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俊
清人但明倫說:“文忌直,轉(zhuǎn)則曲?!币馑际俏恼录芍M平鋪直敘,轉(zhuǎn)折跌宕才能曲折有致。清人袁枚在《小倉山房尺牘》中就很幽默地談到這個問題,他說:“貴直者人也,貴曲者文也?!睂懽鲾⑹滦宰髌酚袝r是需要一點兒騰挪跌宕的,因為平鋪直敘羅列過程,那便和文學無緣了。要使文章轉(zhuǎn)折跌宕,設(shè)置懸念當為首選。
懸念,在古典小說里稱為“扣子”,或“關(guān)子”,即設(shè)置疑團,暫不解答,以喚起讀者“窮根究底”的興趣和急切期待的心理,借以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懸念法一般運用于敘事性作品中,通常在敘事過程中有意結(jié)下一個“扣子”,以引起讀者對事件的發(fā)展和人物命運的急切關(guān)心。這種寫法容易引人入勝,形成波瀾。懸念的設(shè)置一般要有三個環(huán)節(jié):第一是提出懸而未決的問題,設(shè)置謎面,把讀者置于懸念之中;第二是利用“懸”而有“念”的心理因素,使讀者產(chǎn)生急切求解的心理;第三是撥開密布在讀者心頭的疑云,即解決矛盾,揭示謎底,讓讀者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和藝術(shù)上的享受。
設(shè)置懸念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一、標題法。即是利用標題設(shè)置疑問,制造懸念。例如《誰是最可愛的人》《這件事是誰干的》《媽媽稱職不稱職》等。
二、倒敘法。即把事情的結(jié)果或情節(jié)中最精彩的部分特意提到文章的開頭,使讀者產(chǎn)生一種追根溯源的欲望,然后再敘述事件的來龍去脈。例如《一場誤會》的開頭:“今天早晨,在水東街上,一位初中生正急匆匆地趕往學校,后面,一位老大爺在緊緊跟隨。轉(zhuǎn)眼間,這位初中生迅速地閃進了學校,徑直朝班級走去,老大爺也急忙跟了進去。老大爺為什么要跟蹤這位初中生呢?這還得從上個星期天的下午說起。” 老大爺為什么要跟蹤這位初中生呢?讀者自然就帶著疑問迫不及待地讀下去。
三、插敘法。即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插入一段與主要情節(jié)相關(guān)的內(nèi)容,以此制造懸念。如魯迅的《故鄉(xiāng)》,當寫到“我”回故鄉(xiāng)準備拜訪親戚本家時,情節(jié)突然中斷,插入一大段回憶少年閏土的文字,制造了懸念——“我”拜望親戚本家了嗎?閏土為什么很想見“我”一面?讀完插敘的內(nèi)容以后,我們不禁又要問:“我”心目中的少年英雄閏土現(xiàn)在怎樣了?我們見了面,閏土還會口若懸河,無話不談嗎?懸念一個接一個,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這樣,一方面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另一方面可以使文勢曲折變化、跌宕起伏,讀來趣味橫生。
四、誤會法。利用誤會設(shè)置懸念,使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如《劉老師!你要小心一點》的開頭寫道:“劉老師!你要小心一點!”讀到這里,讀者不禁要問:居然有學生恐嚇老師,誰這么大的膽子?讀到最后,我們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班級的一位女生為了提醒老師不要感冒而寫的一張字條,沒想到引起了大家的誤會。
五、欲揚先抑法。作者本來要大力贊揚的對象,在文章開始的時候卻加以貶抑,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再進行頌揚。運用此法,能使情節(jié)多變,形成波瀾。如《為老師打分》一文這樣寫道:“是啊,是??!我們終于可以‘整老師一回了。我一定給我們的班主任打個低分,誰讓她對我們這樣“狠”呢?”先貶抑班主任對學生“狠”,而文章最后寫道:“老師啊,是我們錯怪您了!您的嚴厲,您的訓斥,您的辛勞,您一切的一切不都是為了我們嗎?”學生由“怨恨”轉(zhuǎn)為“理解”,文章由“抑”升華為“揚”。原來作者是想利用前文的“抑”襯托后面的“揚”。
六、設(shè)問法。即是運用設(shè)問制造懸念。如《羚羊木雕》一文的開頭這樣寫道:“‘那只羚羊哪兒去啦?媽媽突然問我?!遍_頭用媽媽的一句問話造成懸念:什么“羚羊”?媽媽問這做什么?這樣,一下子抓住讀者的心,引出下文的故事。這種寫法,要比直接陳述事件的經(jīng)過更讓人興味無窮。
需要指出的是,設(shè)置懸念要注意四點:第一,設(shè)置懸念貴在巧,巧于藏而不露,即設(shè)置懸念要根據(jù)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全文的結(jié)構(gòu)要求而定,如果脫離了這些而故弄玄虛,就會顯得虛假而不可信,也就失去了設(shè)置懸念的作用。第二,設(shè)懸要早,解懸要遲。在情節(jié)起伏變化的過程中,“起”后不必急于求“伏”,而應有意識地步步鋪墊,再步步解疑,則能產(chǎn)生更加感人的敘事效果。設(shè)懸早,抓住讀者就早;解懸遲,便可以從容地表現(xiàn)人物,敘述事件。第三,僅為追求行文過程中的曲折多變,而刻意設(shè)置懸念,使材料與現(xiàn)實嚴重不符,失去材料的真實感和可信度,終將導致弄巧成拙。第四,設(shè)置懸念后,要記得適時解開懸念,切不可讓懸念一懸到底,這就如說相聲一樣,須先盡力“賣關(guān)子”,最后不忘“解包袱”。
【一試身手】
兩個失眠的人
河南省信陽市第五中學如月文學社
吳明潔
靜夜,和風輕拂,樹影婆娑,萬物皆睡在夜的深處,偶爾傳來一陣■的聲音。有兩個滿心愁云的人,輾轉(zhuǎn)反側(cè),徹夜難眠。
一直兢兢業(yè)業(yè)工作認真負責的胡老師,終于批改完作業(yè),躺在了床上,深深地舒了一口氣:“今天的工作終于做完了?!彼∠卵坨R,揉揉眼睛,想合上疲倦的雙眼卻怎么也合不上。微弱的燈光同樣伴隨著她的思緒:“今天上午媛媛真是太過分了,竟然穿著高跟鞋濃妝艷抹地到學校來了,這不是明擺著向校規(guī)挑釁嗎?我批評她幾句,她居然還和我頂撞,唉……這孩子以前不是這樣的啊,現(xiàn)在怎么……”
月光依舊映入簾里,似流水灑落一地。
“媛媛這孩子也真夠可憐的,從小父母離異,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又有癡呆癥,她根本得不到太多關(guān)愛。我今天批評她時說得是不是有些過分了?她哭得好委屈,她畢竟還是個孩子啊,這樣做真的有些過火。嗯……可是……”
胡老師把被角往上拉了拉,她之前腦子里雖然想了很多,但此刻卻不想再想了。她抬頭望望窗外的明月,她就一直凝望著,那雙靈澈的眼睛仿佛要洞穿整個月球。
一直乖巧懂事善解人意的媛媛最近顯得有些反常。她不再按時完成作業(yè),也不幫奶奶分擔家務了,甚至還與奶奶頂撞。用媛媛的話來說,她正處于叛逆期,就應該這樣。媛媛把今天早上梳的“爆炸頭”又梳回了原來的樣子,把高跟鞋脫掉,皺起眉頭看看那紅腫的腳,還洗掉了濃妝。媛媛躺在床上,無奈地合上雙眼卻怎么也合不上。微風伴隨著她的思緒:“今天胡老師真是太過分了!她怎么可以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那么說我!憑什么那么多同學都可以得到父母的關(guān)愛而我就不能?我就是個沒有爸媽的孩子,我就可以放蕩不羈為所欲為!我……我……”媛媛真的怨胡老師“太過分了”嗎?媛媛真的認為自己可以“放蕩不羈,為所欲為”嗎?
媛媛把頭埋進被子里,淚水劃過臉頰浸濕了枕巾。
“聽同學說,胡老師為人和藹,教學嚴謹,是學生的良師益友。上一次我生病了,還是胡老師帶我去看的病。唉,我這樣做的確不好,不僅違反了校規(guī),還讓自己在同學面前難堪。胡老師這樣做也是為了我好呀,我真的不該……”
這兩個失眠的人在這一夜仿佛都真正意識到了什么。
第二天清晨。媛媛梳了一個清爽的馬尾辮,穿著一條帶有碎花的連衣裙和一雙藏青色帆布鞋。媛媛看著鏡子里干凈大方的自己,就像一朵冰清玉潔的百合,會心地笑了。
學校里,兩人先后到達班級,胡老師正準備找媛媛,媛媛卻已經(jīng)站到了胡老師身旁,她們一起抬起頭。“胡老師——”“媛媛——”
【教師點評】
我們在寫作中常常疏于懸念的設(shè)置,作文顯得平直松散,缺乏匠心。本文在設(shè)置懸念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首先,題目就吊起我們的胃口——是哪兒兩個人?她們因何失眠?接著往下看,文章開端一下子又扣住了讀者的心弦——這“兩個滿心愁云的人”為何而“愁”?又是什么讓她們“徹夜難眠”?再往下讀,懸念又起——疲倦的胡老師為什么合不上眼?媛媛為什么“向校規(guī)挑釁”?為什么還和胡老師頂撞?胡老師的做法是不是“真的有些過火”?再讀下去,我們似乎愈陷愈深,前面的懸念還未解開,又陷進新的懸念之中——媛媛真的怨胡老師“太過分了”嗎?媛媛真的認為自己可以“放蕩不羈,為所欲為”嗎?本文就是這樣通過層層設(shè)置懸念的方法,使情節(jié)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吸引讀者帶著濃厚的興趣一口氣把全文看完。巧置懸念,讓本文起伏有致,尺水興波,產(chǎn)生了引人入勝的藝術(shù)效果。
(作者單位:河南省信陽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