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全富
山與湖
文楊全富
玉龍拉措 圖/楊全富
從馬尼干戈鎮(zhèn)出發(fā),逆措曲河而上,車行二十余里,翻過一道小山坡,目之所及處,一座灰黑色的山體突兀地出現(xiàn)在草原的盡頭處,那就是四川省著名高山之一的雀兒山。
我們將車停放在觀景臺的停車位里,此時雖然是夏末秋初的酷熱季節(jié),但當(dāng)打開車門的一剎那,那透骨的冷風(fēng)一下子穿透了我們單薄的衣裳。我們只得將外套披在身上。此時正是正午時分,頭頂?shù)奶柹涑龃棠康墓饷?,照射在裸露的皮膚上,那刺痛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高原陽光紫外線的穿透力。遠(yuǎn)處,雀兒山就像是從草原上突然間冒出來的一塊塊巨石,交錯著排列在草原深處。那些排列在一起的山峰,陽光曝曬的一面泛出灰黑色,山巔就像是一把把利劍直指蒼穹。而陰暗的一面,半山腰以上積滿了厚厚的冰雪,與天地相接,就像是一團(tuán)團(tuán)白色的云朵籠罩在山頂。這些冰雪一直往下延伸,半山腰以下,冰雪的白色逐漸淡化,匯入黑灰色的石塊之中,最終被石塊的顏色所替代。在雀兒山下,有一處平臺,我猜想,這平臺上一定有著冰雪消融的水流匯成的湖泊。這時候,觀景臺上的一位藏民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用高原人特有的普通話調(diào)式的四川方言對我說,那山腰的平臺上有一面海子(當(dāng)?shù)夭孛駥λ懈咴吹慕y(tǒng)稱),不過面積不大,在山腳下有一面更大的海子。當(dāng)我問及這湖泊有多大時,他用手在空中畫了一個大大的圓
圈,又怕我不明白,指著眼前一塊足球場大小的草坪,笑著告訴我,這海子的面積足有十幾個這么大。聽了這位藏民的介紹后,我們怦然心動,匆忙間拍了幾張眼前的雀兒山之后,驅(qū)車向著雀兒山下的海子疾馳而去。
車行十余里,我們來到一塊山坳下,在馬路邊,修建有一塊眺望湖泊的看臺,我們又一次停下車,站在修建得非常雅致的看臺上向遠(yuǎn)處的湖泊望去。那是怎樣的一幅美景喲,它就像是一幅山水畫懸掛在我們面前,那一潭湖水就像是一顆寶石靜靜地躺在山坳里。雀兒山羅列在湖泊的后面,裸露出山石的原色,滿目盡是灰黑色,透露出神圣不可侵犯的樣子。而湖泊兩邊的山峰完全沒有這種逼人的氣勢,都盡量地向后仰,如果把雀兒山比作偉岸的康巴漢子,那它就是溫柔嫵媚的高原女孩。山的顏色也呈多樣性,從山腳到山頂,依次為青黑的針葉林帶、蒼翠的灌木帶,再往上就是綠綠的草原帶,與遠(yuǎn)處的黑灰色山峰形成強(qiáng)烈的視角對比,充滿了勃勃生機(jī)。在湖泊的面前,有一座高三十余米的環(huán)形狀草坡,在草坡的頂端,稀稀疏疏地排列著幾棵杉樹。就是因為有這座環(huán)形草坡的阻擋,雀兒山上冰雪融化后流下來的水被阻擋在這里,才形成了眼前的高原湖泊??粗矍疤耢o、溫馴的湖泊,我們決定走下看臺,步行到湖邊,與它作一次親密的接觸。
玉龍拉措湖中的瑪尼石 圖/楊全富
當(dāng)我們翻過那道阻擋水流的草坡后,玉龍拉措湖泊就完整地出現(xiàn)在我們的視線內(nèi)。玉龍拉措,在藏語中玉龍是傾心的意思,拉措翻譯成漢語是神湖的意思。在這里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藏族著名史詩《格薩爾王傳》中的英雄格薩爾王愛妃珠牡有一日來到湖邊,被秀麗的湖光山色和幽靜的環(huán)境所吸引,徘徊湖邊流連忘返,她那顆愛戀美麗河山的心忽然間沉入這座海底。后人為了紀(jì)念珠牡,為這湖泊取名為玉龍拉措,意思就是一見傾心的圣湖。玉龍拉措還有一個名字,叫新路海,我想,這肯定與眼前的省道317線有關(guān),因為在解放前,人們所走的道路是一條雜草叢生、猛獸出沒、人跡罕至的路。自從十八軍戰(zhàn)士們修建了這條通往西藏的路后,這條老路從此以后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為了紀(jì)念英勇的十八軍戰(zhàn)士們,玉龍拉措有了一個更加美麗的名字——新路海。據(jù)專家學(xué)者考證,玉龍拉措湖是我國最大的冰川終磧堰塞湖,大約成湖于大理冰期后期。湖區(qū)屬高寒溫帶季風(fēng)氣候,年平均氣溫只有5.5℃,一月份平均氣溫-15℃,極端最低氣溫達(dá)-32℃。湖面從每年九月下旬開始封凍至下年三月下旬解凍,冰凍期長達(dá)半年之久,冰厚60厘米。湖周布滿云杉樹,其中湖泊上游冰川側(cè)磧上的云杉林,樹齡均在100年以上,而湖泊下游冰川終磧壟上的云杉,樹齡可達(dá)580年。玉龍拉措湖海拔4040米,南北長約3公里,東西寬1公里,湖水平均深度10米,最深處15米,是甘孜藏區(qū)著名的冰蝕湖,有“西天瑤池”的美譽(yù)。水
源主要由雀兒山冰川和積雪消融供給,從湖尾流出的溪流為措曲河源頭之一,為下游生活的千千萬萬的動物提供了最好的水源。
玉龍拉措湖泊就這樣靜靜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浩渺的湖面上,在山風(fēng)的作用下,微微蕩起細(xì)小的波浪。也許正是高原冰雪融化的高峰期,湖水呈灰白色,就像藏民喜飲的酥油茶,又似乳白色的馬奶酒。湖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石頭,有的浸沒在水底,有的從湖水里探出了頭。大的石塊上雕刻有六字真言,有的因為年代久遠(yuǎn)字跡都被黑色的蘚類植物所覆蓋,而有的字跡清晰,顯然是最近才雕刻上去的,還有的被涂上了鮮艷的紅色,每一個字都雕刻得遒勁有力,顯示出匠人們高超的石刻功底。天空中漂浮著幾朵白色的云團(tuán),晃晃蕩蕩地在藍(lán)色的天幕里擺出各種姿勢,一下子聚攏來,一下子又各奔東西。遠(yuǎn)處的雀兒山連綿起伏,一座連著一座,形成巨大的屏障,猶如并攏的五指,而玉龍拉措湖就是這手掌中的一顆明珠。此時此刻,忽然間“靠山”一詞竟然一下子從我腦海里迸出,我都情不自禁地啞然失笑。在湖岸邊的淺水里,幾條黑背的游魚悠閑地游來游去。此時,一位身著藏族服裝的女孩來到湖邊,雙手合十虔誠地跪拜在湖邊。良久,她將隨身帶來的糌粑粉撒在湖里,一會兒工夫,湖面上到處都是游魚的脊背,爭搶著散落在湖面上的糌粑粉末。女孩靜靜地看著湖里吃食的游魚,臉上露出會心的微笑。我和幾位游客定定地看著女孩。很顯然女孩被我們幾個人的眼神所驚詫,靦腆地低下頭,轉(zhuǎn)身消失在杉木林里。此時我都有點(diǎn)疑心這女孩就是格薩爾愛妃珠牡的化身。
湖岸邊有一座依水而建的亭子。我們走進(jìn)亭子里,靜靜地看著眼前的湖泊。那幾塊探出水面的巨石,就像是湖里的游魚似的在乳白色的水里愜意地張望著。岸邊的杉木林整齊劃一地排列在水邊,用自己的根須筑牢了堤壩,用行動呵護(hù)著這面美麗的湖泊,才使以此湖泊作為生息之所的生物有了安居之地。那些暗綠色的杉樹倒映在水波微微的湖面上,幻化成彎彎曲曲的褶皺,猶如千萬尾黑魚在湖面上游動,更增添了湖泊的神秘和美感。這時候,幾只野鴨從遠(yuǎn)處飛來,掠過湖面,撲打著翅膀,最后以最完美的姿態(tài)慢慢地降落在水面上,悠閑地劃著水。同行的一位當(dāng)?shù)乩相l(xiāng)自豪地說,因為有了玉龍拉措湖,為眾多生物的棲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現(xiàn)在環(huán)湖而生存的野生動物有近180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hù)動物10種,二級保護(hù)動物33種。主要野生動物包括白唇鹿、金錢豹、雪豹、綠尾紅雉、班尾榛雞、胡鷲、林麝、白臀鹿、盤羊、藏馬雞、血雉、金雕、旱撻斑羚、禿鷲、赤狐等。玉龍拉措湖集現(xiàn)代冰川、高山湖泊、原始森林、野生動植資源于一體,是高原旅游、觀光、攝影、寫生以及科學(xué)研究的好去處。
不知不覺間,剛才還當(dāng)空的太陽已慢慢地向山邊移動,斜射的陽光將一棵棵杉樹的影子在湖面上拖得很長很長。別了,心中的圣湖!別了,美麗的珠牡!別了,心儀的新路海子!不久,我們還會回來看你,再次與你邂逅在碧天雪山之下。
新路海風(fēng)光 圖/匯圖
“登上雀兒山,伸手摸著天。只要吼三吼,冰雹密如彈。砸地三尺深,天搖山也轉(zhuǎn)。走一步喘三喘,風(fēng)雪鎖喉管。深溝峻嶺多,斷巖峭壁連。懸崖冰瀑三千丈,雪峰起落千道坎。冰刀雪劍鳥斷翅,人想過山難,難,難!”這首歌謠是解放前對雀兒山的真實(shí)寫照,每次讀到這首歌謠,對雀兒山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心底深處總會涌起到雀兒山實(shí)地走走的想法。今年八月末,終于成行,自駕前往雀兒山。
據(jù)資料顯示,雀兒山雄踞在青藏高原東南緣,位于川西高原,橫斷山脈的北部,呈西北、東南走向。它北銜莫拉山,南接沙魯里山,北側(cè)是自西而東的雅礱江支流玉隆河,南側(cè)是由北環(huán)流的金沙江支流夕河和麥宿河。雀兒山主峰海拔6168米,坐落在雀兒山南段,德格縣境內(nèi)。山區(qū)海拔5000米以上雪峰有數(shù)十座之多,是康藏交通的要塞。雀兒山藏名措拉,意為大鳥羽翼。冰雪皚皚,巍峨雄偉的雀兒山居沙魯里山系北段,最高峰海拔6168米,該山山勢挺拔,壁立于周圍十座5500米的群峰之上。故有“爬上雀兒山,鞭子打著天”之說。
早晨八時,我們一行三人駕著一輛越野車向著雀兒山進(jìn)發(fā)。由于沿途風(fēng)光絢麗,我們一次次停下車,久久地欣賞美景,因此耽誤了不少的時間,當(dāng)來到雀兒山下時,已是十時左右。在遠(yuǎn)天相接處,
天空就像一顆藍(lán)寶石似的,將目之所及的所有景物都包攬在懷里,幾朵白色的云朵正游弋在這藍(lán)色的天幕中。天底下,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如獸的脊背綿延起伏在草原的盡頭處。每一座山峰的顏色大致相當(dāng),以黑灰色為基調(diào),有些山巔上還覆蓋有白色的冰雪。而有的山峰被凜冽的寒風(fēng)剝蝕掉了華麗的外衣,裸露著骨架,修飾得瘦骨嶙峋的。山腰以下,才能看見點(diǎn)點(diǎn)綠色裝飾其間,到了山底,那綠色才連成片,偶爾還能看見其中幾塊滾落下來的山石從綠色中探出了頭。在雀兒山下,幾十輛大大小小的工程車來來回回地運(yùn)送廢料,目前世界第一高海拔超特長公路隧道雀兒山隧洞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jìn)行中。
我們的車輛離開柏油路,走上一條通往山頂?shù)牟淼?,這條道路就是當(dāng)年十八軍進(jìn)藏時修建的老川藏路。因為海拔高度、惡劣氣候條件等的制約,路況較差,我們小心翼翼地向前開,汽車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嘶吼著,一會兒左右搖晃,一會兒上下起伏,猶如一葉扁舟在咆哮的海面上劃行。在山腰處,有一座年久失修的道班房,因為我們?nèi)硕几杏X到有點(diǎn)疲倦了,遂決定在這里停下車稍事休息后再出發(fā)。道班房是一棟一層高的瓦房,大門兩邊的水泥已經(jīng)脫落,顯示出蕭條的樣子。走進(jìn)大門,院落里雜草叢生,每一間房屋的木門都緊閉著,一切都顯得是那樣的靜謐。我們猜想,工人們肯定是修整馬路去了。走出大門,順著這條灰色的土路向遠(yuǎn)處望去,在山間,那馬路就像是一條黃色的哈達(dá)緊緊地纏繞在山腰上,一輛輛汽車正在有序地駛向山頂,激起的煙塵彌漫在道路的兩旁。我們?nèi)算@進(jìn)汽車?yán)?,發(fā)動汽車又駛上前往雀兒山山頂?shù)牡缆贰.?dāng)來到半山腰時,我們眼前的路明顯地窄了許多,馬路的一側(cè)是令人頭暈?zāi)垦5膽已虑捅?,馬路的另一側(cè)全是突兀的山石,每隔十幾米遠(yuǎn),就建有較寬闊的錯車道。在這里開車一定要注意利用好這些錯車的地,如果你在行進(jìn)的過程中聽見遠(yuǎn)處傳來汽車的鳴笛聲,你就要提前在錯車道上停下車輛等待對面車輛的通過。接近山頂,路旁的山石逐漸多了起來,山石疊壓著山石,胡亂地堆
砌著,有的小如鵝卵,而有的大如磨盤。看著這些搖搖欲墜的山石,我盡量將車開得平穩(wěn),生怕自己的一不小心將頭頂?shù)纳绞鹇湎聛怼?/p>
終于,我們爬上了山頂。在兩座小山峰之間,灰色的土路筆直地劃開一條線。遠(yuǎn)處,群山綿延千里,一座連著一座向遠(yuǎn)處逶迤而去。山頂上,灰色的云團(tuán)聚攏在一起,重重地壓在山尖上。大山的顏色也呈現(xiàn)出多樣性,有的黃綠相間,黃色的是泥土,綠的是草坡或者灌木叢。而有的黑白相間,黑的是裸露的山石,白的是厚厚的冰雪。由于這里是山口,藏民們將五彩的經(jīng)幡懸掛在路的上空,在風(fēng)的作用下,經(jīng)幡獵獵作響。路兩旁的溝里,散落著五顏六色的隆達(dá)(風(fēng)馬,一種近似正方形的紙片,上面印有經(jīng)文),與四周灰冷的山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再次停下車,用相機(jī)記錄著我們駛上雀兒山的剎那。路旁,有顯示此處海拔高度的標(biāo)志牌,上面用英藏漢文寫著“雀兒山海拔高度6168米,埡口海拔5050米”。在這里,我們先前還擔(dān)心高原反應(yīng),然而一切反應(yīng)仿佛都消散在風(fēng)中,一切顯得是那樣的自然,是那樣的平靜。我們盡情地拍攝著,用鏡頭記錄著黃色的土路、嶙峋的山崖、五彩的經(jīng)幡等。
玉龍拉措前的堆積山 圖/楊全富
雀兒山 圖/楊全富
我們再次發(fā)動汽車向山的西邊走去,從埡口過去之后500余米的路程全是從懸崖峭壁的山石中鑿出來的。走在這段路上,你才能真切感受到雀兒山道路的險要。那些巨大的山石被鑿開一道口子,崖縫中殘存的石塊仿佛在無聲地述說著當(dāng)年戰(zhàn)士們在山崖上頂著凄風(fēng)冷雨、冒著生命危險開拓進(jìn)藏生命線的場景。在一處路口,正巧碰見了填筑馬路坑洼的三位養(yǎng)路工人,我們停下車向他們問好,從他們黝黑的皮膚和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臉上可以看出雀兒山惡劣的高原氣候?qū)θ梭w的影響。在與他們的攀談中得知,雀兒山因為地質(zhì)疏松,每一年這條路上都有塌方現(xiàn)象發(fā)生,正因為如此頻繁的塌方,所以雀兒山上根本無法修建柏油路,只好任其塌方。塌了修,修了
又塌,周而復(fù)始,在這里工作過的每一位道班工人都在與雀兒山惡劣的環(huán)境比試著雙方的耐力。一位工人師傅搓了搓手,激動地對我們說,山下的隧道就要開通了,到時候,我們就不再擔(dān)心山上的塌方,也不用再看到冬日里車禍發(fā)生時陰陽相隔的凄慘景象。
在接下來的路段中,道路逐漸開闊起來,道路中的坑洼因為有道班工人師傅們的精心填筑,路面也平整了許多,所以我們的速度明顯加快了許多。在雀兒山西面的山腳下,我瞻仰了在筑路中犧牲的張福林烈士墓,墓地四周開滿了黃色和白色的小花。整座墓地就是一座小石屋,石屋內(nèi)有一塊五十三師黨委立的石碑,上面銘刻著張福林的事跡。1951年12月10日,在修筑雀兒山公路時,張福林不幸被滾落的山石砸中,犧牲在筑路的道路上。在張福林犧牲的第二天,十八軍后方司令部作出決定,報請西南軍區(qū)批準(zhǔn),給張福林追記一等功,授予“模范共產(chǎn)黨員”稱號,命名張福林生前所在班為“張福林班”。我采集了一束野花,輕輕地放置墓碑前,虔誠地鞠躬默哀。
當(dāng)我們來到山下再次停下車向雀兒山望去,此時,在與天交接的地方,汽車經(jīng)過時激起的煙塵彌漫在山頂。我想,這滾滾的鐵流,也印證了“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這句諺語,我們這一代正是踏著前人的足跡勇往直前,為藏區(qū)的富足安康作出了偉大的貢獻(xiàn)。看著眼前向著山頂延伸的馬路,我不禁感慨萬千,雙手合十為那些長眠于此的筑路英雄們致敬祈禱。(責(zé)任編輯/呂文錦設(shè)計/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