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 堃
陳愛文:愛是美麗的信仰
本刊記者 王 堃
愛是一瓢紛灑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寂的人享受心靈的滋潤;
愛是一汪流淌在夏夜的清泉,使燥熱不寐的人領略詩般的恬靜;
愛是一座點亮在黑夜的燈塔,使漂泊無依的人找到心靈的港灣;
愛是一道飛架在天邊的彩虹,使?jié)M目陰霾的人看見世界的美麗;
愛是一種美麗的信仰,指引著我們前行的方向……
在天津武清和平之君兒童福利院里,有一個把愛當做信仰的女人,她守護著142個折翼天使茁壯成長,是他們共同的“陳媽媽”,她就是兒童福利院的院長陳美文。
陳美文出生在湖南長沙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家庭,兒時懂事的陳美文就幫著爸媽照顧兩個弟弟的生活和學習。都說長姐如母,小時候,弟弟不愿去上學,哭著在地上打滾,陳美文為弟弟擦擦眼淚說:“弟弟不哭,姐姐背你去上學,回來要是作業(yè)不會寫,姐姐教你?!备呖寄悄?,陳美文決定報考護理專業(yè),畢業(yè)后在兒科病房一干就是十年,她說自己是“干一行愛一行”的人。也是從那時起,陳美文喜歡與孩子在一起?!翱粗麄冊谧约旱木淖o理下逐漸康復,露出天真可愛的笑臉,比什么都開心?!标惷牢母吲d地說。
2003年,天津市武清區(qū)民政局、美國慈親基金會與世界宣明會合資興建了天津武清和平之君兒童福利院及兒童康復中心,當時陳美文在天津市武清區(qū)民政局募捐辦工作,她的上級領導找她談話,希望有護理知識和經(jīng)驗的她能擔任副院長,陳美文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2003年10月25日,是陳美文一生難忘的日子。那天,她來到福利院,接到了福利院的第一批“小主人”——4個腦癱孩子。其中有一個重度軟癱的孩子名叫冬冬,看到他時,陳美文心里一陣酸楚:“小小的身體不在一條直線上,抱在懷里軟綿綿的像一團棉花,蒼白的小臉,無力的四肢,可他的眼睛告訴我他還活著?!标惷牢囊庾R到這條路是很漫長且艱辛的,她不禁問自己:“冬冬能活著嗎?能站起來嗎?我該怎么做才能讓他好起來呢?”
就這樣,陳美文為了冬冬四處尋醫(yī)?!昂⒆邮遣粫覀兘涣鞯模械臅r候我會有一種深深的絕望感和無力感,但我知道,孩子的康復做得越早,堅持得越好,希望也就越大,我絕不能放棄他。”陳美文堅定地說。
有一位康復專家告訴陳美文,腦癱孩子首先需要訓練的是骨骼,只有讓孩子的骨骼有了力量才能實現(xiàn)行走的可能。為了讓冬冬能抬頭,陳美文找來了碶形墊為他進行頭部訓練。訓練是循序漸進的,五秒、十秒、三十秒,冬冬抬頭的時間一點點增加,一個月、半年、一年,冬冬居然可以不再借助碶形墊的幫助,自己抬頭了?!澳翘煳议_心極了,我下決心,一定要讓孩子站起來!”陳美文開心地說。
聽說通過干細胞的移植,能夠提升腦癱患兒的智力,陳美文就向美國慈親基金會申請了資金,帶著冬冬來到北京治療。臨行前,她還特意把院里的康復器具都打包好,她說:“孩子的康復一天都不能落,否則之前的努力就白費了。”令她欣喜的是,手術后冬冬的語言功能飛速發(fā)展,已經(jīng)開始咿呀學語了。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冬冬完全可以生活自理,并且正在福利院讀三年級的課程。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有一次凌晨三點鐘,福利院六歲半的璐璐突發(fā)急性肺炎,并伴有癲癇癥,她是一個重度腦癱、身體高度畸形的女孩。陳美文接到電話立即把孩子送到附近的醫(yī)院搶救,醫(yī)生在檢查之后對陳美文說:“她現(xiàn)在的呼吸很微弱,生命垂危,你還要救他嗎?”當時,小璐璐的病床就在旁邊,陳美文下意識地看了一眼她,孩子的眼睛里泛起了淚花,似乎在向她訴說著:“陳媽媽,救救我吧,我還想活著。”陳美文心里一陣酸楚:假如她是我的孩子,我能放棄嗎?“孩子真的不能救嗎?”陳美文再次詢問值班的醫(yī)生。答案是肯定的。陳美文不信,她又帶著孩子來到了天津市兒童醫(yī)院。一進急診室,陳美文就央求值班醫(yī)生:“我求求你一定要救救我的孩子,她才只有六歲……”幸運的是,醫(yī)生沒有拒絕治療,護士馬上為孩子裝上呼吸機,掛上吊瓶輸液,展開了搶救工作。整整一宿,陳美文都守在手術室門前焦急地等待,上帝保佑,小璐璐奇跡般地活下來了。如今璐璐已經(jīng)12歲了,雖然還需要護工的照顧,但孩子懂得與人交流了,開心的時候會微笑了?!拔矣X得,那是我看過最可愛最美麗的笑容,孩子真的是天使,她帶給我們美好和希望?!标惷牢男χf。
回到福利院的第二天,陳美文決定要修改福利院的制度,她說:“以前我認為腦癱的孩子沒有思維、聽不懂任何語言,從璐璐的那件事之后我決定在福利院不允許任何人在孩子面前決策他們的生死,談論他們的病情,因為他們對生命有著與我們同樣的渴望?!?/p>
陳美文說:“只要我一想起孩子們可憐的身世,看著他們期盼的眼神,就會想到當初我對孩子們的承諾,要讓他們融入社會,像每一個正常的孩子一樣?!庇谑?,陳美文開始組織開展社區(qū)開放日活動,讓社區(qū)居民走進福利院,了解孤殘兒童,接納孤殘兒童;舉辦“夢想·啟航”兒童畫展,讓社會體會孤殘兒童的自強不息;實施社會殘疾兒童免費康復訓練工程,向殘疾兒童敞開大門,免費提供系統(tǒng)的康復訓練,讓他們得到全面發(fā)展。在她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孤殘兒童,他們紛紛走進福利院,有的捐款捐物,有的爭當志愿者,有的把福利院的孩子接回家中照顧……
福利院里的霆霆就有一位名叫王芳的“愛心媽媽”,每周五,王芳準時帶著自己的兒子歡歡來到福利院看望霆霆,并且?guī)砀魇礁鳂拥亩Y物,兩個小伙伴一起做作業(yè),玩游戲。有一次,王芳因為單位有事沒去看望霆霆,歡歡居然自己去福利院找霆霆,還給霆霆買了冰激凌:“霆霆,快嘗嘗,可好吃呢!好東西就應該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兩個小伙伴相視而笑,開心地吃起了冰激凌。
社區(qū)里有一個患有輕度腦癱的男孩名叫小軍,今年六歲,每一天,小軍的媽媽帶著小軍來福利院做康復,陳美文請來專業(yè)老師給孩子做按摩和護理,八年來,風雨無阻,如今14歲的小軍已經(jīng)和福利院許多的孩子在特殊學校上學了,陳美文派福利院的專車每天接送他們上下學。每逢過節(jié),小軍的媽媽都會帶著很多的禮物給院里的孩子:“陳院長,我們小軍能有今天全靠您的支持和幫助,我真不知該怎么感謝您,這是我給孩子們的一點心意,請您收下?!标惷牢幕卮鸬溃骸澳鷦e這么說,能幫助你們我感到很快樂,你比我們付出的要多多了,我很感激你們沒有遺棄小軍,他比院里的孩子都要更幸福,你才是最偉大的媽媽。如果真要說感謝,你應該感謝政府,沒有政府的支持也不會有我們福利院的今天。”
為了讓孩子們能更好地融入社會,陳美文還帶孩子們坐城際鐵路,游天安門、海洋館,吃肯德基、比薩。在福利院,不管陳美文來到哪個房間,不管孩子們在做什么,他們會像小鳥一樣歡呼雀躍:“陳媽媽,陳媽媽,今天又給我們帶什么好吃的啦?陳媽媽,咱們下次郊游是什么時候?”
陳美文還要求福利院為每個孩子量身定制學習目標,每天都要做詳細的記錄,她還根據(jù)孩子不同的身體狀況和興趣愛好為孩子們分組,音樂室里,孩子們歡快地唱歌跳舞;書畫室里,孩子們拿起畫筆,描繪多姿多彩的童年;活動室里,孩子們蕩秋千,滑滑梯,做游戲;康復室里,孩子們依靠步行器和站立架進行康復訓練?!霸诟@豪?,最短的孩子每天需要一個小時的康復訓練,最長的要六個半小時。我想通過這些康復訓練和豐富多彩的活動讓躺著的孩子坐起來,讓坐著的孩子站起來,讓站著的孩子走起來,讓走著的孩子跑起來,給他們希望和未來?!标惷牢臐M懷信心地說。
陳美文的愛人是一名軍人,現(xiàn)在已經(jīng)轉業(yè)到武清區(qū)的機關里工作,說起愛人,陳美文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從小到大,我都是在照顧別人,可當我認識他時,我才有一種‘被照顧’的感覺,這么多年,無論我做什么工作,他都支持我,他總說,‘只要你開心就行。’”
十三年來,為了讓陳美文安心在福利院工作,丈夫不僅扛起了照顧孩子的重任,還為福利院的孩子們當起了專職司機。無論何時,只要陳美文接到電話需要趕去福利院,丈夫都親自送她過去。有一次,院里的孩子突發(fā)高燒,接到電話后,為了不吵醒熟睡中的丈夫,陳美文悄悄收拾東西準備回院里?!拔宜湍闳グ?,外面路燈很少,我不放心你自己過去?!焙诎抵袀鱽砹苏煞蚴煜さ穆曇?。那時,福利院還沒有配車,因為情況緊急,夜里又不好打車,丈夫就騎著自己的摩托車把孩子送到了醫(yī)院。陳美文說“我還記得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西北風呼呼地刮著,因為出門時太著急,他只穿了一件很薄的外套,我當時又感動、又心疼?!庇械娜藭f:“這樣的孩子一旦發(fā)病,很有可能在路上就沒命了,讓他坐你的車,多危險呀!”陳美文的丈夫聽到后對她說:“你不必去在意別人說什么,我們做人做事只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能在孩子生命的最后一程陪伴他,我感覺很幸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陳美文的影響下,兒子十一歲就開始去福利院做義工,起初在洗衣房為孩子們洗衣服、刷地墊,初中時他教孩子們下象棋、五子棋、軍旗,高中時他教孩子們用電腦,大學時他每逢寒暑假都會給孩子們買很多好吃的零食,帶著他們去郊游?!爸灰@喝绷x工,我都會把他帶過來。他也愿意跟孩子們在一起?!标惷牢淖院赖卣f。
有一天夜里,陳美文被一陣雷聲驚醒,她起身看到窗外下起了瓢潑大雨,她不放心院里的孩子,決定回去看看。那時兒子已經(jīng)讀大學了,正在放暑假,看到媽媽要出去就對她說:“老媽,我陪你一起去吧?!钡搅烁@海晁呀?jīng)順著樓道流進了電梯里,陳美文和兒子以及福利院的工作人員拿起臉盆,把電梯里的雨水一盆一盆地向外運,一直忙到天亮才收拾干凈。在這期間陳美文提出讓兒子回去休息,可兒子卻說:“媽媽,你就讓我留下吧。我是孩子們的大哥哥,能為他們做事我很開心?!?/p>
有一次,兒子問了陳美文一個問題:“媽媽,這些孩子真的很可憐,他們將來到底能做什么?你能照顧他們一輩子嗎?”兒子的話引起了陳美文的深思,“是啊,我能帶他們走到哪一站呢?”
陳美文思考了許久,終于有了答案:尋找愛心家庭的收養(yǎng)和職業(yè)技能培訓才是這些孩子的最好的歸宿。陳美文向美國慈親基金會申請,實施“海外領養(yǎng)計劃”,把一些病情較輕的孩子送到國外的愛心家庭收養(yǎng);在福利院開設模擬超市、面包房等培訓基地,讓孩子們掌握一技之長,將來能夠融入社會,自主生存。
十二歲的大哲從小在福利院長大,他患有先天的腦積水和脊髓頸膜膨出癥。后來,大哲被美國的一個愛心家庭收養(yǎng),離開福利院之前,大哲問道:“陳媽媽,我到了美國要是生病了怎么辦?你能去看我嗎?”“你的新媽媽會陪你的,陳媽媽會在中國想著你。”臨走那天,陳美文沒有去送大哲,他不想看到孩子掉眼淚,更害怕自己傷心。
有一天,陳美文接到大哲從美國打來的長途:“媽媽……我想你……”“陳媽媽也想你,你的新媽媽要比陳媽媽合格,陳媽媽給的了你一切,但給不了你一個完整的家,你要好好照顧自己?!薄瓣悑寢?,我一定要回去看你,你還會在福利院等我嗎?”“我會的!”牽心的交流,溫暖著彼此。
臨別時,陳美文對記者說:“我是個喜歡挑戰(zhàn)的人,越是困難的事我越愿意去嘗試,我愿意一直在福利院里,看著那些孩子長大,即使退休了我也會來這里當義工,我覺得人活著,要有信仰,要有愛心,等到白發(fā)蒼蒼的時候,我會回想起來我曾經(jīng)幫助過多少人,同時也從中享受到了幸福,這樣我的生命才算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