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榮,黃 萍
進城農民工定居和轉戶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廣西南寧市的調查
王莉榮,黃 萍
(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廣西南寧 530023;南寧市公安局,廣西 南寧)
本文以南寧市420名農村外出農民工的調查數據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大多數農民工的城市(鎮(zhèn))定居意愿較強,但轉戶意愿不強且偏好大城市;孩子的教育與求學是少數農民工愿意轉戶的主要原因,而想保留農村土地則是大多數農民工不愿轉戶的主要原因;農民工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yè)技能水平、是否參加社會保險、是否舉家外出等個人特征以及戶籍、社會保障和土地等制度因素對進城農民工定居和轉戶意愿構成顯著影響。調查分析認為,現(xiàn)階段,有序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的優(yōu)選之路是繼續(xù)推行居住證制度,而非“戶籍化城鎮(zhèn)化”;要在不強迫改變農民土地權屬的前提下將農民工轉變?yōu)槌鞘行率忻瘢簧顚映擎?zhèn)化的政策配置重點,應是基本公共服務與社會福利配置的均等化。
農民工;定居;轉戶意愿;影響因素
新型城鎮(zhèn)化的本質是人的城鎮(zhèn)化。城鎮(zhèn)化的實質是城鄉(xiāng)差別消失、城鄉(xiāng)文明共享的質變過程?!稄V西壯族自治區(qū)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草案》提出,有序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實現(xiàn)城鎮(zhèn)新增人口700萬、農民工和其他暫住人口在城鎮(zhèn)落戶600萬,全區(qū)常住人口城鎮(zhèn)化率達到54%,戶籍人口城鎮(zhèn)化率達到40%。顯然,城鎮(zhèn)化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諸多配套政策措施的出臺和實施,更需要政策調整對象相關利益主體農民工的支持。為此,課題組圍繞進城農民工定居和轉戶意愿如何?影響因素是什么?政府應以什么樣的政策配置來增強城市(鎮(zhèn))對農民工的社會融合能力等問題設計了外出農民工定居和轉戶意愿的調查問卷,并結合多年的實踐經驗,對調查結果進行了概括和歸納,以便對相關政策措施的出臺和實施提供基礎數據支持和理論參考。
本文中農民工定居與轉戶是兩個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概念。農民工定居城市(鎮(zhèn))是指進城的農民工長期在城市 (鎮(zhèn))安家或舉家搬遷至同一城市(鎮(zhèn))居住的情形。而農民工轉戶城市(鎮(zhèn))則是指農民工將農村戶籍轉變?yōu)榫幼〉爻鞘?鎮(zhèn))戶籍的情形。勞動力流動遷移的成本收益理論表明,只要存在區(qū)域經濟收入差距,農民工進城及其在城市之間的流動就不可逆轉。作為經濟理性人,農村勞動力是否外出就業(yè)以及流向哪個城市(鎮(zhèn))就業(yè),主要是受農民工個人勞動報酬的城鄉(xiāng)預期凈收益差別的影響,而進城農民工是否想定居在城市(鎮(zhèn))以及定居在哪個城市(鎮(zhèn)),還要受到以下相關因素的影響:一是流入地城市(鎮(zhèn))結婚成家或居家搬遷的費用、居住成本、生活成本以及子女教育、就業(yè)幫助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可得性等因素的影響;二是流出地農村經濟發(fā)展狀況以
及農村承包地和宅基地的處置制度因素的影響;三是農民工個人因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等人口學特征因素的影響;四是戶籍制度因素的影響;上述幾方面的問題均內涵著戶籍制度及附著其上福利制度的現(xiàn)狀與未來變動趨勢的影響。本文使用的因變量是:就業(yè)、子女教育、生活成本、政策福利、公共服務、生活方式轉變、從眾心理及對現(xiàn)有生活滿意和“承包地”和“宅基地”現(xiàn)有政策的顧慮等因子。本問卷調查的對象共抽取了南寧市七區(qū)五縣80后和90后外出打工共計550位農民工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420份,有效率76.3%。問卷調查活動由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社會工作專業(yè)學生進行發(fā)放和回收。問卷由個人屬性、城鎮(zhèn)化意愿及影響因素和城鎮(zhèn)化訴求三部分組成,而以城鎮(zhèn)化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為研究主題。
表1.個人基本情況統(tǒng)計
1.城市(鎮(zhèn))定居意愿較強,但轉戶意愿較弱且偏好大城市。調查發(fā)現(xiàn),65.3%的人“愿意”在城市(鎮(zhèn))定居,僅有15.1%選擇“想回農村”定居;但是,對于“政策允許,將自己的戶口轉變?yōu)榉寝r戶口”的問題,回答“愿意”的僅占45.3%;“如果政策規(guī)定落戶城市(鎮(zhèn))必須上交承包地,是否愿意轉戶”的問題,回答“愿意”的比例更低,為38.2%。即使是在現(xiàn)外出地已經購買商品房的農民工,對
于“政策允許,是否愿意轉戶”以及“如果政策規(guī)定落戶城市(鎮(zhèn))必須上交承包地,是否愿意轉戶”兩個問題,回答“愿意”的比例也分別只有50.8%和45.9%。愿意轉變戶口的農民工中,只有差不多20%的人愿意在戶籍所在地中小城鎮(zhèn)落戶,10%左右的人愿意在“其他中小城鎮(zhèn)”落戶,約70%左右的農民工更愿意在大城市落戶。上述數據表明,新型城鎮(zhèn)化戰(zhàn)略實施后,南寧、桂林、柳州等大城市更好的就業(yè)環(huán)境和社會福利有更大的吸引力,大部分農村居民還是較為向往城市生活的,但戶籍制度的限制和城鄉(xiāng)戶籍的轉換顯然構成了“轉成城市戶口”最大的障礙。這也正是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中面臨的“常住城鎮(zhèn)化”與“戶籍城鎮(zhèn)化”之間的矛盾體現(xiàn)。
對有意愿在就業(yè)地定居者就“如果現(xiàn)在允許,是否愿意轉戶”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南寧、柳州、桂林等大城市流動者,有73.7%的人愿意轉戶;而在其他地市城市流動者中,只有43.3%愿意轉戶。其中原因:一是經過多年的戶籍制度改革,城市(鎮(zhèn))戶籍附著的福利已經明顯減少,落戶門檻已經很低,戶籍獲得的資格條件已經很寬松;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基本實現(xiàn)同城待遇,戶籍對農民工的吸引力已經大大降低,而小城市(鎮(zhèn))戶籍的附加福利已經被基本完全剝離,對就近外出就業(yè)農民工的吸引力更是幾近消失。二是目前附著在不同規(guī)模和行政級別城市戶籍之上的附加福利如教育、醫(yī)療仍然還有很大不同,對農民工吸引力自然有很大不同。三是國家惠農政策的頻頻出臺和農村經濟的發(fā)展,使得農村戶籍附著的土地利益在增加,農村戶籍的吸引力在上升。因此,國家有關農民工落戶問題政策的制定與農民工的需求之間、農民工落戶地的選擇與城市出臺的落戶政策之間存在重大的反差。
表2.情況變化對被調查者的影響程度
表3.變量說明
表4.定居城市(鎮(zhèn))的意愿
2.女性農民工城市 (鎮(zhèn))定居和轉戶意愿更強
與男性相比,女性農民工定居和轉戶意愿更強。在新生代農民工中,女性想定居城市(鎮(zhèn))和轉戶的比例分別為74.2%和54.3%,而男性想定居城市 (鎮(zhèn))和轉戶的比例分別為64.8%和40.7%,明顯低于女性。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一是城市第三產業(yè)尤其是服務業(yè)對女性的勞動力需求已逐漸超過男性。女性在城市更容易就業(yè),而青年女性農民工有較多機會與就業(yè)城市的本地人結婚成家,即使本人不能落戶,但是其后代可以落戶城市。在一些經濟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qū)男青年“找對象”難乃至“光棍村”現(xiàn)象,應該與許多青年女性婚嫁到城市和其他發(fā)達的農村地區(qū)密切相關。另外農村土地承包權益多年不調整,農村男娶女嫁的婚俗習慣使女性對農村土地權益的擔憂相對于男性要弱一些,從而也就強化了青年女性定居和落戶城市的意愿。
3.受教育程度較高、有職業(yè)技能者城市(鎮(zhèn))定居和轉戶意愿更強
調查數據顯示,受教育程度越高者,選擇愿意定居城市(鎮(zhèn))者愿意轉戶比例越高,愿意回農村定居和不愿意轉戶者比例越低。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力資本投資是效益最佳的投資,農民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其獲得較高報酬就業(yè)機會的能力以及學習新技術和適應新環(huán)境的能力,因而也影響著其在城市(鎮(zhèn))的就業(yè)競爭力和城市(鎮(zhèn))生活的適應能力。與受教育程度對農民工城市(鎮(zhèn))定居和轉戶意愿的影響相同,接受過職業(yè)培訓、有職業(yè)技能的農民工相對于沒有接受過職業(yè)培訓、缺乏職業(yè)技能的農民工,在城市(鎮(zhèn))的就業(yè)競爭力和適應能力更強,城市(鎮(zhèn))定居和轉戶的意愿也會更強些。該推論在本調查中得到證實,選擇愿意定居和轉戶城市(鎮(zhèn))者比例,接受過職業(yè)培訓、有特殊職業(yè)技能者均明顯高于未接受培訓、無特殊職業(yè)技能者;選擇回農村定居者比例和不愿轉戶的比例分布,正相反。
4.配偶和子女同城者定居和轉戶意愿更強
對已婚者的調查結果顯示,選擇愿意定居城市 (鎮(zhèn))和轉戶的比例,“配偶同城”、“子女同城”生活者分別為87.2%和62.3%,比“非配偶同域”、“非子女同域”者分別高出8.2和19.1個百分點,更比“配偶在老家者”者分別高出42.8和29個百分點。分析其中原因,相對于農民工個人外出,舉家外出降低了農民工外出對家人牽掛的心理成本、回家探望家人的交通成本以及減少了回家探望期間勞動報酬的損失,進而對農民工定居城市(鎮(zhèn))和轉戶有積極影響。舉家外出對農民工定居有促進作用
5.參加城市職工社會保險者定居和轉戶意愿更強
本調查數據顯示,愿意定居城市(鎮(zhèn))和轉戶的比例,參加城市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者比未參加者分別高出24.6和14.9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參加城市(鎮(zhèn))企業(yè)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者的城市(鎮(zhèn))定居和轉戶意愿更強些。
1.結論
就整體農民工來說,一是其落戶城市(鎮(zhèn))的意愿因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并不迫切。絕大多數農民工定居城市 (鎮(zhèn))的意愿較強,而轉戶意愿不強,二是教育在城鎮(zhèn)化意愿表達中最受關注,工作和戶籍制度的影響力較弱。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想保留農村土地,另一方面是對城市“高房價與污染與食品安全”的擔心,另外,部分農民工感覺“城市戶口沒有多大用處了”,上述幾點既體現(xiàn)著國家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農村經濟發(fā)展的成績,又提示了推進農民工市民化進程需要對戶籍、公共服務、社會保障、農村土地制度等如何進一步改革的方向。實證分析證實:年齡越輕、文化程度和職業(yè)技能水平越高、參加社會保險者,收入較高者定居城市(鎮(zhèn))的意愿更強;女性尤其是未婚女
性比男性的城市(鎮(zhèn))定居意愿更強;對于已婚者而言,配偶同城或舉家外出者相對于“配偶在老家”者定居城市(鎮(zhèn))意愿更強。同時大城市提供的優(yōu)質生活以及高福利待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遷居時的顧慮,從而對農村居民的城鎮(zhèn)化意愿選擇產生積極影響。
2.政策建議
近年來,各級政府屢次提及“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yè)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zhèn)就業(yè)落戶作為推進城鎮(zhèn)化的重要任務”,但從本次調查所反映的情況來看,農民工市民化尤其“戶籍非農化”工作,情況更為復雜。建議應從如下幾方面予以完善:
(1)全面推行居住證制度,城市(鎮(zhèn))公共服務的提供僅與公民所盡義務掛鉤而與戶籍脫鉤。農民工不能融入城市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的制度性歧視。從公平、正義理念出發(fā),要提高城市對農民工的社會保護水平,政策取向應該是在提高社會保險統(tǒng)籌層次和完善各項社會保險異地轉移接續(xù)辦法的同時,全面推進居住證制度而弱化以戶籍為基準配置城鄉(xiāng)各項公共福利資源的方式,還原戶籍僅有的人口信息登記功能。此外嚴格執(zhí)行同工同酬原則,雇用農民工的企業(yè)和農民工個人應該依法繳納各項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允許自營業(yè)農民工自愿參加所在城市 (鎮(zhèn))企業(yè)職工各項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總之,農民工在城市
(鎮(zhèn))能夠享受的公共服務內容應該直接與其所盡義務和居住年限掛鉤。
(2)要允許農民工在保留農村承包地情況下進城落戶和轉戶。需要盡快出臺政策,明確固化農村土地權益并賦予農民土地權益的處置權。以降低農民工進城生活與就業(yè)的成本,解除農民工對進城后就業(yè)和生活穩(wěn)定性的擔憂。如果進城定居農民工完全納入城市(鎮(zhèn))社會保障制度,其擔憂自然也會消除,其對轉戶的訴求意愿,才會被激發(fā)出來。
(3)增加財政投入,加強農民工職業(yè)技能培訓。農民工已經是產業(yè)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A教育投入的城鄉(xiāng)差別致使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總體上低于城市(鎮(zhèn))勞動力,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是既定事實,難以改變,但其職業(yè)技能水平可以通過職業(yè)培訓得到提升。因此,加大職業(yè)技能培訓既為我區(qū)產業(yè)結構轉型升級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撐,也為農民工定居城市(鎮(zhèn))提供能力支撐。
(4)大力發(fā)展各類城市尤其中小城市(鎮(zhèn)),擴大中小城市(鎮(zhèn))的就業(yè)機會、提高中小城市(鎮(zhèn))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從而吸引更多農民工在離家較近的中小城市(鎮(zhèn))定居下來。因此,當前的政策配置,應注重縮小大城市與城鎮(zhèn)、城市與農村之間的教育差距。
本文從基層農村居民的角度出發(fā),重點關注了農村居民在戶口遷移時考慮的因素。研究揭示了基層農村居民最實際城鎮(zhèn)化的訴求,為南寧乃至同類都市圈的城鎮(zhèn)化建設提供了一定的參考,有利于制定更具有針對性的政策。
[1]張翼:農民工“進城落戶”意愿與中國近期城鎮(zhèn)化道路的選擇[J].中國人口科學.2011.4
[2]時金芝;蘇志霞;楊忠敏:現(xiàn)代經濟信息[J].2016.2.
[責任編輯:炫 蓉]
D631.42
A
1008-8628(2016)06-0112-05
2016-09-03
廣西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度立項課題,項目編號2015C502。
王莉榮(1963-),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副教授,廣西政法干部管理學院社科部書記。研究方向為經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黃萍(1983-),女,南寧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