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宇,何健瑩
(華南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
·嶺南音樂文化研究·
廣東粵語流行歌曲創(chuàng)作的肇始與興起
李新宇1,何健瑩2
(華南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廣東作為新時期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發(fā)源地,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個影響全國的第一,為中國流行音樂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文章通過史料鉤沉,從粵語流行歌曲的起源、廣東粵語流行歌曲的肇始、早期廣東粵語流行歌曲的創(chuàng)作特征與吳國材及其代表作品等四個方面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以期管窺早期廣東粵語流行歌曲發(fā)展的大致面貌。
廣東粵語流行歌曲;《星湖蕩舟》;吳國材
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廣東憑借毗鄰香港的地理優(yōu)勢率先揭開了我國當代流行音樂的帷幕。流行音樂人開始大量的翻唱、模仿港臺流行歌曲,但是模仿終究不是最終目的。眾多活躍于此時的音樂創(chuàng)作人,陸續(xù)投入到粵語流行歌曲創(chuàng)作中。目前關于早期廣東粵語流行歌曲創(chuàng)作的記錄只有寥若星辰的幾首歌名,歌曲的內容、信息皆是語焉不詳,作品曲譜更是無從考究。廣東粵語流行歌曲究竟肇始于何時?廣東粵語流行歌曲的創(chuàng)作特征是什么?廣東粵語流行歌曲又是怎樣興起與傳播的?帶著這些問題,筆者通過走訪調查,收集到部分早期粵語流行歌曲的曲譜資料并加以分析研究,以求管窺廣東粵語流行歌曲的肇始與興起,與早期粵語流行歌曲的一般創(chuàng)作特征。
關于粵語流行歌曲(Cantopop、Cantonese pop)的定義,在《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中是這樣解釋的:“粵語流行音樂,是具有流行風格的商業(yè)娛樂音樂,70年代末起源于香港,旋律受當代日本音樂影響,但仍保留中國特色?!盵1]
香港是粵語流行歌曲的發(fā)源地,其早期流行的音樂是粵劇、粵曲,如“神功戲”“大八音”等深受市民喜愛。傳統(tǒng)的粵曲不論從歌詞、咬字、演出方式等皆受制于粵劇,與后期的粵語流行歌曲二者判然不同。隨著政局與經濟的轉變,大量的海派時代曲、臺灣國語時代曲、歐美流行曲流入,香港樂壇逐漸衍生出擁有獨特內涵的、異域風格的音樂品種——粵語流行歌曲,進而徹底改變了香港人的音樂文化生活。
被香港人尊稱為“歌神”的許冠杰是粵語流行歌曲的開山鼻祖。1971年12月,許冠杰演唱的《鐵塔凌云》是第一首粵語流行歌曲[2],這不僅奠定了他在粵語歌壇的地位,同時為香港粵語流行歌曲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之后《啼笑因緣》(顧嘉輝作曲、葉紹德填詞)和《鬼馬雙星》(許冠杰曲詞)兩首電視劇同名粵語主題曲陸續(xù)出現(xiàn),正式揭開了香港流行樂壇的序幕,并為香港粵語流行歌曲發(fā)展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1977年由顧嘉輝作曲、黃霑填詞的《家變》更是里程碑式的作品。黃霑認為:“如果說《啼笑因緣》標志著香港粵語流行曲再興起,這首《家變》才真正確立了香港旋律的新風格。因為《啼笑因緣》仍然有傳統(tǒng)的粵曲影響,《家變》卻完全擺脫了粵劇粵曲的影子,旋律與歌詞、演出和編樂的現(xiàn)代感濃烈。港產粵語流行曲,由這首歌開始,正式邁上‘雅俗共賞’大道。歌詞警句,變成港人口頭語匯,常常在不知不覺間被引用,直至21世紀依然未有改變?!盵3]
粵語流行歌曲這種帶有強烈西方色彩,又富含民間韻味的歌曲已然成為了香港流行樂壇的主流。而它出現(xiàn)與發(fā)展的時間,恰好與大陸改革開放并駕齊驅,并引起了連鎖反應?!惰F血丹心》《上海灘》《萬水千山總是情》等一批批流行歌曲的誕生不僅繁榮了香港樂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廣東流行樂壇的發(fā)展。
1977年,廣州出現(xiàn)了由廣東省歌舞團小提琴演奏員畢曉世組建的全國第一支輕音樂樂隊——紫羅蘭輕音樂隊。因為各種條件的限制,樂隊初創(chuàng)時的樂器多是自制而成。如用鋼片琴替代鋼琴,將木吉他配上麥克風當作電聲吉他,還有幾面舊鼓蒙上新鼓皮組裝成的爵士鼓。同年5月1日,“紫羅蘭”在廣州中山紀念堂首次亮相,演唱了當時最流行的兩首輕音樂曲《藍色的愛》和《送你一枝玫瑰花》,獲得觀眾的認可和歡迎。正是這支名不見經傳的樂隊,催化了南湖國旅流行樂隊、東方賓館輕音樂隊等廣州流行樂隊的誕生。這些輕音樂隊是廣東早期流行音樂的新力量,對廣東流行音樂的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
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港臺流行歌曲通過文化交流、商業(yè)渠道等方式傳入內地,以許冠杰演唱歌曲為代表的香港粵語流行歌曲在廣東沿海地區(qū)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轟動。經過長期的翻唱與模仿后,這些“港臺味”的歌曲,漸漸不能滿足流行唱作人的音樂追求,創(chuàng)作廣東本土的粵語流行歌曲勢在必行。自第一首原創(chuàng)粵語流行歌曲《星湖蕩舟》誕生后,廣東粵語流行歌曲開始大量涌現(xiàn)。這些粵語流行歌曲通過音響產品、音樂茶座等媒介和傳播途徑滲透到千家萬戶之中。
改革開放后,廣東音像產業(yè)的發(fā)展進入了黃金時期。太平洋唱片公司、中國唱片總公司廣州分公司等唱片公司紛紛投入生產盒式錄音帶,將大量的民樂、戲曲、輕音樂、民歌、流行音樂錄制成專輯。1979年底,中唱廣州分公司發(fā)行了以粵語流行歌曲《星湖蕩舟》為主打歌的同名專輯?!缎呛幹邸穭?chuàng)作于1978年,由當時還是廣東音樂曲藝團音樂創(chuàng)作員的吳國材(作曲)和蔡衍棻(作詞)共同完成。歌曲的首唱采用民樂伴奏,并由廣東音樂曲藝團的歌唱演員陳浩光和王莉演唱?!缎呛幹邸肥菑V東第一首原創(chuàng)粵語流行歌曲,它的誕生無疑為此后廣東粵語流行歌曲的發(fā)展起到了模范和先鋒作用。筆者有幸采訪到《星湖蕩舟》的曲作者吳國材先生,并且得到其部分粵語流行歌曲手稿,對筆者研究當代廣東粵語流行歌曲創(chuàng)作的肇始與興起具有重要價值。
“音樂茶座”是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廣東粵語流行歌曲便是從中生發(fā)出來的。1978年在廣州東方賓館的花園餐廳里誕生了第一個以歌舞表演為主的現(xiàn)代“音樂茶座”。廣州人的夜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娛樂項目除了聽廣播、看電視之外,還可以在茶座中邊享受茶點,邊觀看現(xiàn)場演出。在此之后,流花賓館、廣東迎賓館、白云賓館、大同酒家等也先后開辦了音樂茶座。時至1985年,廣州開辦的音樂茶座共有56間,組建的茶座輕音樂樂隊10支。[2]6依靠“音樂茶座”這個平臺,廣州打造出第一批實力歌手。起初這些流行歌手絕大部分都是“翻唱歌手”,以模仿港臺歌星而被觀眾熟知,如劉欣如(“廣州鄧麗君”)、呂念祖(“廣州劉文正”)、李華勇(“廣州羅文”)、陳浩光(“廣州鄭少秋”)、湯莉(“廣州梅艷芳”)等。隨著吳國材、朱志強、何建東、司徒抗、丁家琳、劉超、喬飛、金有中等音樂家隊伍的組建和《星湖蕩舟》《蔗鄉(xiāng)情》《碧血黃花》《行花街》《紅葉秋楓》等原創(chuàng)粵語流行歌曲的誕生,“翻唱歌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廣東開始專注于本土歌曲和歌星的塑造,流行音樂的發(fā)展正式進入了新的征程。
(一)歌詞特征
1.歌詞內容
1978年改革開放,廣東開風氣之先。作為全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試驗基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爸榻?、廣東糧、嶺南衣、粵家電”,廣東人的生活迎來了許多“新事物”“新潮流”“新風氣”。廣東粵語流行歌曲的歌詞內容十分貼近生活,創(chuàng)作者把對社會生活、時代發(fā)展的思考和感受都譜寫成曲。歌詞內容包括生活寫實、勵志向上、家國情懷、自然風光等。生活寫實類的流行歌曲,如《行花街》《放煙花》《貼春聯(lián)》等;勵志向上的作品,如《讓我高飛》《回頭浪子》等;家國情懷類的歌曲,如《佳節(jié)倍思親》《碧血黃花》《望夫歸》《增城荔枝鄉(xiāng)》《蔗鄉(xiāng)情》《城樓晚望》等;描繪自然風光的作品,如《水仙花》《石灣謠》等。每一首作品都獨具魅力,深入人心。
2.歌詞音韻
粵語流行歌詞的寫作講究押韻。廣州話一共有52個韻腳,分為33組,其中有11組為通用韻腳。
表1 廣州話音韻表[4]
粵語歌詞的寫作遵循聲韻的規(guī)律,有規(guī)則地重復相同或相近的韻,以此來增強語言的節(jié)奏感。早期的粵語流行歌詞寫作中用得較為頻繁的是“一韻到底”“間隔押韻”。
(1)一韻到底。歌詞的每一句均押在相同的韻腳或是一個韻部中。例如蔡衍棻的《回頭浪子》,由于幫忙韻和干寒韻可以通用,每句歌詞都歸韻到同一韻部中。
孤舟風中浪里闖 纜斷濃霧阻遠航 (幫忙韻)
似孤雁正迷失方向 漂泊夜空嘆路渺茫 (幫忙韻)
忽見光輝燈塔耀遠方 導我高飛展翅膀 (幫忙韻)
看彼岸有晨光招手笑 歌聲陣陣熱情豪放(幫忙韻)
歷盡風霜花更艷 迎著朝陽花開放(幫忙韻)
(2)間隔押韻。如蔡衍棻的另外一首歌曲《青春永長在》,隔行押韻,韻腳回環(huán)婉轉。
齊步 向著前路 持續(xù) 切莫停步 (操勞韻)
年月似水快步走 留下清風一縷(優(yōu)游韻)
你看長河 你看大地 萬物欣欣 充滿活力 (霹靂韻)
就像青春永長在 沸騰熱血寫春秋(優(yōu)游韻)
齊步 想著前路(操勞韻)
全力 創(chuàng)造成就(優(yōu)游韻)
2.2 病例組和對照組Gesell神經心理發(fā)育測查結果的比較 將兩組Gesell測查各能區(qū)的測試結果按照“正?!?、“邊緣”和“輕度發(fā)育遲緩”進行分類比較,可見兩組五個能區(qū)經χ2檢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1。
朝著理想快步走 時代之歌高奏 (優(yōu)游韻)
壯我豪情 壯我力量 路遇崎嶇 不再回頭 (優(yōu)游韻)
但愿青春永長在 沸騰熱血寫春秋 (優(yōu)游韻)
(二)旋律特征
絕大多數(shù)的粵語歌曲創(chuàng)作都采用“先譜曲,后填詞”的模式,歌曲旋律的音調與粵語語言的聲調有密切的關系。廣州話有九個聲調: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中入、陽入。其中除了陰平、陽平是平聲外,其余的都是仄聲。與只有“陰平、陽平、上聲、四聲”四種聲調的普通話相比,廣州話要復雜得多。在傳統(tǒng)粵曲唱詞的寫作中講求“按字行腔”:依照字聲的高低來靈活安排旋律的進行,以求獲得字正腔圓的效果。如,一般來說當兩字相鄰時,不管平聲還是仄聲,前字音調比后字高,則用下行旋律;前字音調比后字底,則用上行旋律;前字和后字的音調一樣高,則用平行旋律。至于入聲,從音高關系上看,與平、仄聲的旋律發(fā)展規(guī)律基本相同,只是其旋律的發(fā)展要符合入聲“短、促、收、藏”的特點,不宜使用長音,否則便會改變字聲。[5]
很多早期粵語流行歌曲的詞曲作家皆有創(chuàng)作粵曲的經歷,在粵語流行歌曲中能找到傳統(tǒng)粵曲寫作的一些規(guī)律。例如《碧血黃花》第11-12小節(jié)“民”比“主”的音調要低,曲作家采用上行的級進旋律,使其唱起來自然、和諧,符合語言習慣。
譜例1 《碧血黃花》第11-12小節(jié)
又如《佳節(jié)倍思親》中,“合”(陰入)、“節(jié)”(中入)均屬于仄聲,其音符時值分別是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符合仄聲“短、促、收、藏”的特點。
譜例2 《佳節(jié)倍思親》第7-8小節(jié)
(三)曲式結構
流行歌曲的結構相對其它歌曲體裁而言較為簡單、短小,通常是兩個樂段構成的二段體或三個樂段構成的三段體。經過統(tǒng)計和分析,早期廣東粵語流行歌曲一般為二段體結構(A+B)。A是呈示段,描繪歌曲的主題思想;B是對比段,對主題思想進一步升華,往往是歌曲的高潮部分。
如《青春永長在》(蔡衍棻詞、吳國材曲)是二段體結構。A段有兩段歌詞,由20個小節(jié)組成,描述了新時代將要來臨,呼喚人們“切莫停步”“全力創(chuàng)造成就”。
譜例3 《青春永長在》第1-20小節(jié)
B段由12個小節(jié)組成,歌曲感情進一步升華,表達了對新時代的期盼。
譜例4 《青春永長在》第21-32小節(jié)
早期的粵語流行歌曲以短小精簡的結構、朗朗上口的旋律、豐富多樣的題材內容,抒發(fā)著音樂人對生活、對時代的所思所想。而活躍在這一時期的作曲家中,當屬吳國材最具代表性。他創(chuàng)作的《星湖蕩舟》《碧血黃花》《佳節(jié)倍思親》等一批粵語流行歌曲,不論在歌詞內容、旋律構成還是曲式結構上皆對其后的廣東粵語流行歌曲的創(chuàng)作產生重要影響。如朱志強的《蔗鄉(xiāng)情》、何建東的《浮云》《霧雨電》,通過對比(如下表)可以看出均是以《星湖蕩舟》為模板創(chuàng)作的,因此筆者認為對吳國材及其歌曲作出更進一步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表1 吳國材等創(chuàng)作的三首粵語流行歌曲基本信息一覽表
吳國材是廣東粵語流行歌曲創(chuàng)作第一人,他自幼熱愛音樂,在廣東音樂和曲藝的熏陶下成長。1959年,他考入廣州音樂??茖W校(星海音樂學院前身)民樂系,學習揚琴演奏,畢業(yè)后就職于廣東音樂曲藝團,從事廣東音樂器樂曲創(chuàng)作和樂隊指揮工作,為后續(xù)歌曲創(chuàng)作打下夯實的基礎。改革開放后,他又進入廣州東方賓館開設的第一家音樂茶座兼職,作為樂隊鼓手,開始慢慢接觸港臺流行歌曲。
港臺流行歌曲的大量涌入,對廣東樂壇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一時間模仿港臺流行歌曲成為了時尚、熱門的創(chuàng)作行為。吳國材也開始嘗試流行歌曲創(chuàng)作,1978年誕生了他的第一首、也是廣東的第一首原創(chuàng)粵語流行歌曲《星湖蕩舟》。這首歌曲通過電視臺、廣播電臺傳播,很快在珠江三角洲地區(qū)流行開來。繼第一首作品的成功問世后,他又陸續(xù)創(chuàng)作了《回頭浪子》《青春永長在》《碧血黃花》《佳節(jié)倍思親》《城樓晚望》《增城荔枝香》《石灣謠》等作品,其中《佳節(jié)倍思親》《碧血黃花》在1985年“紅棉杯 85 羊城新歌新風新人大獎賽年”中被評為“十大新歌”。
這批粵語流行歌曲至今已有20多年歷史,筆者僅在1981年第一期的《嶺南音樂》雜志上找到了《星湖蕩舟》的樂譜,其余樂譜《回頭浪子》《碧血黃花》《奉獻》是由吳國材先生根據(jù)當時創(chuàng)作的音樂記憶重新默寫出來的,還有兩首歌曲《佳節(jié)倍思親》《青春永長在》是筆者根據(jù)現(xiàn)有的音響資料,通過反復聆聽記錄下來的。
本文以吳國材第一首粵語原創(chuàng)歌曲《星湖蕩舟》和兩首獲獎作品《佳節(jié)倍思親》《碧血黃花》為例,從歌詞內容、歌曲結構、旋律發(fā)展手法等方面,總結其獨具匠心的創(chuàng)作特征。
(一)《星湖蕩舟》
《星湖蕩舟》是吳國材去肇慶演出時,觀“七星巖”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的。秉承著“先譜曲,后填詞”的創(chuàng)作原則,吳國材寫好歌曲旋律后,由蔡衍棻為其創(chuàng)作填詞?!捌咝菐r”位于肇慶市,以七座排列如北斗星的巖峰和湖泊景觀為主要特色,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景在城中不見城,美如人間仙境,被譽為“嶺南第一奇觀”。
譜例5 《星湖蕩舟》,吳國材作曲,欒衍芬作詞
歌詞語言優(yōu)美,運用對偶、比喻、排比等修辭方式,描繪出“七星巖”的如畫景色。比如第一段將七星巖的湖水比喻成“萬尺錦緞”,第二段將綠柳擬人話“輕拂水面”。還有第一段的“星湖暖,星湖美,似畫中飛仙高歌頌錦繡田園”和第二段的“星湖舞,星湖唱,迎萬國貴賓捧出鮮美特產滿熱誠”形成排比,生動形象地將星湖美景展現(xiàn)在聽眾眼前。最后B段“絲絲柳,朗朗月,動我詩興樂留連”與“碧波里,影歷亂,但見七星在幻變”構成對偶句,平仄對稱,并與旋律音調完美的融合。
A樂段旋律以級進為主,間插四度、六度跳進,增加旋律的起伏性,極具感染力。旋律材料來自核心動機,發(fā)展手法包括改變節(jié)奏型、倒影、移位重復等。如a樂句的第二小節(jié)、a1樂句的句尾皆是由核心動機發(fā)展而成,a2樂句是對前面材料的總結與擴充。還有a樂句的最后一音與a1樂句的起始相同,這與我國傳統(tǒng)音樂的“魚咬尾”結構形式相似,通過句子與句子之間的前后頂接,加強音律的節(jié)奏感。
B樂段是全曲的主題段,b和b1樂句為主題句,歌曲的引子、過渡句材料都是源自主題句。B1樂段與B樂段是復樂段,兩個樂段的第一樂句材料相同,形成同頭異尾結構。B段的b1樂句和B1段的b2樂句是為“換頭合尾”,b2樂句的“頭”是將b1樂句的“頭”向上移高小三度重復。
(二)《佳節(jié)倍思親》
古語有云:“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由吳國材作曲、蔡衍芬作詞的這首《佳節(jié)倍思親》描寫的就是長年漂泊在外的游子,每逢佳節(jié)來臨之際思鄉(xiāng)心切,卻無法與家人團聚,而在故鄉(xiāng)留守的親人也時刻盼望游子歸來。
譜例6 《佳節(jié)倍思親》,吳國材作曲,欒衍芬作詞
歌詞樸實且動人心弦,想念之情溢于言表。佳節(jié)來臨戶外、戶內一片祥和,只有獨自在家的人思念遠行人,作者將月亮比喻成“天燈”,“要照引別離人?!钡谝欢蔚摹半m則你居遠處,離人心貼越近,在這新春佳節(jié)倍思親”與第二段詞的“家鄉(xiāng)水啊最美,娘懷溫暖陣陣,在這新春佳節(jié)倍思親”構成排比句,一次次強調“佳節(jié)倍思親”,不但有利于歌者的情感表達,也利于增強聽眾的記憶,并能感同身受。
歌曲為d羽七聲清樂調式,曲式結構是二部曲式,由A、B兩個樂段構成。A段包括四個樂句,a樂句與a1樂句旋律形態(tài)是“級進與同音反復”的混合進行。a樂句句首為同音反復,并且與a1樂句構成“合頭換尾”,a1樂句的句尾是a樂句的展開與擴充。b樂句以四度、六度跳進開始,旋律與前兩句形成鮮明對比,將歌曲引向高潮。b1樂句是將b樂句與a1樂句材料相融合發(fā)展而來的。
B樂段的旋律材料來自A樂段,c樂句的前三拍與A段的b樂句形成“合頭”,句尾與A段第四樂句b1形成“合尾”。
(三)《碧血黃花》
1911年4月27日,中國同盟會在廣東省廣州市發(fā)動第十次武裝起義,黃興率領由120余人組成敢死隊攻打兩廣總督署。這場為推翻清朝帝制為目的起義雖以失敗告終,但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革命高潮的到來。戰(zhàn)役中犧牲的烈士被埋葬在黃花崗,后命名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侗萄S花》即是作者為紀念與贊頌起義中犧牲的英靈而創(chuàng)作的。
譜例7 《碧血黃花》,吳國材作曲,欒衍芬作詞
在歌詞方面,蔡衍棻采用了粵曲傳統(tǒng)的“一韻到底”形式,每句歌詞均歸韻,讀來朗朗上口。此外詞作者還運用了對偶、反復、頂真等修辭手法。如A段中第一段歌詞“黃花燦爛時,黃花燦爛時,我來舉杯,唱黃花頌辭”與第二段歌詞“黃花萬代垂,黃花萬代垂,壯懷烈膽,仰雄風灑淚”,兩段歌詞的語法結構相似,音節(jié)數(shù)相同,形成對偶句。如“萬千壯士軀,萬千壯士軀”和“醉萬杯,醉萬杯啊”皆運用反復修辭手法,加強了語氣與感情的表達。如B段中“黃花開遍地,明天更壯麗”,中的“壯麗”正是下一句的開頭,構成頂真。
A1樂段是A段的變化重復,兩樂段第一樂句相同,第二句不同,構成同頭異尾。b樂句材料來自a1樂句,如b樂句第一小節(jié)是a1樂句的加花變奏,第二小節(jié)兩句完全重復。尾聲與過渡句形成“合頭換尾”。
綜上所述,吳國材的粵語流行歌曲創(chuàng)作,歌詞內容源于生活、貼近生活、歌頌生活,詞曲完美融合。歌曲結構短小精悍,主題明確,旋律線以級進為主,較少使用跳進,重復、模仿、模進是主要發(fā)展手法。以上三首原創(chuàng)粵語流行歌曲,皆是當時歌曲創(chuàng)作的成功典范,不但為后世創(chuàng)作提供優(yōu)秀范例,還為廣東原創(chuàng)流行音樂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廣東人具有開放兼容、敢為人先的文化性格,在20世紀70年代末率先踏上改革開放的列車,是最早接觸流行歌曲的城市。通過廣東音樂人的不懈努力,創(chuàng)作出一批原創(chuàng)粵語流行歌曲,改變了以往港臺流行歌曲以絕對優(yōu)勢占據(jù)廣東流行樂壇的局面。1979年廣東開始興辦本土影音公司,引進香港先進設備,出版發(fā)行了大量粵語流行歌曲的卡帶、唱片。20世紀80年代,廣東已經擁有一套比較完善的生產、宣傳、銷售體系,流行音樂進入產業(yè)化時代。若不是受地域方言的局限,廣東粵語流行歌曲的影響力將會躍出珠江三角洲,輻射全國各地。1985年由廣州市文化記者聯(lián)誼會等單位發(fā)起舉辦了“紅棉杯 85 羊城新歌新風新人大獎賽”,評選出了“十大新歌”和“十大歌星”。這是全國第一個流行音樂大賽,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促使了此后廣東流行音樂大賽與歌曲榜的誕生。廣東流行音樂為中國樂壇及流行音樂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運作經驗、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方式和開拓性的實踐模式,提供了眾多的經典原創(chuàng)流行音樂作品及享譽全國的歌星與音樂人團隊,為中國流行音樂做出了巨大貢獻??偠灾?,探求粵語歌曲創(chuàng)作的肇始與興起,不僅對深入了解早期廣東流行樂壇歌曲創(chuàng)作有重要意義,而且對當代中國流行歌曲創(chuàng)作同樣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Lee,Joanna C.“Cantopop”,TheNewGroveDictionaryofMusicandMusician[M].Vol.5,Stanley Sadie(ed.),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65.
[2]伍福生.廣東流行音樂史[M].廣州:新世紀出版社,2008:6.
[3]轉引自劉靖之.香港音樂史論:粵語流行曲、嚴肅音樂、粵劇[M].香港:商務印書館,2013:29.
[4]楊子靜,潘邦榛.廣州話分韻詞林[M].新增訂本.廣州:羊城晚報出版社,2013:6.
[5]王霞.粵曲探索[M].廣州:廣州出版社,2006:31-32.
【責任編輯:胡 娉】
2016-07-14
華南師范大學2015年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資助項目“廣東粵語流行歌曲創(chuàng)作的肇始與興起”(2015wkxm22)。
1.李新宇(1990-),女,黑龍江牡丹江人,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專業(yè)方向為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2.何健瑩(1992-),女,廣東佛山人,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專業(yè)方向為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
10.3969/j.issn.1008-7389.2016.04.008
J609.2
A
1008-7389(2016)04-00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