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上小學三年級,成績中等偏上,最讓我郁悶的是他特沒上進心。提醒他要向好學生看齊,他就說:“我們班誰誰還不如我呢!”特別是考試以后,他總是非常詳細地告訴我們考得不如他的都有誰,從來不說那些比他考得好的。孩子這么沒上進心,我們該怎么教育?
用是否有上進心,衡量一個才小學三年級的孩子,是不是有點兒過分?不妨反問自己:作為父母的我,有上進心嗎?
當然,這個秉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觀念的孩子,還是缺乏這個年齡段應有的主動性和自主能力。至于他總是和不如自己的人比較的原因,可能源于本能的自我保護,也可能與他身邊人的觀念相關。關于自主和主動性,需要從幼兒時期(2歲~6歲)開始培養(yǎng)。早期是給孩子自己做主的權利,哪怕很小的事情。當孩子自己去做時,父母不評判、不干預,積極認可和鼓勵孩子即可,讓孩子在自己做主中體會到自我的效能感,即認為自己有用、認為自己可以。隨后,孩子會愿意積極地找事情去做,自主性慢慢發(fā)展成主動性。
一般來說,上小學后愿意去學習或努力爭取做到最好的孩子,都是在幼兒時期,充分培養(yǎng)了自主和主動性能力的。反之,父母應該在反省過后,從學習動機、學習目標、學習時間以及學習環(huán)境上著手,為孩子補上自主性這一課。當自主性能激發(fā)他好的體驗時,父母再認可與鼓勵,讓孩子變得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