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乾 鄒 娟
(1.中機中聯(lián)工程有限公司,重慶 400039; 2.重慶房地產職業(yè)學院,重慶 401331)
?
基于地域文化的人防出入口設計
何光乾1鄒 娟2
(1.中機中聯(lián)工程有限公司,重慶 400039; 2.重慶房地產職業(yè)學院,重慶 401331)
分析了地域文化與人防出入口景觀建筑設計的相關性,結合重慶解放碑一號人防出入口工程的現(xiàn)狀,從文化傳承、城市生活體驗、多樣空間三方面,闡述了人防出入口景觀建筑設計方案,以構建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空間體驗。
人防出入口,地域文化,建筑設計,景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化,城市的發(fā)展與普通百姓的關系日趨密切并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景觀建筑設計已超越了視覺化、形式化的構筑物范疇,轉而成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雙層需求的物質載體,不僅是對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也是對城市民眾審美需求、審美傾向、審美觀念和審美價值的反映。同時,地域文化為景觀建筑設計找到精神依托,也為景觀建筑設計提供元素支撐。
地域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層面,包含了地域范圍內人們的社會風俗、行為方式、生活習慣、價值觀念和審美傾向等,是一地域區(qū)別于另一地域的重要特征,是避免“同質化”的重要依托。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自然、地理、氣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不僅形成具有區(qū)域特色的地域文化,也造就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在創(chuàng)造新的地區(qū)建筑文化時,既要從地區(qū)建筑傳統(tǒng)中發(fā)掘有益的文化“基因”與文化的深層結構,也要吸取外來文化的營養(yǎng),為我所用?!督ㄖ幕c地區(qū)建筑學》作為文化載體之一的人防出入口景觀建筑設計,是應社會發(fā)展和功能性需求衍生出來的建筑形式,是外來文化與地域文化融合的現(xiàn)代文明產物?!拔覀兘ㄖ熞鸩秸J識到城市建設必須保護城市文化遺產,保持地方特色、城市特色、建筑特色、塑造新的形式,賦以新的‘意義’,形成新的‘場所’,表達新的時代精神。”《建筑文化與地區(qū)建筑學》將地域文化融入人防出入口景觀設計中,不僅為人防出入口景觀設計提供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支撐與依托,也使得地域文化以新的形式在現(xiàn)代文明中得以傳承與發(fā)展,推動整體文化的不斷演進。
全球化帶來了經濟一體化、文化趨同性等具有雙向性的現(xiàn)象。一方面,全球化推動了不同區(qū)域進步與發(fā)展;另一方面,文化的物質性與精神性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受到破壞,建筑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被淹沒,表現(xiàn)為“千城一面”“同質化”等現(xiàn)象。本文以重慶解放碑一號出入口為例,就人防出入口景觀建筑設計現(xiàn)狀進行分析。
2.1 區(qū)位分析
解放碑地區(qū)對于重慶而言,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其標志性建筑物“解放碑”是重慶的標志建筑物之一,是城市歷史的濃縮與見證,兼具精神性、象征性和紀念性于一體,同時,解放碑地區(qū)也是重慶渝中區(qū)的商業(yè)中心。區(qū)位現(xiàn)狀如圖1所示。
2.2 項目現(xiàn)狀分析
“我們不拋棄整體性的原則,割裂與環(huán)境的關系,更何況建筑反映了國家和地區(qū)文化的水平,是時代歷史的記錄”(《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時代模式——對中國建筑發(fā)展道路的探索》)。就重慶解放碑一號出入口的設計而言,它的問題關鍵在于與整體的協(xié)調與統(tǒng)一,建筑孤立的存在,并未與環(huán)境發(fā)生關系,它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建筑,但不可稱之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如圖2所示)。具體分析如下。
從建筑本身來看:1)出入口設計的不通透、不開放;2)出入口設計的功能較單一。
從建筑與周邊環(huán)境的關系來看:1)出入口的設計是純現(xiàn)代的,只具備基本的實用功能;2)出入口作為城市景觀和形象建筑,不僅需要具有功能性,還需要具有審美性;3)出入口的設計與四周建筑的相關性也欠缺考慮;4)出入口設計沒有考慮與標志性建筑物“解放碑”之間的文化性和精神性的延續(xù)與傳承。
3.1 文化傳承與城市記憶
齊康先生說:“建筑文化有傳承、轉化和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從哪里來?創(chuàng)新從傳承中來,而且是歷史傳承”(《建筑與文化的研究》)。解放碑一號出入口設計因所處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賦予其特殊的時代和歷史意義。首先,解放碑作為抗戰(zhàn)勝利和重慶解放的歷史見證,具有歷史意義;其次,解放碑作為重慶渝中區(qū)核心地段的標志性建筑,具有精神意義;第三,解放碑作為渝中區(qū)的商業(yè)中心和主要經濟消費圈,是巴渝風情,飲食文化,民風民俗的主要體現(xiàn)區(qū)域,具有現(xiàn)實意義。作為該區(qū)域的建筑文化載體之一的人防出入口設計,自然需要具備文化的的傳承、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這不僅是文化的需要,也是時代的需要。
將地域文化與設計相結合,我們需要從相關性與差異性兩個方面分析二者的關系。就相關性而言,首先要考慮設計與解放碑的相關性,即建筑設計對文化的傳承、轉化與創(chuàng)新,而不是就設計而設計,作為孤立的構筑物;其次要考慮設計與周邊環(huán)境的相關性,即與周邊建筑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有相關性;最后,一號出入口的設計既要與解放碑的歷史性、文化性發(fā)生關系,還需要將其置入巴渝文化的文化系統(tǒng)中,從巴渝文化圈的特性來考慮核心區(qū)域的核心構筑物。就差異性而言,解放碑作為標志性建筑,具有精神文化的不可超越性,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人防出入口的設計從物理高度需要考慮與解放碑構筑物本身的呼應與差異性。
3.2 體驗城市生活
民間生活體驗是文化的活態(tài)化體現(xiàn),且最具有城市風味的特色。在解放碑一號出入口設計中,除了需要與地域文化相結合外,還需要與人民的當下生活相結合,即在設計中,除了滿足基本的空間關系、流線關系等實用功能外,還需要滿足變化了的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的結合,以貼近最真實的城市生活。如解放碑出入口設計,可以將整個構筑物的底層設置一個休閑區(qū)域,即景觀式外接咖啡廳,可供流動人群的短暫休息,使人置身于鬧市中也能取得片刻的寧靜。同時,注重體驗式設計,通過對空間的營造,建立參與者對體驗空間環(huán)境的認同感,進而提升解放碑一號出入口設計的附加功能。
3.3 多樣空間
一號出入口景觀建筑的設計,作為重要的交通節(jié)點,不僅需要提升市民的出行效率,還需要與周邊環(huán)境產生關系。就與周邊環(huán)境的關系而言,首先,該出入口與周邊建筑物的比例關系,在空間、風格的處理上增強文化和視覺的連續(xù)性,以及構筑物本身的易識別性;其次,與周邊景觀、建筑、城市道路之間的相關性,形成具有特色的節(jié)點空間,凸顯其可達性與開放性,使得小空間成為大空間的延續(xù)。就一號出入口景觀建筑設計本身而言,將構筑物本身分為若干個功能區(qū)域,如-1層的地下商場/人防,1層的地下通道出入口、功能服務用房、休閑空間,立面造型的360°環(huán)幕,層頂懸挑等,便是對空間多樣性的體現(xiàn)。
基于地域文化的人防出入口設計,是對城市定位和性質的確切和恰當表示,是人防出入口設計的基礎與成功的開始,是設計整體性與統(tǒng)一性、空間多樣性和豐富性的基礎,是設計現(xiàn)代性、文化性與地域性的綜合體現(xiàn)。
[1] 吳良鏞.建筑文化與地區(qū)建筑學[J].建筑與文化,2014(7):32-35.
[2] 吳良鏞.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時代模式——對中國建筑發(fā)展道路的探索[J].建筑學報,2002(2):6-8,65-66.
[3] 齊 康.建筑與文化的研究[J].建筑與文化,2006(10):26-27.
Design of civil air defence entrances and exits based on regional culture
He Guangqian1Zou Juan2
(1.CMCU,Chongqing400039,China; 2.ChongqingRealEstateCollege,Chongqing401331,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design for the entrance and exit of the civil defense buildings, and illustrates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design schemes of the buildings from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urban life experience, and multiple spaces by combining with the status for the No.1 civil defense entrance and exit of Chongqing Liberation Monument, so as to construct the space experience with the regional culture.
entrance and exit of civil defense building, regional culture, architectural design, landscape
1009-6825(2016)24-0026-02
2016-06-16
何光乾(1987- ),男,工程師; 鄒 娟(1987- ),女,講師
TU92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