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天行
因《聽雨樓諸賢記》的出現(xiàn),讓筆者對王達其人其藝產(chǎn)生了興趣。歷來對王達的研究寥寥無幾,僅有徐亞碩士論文《明代無錫作家研究》,較為細致地考察了王達的詩文創(chuàng)作情況,但對王達書畫方面的造詣卻考察甚少。
一
(一)東南才子
王達,字達善,號耐軒居士,錫山(今屬無錫)人。據(jù)胡廣撰寫的《翰林侍讀學士奉直大夫王公墓志銘》可知“公生于元至正庚寅(1350年),卒于大明永樂五年(1407年)六月乙未(十三),享春秋五十有八”。他與胞弟王紱同為明代杰出的畫家、書法家、詞人,其才甚至讓宋濂折行輩相交。他與浦源,王紱合稱“錫山三杰”,又與“解縉、王洪、王璲、王偁”號為“東南五才子”。
稱“錫山三杰”時,當屬王達早年。浦源號東海生,受業(yè)于倪云林,詩詞書畫皆稱美。與“高啟、徐責、錢復”等號稱“吳下十才子”。能與這樣的前輩并稱與時,實在是莫大的殊榮。明代劉昌在其筆記《縣笥瑣探》首倡“東南五才子”之說:“吉水解學士縉,天質甚美,為文不屬草,頃刻數(shù)干言不難,一時才名大噪。時杭有王洪希范,吳有王璲汝玉,閩有王偁孟揚,常有王達達善,皆官翰林。四人者,詞翰流麗。孟揚常謂希范曰:‘解學士名聞海內,吾四人足以撐柱東南半壁?!?/p>
王達一生所寫詩文甚多,由于年代久遠,我們難以一窺全貌。流傳至今的,僅有《天游雜稿》卷六存詞24首,《全明詞》中收錄27首,以及王兆鵬在《天機余錦》考述中,考證出的《蘇武慢》等4首。清朝著名詞人陳廷焯在《詞壇叢話》中寫道:“詞至于明,而詞亡矣。明初如楊孟載、高季迪、劉伯溫輩,溫麗芊綿,去兩宋不遠。至李昌祺、王達善、楊升庵之流,風格稍低,猶堪接武。自馬浩瀾非出,淫詞穢語,風雅掃地。明末陳人中,為一時杰出。但氣數(shù)近小,國運使然?!标愅㈧套顬橥瞥缣K東坡、辛稼軒兩家,他的審美偏向于“沉穆雄渾”。即使是楊升庵,也有如《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這樣氣勢豪邁之作傳世。王達之詩詞,風接六朝,句句傳情,能與這些大家并稱,正得益于此。在俞憲《盛明百家詩》、錢謙益《列朝詩集》、朱彝尊《明詩綜》、陳田《明詩紀事》等詩集中,均選輯了王達之詩,可見后人對其重視。王達現(xiàn)傳世之作,以送別、題畫詩居多,現(xiàn)選錄數(shù)首,以傳其美。
如《題王紱萬古山川圖》:
萬古山川一鏡開,層層曲曲見樓臺,云隨曉月峰前墮,鷗逐春溪樹里來,兩岸落花人蕩槳,半汀殘雨客銜杯,寰區(qū)何處有此地,物外四時無點埃,豈但右軍多筆法,要知黃石是仙才,奔灘觸浪飛赪鯉,絕壁凝嵐護翠苔,玉室金堂疑太華,紫芝瑤草憶蓬萊,相看六月不知暑,一榻清風真快哉。
山水景物詩是南朝詩歌的重要題材,并在那個時代取得了顯著成就。在唐朝王維和孟浩然的筆下,山水景物詩又被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這首即是王達極為推崇的山水景物詩,作為題畫詩最合時宜,在詩中他努力使意境清新,氣韻逼古。王達繼王、孟之后對山水景物詩繼續(xù)耕耘,故多得唐人韻味,他對文人題畫詩的繼承,功不可沒。
又如《題瓶梅》:
孤山堂下玉層層,幾度尋君策瘦藤。折得一枝香滿榻,半窗斜月帶殘冰。
“策”“折”“殘”三字妙用,無不使此詩生機盎然,既側面寫出了梅花的孤傲,又體現(xiàn)出了梅花香氣四溢的特點。充分體現(xiàn)出一位天才藝術家的造境能力。
詩詞之外,王達亦工于文章,其傳世《筆籌》一書,多作道學家語,上承宋儒語錄文體,下啟明人雋語集錄如《呻吟語》等。
(二)博學鴻儒、永樂近臣
據(jù)《明代孤本人物小傳》載:“王達洪武間中舉明經(jīng),為大同訓導,薦入官國子助教。永樂初擢翰林編修,遷侍讀學士?!?/p>
關于王達為翰林院編修一事,《明實錄》中記載為姚廣孝舉薦。胡廣墓志中則說:“今天子居藩邸,即聞公名,即位召與語,稱旨,遂命入翰林為編修?!倍寄隆抖脊勛搿分杏涊d:“無錫王達善,洪武間為大同訓導,嘗過北平,以書私謁太宗,太宗優(yōu)禮之。建文末,助教國子。太宗即帝位,達善為草詔,得入翰林為侍讀學士?!薄睹髟~綜》中記載:王達善,字耐軒,無錫人。洪武中舉明經(jīng),以薦擢侍讀學士。以上諸多說法皆有其合理性,參照《聽雨樓諸賢記》,王達明確提到:自來儀以下,予少年時曾交之。則知其與姚廣孝很早相識,姚廣孝年輕時在蘇州妙智庵出家為僧,精通佛、道、儒、兵諸家之學,與高啟、楊基等人結為好友,后被明太祖挑選,隨侍燕王朱棣,作為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在永樂皇帝即位后為心腹,那么王達入翰林院為學士,除了自身才學之外,或許主要得力于姚廣孝的舉薦吧。
在成為翰林院編修之后,王達之聲名與日俱增?!逗擦质套x學士奉直大夫王公墓志銘》中稱:“六館諸生,多趨公之門以請益,達誘掖開誨講說,論議終日不懈。成德達材之士,彬彬然出達門下。”加之王達本人低調謙恭,為人隨和,很快又得到了皇帝的升遷,升為侍讀學士。
雖說侍讀學士僅區(qū)區(qū)四品官,但內閣侍讀學士在那個內閣初建的年代,負責了大部分文書起草工作,仿佛今日之首長秘書。終日陪伴皇帝左右,得到的委任自然就比常人更多。據(jù)《明實錄》《明史》《國朝獻徵錄》中記載王達事跡統(tǒng)計,僅永樂元年至永樂五年間,王達便兩任鄉(xiāng)試主考,主持修撰《洪武實錄》,擔任《永樂大典》總纂官,無不表明皇帝對王達恩寵有加。在擔任侍讀學士期間,王達還撰寫了有史以來第一塊進士題名碑記,題名碑有記始此。
都穆書中提到王達為永樂帝即位詔書的作者,祝允明《野記》中說:“文皇即位詔,傳為王達善所草。聞之先輩,言實景彰學士筆也?!笔胧鞘敕?,且待方家考證。另外,陸深《玉堂漫筆》中提到,朱棣即位之初便令胡廣專尋張三豐一事,經(jīng)年未得。永樂三年,得王達引薦,朱棣方才得見真仙,賜金冠鶴氅。此舉想必進一步拉近了王達與朱棣之間的關系。
據(jù)《翰林侍讀學士奉直大夫王公墓志銘》中記述,王達可能患有哮喘病,遇寒暑輒發(fā),他剛發(fā)病的時候,永樂就命太醫(yī)前往診斷,足證王達在皇帝心中地位也。
二
(一)聽雨集會
王達《聽雨樓諸賢記》原為王蒙《聽雨樓圖》卷尾的題跋,所記述的是在《聽雨樓圖》中作跋的元至明高士,凡十八人的生平小記。
事情的緣起要追溯到元代倪云林的好朋友盧山甫,這位盧山甫,當是一位“愛畫入骨髓”的風雅之士,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的倪瓚名作《六君子圖》即為盧山甫所作,倪瓚在畫上題云:“盧山甫每見輒求作畫,至正五年四月八日,泊舟弓河之上,而山甫篝燈出此紙,苦征余畫,時已憊甚,只得勉以應之?!币舱沁@位盧山甫,將自己經(jīng)常和朋友們雅集的一處居所命名為“聽雨樓”,并得到了名士倪瓚和張雨的贈詩。
至正八年二月十一日,張雨為盧山甫作并書《聽雨樓》詩,中有“鐘動雞鳴雨還作,依然布被擁春寒”之句,風格清冷灑落。18年后,即至正廿五年的四月九日,盧山甫將此詩卷攜至綠綺軒中與倪瓚一同觀賞,當時距離張雨過世已近10余年了。倪云林面對故人手跡,不免感慨系之,因此另作兩詩寫在張雨題詩之后。在這之后的四月廿七日,王蒙和倪瓚一同前往盧士恒聽雨樓聚會,其間王蒙畫《聽雨樓圖》相贈,是圖“用米法寫樹一株,余樹及江岸遠山參以大癡筆意,全用敗筆涂抹,樓覆以茅,中有聽雨者一人,江干有舟,舟中張蓋者一人,搖櫓者一人,運筆甚簡,神韻儷然,想見興酣灑墨,頃刻而成之狀”?!吧絼萜竭h空勾,不皴但隱隱在望耳。松四株枝干虬曲平屋矮檐,雜樹參錯……下墜小石,樓后叢竹蒙密,行筆頗類草書,叔明諸品中超逸者是也”。只可惜原卷已佚,我們僅能從歷代鑒賞家的鑒定筆記中窺得原卷一二。
從張雨的一首詩開始,“聽雨樓”的故事就這樣被越來越多文人雅士演繹、豐富、傳承。蘇大年、周伯溫、錢惟善、張紳乃至明初的大詩人高啟、輔佐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的姚廣孝、太常博士張羽等人,都參與到這風雅的游戲之中,在聽雨樓圖卷上留下了自己的題詩或者跋文,到了王達題跋作記時,已然洋洋大觀。
(二)王達作記
此卷元代藏盧士恒家,明初歸沈成甫,并于永樂五年把圖卷寄至京師請王達作記。
王達為無錫人,倪瓚亦是本邑前賢。加之當時王達名滿天下,沈成甫又為王達同邑好友,為《聽雨樓圖》作記之人,非王氏達善莫屬。永樂五年二月,沈成甫將此卷寄至南京,邀王達作記。這些前賢,王達或聞名(張雨、倪瓚);或年少時事之(王蒙、周伯溫),自張羽以下數(shù)人,皆為王達酬唱之好友。早在王達于鄉(xiāng)里求學時,這卷《聽雨樓圖》即是聞名天下之至寶,年少的王達并沒有條件一觀。此番得見,心中涌起多少鉤沉,焚香展卷,清風凜然,神思泉涌之際,寫下此篇。
后來沈成甫將此卷贈予沈周的祖父沈孟淵,沈孟淵為此卷專門建造了一座“聽雨樓”,并將此卷代代相傳,天下名士爭至,只為一觀《聽雨樓》卷。在沈周家族呵護了百年之后,沈周長子的離世使失去了經(jīng)濟來源的石田翁不得不拋售家中藏畫。此后《聽雨樓圖》輾轉各家之手,僅可考的大藏家即有項元汴、于子重、宋犖、成親王、吳榮光五人。然而自宣統(tǒng)后,《聽雨樓圖》的蹤跡卻變得撲朔迷離,其中原因或有兩端,一者清末政局變動,古玩書畫恒易其主,不能得到應有的保護;二者古董商為射利之故,割裂本幅,使此卷四分五裂,散失殆盡。清末李恩慶在《愛吾廬書畫記》中寫道,《聽雨樓圖》為人間至寶,自吳榮光家散出后,已有商賈對著原跡制作副本。李恩慶一人所見,即有四本偽作之多。王達此記有宣統(tǒng)年題簽,即知《聽雨樓圖》在當時已非完璧。
(三)王達傳世作品小考及《聽雨樓諸賢記》真?zhèn)螁栴}
經(jīng)筆者對王達傳世作品進行探訪后,整理出存世或經(jīng)過著錄的王達作品,共計14件,現(xiàn)列表于下。
王達傳世作品簡表:
在上述作品中,能獨立作為藝術家獨有作品的僅有《與周文尊契扎》《序文一篇》《聽雨樓諸賢記》3件。而其中著錄于《平生壯觀》的兩件書法今已不可考藏于何處。目前來看,《聽雨樓諸賢記》是王達唯一存世獨立成件的作品,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8件王達名下題跋,據(jù)筆者考證,幾乎都不可靠。如宋徽宗真跡《耄耋圖》、趙孟頫《張公藝九世同居圖》皆是明代蘇州片,各題跋字體之間并無聯(lián)系,毫無明初人風度,可定為偽作。張渥臨《龍眠居士羅漢卷》,實屬添款,而題跋中又言之鑿鑿題張渥臨李龍眠畫卷,想必是舊時商賈所為,故定為偽作。元趙孟頫山水題跋,題于永樂九年,據(jù)《墓志》王達卒年永樂五年,已過去四年之久,莫非“死而復生”?故此作無須多言,定是贗品。王紱《草亭煙樹圖》與《云峰蕭寄圖》同為清宮舊藏,樹石位置仿佛,均有梁用行、王汝玉、王達、俞行之、韓奕五人題跋,甚至題跋內容都一致。僅在題跋位置上兩圖稍異,《草》圖將王紱自題放置中部,即《云》圖乾隆御題的位置,而將梁用行題上移至王汝玉題之后。徐邦達在《重訂清故宮舊藏書畫錄》中將《草》圖定為偽作,認為《云》圖為真跡。王紱墨筆山水圖與王紱贈黃叔洪山水軸也存在未解之謎,據(jù)筆者所見,另有數(shù)幅名為王紱萬古山川圖的作品,題跋與這兩件完全一致,均有王達及敖叟題跋。因王氏兄弟當時名聲過大,市肆之商賈可能依靠一個母本大量制作相似畫作牟利,題跋則全然照抄,這類“多胞胎”如非找到確定無疑之母本,實在真?zhèn)坞y辨。至于王紱畫作中最富盛名的作品《鳳城餞詠圖》,至今幾乎沒有專家提出疑問。雖然《鳳城餞詠圖》的畫面本身具有足夠豐富的王紱元素及極高的繪畫水準,但是對于《鳳》圖上的題跋水準之低,令筆者疑惑萬千。這些題跋中,不乏王汝玉、胡儼、解縉這樣有標準件存世的明賢墨跡。然而將這些明賢名下墨跡與標準件相較,水準相去甚遠。就王達題跋而言,這段題跋與存世任何王達書法之間均無法建立聯(lián)系。其落款為“翰林老友王達”,既然王紱為王達胞弟,何以用這樣的稱呼?實在令人費解。
經(jīng)過逐一排查,最終確定存世可見的王達墨跡當中,僅有《晴山堂法帖》中送徐高士七言可作為王達行書標準件?!肚缟教梅ㄌ分兴蹋鶠樾煜伎图遗f藏元末明初名賢寫贈徐氏先祖詩文,為確定無疑之真跡?!堵犛陿侵T賢記》中小楷,筆法精妙,一派元人氣象。加之此卷流傳有序,亦可將此卷確定為王達小楷之標準件。
另石濤曾有題王達善山水圖,想必能人石濤法眼為之題跋的古畫,定是高于常人之作,可惜我們現(xiàn)在無緣得見了。
三
王達生活的時代,朱元璋剛剛建立明朝不久,百廢俱興。這是一個文化重組融合的大時代,適合的會繼續(xù)留存,不利于統(tǒng)治的將會被摒棄。趙孟頫的書法秀麗規(guī)整,對于剛剛終結亂世,從元朝外族手中接管中國的朱明王朝統(tǒng)治者來說,這樣的字體非常為他們所接受。因為通俗易懂,工整簡潔。加之大量元遺民都是趙孟煩的徒子徒孫,經(jīng)他們多年的推波助瀾,趙體在文人士大夫中,扎根已深。因此,明初書壇呈現(xiàn)一派趙氏書風。
在明永樂年間,沈度沈粲兄弟的小楷獨步書壇,并因此獲得皇帝青睞,擢為翰林學士。由此其小楷被大量的文人士大夫爭相仿效,遂為后世“臺閣體”“館閣體”之濫觴?!芭_閣體”筆致秀美,中宮緊收而取勢外縱,端莊典雅。但格調甜媚,干字一同,也是其在藝術上的不足之處?!扒逅募摇敝坏耐跷闹卧u其:“端雅正宜書制誥?!睂嵤且徽Z中的。
王達《聽雨樓諸賢記》題跋的發(fā)現(xiàn),無疑使我們對王達的書法藝術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他的小楷給人第一眼感覺就是氣息蒼厚,取法晉唐,脫胎于張即之而兼有趙孟頫小楷秀美之姿。端莊嚴整,筆法精妙,于沈氏兄弟甜媚一路外另辟法門。就王達的書法來講,其書法并沒有強烈的個人面貌。殆因王達本人嗜好平淡,平生絕不飲酒,他的書法總體給人感覺就是中正平和。但是王達作為一代才子,顯然窺得書法藝術的至高境界即筆法精妙。他憑借個人智慧,窺得宋元諸大家所追尋的法門。他的小楷,放在明初的大環(huán)境中,足與宋濂分庭抗禮??v使放眼整個元明時期,小楷能臻此成就者,不過數(shù)家而已。除了高超的書法水準外,本卷也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民國時期,黃賓虹便在所編各類美術書籍中,引用《聽雨樓諸賢記》中所載介紹作者。加之王達與這些元末文人都是好友,因而小傳寫得生動簡潔,絕非隨意杜撰道聽途說,具有一定的傳記性?!堵犛陿侵T賢記》內所載元末18位高士生平,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我們后人對這些先輩文人的認知。
現(xiàn)今,《聽雨樓圖》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只有王達經(jīng)歷了劫后余生的《聽雨樓諸賢記》成為了那張名作的僅存見證者。欣賞此卷,我們手中的仿佛不只是一件單純的書法作品,更是六百年前元末明初文人意志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