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宇海
(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
基于能源消費特性的省域劃分研究
陸宇海
(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鑒于我國地域的廣泛性、異質性和能源管理的重要性,為進一步挖掘潛力,達成能源戰(zhàn)略目標,深入區(qū)域進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本文利用共詞分析和統(tǒng)計聚類分析方法,系統(tǒng)研究了區(qū)域能源消費的研究核心和描述指標,并依此進行區(qū)域劃分。通過共詞分析表明,對區(qū)域能源消費的考察主要應集中于能源消費總量、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費結構三個方面;從全國來看,按照擬定的三個指標進行聚類分析,可將30個省域劃分為七個組別,組域間差異明顯。因此,在繼續(xù)制定和執(zhí)行能源相關戰(zhàn)略時,應該開始關注不同類別區(qū)域間的差距,向縱深方向推進;分別考慮能源消費優(yōu)勢區(qū)(3個省域)、能源消費較優(yōu)區(qū)(15個省域)和能源消費較劣區(qū)(12個省域)的區(qū)域異質性,采取不同的能源政策工具體系,建立更為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以提升區(qū)域能源利用效率,優(yōu)化能源消費結構,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因地制宜。
能源消費特性;共詞分析;聚類分析方法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與生產國之一,中國能源安全問題是國家總體安全無可回避的重要課題和基本任務。要促進和維護國家的整體能源安全,相關理論和實踐表明,鑒于我國地域廣闊性和區(qū)域異質性,基于能源消費特性,對區(qū)域進行科學分類[1-5],是有效揭示區(qū)域能源消費動態(tài)不平衡本質和機理的客觀要求,也是科學制定國家能源安全發(fā)展規(guī)劃和區(qū)域節(jié)能減排任務分派等相關政策的重要理論基礎。
對于區(qū)域能源消費的研究,多數學者是基于常規(guī)地理區(qū)位劃分方式,其中從東、中和西部三個區(qū)域進行研究的學者較多。如史丹(2006)從能源利用效率的三大區(qū)域差異出發(fā),對節(jié)能潛力的研究[1];張唯實(2010)、王維國等(2012)、趙楠等(2013)對三大區(qū)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測度及其產業(yè)結構、技術進步、對外開放度、政府支持力度和區(qū)域發(fā)展等影響因素的動態(tài)作用差異研究[2-4];趙金樓等(2013)、齊紹洲等(2013)、鄭麗琳等(2013)對三大區(qū)域能源效率隨機收斂性和國際貿易技術溢出的影響研究[5-7];張江山等(2014)對全國及三大區(qū)域能源回彈效應的測算[8];王蕾、魏后凱(2014)和馬曉鈺、李強誼(2014)等對三大區(qū)域能源消費總量和消費結構等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9-10]。其他,也有部分學者從四個區(qū)域(東、中、西和東北部)進行研究,如孟昌等(2012)和蔡曉春等(2012)對四大區(qū)域能源利用效率的測度與描述[11-12];從五個區(qū)域(華北、東北、華東、中南部和西部)進行研究,如宋楓等(2012)對五大區(qū)域能源強度變動趨勢和區(qū)域差異的分析[13]。從六個區(qū)域(華東、華中、華北、西北、華南和東北)進行研究,如原毅軍等(2012)對六大區(qū)域長、短期能源利用效率及影響因素的研究[14];從八個區(qū)域(東北、西北、華北、西部、中南部、華東、華中和華南)進行研究,如步瑞等(2013)、薛靜靜等(2013)、韓峰等(2014)等分別對八大區(qū)域能源消費總量、結構和時空差異、演變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的深入分析[15-17]。也有小部分學者根據能源消費的特征進行區(qū)域聚類分析,如郭義強等(2008)通過對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情況分析,劃分了低、中和高三個能源保障水平區(qū)[18]。袁曉玲等(2009)根據能源消費水平差異及特征,劃分出能源高、中和低消費三類地區(qū)[19];沈鐳等(2012)從區(qū)域尺度系統(tǒng)地探討了煤炭、石油、天然氣、水能、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等資源本底、區(qū)際流動及區(qū)劃研究等[20]。也有先進行區(qū)域劃分,再進行研究,如高振宇等(2006)基于1995~2003年的能源生產率數據進行了聚類分析,將全國29個省分為三類[21]。Yu等(2012)采用五個主要指標并基于模糊聚類分析,將中國30個地區(qū)劃分為5類。以上研究成果,無論哪一種區(qū)域分類方式,均體現了具有針對性分組研究的優(yōu)勢,為進一步研究區(qū)域能源消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2]。但對區(qū)域能源消費的分組研究,應該依據的是區(qū)域能源消費的特征,而已有的成果卻很少有系統(tǒng)地探討區(qū)域能源消費特性的內涵、表征方式及對分組的詳細闡述等。因此,為進一步針對區(qū)域能源消費特性,本文將利用共詞分析和統(tǒng)計聚類分析方法系統(tǒng)研究我國30個省域能源消費的研究核心、描述指標及其區(qū)域劃分,以期為國家區(qū)域能源政策的制定及能源消費行為模式的轉變提供理論依據。
基于同一研究對象的比較計算不僅是區(qū)域管理和政策制定的保障,也是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和政策復制成功的關鍵。被各國政府、企業(yè)和學者廣泛應用,但結論卻差異較大。究其原因,該方法實施科學性和有效性的首要前提是同區(qū)域組內的顯著收斂性,而這則依賴于分組標準的準確性。因此,關注哪些方面、選取哪些指標、采用哪些數據就顯得尤為重要。
1.1 共詞分析
為更好確定區(qū)域能源消費關注的焦點,集合多位專家學者的智慧,最后選擇出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指標。本文擬采用國外知識管理研究中,較為成功的共詞分析的理念,即通過文獻內容分析,判斷學科領域的研究焦點與結構等[23-24]。
中英文文獻檢索,以199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0日為時間段,檢索主題為“區(qū)域”和“能源”(英文:region+energy)的文獻[25]。中文文獻以CNKI中文核心及以上學術期刊為檢索數據庫,檢索到相關文獻2718篇,對每一篇進行判斷,去除以企業(yè)、產業(yè)、報道、會議、項目等并非以“區(qū)域能源消費”為研究主題的論文,得到相關文獻1937篇、關鍵詞126個。英文文獻以Science Direct為檢索數據庫,檢索到相關文獻4843篇,對每一篇進行判斷,去除以enterprises、industry、report、conference、project等并非以“區(qū)域能源消費”為研究主題的論文,得到相關文獻1536篇、關鍵詞86個。列示出現頻次較高的10個關鍵詞,如表1所示。中英文序號分別以VC和VE列出。
中英文在“區(qū)域能源消費”方面的研究熱點基本均集中于能源消耗、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環(huán)境效應、影響因素和能源消費結構等。兩者的差異是國內研究更加關注區(qū)域差異、能源合作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等,而國外研究則深入分析碳排放、能源系統(tǒng)和政策工具等。文獻檢索中出現頻次較高的關鍵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對象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核心。僅從能源消費研究的本體而言,去除前后效應的研究(環(huán)境效應和影響因素)和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基于環(huán)境效應和優(yōu)化能源消費結構角度考量)的研究,對“區(qū)域能源消費”的研究,主要應該選擇的最受關注的三個方面,即能源消費總量、能源消費結構和能源利用效率[26]。
1.2 描述指標的確定
文獻研究確定的“能源消費總量、能源消費結構和能源利用效率”,由于內涵的豐富性和衡量方法的多樣性,所以,在比較分析之前,必須明確其描述指標和衡量方法[27]。
1.2.1 能源消費總量
能源消費總量是指區(qū)域單位時間內各個品類能源消耗數量的總和。一般從實物量和標準量兩個方面進行匯總計量。按照《中國統(tǒng)計年鑒》的終端能源消耗統(tǒng)一粗分類為四個品類:原煤、原油、天然氣、電力等,并分別按照其實際計量單位進行統(tǒng)計,即噸、立方米和千瓦時等。為資料的可獲得性、科學性及可比性,本文采取標準計量單位,即將實物消費的各品類能源均按照統(tǒng)一的換算方式,折算為標準煤。
1.2.2 能源消費結構
能源消費結構是指各品類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在統(tǒng)計年鑒中,是指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各種一次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水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等)所占的比重,包括一次能源直接消費和一次能源轉換為二次能源的消費。這主要是由于不同類型能源之間(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和電力)的替代關系或者互補關系形成的,并會引起能源需求總量發(fā)生變化,對能源市場和能源政策具有重要意義(Cho,2004;Soderholm,2000)。為對比各個省域能源消費結構的多樣化程度,現借鑒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能源戰(zhàn)略研究小組(2007)在《中國區(qū)域結構節(jié)能潛力分析》一書中,提出的計算公式見下式[28]。
ESD=∑(C/C,P/C,N/C,O/C)
式中:ESD為能源消費結構多元化指數;C為煤炭消費比例;P為石油消費比例;N為天然氣消費比例;O為水電、核電等其它能源消費比例。值域可以從1到無窮大。
1.2.3 能源利用效率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國際上UNEP、IEA、WEC和IIPS等許多進行能源與環(huán)境方面研究的專門性組織機構,在一致認同能源利用效率是指能源要素投入與相對應的產出之比,按照對投入和產出的不同界定,提出多種計算指標和方法[29]。實踐中,利用最多的是能源消耗強度,又稱為能源-GDP指標,即單位GDP能耗,如美國、英國等OECD國家和中國等多國的能源發(fā)展規(guī)劃等官方文件中,均采用此指標[30]。由此,本文能源利用效率便以單位GDP能耗作為描述指標。
對以上三個指標,即標準價值量的能源消費總量、能源消費結構多元化指數和單位GDP能耗,進行計算時,數據主要來源于2012年和2013年的《中國能源統(tǒng)計年鑒》、《中國統(tǒng)計年鑒》和地區(qū)《統(tǒng)計年鑒》等官方公布資料。此外,為數據的可比性,將價值量指標全部折算為1980年可比價。
依據選定的三個區(qū)域能源消費描述指標,對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qū)能源消費總量、能源消費結構和能源利用效率進行描述,并以圖表形式進行標示。
2.1 省域能源消費總量對比
中國幅員遼闊,能源消費情況具有明顯的區(qū)域性和不協(xié)調性:能源匱乏的東部地區(qū)工業(yè)化程度較高,經濟增長快,能源消費總量巨大;而能源豐富的中西部地區(qū)正處于工業(yè)化初級階段,對能源需求量較小。以2011年為例,我國30個省區(qū)的能源消費總量依然差距較大。能源消費總量最低的是海南(1601萬tce),最高的是山東(37132萬tce),后者是前者的23.19倍;全國的平均水平為14076.83萬tce,高于平均值的占40%(12個省份),卻消費了全國65.31%的能源,按照能源消費總量由低到高的順序對30個省份進行排列,如圖1所示。
圖1 省域能源消費總量對比圖(資料來源:中國能源統(tǒng)計年鑒2012)
如果按照5000萬tce為一個階段進行劃分,我國處于5000萬tce以下的只有海南、青海和寧夏3個省份,5000萬tce至10000萬tce之間的省份最多,有甘肅、江西、北京、天津、廣西、重慶、貴州、吉林、云南、陜西和新疆11個省份,10000萬tce至15000萬tce之間的省份有安徽、福建、上海和黑龍江4個省份,15000萬tce至20000萬tce之間的省份有湖南、湖北、浙江、山西、內蒙古和四川6個省份,其余高于20000萬tce的6個省份是遼寧、河南、江蘇、廣東、河北和山東,依次分別為2.27億tce、2.31億tce、2.76億tce、2.85億tce、2.95億tce和3.71億tce,總計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39.89%。所以說,我國能源消費量的區(qū)域差異顯著,能源消費超過億tce有16個省份(占70%以上)。按能源消費比例進行對比,如圖2所示。中國能源消費主要集中在東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和部分中部地區(qū),而西部的青海、寧夏、甘肅、重慶、廣西和中東部的天津、北京、江西、海南能源消費規(guī)模較小(比重均低于2.0%)。如按東、中、西部三個區(qū)域統(tǒng)計能源消費總量,東部11個省級行政區(qū)消費將近全國的一半(47.68%),中西部的19個省級行政區(qū)消費全國的一半多一點(分別為26.72%和25.60%)。
2.2 省域能源消費結構對比
中國一次能源消費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氣和電力等。長期以來,受國家能源資源賦存狀況和能源政策影響,煤炭和石油一直占據主導地位??紤]到國內尚未統(tǒng)一公布各個地區(qū)的能源消費結構,在此采用《中國能源統(tǒng)計年鑒2012》附錄中公布的折算系數,估算各個省域2011年能源消費結構,如圖3所示。
圖2 省域能源消費量比重分級對比圖(資料來源:中國能源統(tǒng)計年鑒2012)
圖3 省域能源消費結構對比圖
由圖可見,我國各個省域能源消費結構相差較大,如煤炭消費比例在90%左右的有:山西、寧夏、貴州、內蒙古和安徽等5個省份,超過全國平均水平(72%)的還有:云南、湖北、山東、陜西、甘肅、江蘇、江西、吉林、河南和河北10個省份,因此,有一半省域的煤炭消費比例在平均值以上,另一半的省域在平均值以下。煤炭消費比例在50%以下的有:北京、上海、青海和海南等4個省份;全國也只有這四個省份的石油消費比例超過30%。而超過全國平均石油消費水平(19.5%)的還有:山東、福建、浙江、黑龍江和遼寧5個省份;石油消費比例在10%以下的有:寧夏、山西、內蒙古、河北、貴州、安徽和河南等7個省份;天然氣消費比例普遍較低,超過全國平均水平(5.2%)的有:廣東、上海、陜西、重慶、新疆、四川、北京、青海和海南9個省份,因此,石油和天然氣消費比例在平均值以上的均有30%的省域;水電、核電等其它能源消費比例近年來雖基本一直處于上升的態(tài)勢,但還是普遍較低,超過全國平均水平(3.3%)的有:河南、海南、河北、上海、江西、甘肅、福建、湖北、浙江、廣東、重慶、云南、北京、廣西、湖南、四川和青海17個省份,占比56.67%。
進一步計算能源消費結構多元化指數,更清晰表明各省域能源消費結構差異很大,如圖4所示。最大的海南省已經接近于10,為9.28,最低的山西省幾近于1,為1.097;系數大于2的省域只有4個,分別為上海(2.196)、青海(2.383)、北京(3.342)和海南(9.28),其余的26個省域的能源消費結構系數均小于2。
圖4 省域能源消費結構演進指數對比圖
2.3 省域能源利用效率對比
以單位GDP能源消耗表示的能源利用效率顯示,從時間維度考察,近32年來,我國能源利用效率基本一直是處于下降的趨勢,且幅度較大(70.55%),從1980年的13.20tce/萬元下降到2011年的3.89tce/萬元;從空間維度考察,對比各個省域能源利用效率,如圖5所示。
由圖可見,各個省域差異較大,指標值最大為2.279tce/萬元(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最小為0.459tce/萬元(北京市),前者是后者的4.97倍;平均值為0.79tce/萬元,低于平均水平的有10個省份,大約為三分之一,其余20個省都高于全國平均值。下降幅度最大的為6.94%(北京市),最小為2.51%(內蒙古),前者是后者的2.76倍。不降反升的有4個省域,分別為寧夏、海南、新疆和青海,上升的幅度也較大,分別為:4.60%、5.23%、6.96%和9.44%,上升幅度最大的青海是上升幅度最小的寧夏的2.05倍。通過以上的對比,又從另一個方面佐證了,我國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費結構整體是逐步優(yōu)化的。
圖5 省域能源利用效率對比圖
基于以上選定的三個衡量指標,對中國各地區(qū)進行更具有針對性的劃分,力求使各地區(qū)的重新分組能夠更具有收斂性。
3.1 區(qū)域分組
按照能源消費總量、能源消費結構和能源利用效率三個指標,對我國30個樣本省域,利用SPSS20.0軟件,進行聚類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區(qū)域劃分結果對比表
由上表可見,將我國30個樣本省域分別聚為五組、六組和七組,這與我國的五年規(guī)劃等政策性文件的劃分組數不謀而合。中國在分配地區(qū)的節(jié)能指標時,“十一五”時期分成了6個等級區(qū)間;“十二五”時期,中央政府綜合考慮經濟發(fā)展水平、產業(yè)結構、節(jié)能潛力、環(huán)境容量及國家產業(yè)布局等因素,分成了5個等級區(qū)間。三種組別的分類保持了較高的一致性。主要區(qū)別在于:五組情況下,北京、上海、重慶、吉林、陜西、廣西、天津、江西、云南、黑龍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14個省域被聚入第一組。從能源使用狀況和經濟發(fā)展以及地理區(qū)位來看,明顯具有一定的不合理之處;進一步細化,六組情況下,黑龍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5個省域獨立成組,被聚入第二組,顯得更為合理,組內可比性更強;再進一步細化,七組情況下,原五組劃分情況下第一組中的重慶、吉林、陜西、廣西、天津、江西、云南7個省域又獨立成另一組,被聚為第三組。經對比分析,本研究傾向于七組的分類方案。聚類結果中,海南始終自成一組,與其他組相似性較差。通過分析來看,作為國際旅游島的海南,聚類依據的三個指標,有兩個,即能源消費總量和能源消費結構多元化演進指數達到了全國極值,前者為極小值(1601萬tce),后者為極大值(9.28),而能源利用效率也處于較低值(0.69tce/萬元),為最低值(0.46tce/萬元)的1.51倍,單獨成為一組較為合理。北京和上海獨立成組,對比所選的三個聚類指標可見,兩者的能源特性雖然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同為直轄市,同屬于中國最為發(fā)達地區(qū)之列,具有很強的相似性。將分組方式,在圖形上進行標示,如圖6所示。聚類結果與傳統(tǒng)的地理區(qū)位劃分方式相比,存在較大差異性。特別是第三組和第四組所涉及的省域,區(qū)域跨度較大,并未體現出較強的地域特征。說明僅按地理區(qū)位的劃分方式,并不能很好地體現能源消費方面的特征,對于區(qū)域能源問題的研究可能是有偏的。同時,基于三個重要因素指標對區(qū)域進行聚類分析,結果會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可以避免單一指標分組的片面性,以保障更為科學合理的區(qū)域劃分。
3.2 組別總體特征描述
下面按新劃定的七組,分析組內區(qū)域的相似性,對每個組別的能源消費總量、能源消費結構和能源利用效率三個方面進行總體特征描述,如表3所示。
圖6 區(qū)域劃分結果空間列示圖
表3 各組指標值統(tǒng)計描述對比表
組別個案數變量全距極小值極大值均值標準差ET4275.006995.0011270.009132.503022.88第1組2EE0.160.460.620.540.11ES1.152.203.342.770.81ET2833.006928.009761.008616.141026.26第2組7EE0.510.651.160.860.17ES0.361.241.601.400.13ET6009.0010570.0016579.0013216.402947.73第3組5EE0.400.641.040.850.15ES0.361.131.491.370.14ET23002.006496.0029498.0015340.178575.48第4組6EE0.461.301.761.540.19ES0.351.101.451.200.14ET19305.0017827.0037132.0025214.006509.65第5組7EE0.530.561.100.800.22ES0.691.191.881.510.28ET0.00160116011601第6組1EE0.000.690.690.69ES0.009.289.289.28ET1127.003189.004316.003752.50796.91第7組2EE0.202.082.282.180.14ES1.281.102.381.740.91ET35531.001601.0037132.0014076.838671.77總計30EE1.820.462.281.040.46ES8.181.109.281.761.49
注:ET代表區(qū)域能源消費總量(萬tce);EE代表區(qū)域單位GDP能耗(tce/萬元);ES代表區(qū)域能源消費結構多元化指數。
由表可見,全國30個省域能源消費總量極大值、極小值、平均值及其標準差分別為37132.00萬tce、1601.00萬tce、14076.83萬tce和8671.77萬tce,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費結構多元化指數全國同期均值分別為1.04tce/萬元和1.76。各組情況如下所述。
1)第一組。包括北京和上海兩個直轄市,綜合表現均優(yōu)于其他地區(qū)。能源消費總量分別為6995萬tce和11270萬tce,在全國處于中等偏下水平;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費結構多元化指數均值分別為0.54tce/萬元和2.77,均遠優(yōu)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兩個地區(qū)的能源利用效率最優(yōu),能源消費結構多元化程度僅差于海南省,綜合評價屬能源消費優(yōu)勢區(qū)。
2)第二組。包括重慶、吉林、陜西、廣西、天津、江西、云南七個省域,兩個直轄市和五個省份。能源消費總量的極小值和極大值分別為6928萬tce和9761萬tce,平均值及其標準差分別為8616.14萬tce和1026.26萬tce;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費結構多元化指數均值分別為0.86tce/萬元和1.40,相比之下,只能源消費結構多元化程度稍顯劣勢,其余兩項均稍優(yōu)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綜合評價屬能源消費較優(yōu)區(qū)。
3)第三組。包括黑龍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五個省域。能源消費總量的極大值和極小值分別為16579萬tce和10570萬tce,平均值及其標準差分別為13216.40萬tce和2947.73萬tce;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費結構多元化指數均值分別為0.85tce/萬元和1.37,相比之下,只能源消費結構多元化程度稍顯劣勢,其余兩項均稍稍優(yōu)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與第二組情況較為相似,綜合評價屬能源消費較優(yōu)區(qū)。
4)第四組。包括山西、內蒙古、貴州、新疆、甘肅、河北六個省域。能源消費總量的極大值和極小值分別為29498萬tce和6496萬tce,平均值及其標準差分別為15340.17萬tce和8575.48萬tce,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總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費結構多元化指數均值分別為1.54tce/萬元和1.20,基本均稍稍劣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綜合評價屬能源消費較劣區(qū)。
5)第五組。包括遼寧、江蘇、浙江、四川、山東、廣東、河南七個省域,能源消費總量的極大值和極小值分別為37132萬tce和17827萬tce,平均值及其標準差分別為25214.00萬tce和6509.65萬tce,均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將近一倍;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費結構多元化指數均值分別為0.80tce/萬元和1.51,相比之下,前者稍稍優(yōu)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后者稍顯劣勢,綜合評價屬能源消費較劣區(qū)。
6)第六組。僅包括海南一個省域,能源消費總量為1601萬tce,在全國處于最低水平;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費結構多元化指數分別為0.69tce/萬元和9.28,相比之下,均遠優(yōu)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而且,能源利用效率僅次于第一組,能源消費結構多元化程度處于全國最優(yōu)水平,綜合評價屬能源消費優(yōu)勢區(qū)。
7)第七組。包括青海、寧夏兩個省域,同屬西北地區(qū)。能源消費總量的極大值和極小值分別為4316萬tce和3189萬tce,在全國屬于能源消費總量較少的省份;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費結構多元化指數均值分別為2.18tce/萬元和1.74,均劣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兩個地區(qū)的能源利用效率最低,能源消費結構多元化程度與全國基本持平,綜合評價屬能源消費較劣區(qū)。
通過文獻研究表明,區(qū)域能源消費的異質性可以從三個方面并三個指標進行衡量,進而在計算能源消費總量、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費結構的基礎上,利用統(tǒng)計聚類分析,將全國30個樣本區(qū)域劃分為7個組別,為提出更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議,針對能源消費方面,結合各個組域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等特性,因組而異,因地制宜,具體建議如下所述。
1)締造能源消費示范區(qū)。在七組中,第一組(北京和上海兩個直轄市)和第六組(海南省) 是能源消費優(yōu)勢區(qū),前者屬于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在國內均處于領先地位的直轄市,應該進一步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發(fā)展高端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發(fā)揮科學技術和人力資源優(yōu)勢,推進區(qū)域溢出效應,優(yōu)先探索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源消費模式。而后者則屬于經濟欠發(fā)達的農業(yè)和旅游業(yè)優(yōu)勢區(qū),在國內也較為獨特,應進一步明晰發(fā)展定位,形成后發(fā)優(yōu)勢,警惕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長。
2)構筑能源替代先行區(qū)。在七組中,第二組(重慶、吉林、陜西、廣西、天津、江西、云南七個省域)和第三組(黑龍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五個省域),占全部樣本區(qū)域的40%,屬于能源消費較優(yōu)區(qū),總量相對較少,基本處于國內欠發(fā)達的中西部地區(qū)。在能源消費方面,主要應該在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同時,注意可再生能源與能源替代的推進和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及區(qū)域合作等。
3)建設能源節(jié)約高效區(qū)。在七組中,第四組(山西、內蒙古、貴州、新疆、甘肅、河北六個省域)、第五組(遼寧、江蘇、浙江、四川、山東、廣東、河南七個省域)和第七組(青海、寧夏兩個省域),占全部樣本區(qū)域的50%,屬于能源消費較劣區(qū),但三個組別之間差異明顯。第四組的六個省份,能源資源儲量豐富,具有能源稟賦優(yōu)勢,應重點加強節(jié)能管理和能源專項技術進步,尤其是清潔能源技術等;第五組的七個省份,基本處于東部發(fā)達地區(qū),屬于能源消費總量大、儲量小的極不均衡區(qū)域,應該注重發(fā)揮技術優(yōu)勢和先發(fā)優(yōu)勢,重點強化節(jié)能考核,緊抓轉型升級,調整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七組的兩個省份,則地處欠發(fā)達的西部地區(qū),且是我國的重要水源地,中央政府應大力推動生態(tài)激勵政策,以環(huán)境優(yōu)美為前提,促進社會進步和發(fā)展。
[1] 史丹.中國能源效率的地區(qū)差異與節(jié)能潛力分析[J].中國工業(yè)經濟,2006(10):49-58.
[2] 張唯實.能源效率—產業(yè)結構與我國區(qū)域經濟發(fā)展[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32(7):63-69.
[3] 王維國,范丹.中國區(qū)域全要素能源效率收斂性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Malmqulist指數法[J].資源科學,2012,34(10):1816-1824.
[4] 趙楠,賈麗靜,張軍橋.技術進步對中國能源利用效率影響機制研究[J].統(tǒng)計研究,2013,30(4):63-68.
[5] 趙金樓,李根,蘇屹,等.我國能源效率地區(qū)差異及收斂性分析[J].中國管理科學,2013,21(2):175-184.
[6] 齊紹洲,王班班.開放條件下的技術進步—要素替代和中國能源強度分解[J].世界經濟研究,2013(9):3-9.
[7] 鄭麗琳,朱啟貴.納入能源環(huán)境因素的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再估算[J].統(tǒng)計研究,2013,30(7):9-17.
[8] 張江山,張旭昆.技術進步、能源效率與回彈效應—來自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經驗測算[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4,36(11):50-59.
[9] 王蕾,魏后凱.中國城鎮(zhèn)化對能源消費影響的實證研究[J].資源科學,2014,36(6):1235-1243.
[10] 馬曉鈺,李強誼.中國能源消費區(qū)域差異分解及影響因素分析[J].工業(yè)技術經濟,2014(10):114-124.
[11] 孟昌,陳玉杰.1995-2010年間的中國區(qū)域能源效率變動研究—描述性特征與基于面板數據DEA方法的實證[J].財貿經濟,2012(6):116-123.
[12] 蔡曉春,葉發(fā)強,李超.基于DDF模型的能源效率與環(huán)境管制成本分析[J].湖南大學學報,2012,39(5):83-87.
[13] 宋楓,王麗麗.中國能源強度變動趨勢及省際差異分析[J].資源科學,2012,34(1):13-19.
[14] 原毅軍,郭麗麗,孫佳.結構、技術、管理與能源利用效率—基于2000-2010年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分析[J].中國工業(yè)經濟,2012(7):18-30.
[15] 步瑞,郭秀珍.能源危機與資源效率提升能力建設研究[J].求索,2013 (5):199-201.
[16] 韓峰,馮萍,陽立高.中國城市的空間集聚效應與工業(yè)能源效率[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4,24(5):72-79.
[17] 薛靜靜,沈鐳,劉立濤,等.中國區(qū)域能源利用效率與經濟水平協(xié)調發(fā)展研究[J].資源科學,2013,35(4):713-721.
[18] 郭義強,葛全勝,鄭景云.中國能源保障水平分區(qū)初探[J].資源科學,2008,30(3):336-340.
[19] 袁曉玲,屈小娥.中國地區(qū)能源消費差異及影響因素分析[J].商業(yè)經濟與管理,2009(9):58-64.
[20] 沈鐳,劉立濤,高天明,等.中國能源資源的數量、流動與功能分區(qū)[J].資源科學,2012,34(9):1611-1621.
[21] 高振宇,王益.我國能源生產率的地區(qū)劃分及影響因素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9):46-57.
[22] 鄒艷芬.區(qū)域能源消費行為的時空差異及驅動機制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4.
[23] 張勤,馬費成.國外知識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詞分析為方法[J].管理科學學報,2007(6):65-75.
[24] Mahmoud Rokaya,Elsayed Atlam,Masao Fuketa.Ranking of Field Association Terms Using Co-word analysis[J].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2008(44):738-755.
[25] José L.Sousa,António G.Martins,Humberto M.Jorge.Societal objectives as drivers in the search for criteria weights when ranking energy efficiency measures[J].Energy Policy,2012,48(1):562-575.
[26] Maria Rita Pasimeni,Irene Petrosillo,Roberta Aretano,et al.Scales,strategies and actions for effective energy planning:A review[J].Energy Policy,2014,65(1):165-174.
[27] Dejene Assefa Hagos,Alemayehu Gebremedhin,Bjǒrn Zethraeus.Towards a flexible energy system - A case study for Inland Norway[J].Applied Energy,2014,130(1):41-50.
[28]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能源戰(zhàn)略研究小組.中國區(qū)域結構節(jié)能潛力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9] Barbara Schlomann,Clemens Rohde,Patrick Pl?tz.Dimensions of energy efficiency in a political context[J].Energy Efficiency,2015,8(1):97-115.
[30] Se-Young Oh,Michael Binns,Yeong-Koo Yeo,et al.Improving energy efficiency for local energy systems[J].Applied Energy,2014,131(10):26-39.
Study on the classifying regions in China by the energy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s
LU Yu-hai
(School of Moder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chang 330013,China)
The study on the regions is essential to reach the strategic target through exploiting potentialities in view of the universality and difference of territori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energy management.The methods of co-word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cluster analysis were employed in this paper to analyze the study focuses,description index,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region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30 provinces in china.The regional energy consumption should be investigated from three factors of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tructure;Two methods are applied to computed the energy equivalent value and there are the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m,then the electrothermal equivalent method was choose for the paper,other than the consumption of coal equivalent for power;The thirty provinces were classified into seven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hree indexes to calculate the above three factors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cluster analysis and there are the obvious differences among them.It is suggested that government should take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regions into account in making and carrying out the national energy strategies on the details.Meanwhile,the more effective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s to change the current regional unbalance with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s well as to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respect to the different groups that are the first-rate area (three provinces),the excellent area (fifteen provinces) and the inferior area (twelve provinc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optimize the structure and control the quantity of energy use.
energy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s;co-word analysis;region classification
2015-09-28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資助(編號:13YJAZH060);全國統(tǒng)計科學研究重點項目資助(編號:2015LZ37);江西省教育廳科技項目資助(編號:GJJ151605)
陸宇海(1969-),男,學士。1994年畢業(yè)于西安統(tǒng)計學院數理統(tǒng)計與計算機應用專業(yè),現任副教授,主要從事能源經濟和應用統(tǒng)計的教學與研究工作。E-mail:zou.yf @163.com。
F407.2
A
1004-4051(2016)11-03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