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 張博
謝禮立:在攻克“科學堡壘”的道路上矢志創(chuàng)新
張悅張博
2016年1月8日,人民大會堂,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謝禮立從黨和國家領導人手中接過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證書,這是對謝禮立院士及其科研團隊勤耕不輟20載的最高褒獎,也是工程力學研究所的無上光榮。人們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這位78歲高齡的科學家身上。
1960年,從天津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yè)的謝禮立,雖然有機會留在家鄉(xiāng)上海,但他還是主動要求支援邊疆,背著行囊來到了中國最北端的省會城市哈爾濱,來到了中國地震工程領域的最高殿堂——中國科學院土木建筑研究所(現(xiàn)為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一干就是56年。
謝禮立的研究領域是地震工程與安全工程,他幾十年如一日,奮戰(zhàn)在科研第一線。他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十余項,哈爾濱市長特別獎,黑龍江省最高科學技術獎;編著規(guī)范8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省科技攻關重點等科研項目十多項;發(fā)表論文400余篇以及著作多部。他在國際上第一個提出“最不利設計地震動”“統(tǒng)一抗震設計譜”“廣義概念設計”“城市防震減災能力和評估”“土木工程災害”等理論和技術方法。主編的我國第一部基于性態(tài)的抗震設計國家推薦標準:《建筑工程抗震性態(tài)設計通則(試用)》已于2004年正式批準頒布執(zhí)行,被業(yè)內(nèi)廣泛采用。
他還特別關心龍江建設和發(fā)展,參與解決了哈爾濱松浦大橋、陽明灘大橋結構靜載試驗、哈爾濱地鐵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哈爾濱市中小學校舍抗震安全鑒定等關系民生的重大問題,為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編制了符合本地情況的建筑結構性態(tài)抗震設計標準,為地方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謝禮立是中國強震觀測與分析領域的奠基人之一,建立了中國強震觀測臺網(wǎng)并發(fā)展了適應中國儀器特點的觀測和分析技術,是國際上最早發(fā)現(xiàn)并定量證實“在不大的均勻場地上,地震動仍存在明顯差異”和“由于結構物的存在使地震動中包含與結構物自振周期對應的頻率分量得到加強”的地震工程中重要結論的少數(shù)學者之一。他也是中國防災工程和安全工程研究的開拓者,提出的ABC和4P與4R防災減災理論被國際廣泛接受。
2015年,謝禮立及其科研團隊歷經(jīng)20年潛心研究完成的“建筑結構基于性態(tài)的抗震設計理論、方法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該項目首創(chuàng)了最不利設計地震動及基于雙規(guī)準譜的統(tǒng)一設計譜理論等理論和方法,建立了全概率、多目標的抗震性態(tài)設防理論,實現(xiàn)了抗震設防從定性到定量的跨越;創(chuàng)建了我國建筑結構基于性態(tài)的抗震設計方法及技術體系,主編的我國首部基于性態(tài)的抗震設計標準《建筑結構抗震性態(tài)設計通則》(CE?CS160:2004),支撐并推動了《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等11部國家及行業(yè)規(guī)范的編制,引領了我國基于性態(tài)抗震設計的研究和設計標準的編制,被業(yè)內(nèi)譽為“樣板規(guī)范”或“規(guī)范的規(guī)范”,提升了我國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整體水平。該項目研究成果已被廣泛應用于各類重大、復雜工程的抗震設計中,為提高我國工程結構的防震減災能力提供了理論及技術支撐,推動了我國抗震技術的發(fā)展,凸顯了公益性研究的崇高目標。
謝禮立早期指導學生進行研究
1988年6月7日,中國,哈爾濱。時任國家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副所長的謝禮立研究員突然接到了一份來自聯(lián)合國總部由秘書長佩雷斯 .德奎利亞爾親筆簽發(fā)的邀請函,函中寫道:
“聯(lián)合國大會已經(jīng)決定,指定從1990年開始的10年為‘國際減輕自然災害10年’。為此,我決定建立一個國際特設專家組來謀劃和推進這項重要的事業(yè),它應該由有關學科的世界頂級科學家和從事防災減災工作的高級政府專家組成。這項事業(yè)能否成功,極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專家組成員的質(zhì)量。因此如蒙您能應允參加專家組,我將不勝感謝……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即把在科學與技術上對自然災害成因與危害的認識轉(zhuǎn)變?yōu)闇p輕人民生命財產(chǎn)損失的實際行動,這是十分緊迫而又重要的……”
這樣一封突如其來意義非凡的邀請函,不僅在國內(nèi)媒體上引起不小的轟動,國務院也特別重視這封邀請函。因為此前還沒有中國人獲此殊榮。幾無懸念,中國政府迅速地同意了佩雷斯 .德奎利亞爾的選擇。于是,這個來自25個國家的25名國際頂級知名科學家和專家組成的國際權威組織——“聯(lián)合國科學技術委員會”和聯(lián)合國特設專家組中,便有了一位中國人。
其實,謝禮立被遴選承擔此項重任絕非偶然。早在1986年,謝禮立在陪同導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地震工程學奠基人劉恢先應邀參加在美國舉行的由國際防災領域頂級專家組成的“特別學術會議”時,這個以助手和“陪同”身份出席會議的“聽會者”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會議主席、美國科學院院長佛蘭克·普拉斯突然點名邀請發(fā)言。當他一聽到有人在說Dr.Xie Lili時,一時就懵了,但又不得不禮貌性地站起來,結結巴巴地說了起來,后來竟越來越順暢地用英文發(fā)言15分鐘,對會議討論的熱點問題,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不時獲得這位主席和與會者頻頻點頭。就因這段突如其來的邀請發(fā)言,將謝禮立推進了聯(lián)合國最高咨詢機構——聯(lián)合國國際減災10年特設專家組和聯(lián)合國科學技術委員會,并因此出現(xiàn)了收到聯(lián)合國秘書長那封意義非凡邀請函的一幕。
在隨后的幾年時間里,他分別與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的科學家一起,作為發(fā)起人和負責人之一,先后成立兩個重要課題組,團結和帶動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80余名專家經(jīng)過多年的合作研究均取得重要進展。
1988年3月,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的國際減災10年準備會議上,謝禮立作了主旨發(fā)言。他在講話結束時概括說:“國際減災10年的主要精神是:防災意識是靈魂,減災措施是核心,開展發(fā)展合作是途徑?!卑l(fā)言博得了陣陣掌聲,他的觀點也被聯(lián)合國減災10年組織所采納,成為國際減災10年的主導思想。
2008年,在第14屆世界地震工程大會上,謝禮立當選為“國際地震工程協(xié)會”的終身名譽理事,這是國際地震工程領域的最高學術榮譽和終身榮譽,他也成為迄今為止被該國際學術組織選為名譽理事的唯一中國學者。
1966年3月邢臺地震時,年僅28歲的謝禮立被推薦隨老所長劉恢先到中南海向周恩來總理和李四光部長等領導人匯報對邢臺地震的初步研究結果,并成為工程領域的中心發(fā)言人。那時有人問他:到中南海,見到這么多國家領導人,你膽不膽怯?他輕松地搖搖頭說,我什么也沒想,腦子里琢磨的只是怎么能把我們的發(fā)現(xiàn)讓國家領導人聽明白。從此人們就在背地里稱他為“敢闖年輕人”。其實他不僅“敢闖”、還敢問、敢說、敢想、敢做。
科學家的使命在于探索和發(fā)現(xiàn)新知識、新規(guī)律。從步入科學殿堂的那一天起,“創(chuàng)新”二字便牢牢地定格為謝禮立的職業(yè)信條。他一直要求自己,也教導學生:要想別人沒有想過的事,說別人沒有說過的話,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有了這一信條,才使他提出了前文所述的許多個“第一”。
在他出版的院士系列科普讀物《顫抖的地球——地震科學》前言中開宗明義的指出:“地震,作為地球運動變化過程中的伴生現(xiàn)象,也幾乎在地球形成的同時就具備了發(fā)生的條件……是人類自己缺乏對地震破壞力的正確防御方法,這才導致了地震災害的發(fā)生?!痹趲资畧龅目破罩v座中,他一貫堅定地告訴聽眾:“地震,本不該是災害!”他在科普報告中多次呼吁要增強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他認為地震之所以會釀成災害主要是因為我們居住的建筑物抗震能力不足。這就像在寒冷地區(qū)的建筑物如果不能保溫,不能取暖,一旦遇到寒冷的天氣,我們一定會被凍死,這能怪寒冷造成災害嗎。同樣的道理,生活在地震區(qū),如果建筑物不能抗震,也就一定會被震死。反過來只要我們的建筑物和基礎設施具有足夠的抗震能力,再強烈的地震也不會釀成災害。
1999年的一個重要會議上,謝禮立在國際上第一個提出了“土木工程災害及其防御”的學術思想,被認為是當今推動災害防御科學和土木工程學科發(fā)展的最重要和最積極的動力。他指出“其實有許多自然災害并不是自然造成的,而恰恰是我們的土木工程缺乏必要的抗災能力才導致的”“減輕這類包括地震災害在內(nèi)的自然災害的關鍵是增強土木工程的抗災、減災和避災的能力”。這個思想后來被我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接納,并以此思想為基礎設置了一個投入2億元人民幣的重大研究計劃。在《減輕自然災害是人類的共同要求》一篇長文中提出:“如果我們能將災后用于搶救、救濟和恢復重建的資金的1/10用于災前的各種預防性投資,促進防災科學研究,培訓防災干部,那么,其效益將會遠遠超出許多倍,更可避免極為深刻的社會心理影響……”
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地震工程聯(lián)合會會長,《自然災害學報》和《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編委會主任、主編,《地震工程與工程震動》英文刊編委會主任;先后被同濟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工業(yè)大學等十余所高等院校聘為特聘教授,名譽教授,以及十余個國家或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和主任等職務。2006-201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主席團成員。在擁有眾多炫目的頭銜與稱謂的同時,謝禮立不知付出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心血和汗水。
只要不出差,在工程力學研究所的辦公大樓,每天都能看到他的身影。除了每年大年初一,因為他“實在不好意思”再上班,從正月初二起,他都會朝來暮歸,從不間斷。他堅持不懈地靠自學,靠死記硬背,背誦上萬句的經(jīng)典名句,使他具備了熟練的英語表達能力,為他后來走遍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發(fā)表演說和開展交流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因為這種堅持,使他從全國眾多工程技術人員中脫穎而出,入選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因為這種堅持,即使在高級智囊學術群體中也能游刃有余,展示才華。
也許有人會認為,幾近耄耋的老人,勢必皓首蒼顏、步履蹣跚、行動遲緩。但在謝院士身上看到的卻是神采奕奕、容光煥發(fā)、精神抖擻……每一個形容狀態(tài)積極向上的詞語用在他身上都不足為過。雙肩背包是標配、健步如飛是常態(tài)、微信嫻熟無障礙……謝禮立利用專業(yè)術語來描述團隊的合作精神,不僅能為團隊提供正能量,而且還能提供比正能量大數(shù)倍甚至數(shù)十倍的諧振能量,或共振能量,并簡稱為“諧能量”。他笑言:樂觀的心態(tài)、勤勉的性格、鍛煉的習慣,再擁有一顆滿足和感恩的心,傳遞正能量、“諧能量”,這就是讓人看不出年齡的秘密。
如今,年逾古稀的謝禮立院士仍站在科研前線。他認為當前的自己正處于一生中最好的時期,滿腦子都是需要解決的科學問題,他一如既往地期盼國家防災減災事業(yè)迅速發(fā)展,期待新的成果會源源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來。
其實,謝禮立院士智慧與風范無處不在,更仆難數(shù)、掛一漏萬。列出數(shù)例以供管中窺豹,冀能以點及面地感悟其不同尋常的品格和魅力。我們不只應該銘記老一輩科學家為建設祖國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更應當繼承和弘揚他們的愛國、敬業(yè)、求實、創(chuàng)新的崇高品格,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作者單位:張悅,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張博,中共黑龍江省委奮斗雜志社)
責任編輯/徐朝xuzha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