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 范
為什么孩子們喜歡創(chuàng)造一個幻想的朋友
□ 樊范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兒童假想伙伴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假想伙伴是隱形的人物,由兒童命名并會在與他人的談話中被提及,兒童在一段時間內與之玩耍,雖然其客觀上并不存在,但兒童覺得他們是真實的。
面對有假想伙伴的兒童,家長們應該怎樣做呢?首先,避免給孩子“貼標簽”。父母首先應該了解,假想伙伴通常在童年早期出現(xiàn),在童年晚期消失,是兒童的一種暫時的、過渡性的心理現(xiàn)象。如果遇到這樣的寶寶,父母不要慌張,更不要貼上“有病”“不正?!钡臉撕?,讓孩子對假想伙伴的存在感到羞恥和恐懼。正確的做法是多與孩子就假想朋友進行交流,不要責備或者禁止,適當引導,幫助孩子順利過渡。
其次,以旁觀者的身份參與到孩子與假想伙伴的互動中。當孩子和假想伙伴游戲的時候,你可以假裝不知道,在一邊觀察游戲的進程,當想讓孩子改變一些不良習慣或者想與他交流一些平時不愿意說的問題時,不妨自然地進入孩子的世界,通過假想朋友進行交流,比如:“你的朋友不喜歡吃胡蘿卜,但是胡蘿卜對眼睛很好,還能讓你的朋友快快長高,我們要不要勸他吃一些呢?”
最后,提供足夠的關注。在孩子成長的過程里,來自父母的關注是引導孩子正確發(fā)展個性和社會性的重要條件。在發(fā)現(xiàn)孩子有假想伙伴的情況后,爸爸媽媽們需要更多地關注孩子,引導其與周圍的孩子交往、玩耍,鼓勵他大膽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不因為假想朋友的存在而責備他,始終為他提供足夠的安全感,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盡早告別那個舒適但虛幻的假想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