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洛風
除非你同意,沒人能傷害你——推薦《不抱怨的世界》
文/洛風
關于威爾·鮑溫寫的這本《不抱怨的世界》的書,豆瓣網(wǎng)上12%的差評,24%的中評,其余好評。給差評的人理由貌似很充分,他們覺得這些所謂的“勵志”書籍,不過是用遮蔽苦難真相的方式,說著心靈按摩的謊言,用以驅散人們面對經(jīng)濟危機時產(chǎn)生的沮喪心理……
筆者認為,持這種悲觀論點的人至少不是個灑脫的武俠愛好者,也不是個浪漫的影視劇擁躉,他應該沒看過被改編過無數(shù)次電影電視劇的《鹿鼎記》和《絕代雙驕》,也沒看過那些叫好又叫座讓人心神悸動的優(yōu)秀影片,如《美麗人生》《悲慘世界》《國王的演講》《永不妥協(xié)》等。面對生活的困苦和磨難,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用來抱怨。
應該說,那些持悲觀論點的人至少說對了一件事:生活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無論是“千古一帝”還是基層“小開”,無論是英國國王還是單親媽媽,生活對每個人而言都充滿著應該抱怨的種種。不同在于:如果你在抱怨,那便深陷抱怨;如果你在生活,那便是在生活。
為什么人要抱怨?因為會帶來好處。許多抱怨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fā)特定的人際互動反應,例如同情或認可,或者讓自己在比較之下,顯得更為優(yōu)秀,比如指出別人的缺點,就是在暗示自己沒有這樣的缺點;但同時,抱怨也在把人生的不如意和小挫折怪罪到別人頭上,然后一廂情愿地認為并希望別人必須為自己的人生承擔責任——抱怨的背后是吹牛和自夸,那些沒有安全感、不確定自我價值的人,借助抱怨,向世界傳遞出自己是受害者的訊息。但必須肯定的是,這么做,他必將為自己引來更多的加害者。
很多人抱怨“勵志”類書籍是教人放棄反抗、逆來順受,實際上,“抗爭”和“抱怨”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不滿了抱怨”和“不滿了抗爭”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大多數(shù)人花了太多時間抱怨而沒有去做一件能拯救自己的事情。比如,所有在野外迷失并最終死去的人幾乎都在犯同一個錯誤,就是花太多時間去抱怨為什么陷入困境;而那些身陷險境而最終生還的人也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始終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鼓勵自己繼續(xù)做下去。
埃莉諾·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曾說:“除非你同意,任何人都不能傷害你?!备实?Gandhi)也說:“若非拱手讓人,任何人無法剝奪我們的自尊。”生命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的選擇過程,在每一個選擇關頭都有前進與倒退的沖突,人有時可能會走向防衛(wèi)、退縮,有時也會向成長邁出一步。當自我價值感低落時,人們通過抱怨逃避生命的拓展、成長與改進,“默許”自己龜縮不前。
生活,令人受害最深的不是遭遇悲慘,而是放任那些遭遇發(fā)生在自己的身上,不去行動、不去抗爭、不去改變,而始終以悲慘的態(tài)度面對之。說得好聽些,愛抱怨的人無非是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書生意氣的憤青;說得不好聽,他們除了理想、大志什么都沒有,對社會現(xiàn)實不滿,卻沒啥實際行動,是個每天只會躺在床上仰天長嘯的人。
人之立在天地間,是在“悲慘世界”里號啕,還是享受“美麗人生”,其實選擇權一直在自己手上。幸福生活不是簡單的風花雪月、甜言蜜語,而是有信念支撐、有情趣福佑,始終昂揚樂觀、詩意地傳遞力量的生活。它能讓你感受到一種不冰冷的堅強、充滿力量的溫柔和永不抱怨的執(zhí)著,他能更達觀地看待生活,有節(jié)奏地向前開拓,在任何處境下都永遠熱愛生活。這種對生活全心全意地投入,對困境舉重若輕地排解,乃是作為一個人最可貴的品質(zhì)。他的堅強與樂觀,總是有能力消弭身體里的絕望和倦怠,將積極正面的力量傳遞給周圍的人,從而形成驚人的蝴蝶效應,讓身邊的世界因為自己而改變。這時你會感到,所謂幸福生活,不全是衣食無憂,而是精神的機智、幽默、樂觀和坦然。如果一個人臉上始終帶著一抹淡淡卻充滿力量的微笑,他的人生就是光明、溫暖又美麗的人生。
蘇格拉底說:每個人心中都有太陽,只要讓它發(fā)光。
威爾·鮑溫在書中說:你自己就是一種祝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