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 浩
高情商豈可培訓速成
文/袁浩
圖/淮河晨刊
在南京的一些鬧市區(qū),情商教育培訓班的宣傳單經常會被遞送到路人手中。據媒體記者的走訪調查,某品牌情商教育機構“情緒課”的招生對象主要是0歲至15歲兒童,學費動輒上萬元。
花這么多錢去學“情商”,說明時下一些家長對孩子情商發(fā)展很重視。然而,要讓孩子參加“情商教育”,首先要弄懂什么是情商。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戈爾曼認為,情商由五種特征構成:自我意識、控制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和處理相互關系。這是情商的真正含義,同時也說明情商所囊括的范圍之廣。但在一些人的眼中,情商仿佛就是厚黑有道、見風使舵、察言觀色、擴展人脈。若是這般,恐怕發(fā)明情商概念的戈爾曼也不能答應。
人們對情商概念的理解尚且有如此偏差,情商教育的功效更加令人擔憂。現實當中,一些披著情商外衣的各種培訓班美其名曰教孩子提早接觸社會、適應社會,但實際灌輸給孩子的卻是些上不得臺面的潛規(guī)則和旁門左道,傳遞出來的也都是“能來事”“會做人”的價值導向,勤奮好學、踏實肯干倒成了“不靈光”。這對于成長期的孩子而言,可不是什么催人上進的勵志哲學,倒是過早把孩子帶進了一個明爭暗斗、光怪陸離的名利場。
即便是一些正規(guī)的情商教育機構,也未必能在短時間內培養(yǎng)出孩子的高情商來。眾所周知,情商教育和智商教育一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蛟S在培訓中孩子確實學會了一些與人相處的技能,但這從嚴格意義上講并非情商,而單純是一種技巧。將成人交往規(guī)則搬到孩子中,盡管有時能得到老師的賞識,但可能會和孩子的思維格格不入,而真正的情商是在實際的尤其是和同齡人的交往中慢慢習得。那種小大人式的情商,不但讓人感到怪異,還會感到太俗。
情商教育本身并沒有錯,但家長千萬不要被社會上一些打著“情商教育”噱頭的培訓機構迷了眼。盧梭有句名言:教育即生長。說到底,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讓受教育者有幸福的未來和感知幸福的能力。因此,老師和家長在對孩子情商的培養(yǎng)方面切不可操之過急,而應順應教育規(guī)律,找準最佳時機,在系統的學校教育和全方位的家庭教育中潛移默化地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鍛煉孩子堅強的意志,引導孩子調適好情緒,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人格。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情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