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濤,韓智君,曹 杰,迪米拉,帕爾哈提·阿布都熱衣木
(新疆醫(y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y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
腹腔鏡與傳統(tǒng)開腹乙狀結腸癌根治術臨床療效對比及安全性分析
丁海濤,韓智君,曹 杰,迪米拉,帕爾哈提·阿布都熱衣木
(新疆醫(y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y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目的 探討腹腔鏡與傳統(tǒng)開腹乙狀結腸癌根治術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選取經病理活檢確診的112例乙狀結腸癌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6例,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觀察組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手術前及手術后3 d采用預后營養(yǎng)指數(PNI)評價2組患者的營養(yǎng)狀態(tài)及預后。比較手術前及手術后3 d 2組患者的T細胞亞群、活性氧物質(ROS)及一氧化氮(NO)水平;并比較2組術后排氣時間、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手術相關指標。結果 觀察腹腔鏡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住院時間、術后排氣時間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均<0.05) ;2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觀察組CD3+細胞、CD4+細胞、CD8+細胞、NO水平、ROS強度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均<0.05)。術后3 d,觀察組患者的PNI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切口感染率、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均<0.05)。結論 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導致的免疫應激反應明顯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及營養(yǎng)狀態(tài)均明顯改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術后復發(fā)率顯著降低。
乙狀結腸癌;根治術;傳統(tǒng)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預后營養(yǎng)指數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經病理活檢確診的112例乙狀結腸癌患者,術前均經病理活檢及結腸鏡檢查確診,年齡18~80歲;無手術史者;無腹腔或腦廣泛轉移;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 評級Ⅰ~Ⅲ級;腫瘤直徑<5 cm。病例的排除標準:有惡性腫瘤史;由于結腸穿孔或梗阻需行急診手術者;心、腎、肺、肝等重要臟器出現嚴重功能障礙者;有出血傾向者;術前發(fā)生腹腔轉移或遠隔器官轉移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6例,2組年齡、性別構成、TNM分期及腫瘤直徑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以傳統(tǒng)開腹根治術治療,采用氣管插管行全身麻醉,按照常規(guī)開腹手術操作原則對淋巴結進行清掃,并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范手術。觀察組予以腹腔鏡根治術,患者取仰臥位,并保持低腿膀胱截石位,同時墊高臀部。行全身麻醉后建立氣腹。建立人工氣腹時將氣腹壓力控制在12~15 mmHg(1 mmHg=0.133 kPa)。具體操作步驟:①手術前探查。手術前首先采用腹腔鏡對患者的腹腔進行探查,觀察患者腹腔內是否出現臟器轉移現象,同時觀察患者腸系膜以及腸系膜根部的淋巴結情況,并注意觀察腸系膜近端腸管是否出現梗阻現象。②腸系膜根部分離。進行分離操作時首先將患者的乙狀結腸拉到腹腔,然后展平系膜,并充分暴露腸系膜下動脈的根部。使用超聲刀從患者的髂嵴處開始將系膜根部內側的漿膜打開,直至腸系膜下動脈根部的上方。③血管根部淋巴結清掃。進入Toldt筋膜下間隙后,將直腸上動脈提起,在距腸系膜下動脈根部10~15 mm處采用超聲刀對動脈外膜進行剝離,并對血管根部的淋巴結進行徹底的清掃。離斷根部血管時注意避開腹下神經支。沿著Toldt筋膜下間隙繼續(xù)向上側及外側分離,同時將系膜根部的脂肪及淋巴組織切除,然后分離出患者的腸系膜下靜脈,最后離斷。④乙狀結腸及系膜游離。對乙狀結腸及系膜進行游離,游離時注意保持固有筋膜的完整,盡可能避免損傷生殖血管和輸尿管。⑤腫瘤及腸段切除。從根部對乙狀結腸系膜進行分離,然后通過主操作孔把切割吻合器置入,將腸管離斷,并在遠端行吻合操作。在患者的恥骨聯合上方或左下腹行直徑約4~5 cm的一個切口,通過該切口將近側的腸管斷端拉出,然后對標記的血管、系膜、腸管及周圍淋巴結進行分離切除。⑥連續(xù)性腸管重建。腹腔關閉后重新建立氣腹,使用稀碘伏水或生理鹽水灌洗遠側腸管,并將肛門擴大到4指寬,由肛門置入吻合器,吻合器與中心桿對接成功后,觀察腸管是否有張力后擊發(fā)、扭轉,完成直腸-乙狀結腸、乙狀結腸-乙狀結腸或乙狀結腸-降結腸端端吻合。推出吻合器后,將吻合器砥釘座拔出,在吻合口周圍放置一根引流管。若腫瘤所處的位置比較高,在游離后,患者的腸管及系膜均比較松弛,此時可以在患者的左下腹作一開口,直接從該開口將腸襻拉出體外并切除,吻合后將其放回腹腔,關閉腹腔結束手術。
1.3 觀察指標 手術前及手術后3 d采用PNI評價2組患者的營養(yǎng)狀態(tài)及預后,PNI=血清白蛋白值( g/L)+5×外周血淋巴細胞總數(×109L-1) 。比較手術前及手術后3 d 2組患者的T細胞亞群、活性氧物質(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比較2組術后排氣時間、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手術相關指標。分別于手術前及術后3 d抽取患者的2 mL外周靜脈血置入肝素(10 IU/mL)處理的抗凝試管,用Ficoll分離液分離外周血白細胞及血清,采用流式細胞分析法及細胞表型標記法測定T細胞亞群、ROS強度,采用Griess試劑檢測血清中的NO水平。
2.1 2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切口長度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住院時間、術后排氣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均<0.05)。2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2.2 2組免疫指標比較 術后3 d觀察組CD3+水平與術前比較無明顯變化(P>0.05),而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2組CD4+水平均較術前均明顯下降(P均<0.05),且對照組下降更明顯(P<0.05);觀察組CD8+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而對照組組CD8+水平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2組CD4+/CD8+與術前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觀察組血清NO水平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明顯高于術前(P<0.05);觀察組ROS強度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明顯強于術前(P<0.05)。見表3。
2.3 2組PNI比較 術前觀察鏡組及對照組的PNI分別為43.11±6.18和43.17±5.96,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觀察組患者的PNI為42.66±5.1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8.65±4.49(P<0.05)。
2.4 2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比較 觀察組切口感染率、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均<0.05) ;觀察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也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乙狀結腸癌的治療,其優(yōu)點主要有:①通過腹腔鏡,手術操作者能更容易找到并進入Toldt筋膜下間隙[5],有利于防止誤入系膜間分離,有效減少出血,同時還能有效減少神經和輸尿管的損傷,并且淋巴結清掃也更為徹底。②在腹腔鏡輔助下,術者在解剖乙狀結腸動脈、左結腸動脈及腸系膜下動脈時術野更加清晰,從而有效避免血管損傷引起的出血。③腹腔鏡下神經暴露更加清晰,有利于保護術后患者的性功能及排尿、排便功能。本研究中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住院時間、術后排氣時間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但2組手術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腹腔鏡根治術并不會增加患者的手術時間,且能有效減少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縮短患者的切口長度,并能有效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及術后排氣時間,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
表3 2組免疫指標比較
表4 2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比較 例(%)
惡性腫瘤患者的營養(yǎng)不良往往與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障礙密切相關,并且隨著機體炎癥反應的發(fā)生,惡性腫瘤患者的預后會受到很大的影響[6]。乙狀結腸癌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往往比較差,手術后很容易并發(fā)各種合并癥。研究表明,PNI能準確反映乙狀結腸癌患者的營養(yǎng)狀態(tài)[7]。本研究中以PNI作為乙狀結腸癌患者營養(yǎng)狀態(tài)的評價指標,結果發(fā)現,觀察組患者術后3 d的PNI明顯高于對照組,結果提示,腹腔鏡手術患者對患者的營養(yǎng)狀態(tài)影響較小,患者的營養(yǎng)狀態(tài)足以耐受手術,有利于患者的恢復。另外,本研究中腹腔鏡手術組患者的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腹腔鏡手術能有效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盡管腹腔鏡手術是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其侵襲性較低,但由于手術需行全麻、氣腹建立、超聲刀使用等,必然會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在抗腫瘤、抗感染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免疫監(jiān)視作用。機體免疫功能的下降會促進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更易發(fā)生術后復發(fā)及轉移。CD3+是成熟T淋巴細胞的一個主要標志,其水平代表著機體細胞免疫的總體水平;CD4+是一種輔助誘導性T細胞;CD8+是一種細胞毒性T細胞,能特異性殺傷腫瘤細胞等靶細胞;CD4+/CD8+正常值為1.2~2,是反映機體免疫是否平衡的一項重要指標,CD4+/CD8+降低提示機體出現免疫功能紊亂,若明顯降低甚至倒置可被作為疾病預后不良的重要指標[8-10]。本研究結果顯示腹腔鏡手術組患者術后CD3+、CD4+水平均明顯高于傳統(tǒng)開腹組,CD8+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經腹腔鏡根治術對乙狀結腸癌患者的T細胞功能影響比較小。
NO主要來源于嗜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血管內皮細胞,是具有自由基性質的一種無機分子,其在心血管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等系統(tǒng)中均具有一定的生理及病理作用。NO 能與超氧陰離子生成過氧化亞硝酸基化合物,該化合物是一種強氧化物,會對機體造成細胞損傷;NO還會導致核酸的硝基化,引起DNA的斷裂。手術創(chuàng)傷會對機體血管內皮細胞及白細胞產生激活作用,從而釋放大量的NO[11]。本研究中,術后3 d傳統(tǒng)開腹組患者血清中的NO水平明顯高于腹腔鏡手術組,提示腹腔鏡根治術對患者血管及白細胞的影響明顯低于傳統(tǒng)開腹根治術。
ROS是一種急性應激指標,可由單核細胞、中性白細胞、吞噬細胞等產生。生理條件下,機體內的少量ROS對免疫監(jiān)視、信號傳遞、細胞生長調節(jié)等有著重要作用[12]。過量的ROS 會對機體多種組織與細胞產生損害。手術應激會導致白細胞的激活,從而產生大量ROS,大量ROS的存在會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的抑制,因此ROS可作為衡量應激反應對白細胞功能影響的一項重要指標[13]。本研究結果顯示,傳統(tǒng)開腹組患者術后的ROS強度明顯強于腹腔鏡根治術組,提示腹腔鏡根治術對患者白細胞影響顯著輕于傳統(tǒng)開腹根治術組。
綜上所述,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導致的免疫應激反應顯著低于傳統(tǒng)開腹手術,患者的免疫功能及營養(yǎng)狀態(tài)均優(yōu)于傳統(tǒng)開腹組,有利于降低患者術后復發(fā)率,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在治療過程中,可在術前常規(guī)計算患者的PNI值,對于低PNI值患者應重視其營養(yǎng)方案的制訂,以期改善患者的臨床預后,并有效促進患者術后的康復。
[1] Zhu Y,Feng H,Li Q,Chen Y,et al. Comparison of hand-assisted laparoscopic surgery using tissue fusion devices and open resection for treatment of rectosigmoid carcinoma[J]. Surg Laparosc Endosc Percutan Tech,2014,24(5):215-219
[2] Schwenk W1,Neudecker J,Haase O. Current evidence for laparoscopic surgery of colonic cancer[J]. Chirurg,2014,85(7):570-577
[3] Madsen MT1,Kücükakin B,Lykkesfeldt J,et al. Oxidative stress response after laparoscopic versus conventional sigmoid resection: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linical trial[J]. Surg Laparosc Endosc Percutan Tech,2012,22(23):215-219
[4] 宋越. 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的臨床評價[J]. 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1,28(6):447-449
[5] 李國新,梁耀澤. 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應用及其評價[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0,28(3):186-190
[6] 李新源,韓曉鵬,劉宏斌,等. 腹腔鏡輔助結直腸癌根治術的臨床應用[J]. 腹腔鏡外科雜志,2010,15(9):672-675
[7] 任儉,張華. 23例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臨床分析[J]. 臨床消化病雜志,2012,29(4):208-210
[8] 徐東楚,郭云虎,楊明,等. 開腹與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的臨床療效研究[J]. 腹腔鏡外科雜志,2014,19(3):190-192
[9] 李鐸,康春博,劉金洪,等. 經臍單孔腹腔鏡、多孔腹腔鏡及開腹結腸切除術的分析比較[J].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4,38(4):430-435
[10] Nakamura T1,Mitomi H,Ohtani Y,et al. Comparison of long-term outcome of laparoscopic and conventional surgery for advanced colon and rectosigmoid cancer[J]. 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6,53(69):351-353
[11] 徐建慶,徐勇,雷磊,等. 腹腔鏡與常規(guī)開腹手術治療老年人乙狀結腸癌及直腸癌的臨床對比研究[J]. 陜西醫(yī)學雜志,2013,28(8):1003-1005
[12] 史經漢,谷振光,李永傳. 腹腔鏡及傳統(tǒng)結腸癌根治術術中指標及預后的比較[J].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3,37(10):1367-1369
[13] 李福廣,金鑫,高王軍. 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與開腹結腸癌根治術臨床療效比較[J].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5,23(7):821-823
10.3969/j.issn.1008-8849.2016.35.016
R735.3
B
1008-8849(2016)35-3923-04
1 臨床資料
帕爾哈提·阿布都熱衣木,E-mail:1012280113@qq.com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16D01C217)
2016-02-25
結腸癌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在西方國家一直居高不下,在西方國家死因疾病譜中占第3位[1]。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行為方式的改變,結腸癌的發(fā)病率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乙狀結腸癌發(fā)病率在所有結腸癌發(fā)病率中占首位,是一種最常見的結腸癌。當前外科手術仍是治療乙狀結腸癌的主要方法,然而手術效果卻不十分理想,根治手術后5年生存率僅為60%左右[3]。行根治術治療后的免疫功能及營養(yǎng)狀態(tài)直接關系到患者的預后及生存狀態(tài),其中預后營養(yǎng)指數(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與乙狀結腸癌患者的預后密切相關,但在國內文獻報道較少[4]。本研究主要以免疫指標及PNI作為觀察的指標,比較腹腔鏡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的臨床療效,以期為乙狀結腸癌的治療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