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陵生
縱觀歷史,人類平均壽命隨著社會文明和科技的發(fā)展與進步一直在逐步提高。公元前,人類平均壽命只有18歲;古羅馬時代,人類平均壽命延長到了22歲;19世紀時,即資本主義興盛時期,人類平均壽命達到了41歲。在此后的兩個世紀里,隨著工業(yè)化社會的發(fā)展,人類平均壽命幾乎翻了一倍。如今,人均壽命已達72歲,而且活過百歲也不再是難以企及的奢望。
但是,對死亡的恐懼和對長生不老的渴望,依舊是人類的本能。從秦始皇昭告四方,尋找長生不老之藥開始,許多人都在尋找著長生不老的秘方。時至今日,仍未有人成功,即便現代醫(yī)療技術和現代養(yǎng)生理念大幅度提高了人類的壽命,但長生不老仍是水中之月。
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討論:有沒有可能讓人類實現另一種形式的不朽,即數字形式的“長生不死”呢?
信息時代的顯著特征之一,就是越來越多的信息以數字化的形式出現。以數字技術目前的發(fā)展趨勢來看,曾經在科幻小說中描述的“自我意識復制”也許已經離我們不遠了。如果我們能夠將人類意識移植到機器上,那么“備份大腦”也許可以為我們創(chuàng)建數字時代的不朽人生。我們的“記憶”在一生中會不斷散失,直到死亡來臨之時徹底湮沒,但通過“備份大腦”,我們原本應該漸漸淡去并最終消失的記憶卻還能繼續(xù)存留在網絡世界上。
還有那些“活躍”在社交平臺上的“雖死猶生”的逝者,他們在網絡上的“數字化生存”,是否也意味著人類可以在網絡世界里達成某種意義上的“永生”呢?當然,這種“數字化人生”同樣也在改變著生者與死者的關系——網絡讓逝者在離開這個世界后,還能以“數字靈魂”的形式繼續(xù)存在于網絡上,生者與死者之間不再陰陽相隔、生死殊途。
逝者的后人,不僅可以在網絡上瀏覽先輩留下的圖片、視頻和文章,更直觀地了解從未謀面的曾祖父和曾祖母,甚至還可以與“他們”談天說地。
在模糊了生死界限的網絡上,死亡也許不再那么讓人恐懼,失去親人的悲傷也不再讓人那么難以接受。逝者將以另類方式繼續(xù)“存活”在網絡上,生者紀念和祭奠逝者的觀念和方式也會悄然發(fā)生變化。
現代科技和如今的網絡世界正在改變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改變著我們對生與死的認知。只要將人生的外延擴大,就有可能出現另一種“人生”形態(tài),也許我們就會獲得某種意義上的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