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峰
摘要:書院教育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重要的教育組織形式,不僅對當時的政有較大影響,更對中國文化產生深遠影響.現(xiàn)代社會中,傳統(tǒng)的書院的教育、組織和理念仍有其不可或缺的價值。許多書院不僅有了完善的教學和管理體系,在學生思想教育、學風建設上亦有相當?shù)奶剿鲀热?。其教學管理中的正反兩面的經驗教訓至今仍值得我們借鑒。
關鍵詞:古代書院、教學管理、借鑒、學風
中圖分類號:G5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7(b)-0000-00
古代書院教育是萌芽于唐末,興起于宋朝的一種重要的教育組織形式,經元、明、清三朝在中華大地綿延千年之久,不僅對當時的政治經濟產生較大影響,更對中國文化的形成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傳統(tǒng)的書院的教育、組織和理念仍有其不可或缺的價值。
書院雖然起于唐末,興于宋,然而直到明清兩代,書院的組織管理,教學設置到明清時代才趨于完備。有的書院不僅有了完善的教學和管理體系,在學生思想教育、學風建設上亦有相當?shù)奶剿鲀热?。其教學管理中的正反兩面的經驗教訓至今仍值得我們借鑒。
所謂教學管理,是學校管理中的重要管理,教學管理是指管理者通過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學活動達到學校既定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過程,教學管理是正常教學秩序的保證。古代的書院,雖然并無現(xiàn)代概念上的教學管理的意識,但是對書院的組織管理、規(guī)章和學風建設上依然十分重視的。
一、重視學風管理
雖然書院的創(chuàng)立和學子的就學目的是為了傳播和學習知識學問,然而在當時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學習基本不脫“科舉”目的,學習的內容也多以科舉考試的儒家經典為主,其功利性不言而喻,但是,學習的過于功利性,勢必造成學生對學習態(tài)度的偏差,投機取巧,進而造成學風的敗壞,因為歷代書院的教學管理中對學風都有著明確的要求。不僅僅在思想教育上有大量的“訓誡”,在規(guī)章制度上亦有相應的規(guī)定。
創(chuàng)辦白鹿洞書院的朱熹曾經在《白露洞書院揭示》后面作跋文,明確的表達了其強烈反對“務記覽,為辭章,釣聲名,取利祿”的風氣,主張樹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的學風,在教學中不斷提醒學子不要作桌球“官資崇卑,祿廩厚薄”,唯利是圖的“小人”
除了思想教育,在具體的學規(guī)上也有相應的規(guī)范,以有型的可行的學規(guī)來約束學生。如宋代的《程董二先生學則》規(guī)定:
“凡學于此,必嚴朔望之儀,謹晨昏之令。居處必恭,步立必正,視聽必端,言語必謹。容貌必莊,衣冠必整。飲食必節(jié),出入必省。讀書必專一,寫字必恭楷。幾案必整齊,堂室必潔凈。相呼必見齒,接見必有定。修業(yè)有余功,游藝有適性。使人莊以恕,而必專所聽?!?/p>
這個學規(guī)雖然不長,卻相當詳細規(guī)定了書院的學生平日里言行舉止、待人接物、學習娛樂的各種準則。雖然從現(xiàn)代角度來看規(guī)定還有籠統(tǒng)之處,但是其基本的教育學生“方正”、“謙謙”、“好學”、“儉省”的精神卻是十分明確。
事實上,書院在這方面的教育一直是比較成功的,歷代書院的學風大多嚴謹勤奮。應該說這和書院對學風的重視是分不開的。
現(xiàn)代社會,社會變化快,生活與就業(yè)壓力很大,使得進入高校的學子已經不再向過去那樣“在象牙塔里無憂無慮的生活”,他們一進入學校,就已經面臨畢業(yè)之后的競爭壓力。而社會環(huán)境中的種種不良現(xiàn)象又無時不刻的侵蝕著校園。有些同學沉浸于娛樂和生活享受,將時間花費在打游戲、上網(wǎng)、談戀愛上,亦有同學認為讀書無用,抓緊時間在外兼職打工,經營小生意。還有些同學踏上社會的成功關鍵在于“門路”,有“門路”的同學有持無恐,以混文憑為目的;沒有“門路”的同學則認為學得再好也沒有好出路,產生厭學情緒。少數(shù)同學自制能力差,進入高校之后沉迷于網(wǎng)絡,連正常上課“混文憑”都無法做到,最后不得不退學。
現(xiàn)代社會因為提倡“尊重個性”思路,高校對學生個人生活的干涉和限制愈來愈少。實則對學生來說,缺少正確的約束和規(guī)范,特別是缺少良好的指導,使得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極容易產生迷茫感,喪失方向意識。目前高校在德育、思想方面上的教育多流于形式,造成的空白使得社會上一些消極的思潮涌入,這是應當引起大家重視的。畢竟一所學校要有好得學風,就要有嚴格的規(guī)范和良好的管理。過度的提倡個人自由,對學生來說亦未必是好事。
二、緊張有序,提倡自學
古代書院的課程安排,是十分講究計劃性和效率性的。
主持白鹿洞書院的朱熹在《朱子語類》卷十就有“寬著期限,緊著課程”的說法,程端禮的《讀書分年日程》,屢屢強調朱子之說,把它上升為讀書法加以推廣。于是,課程作為一種學習計劃、教學方案,日漸被官學、書院等文化教育機構甚或讀書人個人所采用。因為學習或教學計劃期限的長短,課程又分為日程、月程,甚至有一季之課程,一年之課程。文獻記載中,常常有“日有課程,不中程不止”,“日有程限”,“日有程期”,“日有程法”,“日明程度”,“日有程,月有試”,“日有程,月有稽”等詞匯,以稱贊學習的計劃性。
以明代的湖南書院為例,其課程安排在其院規(guī)的十八條《稽課程》中有著詳盡的安排,一年四季,每一季讀什么書,要達成什么樣的要求都有明文規(guī)定。還特別規(guī)定了對教師講授的要求和學習效果的考核辦法,對季考不合格者,還有開除的懲罰規(guī)定,具體詳細,已經很接近現(xiàn)代教育中的教育大綱。
在課程安排上,各個書院除了安排必修課程之外,還大量安排選修課程。這在以科舉為重,八股文泛濫,讀書人除了儒家的“十三經”之外便以鉆研時文墨卷為主要學習內容的時代是很少見的。幾乎每個書院內的選修課程除了儒家著作,還包含了“史籍”、“兵志”、“河工”、“刑律”、“河防”等“明治”類的書籍。雖然學習這些課程依然是為了“科舉出仕”做得準備,但是在實學上,書院的學生較之一般讀書人眼界和知識層面都要深廣的多。
因為課程眾多,所以書院的課程安排很緊。起五更睡半夜在書院中并不是罕見現(xiàn)象。大多數(shù)書院都規(guī)定“五更即起”、“黎明即起”,夜間亦要安排出自修讀書的時間,一般都要到二更才就寢。有的書院,每日的課程學習安排甚至達到二十個小時。
高強度的學習,勢必會造成學生的倦怠,因為書院的課程設置上也有靈活的地方,在選修課上,突出學生的個人愛好,選修不同的課程;定期開展體育游樂活動,舒緩學習壓力。并非一味的青燈枯坐的死讀書。
盡管日程安排緊張,但是這么多課程并非完全由教師授課,實際上大多數(shù)時候書院的學生是以自學為主。一般采取學生個人讀書鉆研,教師指導學生讀書。學生讀書重在自己理解,教師針對學生的難點和疑點進行講解。所以書院教學中“問難論辨”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多數(shù)書院都鼓勵提倡學生質疑問難,然后再由教師詳加剖析。實際上,要達到“問難論辨”的程度,學生若對課程沒有一定的理解是做不到的。
我國高校目前普遍存在課時少,學生空暇時間多,學校也缺乏讓學生充分有效的利用空暇時間的安排。這也是造成一部分學生忙于賺錢、打游戲的一個誘因。
學生在高中階段是高強度,灌輸式的學習,到了大學之后課時迅速減少,使得學生一時間有“解放”的感覺。由于長期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養(yǎng)成了對“標準答案”的依賴性,一部分學生甚至教師“不劃重點”、“不列提綱”便無法學習。選修課程和各類講座更是對學生缺乏吸引力,很多人是純粹為了“學分”而選修某些課程。對這些課程對自己個人素質,未來發(fā)展有何意義缺乏認識。
大學本身就是一個講究自學的地方。高校學生由于以上種種原因普遍存在學習動力不足,自學能力差的問題。如何讓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這樣一個觀念的轉化,是當代高校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各高校都嘗試了許多辦法,而讓大學生活保持適度的緊張感和壓力,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三、兼收并蓄
書院教學實行“門戶開發(fā)”的辦法,不論是來講學還是來聽講的,并不受地域和學派的限制。一個書院的學者講學,其他書院的師生或者外來的學子,都可以聽講求教。書院不但不以為意,還給予周道的安排。這在過去門戶之間甚深的社會環(huán)境下是難能可貴的。對于學術交流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明代顧憲成在《東林會約》中提到講學有九大好處,“以道義相切磨”。不論是“宿儒”還是“草民”乃至“童子”,都可以“環(huán)以聽教”,互相切磋。可以使人廣見博聞。這是對學術開放性優(yōu)點的一個注解。
明代的湖南書院,除了修習儒家經典和,在學習計劃中,除了提倡“師經”,還專門列有“博聞見”的自學讀書科目。這些書目,不僅包括了為“出仕”而準備的各種“治事”之學,甚至還包括了佛教、道教的典籍。這在學術上是一種很大的突破。既破門戶之見,又突顯出大型書院的大家格局。這在儒家獨大,理學盛行的明代,能夠在書院中提出這樣的見解,其開放性是難能可貴的。這種學術上的包容性,即使在現(xiàn)代社會依然有著重要的意義。
古代書院雖并非嚴格意義上的現(xiàn)代學校,但是其在課程設置,教學理念和學術思想上對現(xiàn)代教學管理依舊有許多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