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娜 田曜誠
摘要:吳讓之作為晚清著名的書法篆刻家,在繼承“鄧派”的“印從書出”傳統(tǒng)觀念中,發(fā)展用刀如筆,使刀傳筆意的創(chuàng)作理念。在治印刀法中結合篆書特點,以石帶紙,以刀帶筆,達到了刀筆相融,使書印合一的表現(xiàn)有了嶄新的境界,使刀傳筆意的篆刻藝術有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吳讓之作為清代流派篆刻史上承上啟下的一位篆刻家,對清晚期甚至近現(xiàn)代的篆刻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關鍵詞:吳讓之;以書入?。坏秱鞴P意
吳熙載(1799-1870)生于清嘉慶四年,卒于同治九年,原名廷揚,后以字行,改字讓之,亦作攘之,別署讓翁、晚學居士、方竹丈人等.吳讓之是我國清代享譽盛名的篆刻家之一,篆刻面目個性突出,用刀如筆使刀傳筆意達到完美的統(tǒng)一。吳讓之為鄧石如藝術流派的發(fā)揚光大者,深得鄧氏以隸書的筆法作篆書的奧訣,字法精熟,結體工穩(wěn),運筆爽暢,動勢較強。在治印刀法中結合篆書特點,以石帶紙,以刀帶筆,達到了刀筆相融,使書印合一的表現(xiàn)有了嶄新的境界,使刀傳筆意的篆刻藝術有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一、吳讓之篆刻的取法研究
中國篆刻藝術源于先秦,盛于兩漢,明清時期發(fā)展到繁榮的高峰。從篆刻藝術興起至今,歷代印人都從秦漢印章中汲取營養(yǎng)。漢印的風格體現(xiàn)了方正、平和、博大等特征與中國古代藝術中占主導地位的審美思想是一致的。自元代趙孟順和吾丘衍提倡開始,“印宗秦漢”的思想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印人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藝術風格。
據(jù)記載吳讓之在十五歲時就見到漢印并受益匪淺,在《吳讓之印存》自序云:“讓之弱齡好弄,喜刻印章,十五歲乃見漢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凡擬近代名工,義務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見完白山人作,盡棄其學而學之?!薄耙詽h碑入漢印,完白山人開之,所以獨有千古?!边@個說明吳讓之在早期的印章取法中受漢印影響,在他三十歲之后開始從鄧石如篆刻藝術汲取養(yǎng)分并形成了自己的風貌。
在吳讓之早期的篆刻中,我們看到白文印受到漢印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吳熙載印”、“熙載治印”布局來源于漢印,線條不求均滿,筆畫疏處任其留紅,吸收漢印質樸而又之以動的藝術感受。吳讓之在篆刻藝術上借鑒了鄧石如的風格后,還保留自己當初學習漢印的精髓所在。并沒有放棄漢印的藝術精髓,反而創(chuàng)造出自己完美的藝術風格。在趙之謙《書揚州吳讓之印稿中》說:“讓之于印,宗鄧氏而歸漢人”等,也說明吳讓之在篆刻藝術創(chuàng)作中受到了漢印的影響。
吳讓之的學生姚正鏞在跋“汪鋆”印中云:“讓老刻印,使刀如使筆,操縱之妙,非復思慮所及。自云師法完白山人,竊謂先生深得篆勢精蘊,故臻神極,其以完白自畫者,殆謙尊之說耳?!?/p>
二、吳讓之篆刻的筆意研究
魏錫曾跋《吳讓之印存》云:“若完白書從印入,印從書出,其在皖宗為奇品、為別幟,讓之雖心摹手追,猶愧具體,工力之深,當世無匹?!眳亲屩L期仿漢,潛心師法鄧石如,將鄧石如“印從書出”的字法之理,在印文中突出書法意趣,在篆刻藝術上充分發(fā)揮,拓展出新的意蘊和境界。他把剛勁飄逸的獨特書風融入到印文中,其印文字法面目自然獨具,將篆書古樸圓勁、生動自然的變化姿態(tài)運用到篆刻創(chuàng)作實踐中。吳讓之多以小篆文字入印,與鄧石如相比,更加突出用筆的輕重、緩急和體勢的方圓,通過獨特的刀法充分表現(xiàn)篆法的舒展凝練。如朱文印“逃禪煮石之間”,其字法均等、巧妙其中、注重筆意、靈動秀逸,用筆跌宕生姿,用刀爽快利落,筆中有刀,刀中見筆,刀筆相融,有渾然天成之妙;
“觀海者難為水”,為吳讓之三十四歲時所作,若將印文與吳氏書法作品中的篆字作一對比,則能夠發(fā)現(xiàn)吳氏在師法鄧石如后,已經(jīng)能夠在印面上比較自如地表現(xiàn)自身的書法面目。
吳讓之治印不守成法,廣采博收,師古為新,繼承和發(fā)揚了鄧石如“以書入印”、“印從書出”的藝術觀,注重篆刻的筆意傳達。篆刻取法漢碑篆文,注重虛實的處理,疏密得當。如“學然后知不足”等印取法漢碑篆文,結體上緊下疏,突出縱長之態(tài),表現(xiàn)出吳讓之在以漢碑額風格的文字入印?!俺幧健庇?;朱文印圓轉流美,委婉細膩,分朱布白虛實分明。加之他能將篆書的筆意在篆刻中充分展現(xiàn),“以書入印”,“刀筆相融”,因此,他的朱文印能平正中見飄逸,文雅中見勁麗,俊逸中見灑脫,渾樸中見圓潤的獨特面貌,盡顯篆刻的文人氣和書卷氣。
三、吳讓之篆刻對后世的影響
吳昌碩在《吳讓之印存跋》中說:“讓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漢印探討極深,故刀法圓轉,無纖曼之習,氣象駿邁,質而不滯。余嘗語人,學完白不若取徑于讓翁,職是故也”。吳讓之在“引書入印”創(chuàng)作方法上縱深開掘,通過自身對篆書書法的深入理解,并將其引入篆刻創(chuàng)作,使自己的篆刻面目為之一新。從“印從書出”創(chuàng)作觀念提升到“刀傳筆意”創(chuàng)作理念。吳讓之篆刻藝術初看平易,似信手而為,但透過其流暢委婉、舉重若輕的線條和自然連斷而空靈的轉折,以及無為而治的疏密空間,無不體現(xiàn)其過人的智慧。吳讓之在篆刻藝術的探索中逐漸形成了以用刀為核心的印學審美,填補了前人篆刻的空白,使印章的二次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強化,后來的許多印人在學習的過程無不先師法攘翁,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因此,吳讓之對印學發(fā)展的貢獻是巨大的,也對我們現(xiàn)在的印學研究和學習有著很強的指導作用。吳讓之作為清代流派篆刻史上承上啟下的一位篆刻家,對清晚期甚至近現(xiàn)代的篆刻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吳讓之的篆刻藝術對后世影響很大,如黃士陵、吳昌碩、錢瘦鐵、來楚生等人皆取法于他。
四、結語
吳讓之發(fā)展了鄧石如“印從書出”的思想,從“刀傳筆意”找到篆刻表現(xiàn)的新領域。他在篆刻藝術的探索中逐漸形成了以用刀為核心的印學審美,使印章的二次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強化,為篆刻發(fā)展帶來了新的動力。他的篆刻理念對清晚期甚至近現(xiàn)代的篆刻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早.吳讓之印存[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8.
[2]韓天衡編訂.歷代印學論文選[M],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楊娜(1989-),女,漢族,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2014級中國畫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山水方向)
田曜誠(1989-),男,漢族,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2014級中國美術史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美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