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勝利會師在甘肅寧夏間的將臺堡,完成了震古爍今的二萬五千里長征[1]。自2012年到2016年,者參加了學院組織的“長征主題(系列)考察”,去過江西、湖南、貴州、廣西、四川、甘肅、寧夏等省份,參觀訪問了當年紅軍長征的主要途經點。一路行過,獲得了對紅軍長征過程和事跡的感性認知,升華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同時也堅定了自身的共產主義信念。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結合考察體會,特就長征對國人乃至人類的精神意義談幾點認識:
一、長征:中國共產黨一切為了人民的具象
長征出發(fā)的直接目的是紅軍作“戰(zhàn)略轉移”。何為戰(zhàn)略轉移?即在敵強我弱且國民黨反動軍隊第五次“圍剿”無法打破的情況下,紅軍放棄已經創(chuàng)立起來的諸塊紅色革命根據地,尋找新的落腳點以保存革命的力量。
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是代表著中國最大多數的窮苦人利益的政黨。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長征開始前,中國共產黨已經領導中國革命13年,紅軍也已經組建7年之久,這個黨和這支新興的人民軍隊在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為獨立民主之中國的過程中,始終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把為實現最廣大人民利益和愿望作為自己的最大目標和任務,順境時如此,逆境亦然。土地革命戰(zhàn)爭中、后期,雖因內外因素,遭受挫折、經歷曲折,但絲毫并沒有改變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總目標。對紅色根據地的一時放棄、與根據地人民的暫時告別,無不為了總目標、總理想的實現。
不僅僅中國共產黨內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正確政治路線如此,即便是土地革命戰(zhàn)爭前中期犯有“左”傾錯誤的幾任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包括導致紅軍被迫長征的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領導者們[2],也是如此。雖然由于對中國特殊國情缺乏了解,沒有能夠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的革命實際有效地結合起來,給革命造成了損失,使革命出現了曲折;但他們主觀上依然是遵循著黨的綱領和宗旨的,在政治信仰和奮斗目標等基本問題上也是無可非議的[3]。恰恰是因為紅軍將士們上下一致心懷革命理想和總的奮斗目標,才能在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下,完成長征這樣的超凡壯舉。在這個意義上看,長征正是中國共產黨這個偉大政黨在特殊歷史時期、特殊歷史事件上堅持一切為了人民的理想信念和遠大目標的具象。
二、長征:共產黨人革命樂觀主義的范本
長征,既面對著大自然的艱難險阻,也面臨著國民黨反動勢力的圍追堵截。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戰(zhàn)士們在保持堅定的革命信念和理想的同時,憑著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完成了偉大的長征。
毛澤東同志在長征途中寫下了諸多詩詞,這些詩詞中閃爍著革命樂觀主義的光芒:“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1935年2月《憶秦娥.婁山關》);“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zhàn)猶酣”(1934年-1935年《十六字令三首》);“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滂沱走泥丸……”(1935年10月《七律.長征》)。長征途中毛澤東的警衛(wèi)員吳吉清曾經掉進川北草原沼澤而被毛澤東一手拉上從而脫險,毛澤東當時對大家打趣說:“別看他外表像個泥人,那泥里包著的可是鋼鐵!”[4]在我們的系列考察中,無論在紅軍長征專題紀念館里,還是在與當地群眾的交談當中,我們經常聽到紅軍長征途中笑對困苦、克服困苦的故事。
紅軍一向主張“戰(zhàn)術上重視敵人,戰(zhàn)略上藐視敵人”。戰(zhàn)術上重視敵人就是要承認敵強我弱的現實,認真謹慎地對待每一次戰(zhàn)役戰(zhàn)斗。戰(zhàn)略上藐視敵人則表現了革命者對理想的堅持和對必勝的自信,而革命的樂觀主義恰恰是建立在戰(zhàn)略上藐視敵人的基礎上的。這種樂觀主義精神在極端艱難困苦的長征途中,始終洋溢在從紅軍將領到普通士兵的心中,對克服悲觀主義,順利完成長征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長征:人類正確思想的佳例
長征無疑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史詩。美國前作協(xié)主席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在他的著名的記錄紅軍長征的著作《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中的序言中做過這樣的描述:“我只能重復埃德加·斯諾就這場‘激動人心的遠征說過的話——它過去是激動人心的,現在它仍會引起世界各國人民的欽佩和激情。我想它將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豐碑,永遠流傳于世。閱讀長征的故事將使人們再次認識到,人類的精神一旦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p>
紅軍長征不僅僅表現出了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和軍隊的政治信念和理想,形成了具有特定意義的“長征精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科書第五章第二節(jié)中的概括和表達);同時,長征更彰顯了人類的精神力量的偉大和思想力量對物質世界的巨大反作用。西方人贊美長征,大多是從對紅軍將士們這次前無古人的人類創(chuàng)舉的精神力量加以贊頌的。這些,我們今后在課堂上講授長征和長征精神的時候,不防向學生加以說明。法國哲學家帕斯卡曾講過:“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毀滅他;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制他死命。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依然要比制他于死命的東西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yōu)勢,而宇宙對此卻一無所知。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們所無法填充的空間和時間,我們必須提高自己。因此,我們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紅軍長征的勝利,實踐和鑄就了長征精神。正從這個意義上,長征彰顯了人類精神和正確思想的偉大作用,長征也定會成為以人類正確思想指導人類走向正確方向和勝利的范本。
【注釋】
[1]這僅僅是中央紅軍長征的里程估算,如果加上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的長征里程,三大方面軍長征的總里程已遠遠不止于此。
[2]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共黨內先后出現過以瞿秋白為代表的“左”傾盲動主義、以李立三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和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遵義會議”后基本終止。
[3]毛澤東為1941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起草的“結論草案”,在尖銳地批判以王明為代表的第三次“左”傾錯誤的同時,指出:王明等人在推翻國民黨,建立蘇維埃,實現土地革命的奮斗目標上,在要同進攻蘇區(qū)的敵人進行作戰(zhàn)上,以及在沒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這一點上等,都和正確路線的主張“并無什么不同”。
[4]吳吉清.在毛主席身邊的日子[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10):268.
作者簡介:李詩懿(1972—),北京聯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近現代史教研部,講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中國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