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馳
埃茲拉·龐德是二十世紀(jì)意象派詩歌鼻祖,提出對當(dāng)時“無病呻吟”的維多利亞時代詩風(fēng)的批判與改革。意象派詩歌強調(diào)選材的自由與節(jié)奏的創(chuàng)新,要用準(zhǔn)確普通語言。由于受日本俳句和中國古詩的影響比較大,意象派詩歌主張將詩歌浸在意象之中,不應(yīng)該直抒胸臆,而要采用較為委婉含蓄的表達(dá)方式。龐德熱心于研究和翻譯中國古詩詞,主張在譯文中找出漢語意象,忠實于原文的意義,再現(xiàn)原文的真正語言,而不應(yīng)該過分強調(diào)字詞直譯,要更多地玩味出詩歌背后隱藏的感情。
根據(jù)龐德詩學(xué)“三概念”,詩歌可以三類:聲詩,形詩和理詩。
聲詩強調(diào)詩歌的音樂特質(zhì),不同語言的讀者即使不懂得詩的意思,但是也可以感受到音樂美。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概念很好的詮釋了“詩即是歌”的說法。聲詩幾乎是沒有辦法翻譯的,所以在龐德的譯文里面有很多直接引用源語的例子。形詩從視覺角度出發(fā),指詩歌能夠帶給讀者視覺想象的特質(zhì),這個概念使得龐德在詩歌創(chuàng)作于翻譯中格外看重意象的書寫、創(chuàng)造與展現(xiàn)。好的形詩可以盡可能地翻譯成目標(biāo)語而又沒有意象的流失。理詩意指詩歌的選詞表達(dá)了作者怎樣的意圖,描述的是詩人的借文字傳達(dá)出的情感內(nèi)涵。從這個角度來說,理詩是沒有辦法直接翻譯的,而只能在目標(biāo)語中尋找相似的結(jié)構(gòu)表達(dá)相似的意義。
龐德翻譯的大量中國古詩詞都很好的體現(xiàn)了他的這些觀念。本文將以詩仙李太白的《長干行》為例分析他的翻譯。
《長干行》是一首愛情詩,描寫的是一位居住的長干里的商婦自述。詩歌從男女主角小時候同嬉戲玩耍寫起,至兩人成婚,到最后丈夫出遠(yuǎn)門離去,妻子在家日日等候的故事。
從聲詩角度來看,原文押了漢語拼音中的ai、ui、ao和a的音,這使得原詩讀起來具有很和諧的音律美。而這些美感在譯文中則幾乎都流失了,因為譯文并沒有做到押韻。
從形詩層面來看,原詩中的一些比較典型的意象在譯文中也得到了體現(xiàn)。在“十四為君婦”這句中,龐德把“君”譯成了“My Lord you”。我們都知道My Lord來自希伯來文化,意指上帝。這一形象在希伯來文化中是全能的,是必須為人類所崇敬的。而在我國古代文化中,對妻子的要求就是以夫為天,人生存在的意義就是圍繞著自己的丈夫。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把“君”和“My Lord you”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笆h(yuǎn)行,瞿塘滟預(yù)堆”這一句的譯文是“At sixteen you departed,You went into far Ku-to-en,by the river of swirling eddies”。瞿塘峽是三峽之一,滟滪堆是峽口的一塊大礁石,農(nóng)歷五月漲水沒礁,船只易觸礁翻沉。這里將瞿塘音譯之后還用“swirling eddies”做了補充解釋,說明那里水流很湍急,能讓目標(biāo)語讀者一讀就明白。還有“八月蝴蝶來,雙飛西草園”這一句的譯文,“The paired butterflies are already yellow with August Over the grass in the West garden”,用“paired butterflies”翻譯蝴蝶雙飛的意象非常合適,既簡潔明了又能讓目標(biāo)語讀者很清楚地體會到原詩傳達(dá)出來的意味兒。
但是譯文中也有一些翻譯不太準(zhǔn)確的地方。如流傳至今的“青梅竹馬”這一句,“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龐德譯成了“You came by on bamboo stilts,playing horse,You walked about my seat,playing with blue plums.”“竹馬”被譯成了“bamboo stilts,playing horse”,可以看出譯者理解了這一意象,并且盡量傳達(dá)出原文本來的意味,但是stilts對應(yīng)中文意思應(yīng)該是類似高蹺的東西,而“郎”到底是否是踩著高蹺來的我們不得而知。這個譯法我認(rèn)為有待商榷?!按病痹诠耪Z中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坐具,另外一個是井欄。很明顯譯文采用的是第一種意思,我覺得在這里看做井欄可能會好一點。這兩句承接前面的“折花門前劇”,說明倆人相見時在門前院子里的井旁邊。還有“青梅”這個意象應(yīng)譯為“green plums”更為確切?!拔逶虏豢捎|”這一句譯文是“And you have been gone five months”,這里的“五月”被譯成了“five months”是理解錯誤的。上文提到瞿塘峽滟滪堆農(nóng)歷五月漲水沒礁,船只容易觸礁出事,按照這個理解應(yīng)該譯為“May”更為確切。
除此之外,譯文還有意象流失的地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這一句中的“抱柱信”和“望夫臺”,分別采用了《莊子·盜跖篇》尾生抱柱而亡以及孫尚香登高望遠(yuǎn)日日盼劉備歸來這兩個典故,旨在傳達(dá)詩中的思婦對愛情堅貞不渝的觀念,理應(yīng)是非常出彩的地方,而在譯文中卻流失了,這是譯文的一大損失?!案写藗模罴t顏老?!边@一句,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女子日日以淚洗面愁眉不展郁郁寡歡甚至逐漸衰老的紅顏,而譯文僅僅是簡單的“They hurt me.I grow older.”并不能將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因為憂傷而日漸衰老的過程形象化,具體化。
從理詩的層面來說,譯文總體上還是傳達(dá)出了原詩的思想情感。本文認(rèn)為譯得比較出彩的一句是:
I desired my dust to be mingled with yours
Forever and forever and forever.
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 out?
這句詩原文是“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上面提過,雖然從形詩的角度來講,“抱柱信”和“望夫臺”這兩個經(jīng)典意象流失了,但是從理詩層面來看,這句譯文非常生動地展現(xiàn)了詩文背后所隱含的情感,把思婦對夫君的忠貞愛情表達(dá)得淋漓盡致。另外,“門前遲行跡”這句中的“遲”,寫出了離人在出門之前的猶疑踟躕,譯文是“You dragged your feet when you went out.”,“drag your feet”也很傳神的描繪出了主人公遲遲不愿離去的場景。
縱觀原詩以及譯文,從聲詩、形詩和理詩這三個層面很好地體現(xiàn)了龐德詩學(xué)“三概念”。其中,意象是傳遞詩文情感不可或缺的工具,在踐行翻譯之時一定要注意對意象本身及其背后隱含的意義進(jìn)行挖掘,再采取合情合理的字詞來表達(dá)。這一理論不僅僅是龐德在翻譯之時踐行的準(zhǔn)則,更為我們提供了在欣賞詩歌翻譯乃至自己進(jìn)行實踐的理論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