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有一天,一對母女走進了心理咨詢室。母親說是為女兒來咨詢的,女兒說是替母親來咨詢的。頓時,心理醫(yī)生被搞糊涂了,搞不清是怎么回事,只能讓她們一個個慢慢地說。
母親:女兒現在是大學二年級學生,從小聰明伶俐,小嘴巴很甜。還在幼兒園時,即使見到不認識的人,她也能根據對方的年齡分別叫阿姨叔叔或者爺爺奶奶;到了小學,她既文靜又活潑,在班級中第一批戴上了紅領巾,還當上了文娛委員;初中階段,學習成績一直保持在班級的前五名,根本不用家長操心。平時回到家,對家長訴說她在一天中所遇到或者聽到的事情,小嘴嘰嘰喳喳,像一只百靈鳥似的講個不停。那個時候,不要說我們,就是老師、鄰居、親朋好友,誰不喜歡她?誰不說她好?!不信的話,醫(yī)生你可以到我們小區(qū)去問問。有這么一個人見人愛,人見人夸的女兒,我們的心里不知道有多么高興呢!可是現在全變了,似乎換了個人似的:跟我們說話越來越少了,一天難得跟我們說上十句話;可是和同學打電話時,嘻嘻哈哈,可以一口氣講上半小時,甚至更長時間。我家電話費每個月都是三位數??!更使人氣憤的是,和她沒講上幾句話就嫌我嗦,還說我是“老更”(更年期)。你說氣人不氣人?醫(yī)生,你說我女兒是不是學習心理壓力太重,有心理障礙???
女兒:母親說的情況基本上沒錯,但是,她得了更年期綜合征也絕對不會有錯。老媽的疑心病很重,比如,我和同學打電話時,她會偷聽我們通話內容,還時常偷看同學發(fā)給我的微信內容,她更是不厭其煩地問我與誰在網上聊天。如果有男同學打電話給我,那她更是緊張得不得了,一定要將對方情況和我倆的關系問個清清楚楚,徹徹底底,她還是不放心,好像人家是我的男朋友似的,搞得再也沒有男同學敢打電話給我了。她還不厭其煩,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告誡我“學生時期以學習為重,不能交男朋友而誤了學業(yè)”,好像我已經有了男朋友似的,其實我根本沒有男朋友。她整天疑神疑鬼,嘮嘮叨叨,翻來覆去,講來講去,就是這么幾句話,聽得我耳朵都生老繭了。醫(yī)生你說,老媽是不是有心理問題嘛?
母女倆唇槍舌劍,你一言,我一語,那針鋒相對的場面,真可謂是“刀光劍影”“針尖對麥芒”。
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人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可是這家務事找到了心理醫(yī)生,心理醫(yī)生總不能不管吧? 心理醫(yī)生心想:這是多思多慮的更年期遭遇到了要求獨立的青春期,水火不容??!
怎么解決呢?這可是病家來醫(yī)院咨詢的目的啊。心理醫(yī)生決定對這母女倆“各打五十大板”。
先“打”做娘的 心理醫(yī)生問母親:為什么你的用心良苦得不到女兒理解?母親無語。心理醫(yī)生繼續(xù)說,即使是再好的建議,如果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你重復說教,你是否也會從心理上產生反感?女兒已經長大,要讓她自己獨立“行走”,哪怕有時候“摔了一跤”,也不可怕,她定會從中吸取教訓。想想你自己當初是怎么從青春期走過來的?人生之路需要家長指引,卻只能靠她自己去走,你不可能陪她一輩子。趕快放手,給女兒“松綁”,這樣,只會利多弊少。否則,事與愿違,弊多利少,還會損害人世間最寶貴的親情。
再“打”女兒 心理醫(yī)生對女兒說:要體會到做母親的用心良苦,盡管母親言語嘮叨,但是“姜還是老的辣”,長輩的經驗比你豐富,這是無法否定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古訓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你了解了更年期的特點,站在母親的角度想一想,就不會對母親有厭煩情緒了。以母之長,補己之短,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最后,心理醫(yī)生對母女雙方建議:設身處地多為對方著想(換位思考),及時加強溝通,消除誤解,努力使“水火不容”的更年期和青春期盡快進入“水乳交融期”。
母女倆對視了一下,從椅子上同時立起了身,嘴角上翹(微笑),向我道了謝,女兒挽著母親的手臂走出了診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