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麗
《紅樓夢》第二十五回里,王熙鳳打發(fā)人往各房里送了暹羅進(jìn)貢來的茶葉,黛玉喝了說味道好,鳳姐便答應(yīng)再派人送一些去,說順便還有事求黛玉。黛玉聽了,笑道:“你們聽聽,這是吃了她一點(diǎn)子茶葉,就來使喚人了?!兵P姐笑道:“到求你,你倒說這些閑話,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么還不給我們家做媳婦兒?”眾人聽了一齊都笑起來。黛玉紅了臉,一聲兒不言語,便回過頭去了。李宮裁笑向?qū)氣O道:“真真我們二嬸子的詼諧是好的?!焙髞眵煊裨邙P姐的追問下,“抬身就走”。
鳳姐的玩笑使黛玉受窘,眾人聽了齊笑,不單因?yàn)轼P姐戳中了黛玉的少女心事,還因?yàn)檫@里有個(gè)典故。至少從宋代起,男方婚娶下聘叫做“下茶”“定茶”,女方接受了茶禮,就叫“吃茶”“受茶”,表示定了這門親事,“吃了誰家的茶就是誰家的人”。清代福格在筆記《聽雨叢談》中記錄了一些茶的掌故,其中就說到古人以茶作為聘禮:“今婚禮行聘,以茶葉為幣,滿漢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近日八旗納聘,雖不用茶,而必曰‘下茶,存其名也。”之所以這樣,福格在按語中寫道:“行聘以茶,蓋種子既種,不能更移,與奠雁之義同?!痹瓉砗凸糯⒂醚阕鳛槠付Y取不另擇偶的意思一樣。
這習(xí)俗的形成跟茶的種植方式有關(guān)。古人受栽培水平限制,一般不采用移植,而用茶籽播種。陸羽《茶經(jīng)》中寫道:“凡藝而不實(shí),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唐末至五代時(shí),韓鄂在《四時(shí)纂要》中詳細(xì)記錄了栽種方法:“種茶,二月中于樹下或北陰之地開坎,圓三尺,深一尺,每坑種六七十顆籽,蓋土一寸強(qiáng),任生草,不得耘。”明人陳耀文在《天中記》也記載到:“凡種茶必下子,移植則不生?!崩社凇镀咝穷惛濉分嘘U釋得更清楚了:“種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則不復(fù)生也,故女子受聘,謂之吃茶。又聘以茶為禮者,見其從一之意也?!迸f時(shí)因而稱茶為“不遷”,“下茶”定親成為習(xí)俗,寄寓著從一而終、白頭到老和必定有子之意。既有這些掌故,所以當(dāng)著眾人和寶玉的面,黛玉難免尷尬羞澀,而一向厚道的李紈卻又夸鳳姐的“詼諧是好的”。
當(dāng)然,隨著茶種植技術(shù)的提高,今天的茶不再受限于“移植則不復(fù)生”,扦插、壓條、分株等種植方法成為主要手段,今日的“茶禮”不但沒有行聘的含義,好像聘禮中也沒有茶的位置了。不過用茶做禮物,依然寄托了清雅、吉祥等各種祝愿。去年這個(gè)時(shí)候,先生去諸城給我捎來一包朋友送的茶籽,圓溜溜的,榛子般色澤和大小。朋友說茶樹的花芽每年6月中旬形成,10~11月盛開,來年10月中旬左右種子成熟。從花芽到種子成熟,大約需要一年半的時(shí)間。沒有地方種,這些茶籽一直被我收藏著。寫到這里,還是很向往金秋時(shí)節(jié)茶園花果共存的美景,比起新春,一定是另一種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