手段,擴展了TNB技術在肺癌篩查中的應用。

        非實體瘤患者的肺結節(jié)的診斷具有挑戰(zhàn)性,不僅僅是轉移瘤,也有可能是原發(fā)性肺癌、感染性病變和疤痕組織,精確的診斷最終會影響治療決策和預后。Mauricio等研究了與肺轉移瘤相關的變量。肺部非實性結節(jié)中非轉移瘤的比例更高。活檢術并發(fā)癥很低,因此組織樣本對于非肺實體瘤的肺結節(jié)患者的精確診斷和治療是必須的。

        而在肺部腫瘤的消融治療方面,Vogl等評估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肺腫瘤分別采用微波消融、射頻消融和激光誘導間質熱療后的腫瘤大小來比較腫瘤的治療反應。發(fā)現在微波消融、射頻消融和激光誘導間質熱療之間腫瘤的復發(fā)率有顯著差異,微波消融組的復發(fā)率最低。平均存活天數在激光間質腫瘤治療、微波消融、射頻消融的患者生存天數分別是983、899和690d,微波消融、射頻消融和激光誘導間質熱療對于原發(fā)和繼發(fā)肺腫瘤在完全緩解、復發(fā)率及平均生存率顯示有顯著差異。同時,他們回顧性比較了熱消融(微波消融、射頻消融和激光誘導間質熱療)在結直腸癌肺轉移的局部腫瘤控制率,進展時間和存活率,發(fā)現微波消融、射頻消融和激光誘導間質熱療對結直腸癌肺轉移均為有效的治療方案,三者在局部腫瘤控制率上有差異,而在總體存活率,進展時間和無進展生存率上無顯著差異。

        胸部雙能CT

        今年的RSNA年會上,胸部雙能CT方面的研究是一個熱點。Chen等研究肺癌中單源雙能譜CT(DE-CT)的碘攝取量與雙輸入法CT灌注成像中灌注參數之間的關系,發(fā)現兩種方法均可用于評估肺癌灌注情況。這項研究表明,由DE-CT獲取的肺癌碘攝取量與供給腫瘤的肺血流量及主動脈血流量顯著相關,推測由DE-CT獲取的肺癌碘攝取值在反映腫瘤的病理生理和治療反應領域具有潛在價值。Sorensen等發(fā)現在雙能譜CT中,紋理特征能夠準確地區(qū)分組織類型,而這種準確性與能量水平無關。所有紋理特征隨能量級別的變化而變化,且對大多數組織類型而言這種變化呈簡單的線性關系。因此,利用一個簡單的校正系數,大多數組織的紋理特征值可以被直接用于由不同能譜獲取的CT掃描結果與重建數據集之間進行比較。

        Otrakji等評估胸部雙能譜CT物質分解圖像中肺部異常的影像學特征。得出將衰減和肺血容量(PBV)圖像中肺部異常區(qū)域范圍匹配有助于區(qū)分肺梗死、肺炎和肺不張。由核醫(yī)學(V:Q)獲取的經驗可以幫助胸部放射科醫(yī)師解讀DECT。Dumonteil等對患者進行重復DECT檢查,發(fā)現對于檢查結果正常的患者肺循環(huán)血量(PBV)測量具有高度可重復性,而對于肺栓塞患者,肺各個區(qū)域PBV測量值顯著下降且變異性大,這些特性提高了DECT PBV測量作為評估治療效果的可能。Ju等通過定量測量增強雙能譜CT漿膜腔積液中碘濃度值鑒別診斷良惡性漿膜腔積,發(fā)現惡性和良性漿膜腔積液在增強雙能譜CT(ssDECT)碘基圖上表現為不同的標準化的碘濃度(NIC)和碘濃度的差異(D-I),良性組三相增強圖像的NIC比惡性組低,良性組三期增強和平掃之間的D-I亦明顯低于惡性組,提示增強ssDECT掃描的碘基圖為識別良性和惡性漿膜腔積液提供了敏感方法。

        Takenaka等發(fā)現吸入氙氣后行雙能譜CT(DECT)進行掃描并用差值CT算法(Sub-CT)與吸入氪氣后行SPECT/CT檢查這兩種檢查方法在評估吸煙者區(qū)域性通氣及肺功能損失方面的能力相仿。Miura等測量了19個肺結節(jié)80和140k V條件下的CE-DECT數據,獲取早、晚期相的虛擬非強化(VNC)圖像和碘基圖并計算早、晚期相與虛擬非強化圖像(VNC)數值之間的差異(ΔVNC)。對所有患者行FDGPET/CT,同樣選取每個結節(jié)ROI測量評估SUVmax。發(fā)現雙點CE-DECT與FDGPET/CT一樣可以有效鑒別良性和惡性結節(jié)。

        在肺栓塞方面,Takagi等通過雙能CT利用肺灌注血流量(LPBV)圖像上灌注缺損程度評估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CTEPH)的臨床嚴重性。記錄動脈壓(PAP)、右心室壓力(RVP)、肺血管阻力(PVR)、心輸出量(CO)和心臟指數(CI)。腦鈉肽(BNP)和6分鐘的步行距離(6MWD)同時被記錄。結果發(fā)現LPBV缺損評分與平均PAP、肺動脈收縮壓、舒張壓、PAP、PVR和RVP均呈正相關,與6MWD呈負相關,與二氧化碳或CI無顯著相關性。研究表明LPBV缺損得分與RHC-和臨床參數顯著相關,并可能成為評估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嚴重程度的有用工具。利用雙能量CT(DECT)的物質分離圖像評估肺栓塞(閉塞與非閉塞)肺血容量(PBV)圖像碘分布異常之間的關系。Otrakji等納入57例經DECT確診的肺栓塞患者。所有CT檢查均在能夠DECT的單或雙源MDCT掃描儀進行。采用虛擬單能圖像(40~60ke V)和PBV圖像來評估肺動脈內充盈缺損的位置和它們的特征(閉塞與非閉塞)。記錄右心勞損(RHS)、肺動脈主干直徑、CTDI體積和DLP。結果發(fā)現運用肺循環(huán)血量圖像發(fā)現肺梗死或肺灌注缺損是預測段或葉級肺動脈栓塞以及右心勞損的一個很好的指標。肺栓塞患者需要利用PBV圖像進一步分析,以排除任何灌注缺損。

        CT 后處理新技術

        Charbonnier等提出并驗證了一種新的基于解剖的方法在非對比劑增強胸部CT掃描中實現動脈和靜脈的自動分類。由于現有的血管分段算法未區(qū)分血管的分叉與交叉,動脈和靜脈交叉的位置會出現連接。本方法首先進行靜脈的自動分割,隨后對血管分段進行修剪以檢測與樹結構的拓撲不一致的位置。通過斷開在這些位置上的靜脈,靜脈分割被分離成覆蓋整個樹結構,并假定為動脈或靜脈標簽的子樹,最終提取分組子樹的最終動脈-靜脈的標簽。結果顯示該自動動脈靜脈分離和分類方法性能與人工效果近似,在檢查肺動脈高壓、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及改善肺栓塞CAD系統方面非常重要。

        肺氣腫及慢性阻塞性肺疾?。–OPD)

        一直以來,CT肺實質密度測定主要是“RA950”和“Perc15”。RA950定義為在總肺活量(TLC)中,低于-950HU的肺區(qū)域(或肺體素),Perc15被定義為15%肺區(qū)域低于其像素值的HU值。這些指標是基于肺組織的組織學研究及肺氣腫進展的縱向研究而得到的常規(guī)參數。發(fā)現補償肺充氣的容積調整(VA)可以改善RC。RC值被認為是最小的真正的差異(SRD),其可以為臨床決策提供參考。利用補償肺充氣的容積調整進行COPD患者CT肺密度測量及肺氣腫進展縱向研究,可以提高重復性和提高精確度。通常把CT值小于-950HU作為肺氣腫的CT定量診斷標準,但有一種亞型患者達到CT定量診斷標準,但沒有肺氣腫的臨床表現。Lynch等對比既無肺氣腫臨床表現也無定量證據患者,探討臨床表現與定量證據不符的肺氣腫患者的統計學與生理特點。發(fā)現即使沒有肺氣腫臨床表現,定量CT值提示氣道阻塞的吸煙者,隨時間會逐步出現氣道阻塞的臨床表現。試驗組中定量CT顯示的LAA-950的比例增高,可能是由于亞分辨率肺氣腫(全小葉)或相關的小氣道病變所致的小葉性過度充氣所致。

        在評估小氣道方面,Guan等通過定量CT測量評估COPD急性發(fā)作時氣道重塑和肺氣腫的變化,以及COPD加重次數與氣道重塑、肺氣腫的定量CT測量指標之間的關系。結果發(fā)現同一例患者肺氣腫指數改變與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頻率沒有關聯。肺氣腫指數變化及COPD急性加重的頻率之間無顯著相關性。然而,肺段支氣管壁面積百分比(WA%)和壁厚(WT)與COPD加重頻率相關聯,而管腔直徑(LD)無相關性。這項研究表明定量CT可以識別氣道重塑和肺氣腫指數在COPD急性加重期的變化,小氣道的改變與COPD急性加重的頻率相關。Lee等利用新的方法分析COPD患者CT所示的周圍血管的變化,并將其與肺氣腫指數(EI)和肺功能檢查相聯系。結果表明COPD患者各平面內血管數小于健康受試者;肺血管和血管面積百分比的數量亦顯著小;血管面積百分比量化數與FEV1、FEV1/FVC和DLCO呈現顯著相關性??梢允褂萌莘eCT和專用軟件分析周圍血管的變化,有助于理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血管變化。

        Kloth等利用定量胸部CT(虛擬支氣管鏡)評估Ⅳ級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GOLD)第三級支氣管的支氣管管腔塌陷程度,以及其與吸氣末和呼氣末肺容量變化的相關性。得出COPD患者的第三級支氣管塌陷程度明顯低于氣管和主支氣管,與以往研究公布的數據相比降低約15%。支氣管壁的一致性(軟骨環(huán)對比軟骨膜+膜壁)可能是造成這些差異的主因。塌陷度與肺容量的減少密切相關。支氣管管腔塌陷的位置和程度對理解和規(guī)劃新的支氣管治療方案有臨床意義。氣道的形態(tài)學變化會導致COPD的肺功能障礙。氣道形態(tài)的測量受氣道分段質量影響。CT平掃中常用于Pi10氣道測量方法表示氣道形態(tài),Pi10測量計算中會排除較小的氣道,Charbonnier等探討用Pi10法是否能穩(wěn)定地測量不同分段級別的氣道。發(fā)現當用Pi10表達氣道形態(tài)時,沒有必要為了測量的準確性而(手動地)調整自動氣道分割方法以包含更小的氣道,因為這對敏感性并沒有影響。

        為利用定量CT分析研究四級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支氣管內膜內彈簧圈治療呼氣末及吸氣末的影響及相應肺葉容積變化,Kloth等發(fā)現支氣管內膜彈簧圈可以使經治療的段支氣管吸氣相時橫斷面面積明顯減小,呼氣相時橫斷面面積輕度增加伴隨肺容積的減小。而在未經治療肺葉內,呈現出輕度相背離的結果。肺彈簧圈減容治療術后,患者步行距離及肺功能指標均得到了輕度改善提高。這項研究結果符合目前對肺減容彈簧圈的療效理解,其可以穩(wěn)定和加固肺實質從而補償彈性間質的損失,減輕支氣管塌陷。

        而在MRI方面,為研究CT與非增強質子MRI的呼吸門控逐點編碼時間減少與徑向采集(PETRA)序列、T1-VIBE序列、T2-HASTE序列對囊性纖維化結構評估的一致性,Dournes等對24例病情穩(wěn)定的囊性纖維化患者,在同一天內完成CT及MRI檢查。使用Helbich-Bhalla評分系統評估囊性纖維化的嚴重程度。結果表明,在Helbich-Bhalla評分系統中,較傳統的T1-或T2加權序列,呼吸門控逐點編碼時間減少與徑向采集(PETRA)序列與CT掃描結果表現出了高度一致性,并可以預期進一步改善呼吸同步和采集時間,進一步與功能信息相結合很有必要。PETRA序列是一種臨床上可應用的實現肺部結構變化亞毫米級成像的序列,實現肺結構無創(chuàng)性評估,不再受輻射的限制而更方便常規(guī)隨訪復查。Matin等對18例COPDⅡ-Ⅳ期的患者進行1.5T Xe-MRI、定量CT(QCT)和肺功能(PFTs)檢查。發(fā)現全肺Xe-MRI平均ADC值與PFTs及肺葉Xe-MRI相關參數與肺葉QCT肺氣腫百分比之間的良好相關性,有助于推進Xe-MRI這一技術在COPD患者中的應用,尤其是對接受局部治療(如肺減容術、支氣管內換瓣術、放療等)的患者,Xe-MRI有望精確指導治療方案的選擇或預測手術患者術后的肺功能,因此具有潛在的臨床應用價值。

        彌漫性肺部疾病及功能成像

        纖維化型過敏性肺炎(HP)在CT上表現為肺內出現網狀結構并伴有牽拉性支氣管擴張和/或細支氣管擴張。Chung等對82例患者進行CT掃描,依照CT表現,最常見的分型是過敏性肺炎(HP,52%)、特發(fā)性肺纖維化(UIP,23%)、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NSIP,13%)及其它(10%)。與其它CT類型相比,HP在CT上最常見的分布方式是帶狀彌漫性分布或分布于上肺野及軸狀彌漫性分布或分布于肺野外帶。與存活者相比,死亡的患者FVC%預測值更低,罹患肺纖維化的可能性更大,并且CT上表現為毛玻璃樣病灶的可能性更低。UIP型纖維化、病變呈軸向彌漫分布、不存在空氣潴留/馬賽克樣灌注是存活的獨立預測因子。因此,胸部CT對不同類型慢性HP的預后有一定的價值,除了對HP進行診斷及隨訪外,胸部CT還是HP的一個有價值的生物標記物。

        家族性肺纖維化患者中無癥狀的1代親屬常常也存在肺纖維化。Chung等對250例家族性肺纖維化患者的無癥狀的1級親屬進行CT檢查,15.3%被檢查者存在肺纖維化(確診或可能存在),3.2%可疑存在肺纖維化。在存在肺纖維化的被檢查者中,平均約6%的肺容積被累及,其中14.7%CT上表現為蜂窩狀改變,而23.5%CT上表現為磨玻璃樣病變。CT表現為蜂窩狀改變的肺纖維化患者占所有蜂窩肺患者的比例很小,平均約接近0%,而CT表現為磨玻璃病變的肺纖維化患者平均約占所有磨玻璃病變患者的9%。應對家族性肺纖維化患者的無癥狀的1級親屬進行HRCT篩查。

        Lee等對194例確診時及確診后1年行薄層CT掃描(TSCT)的特發(fā)性肺纖維化(IPF)進行研究,存活者的平均隨訪時間為(36.0±18.9)個月。使用基于內部結構的自動化系統對5種疾病模式[包括磨玻璃樣病變(GGO),網狀病變(RO),蜂窩狀病變(HC),肺氣腫(EM)及實變(CON)]的面積百分比進行定量分析,并計算異常肺(ABN)和纖維化(FIB)面積的百分比。生存分析表明5種疾病模式患者的無病生存與ABN、HC、RO和FIB的高基線程度有關(臨界值分別為35%,10%,25%和20%);與基線程度低及穩(wěn)定或下降的患者相比,ABN、HC、RO和FIB的TSCT隨訪值增加的程度(臨界值為5%)顯著縮短(均P<0.001)。單變量分析顯示,基線FVC%預測值、DLCO%預測值、Sp O2%、Ab N、HC、RO、FIB及HC、RO和FIB的變化是患者存活的獨立預測因素,矯正后的分析顯示RO的基線范圍和Ab N的變化程度是存活的預測因素。因此,使用基于內部結構的自動化量化系統對特發(fā)性肺纖維化患者不同疾病模式的TSCT基線范圍及1年后的隨訪變化的分析可以預測其存活率。

        系統性硬化相關的間質性肺疾病肺受累的特征性表現是在肺表面出現沿肋骨方向走行的平行條帶征。Sherif等對50例系統性硬化相關的間質性肺疾病患者和50例普通型間質性肺炎的患者行胸部多排螺旋CT檢查并后處理得到肺的容積重建圖像,其中32例與系統性硬化相關的間質性肺疾病患者可見平行條帶征,而普通型間質性肺炎患者則無1例可見此征。胸部CT容積重建圖像上的平行條帶征對診斷系統性硬化相關的間質性肺疾病敏感度是64.0%,特異度是100.0%,陽性預測率是100.0%,陰性預測率是73.5%及符合率82.0%。胸部CT容積重建圖像上的平行條帶征對于鑒別系統性硬化相關的間質性肺疾病與普通型間質性肺炎有很高的特異性,尤其是在系統性硬化患者還有諸如皮膚受累、心臟疾病或食管擴張等臨床表現時。

        Zha等對83例哮喘患者(正常/中/重度:N=14/49/20)行超極化(HP)3He MRI、肺活量測定和計算機斷層掃描(CT)檢查。發(fā)現相較于手動分段法來說,自動化分段法提供了相仿的PDV值和相似地與肺功能檢查之間的關聯。兩種方法都表明RML是哮喘患者受累最重的肺葉且RUL的通氣障礙較RLL 和LLL更加嚴重。自動化分段法對通氣障礙的定量評估有助于超極化3He MRI作為一種潛在的工具指導支氣管鏡對哮喘進程中細胞及分子標記物的評估。

        傅立葉分解(FD)MRI可以得到位置轉變的肺部功能性成像而無需使用對比劑。通過對一系列無觸發(fā)時間的肺部形態(tài)學圖像進行傅立葉可以重建出灌注加權和通氣加權圖像。Veldhoen等對3例健康志愿者和3例囊性纖維化患者進行1.5T FD MRI檢查。MR信號隨心動周期而變化從而產生灌注加權圖像(灌注幅度)及灌注相位,分別測量6例受試者的灌注幅度及相位參數。初步的測量結果表明囊性纖維化患者的灌注相位圖與健康人不同。因此,灌注相位圖可能具有診斷價值。更詳細的基于傅里葉分解的灌注相位MRI對于囊性纖維化的診斷能力的信息有待進一步研究。

        肺移植是終末期慢性肺部疾病的替代治療。慢性肺移植物功能障礙(CLAD)限制了肺移植后的5年生存率。診斷和鑒別CLAD的亞型[細支氣管炎、閉塞綜合癥(BOS)和限制性移植物綜合癥(RAS)]很重要。常規(guī)的檢查技術對CLAD診斷價值有限,而形變配準法則可以定性及定量的評估局部肺功能及全肺功能。Horie等發(fā)現肺的形變配準法可以定量的檢測及鑒別CLAD的亞型(No-CLAD、BOS和RAS),當常規(guī)檢查技術評估移植肺的局部改變受限時可以采用肺的形變分析法來對其進行評估。

        胸部急診影像

        Alexander等通過對由超聲檢查確定的135例孤立性雙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住院資料的回顧性研究分析,比較評估患者發(fā)生肺栓塞的各種臨床因素風險效用,這些因素包括靜脈受累區(qū)域、深靜脈血栓既往史、惡性腫瘤病史、醫(yī)療高危因素(如吸煙、遺傳易感性、用藥史、旅游)、近期手術/住院史及呼吸道癥狀等。結果發(fā)現孤立性下肢深靜脈血栓急診患者并發(fā)肺栓塞的概率非常高(62%),相對于其它臨床風險因素,累計兩個靜脈區(qū)域的下肢深靜脈血栓與肺栓塞的發(fā)生具有很高的相關性。

        Saade等利用患者個體化造影方程式研究多排螺旋CT肺動脈造影時肺容積與對比劑用量之間的關系。120例可疑肺動脈栓塞的患者進行雙筒對比劑注射器64排螺旋CT肺動脈造影檢查,所有患者被分為兩組:方案A為傳統常規(guī)方案,方案B是基于患者血流動力學的個體化造影方程式。結果表明對比方案A,方案B的肺動脈增強效果提高,心臟以及靜脈增強效果下降,動靜脈對比增強比(AVCR)更高;在方案B中,肺容積的大小與對比劑劑量的多少有明顯相關性。這說明在CTPA時,與患者肺容積及血流動力學所匹配的增強掃描方案可以提高動脈造影的效果,并減少對比劑劑量。

        為了比較疑似肺動脈栓塞患者非線性共混技術與標準100k Vp的雙能CT檢查圖像效能差別,Liang等收集了疑似肺動脈栓塞的35例患者,進行標準化的高配置的DECT肺動脈掃描,并生成標準100k Vp(DECT-100)和非線性混合圖像(DECT-OC)。結果發(fā)現DECT-OC圖像顯示的所有部位(主,左,右,葉,段及亞段肺動脈)圖像質量評分更高。DECT-OC圖像平均信噪比及對比噪聲比明顯高于DECT-100的圖像。由此說明對于肺動脈栓塞的診斷,雙能CT非線性的共混技術的應用有助于顯著改善信噪比,對比噪聲比以及肺動脈的可視度,顯著提高圖像診斷質量。

        Macri等為了評估急診室內超低劑量的胸部CT平掃與胸部X線片的診斷效能,納入了136例懷疑氣胸、胸部損傷及肺部病變的患者,結果發(fā)現運用迭代重建算法的超低劑量的胸部CT平掃與胸部X線片的射線量接近,但對于微小氣胸和骨折的發(fā)現,以及更清晰顯示肺內病變,超低劑量的胸部CT平掃明顯優(yōu)于胸部X線片。超低劑量的胸部CT平掃的閱片診斷把握度評分更高。即使是利用信噪比很差的CT圖像也能做出臨床診斷決策。運用迭代重建算法的超低劑量的胸部CT平掃提高了氣胸、骨折和其他肺部病變的急診患者的診療質量,有助于早期準確診斷,避免重復曝光。

        為研究主動脈壁間血腫(IMH)的最大厚度(Tmax)和管腔壓縮比例(LCR)與A型IMH病例患者預后的相關性,Atalay等回顧大型三級轉診中心超過11年的所有IMH患者。研究發(fā)現壁間血腫的類型和Tmax對于病變恢復有顯著相關性。Tmax每增加1mm,A型IMH的好轉概率降低26%,A型IMH患者50%好轉率所對應的平均Tmax約8.6mm,而進展病例所對應的平均Tmax約14.6mm;對于A型IMH,LCR或管腔最大徑與患者預后之間沒有顯著相關性。因此,主動脈壁最大厚度預測A型IMH自行吸收或穩(wěn)定性的可能性,進而影響臨床決策及治療。

        降低放射劑量

        在低劑量條件下,CT圖像是容易出現高噪音和低對比度。最近開發(fā)出一種用于提高磁共振血管造影增強圖像質量的基于字典學習的超分辨率技術(SR),Kanii等試圖通過SR技術以改善低劑量CT的圖像質量。12例患者分別使用200~300m A的標準電流和20m A的低電流進行胸部CT掃描,對低劑量圖像使用SR技術。使用降主動脈的標準偏差做為噪聲,用以比較兩個組的圖像質量。結果表明在低劑量CT圖像通過使用SR技術可以顯著減少圖像噪聲對于肺和縱隔的顯示,使用SR技術的低劑量CT比原來低劑量CT的顯著較好。異常肺結構的圖像質量也顯著通過使用新技術得以改進,使用字典學習后處理方法可以顯著改進低劑量胸部CT圖像質量和減小圖像噪聲。

        Meyer等客觀和主觀評價比較32g碘負荷的標準常規(guī)肺動脈造影(CTPA)掃描方案與5.4g碘負荷的雙能DECT肺動脈造影(CTPA)掃描方案之間的的圖像質量差異。結果發(fā)現雙能CTPA協議肺動脈主干50keV數據集和外周肺動脈40keV數據集提供了最高對比度與噪聲比(CNR),較傳統常規(guī)CTPA協議更高;兩種掃描方案,主觀圖像質量沒有顯著差異。這說明利用圖像重建,在40/50ke V雙能CTPA允許在碘負載顯著減少,同時改善血管的信號強度并保持良好的CNR,對于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尤其重要。也就是說雙能CTPA減少83%的對比劑用量,同時保持診斷圖像質量。加入光束成形過濾,如使用一個錫濾波器可以通過去除一些對圖像質量沒有貢獻的低能量光子從而提高的X射線束的劑量效率。Ma等評估了對于不同體型的患者在100千伏束條件下加入錫濾波器是否可以減少輻射劑量。用伴2個額外的衰減層的胸部體模來模擬小體型(35cm×20cm),中體型(40cm×26cm)和大體型(47cm× 31cm)的成人患者。這些體模使用192層CT掃描,分別在100 和120k V不加錫過濾及100和150k V加錫過濾(100Sn和150SN),掃描均用5個不同劑量水平,發(fā)現在肺癌患者中加入光速過濾100k V掃描對比120k V CT掃描進行對比發(fā)現,前者可減少49%~52%的輻射劑量。提示加入光束過濾,如錫過濾器可以提高肺癌篩查CT的劑量效率。

        Quan等在胸部CT增強中通過碘抑制(MSI)技術獲取虛擬的非增強圖像,將之與平掃比較,發(fā)現通過MSI獲取的虛擬非增強圖像與胸部CT平掃圖像相比,圖像質量大致相仿。這種替代方案可以降低50%的輻射劑量,并獲得同等質量的圖像。oel等使用不同劑量水平的濾波反投影(FBP)和迭代重建技術(SAFIRE)來評估其檢測不確定肺結節(jié)≥5mm(IPNs)的能力。采用自動曝光控制[70(QRM)]采集44個胸部CT檢查數據,分別用(2.5、5、10、30和70QRM)5個級別進行FBP和SAFIRE重建,生成10組圖像。結果顯示除了2.5QRM FBP組,所有圖像均能達到有效標準。在5QRM組中,FBP組和SAFIRE組的敏感度及特異度分別為(FBP:87%[95%CI:70%~95%]和88%[74%~95%],SAFIRE:86%[69%~94%]和91%[75%~97%])。10~70QRM SAFIRE組的圖像診斷質量最大;5~30QRM組(2.5QRM SAFIRE)與70QRM FBP組圖像發(fā)現不確定肺結節(jié)的效果類似。結果表明使用迭代重建技術的胸部CT可以大大降低輻射劑量。Fukumoto等開發(fā)了一種稱為MTANN的、基于監(jiān)督補丁/像素的監(jiān)督機器學習技術提高U-LDCT的圖像質量的方法。MTANN可以通過學習超低劑量CT(U-LDCT)和較高劑量CT之間的關系將U-LDCT轉換為較高劑量CT(V-HDCT)的虛擬圖像。發(fā)現SNs和GGNs均可以被MTANN v-HDCT所識別,但是2例GGNs的結節(jié)類型難以確定。提示利用MTANN技術可以幫助肺癌LDCT篩查進一步減少輻射劑量。在非對比劑增強胸部CT掃描中,動靜脈的自動分類方法在諸如肺栓塞的CAD和治療中非常重要,但仍未有較好的解決方案。

        胸部(其他)

        Sonia等為了評估FDG-PET/CT在檢測食管癌患者手術切除后復發(fā)的效用。回顧性分析使用FDG PET/CT檢查的125例連續(xù)的食管癌術后患者,通過評價FDG熱結節(jié)的數目和部位,分析其與組織學進展的相關性。結果表明在125例患者中,有50例被證實有62處復發(fā),術后存活天數為53~1097d(中位數為416d)。術后第12和24個月內分別有57%和20%的患者復發(fā)。41例(66%)有遠處器官復發(fā)(最常見的為肝臟)20例(48%);淋巴結轉移16例(26%),吻合口復發(fā)5例(8%)。FDG-PET/CT診斷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和精度,對吻合口復發(fā)分別為83%、32%、16%、98%和75%,對淋巴結轉移為100%、90%、61%、100%和92%。為轉移到遠處器官為100%、96%、93%、96%和97%。FDG PET/CT可以很好的評價食管癌切除術后患者的淋巴結轉移和遠處器官復發(fā),但對吻合口復發(fā)的特異性和陽性預測值評價非常低。Shi等評價多層螺旋CT(MDCT)對局部進展期食管鱗癌再分期診斷的準確性,并確定CT評估新輔助治療后食管鱗狀細胞癌治療反應的的可行性。發(fā)現CT再分期并不能準確預測新輔助治療后食管鱗狀細胞癌的病理分期。與TN分期治療前后的比較,CT可以評估在約一半的患者的反應,但仍有一半患者的治療反應不能用的CT測定。Martini等比較了PET/MR相較PET/CT對惡性胸膜間皮瘤(MPM)的局部分期的診斷準確性。發(fā)現在MPM的T和N分期方面PET/MR診斷的準確率比得上PET/CT,但由于PET/MR相比PET/CT有更好的軟組織對比度,其有顯著更高的診斷信心。

        Michael等為了確定CT圖像上甲狀腺的平均衰減值(CT值)是否可以用來預測甲狀腺機能減退,回顧性分析了210例甲減患者和50例甲狀腺功能正常進行對照。平均CT衰減值≤50和≤70HU均高度預測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特異度分別為100%和98%。平均CT衰減值≤100HU用于檢測甲狀腺功能低下,平均CT值的敏感性為74%??傮w而言,較低的平均CT衰減值預測甲減有較高的相對危險性。在非增強胸部CT甲狀腺低平均CT值(≤70HU)可高度預測甲減。

        Kloth等為了描述一個鮮為人知的,可能是通過刺激黏膜發(fā)生在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allo-SCT)的患者身上,與治療相關的小氣道現象。發(fā)現GB是化療異基因移植過程中的高發(fā)病,其特點是均勻分布的樹芽/支氣管壁增厚/小葉中心結節(jié),臨床癥狀較輕并且有自限性。臨床意義:接受異基因移植的患者發(fā)生嚴重的肺部并發(fā)癥時。治療策略主要取決于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發(fā)生之間的差異。有呼吸道癥狀時,下呼吸道感染應懷疑。然而,潛在的類似特點對準確的患者管理至關重要。在這一點上,粘膜屏障損傷(粘膜炎)是一種潛在的鑒別診斷。

        《請您診斷》欄目征文啟事

        《請您診斷》是本刊2007年新開辟的欄目,該欄目以臨床上少見或容易誤診的病例為素材,雜志在刊載答案的同時配發(fā)專家點評,以幫助影像醫(yī)生更好地理解相關影像知識,提高診斷水平。欄目開辦8年來受到廣大讀者歡迎?!墩埬\斷》欄目榮獲第八屆湖北精品醫(yī)學期刊“特色欄目獎”。

        本欄目歡迎廣大讀者踴躍投稿,并積極參與《請您診斷》有獎活動,稿件一經采用稿酬從優(yōu)。

        《請您診斷》來稿格式要求:①來稿分兩部分刊出,第一部分為病例資料和圖片;第二部分為全文,即病例完整資料(包括病例資料、影像學表現、圖片及詳細圖片說明、討論等);②來稿應提供詳細的病例資料,包括病史、體檢資料、影像學檢查及實驗室檢查資料;③來稿應提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圖片,包括橫向圖片(X線、CT或MRI等不同檢查方法得到的影像資料,或某一檢查方法的詳細圖片,如CT平掃和增強掃描圖片)和縱向圖片(同一患者在治療前后的動態(tài)影像資料,最好附上病理圖片),每幀圖片均需詳細的圖片說明,包括掃描參數、序列、征象等,病變部位請用箭頭標明。

        具體格式要求請參見本刊(一個完整病例的第一部分請參見本刊正文首頁,第二部分請參見2個月后的雜志最后一頁,如第一部分問題在1期雜志正文首頁,第二部分答案則在3期雜志正文末頁)

        欄目主持:石鶴 聯系電話:027-83662875 15926283035

        通訊作者:夏黎明,E-mail:cjr.xialiming@vip.163.com

        作者簡介:周舒暢(1983-),女,湖北孝感人,博士,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影像診斷工作。

        DOI:10.13609/j.cnki.1000-0313.2016.03.001

        【中圖分類號】R445.2;R814.42;R445.1;R73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313(2016)03-0194-08

        作者單位:430030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放射科

        猜你喜歡
        磁共振成像
        多序列聯合應用MRI檢查在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jié)病變的診斷價值
        體素內不相干運動成像技術評估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研究
        彌漫性軸索損傷CT、MR動態(tài)觀察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磁敏感加權成像(SWI)在腦內海綿狀血管瘤診斷中的應用
        氙同位素應用及生產綜述
        科技視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0:32:54
        狠狠躁天天躁中文字幕| 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 蜜桃伦理一区二区三区| 日日噜噜夜夜久久密挑|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无码|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激情资源9|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综合图区亚洲偷自拍熟女| 国产成年人毛片在线99|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青青草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四区| 日本美女在线一区二区| 激情综合五月| 无码人妻精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亚洲精品瑜伽裤| 亚洲精品2区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日产av在线| 国产亚洲熟妇在线视频| 波多野42部无码喷潮在线| 亚洲小说区图片区另类春色| 亚洲无码a∨在线视频|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三级精品和三级男人| 在厨房拨开内裤进入毛片 |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2| 久久半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在线视频| 91九色中文视频在线观看| 狠狠躁天天躁中文字幕| 欧美深夜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日本久久黄色高清视频| 亚洲av成熟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98色在线 | 国产|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免费观看网址 | 一本色综合亚洲精品蜜桃冫| 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