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 巖
千年故里訪老君
文_張 巖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p>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p>
念著《道德經(jīng)》里這些玄之又玄的話,在鹿邑初冬微雨的天氣里,我踏上了老子故里的探尋之路。
鹿邑在春秋時稱“苦縣”,《史記》有云:“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公元前約571年,老子出生時,苦縣還屬陳國。老子少時拜商容為師,三年之后,上周都、拜博士、入太學,后為周藏室之史。東周式微后,老子離宮歸隱,“至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谑抢献幽酥鴷舷缕?,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老子的杳無音信、不知所蹤和他的玄妙之道暗暗呼應(yīng),也讓鹿邑成為祭奉老子、探索老子的不二之選。
今天的鹿邑,除卻古時遺存,從道路中也能找到歷史痕跡。衛(wèi)真路、仙源路、谷陽路、真源大道、紫氣大道……小小的縣城因為老子而屢被各朝帝王所青睞,唐皇、武后、宋宗、元大汗,他們信奉黃老之道,利用手中的至上王權(quán)建廟宇、擴宮殿,標榜自己的信仰和尊崇,小城的名字也隨之一改再改。紫氣大道由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guān),紫氣東來之故得名,老子現(xiàn)存兩處遺跡明道宮、太清宮坐落其上。
太清宮
玄元殿
明道宮前有兩湖,名猶龍。過了湖中拱橋,宋真宗御筆親書的“明道宮”高懸山門,陳摶老祖所題的“一片綠波飛白鷺 半空紫氣下青?!狈至袃蓚?cè),和著微雨后濕潤的松柏香氣,道家的無為證道、清靜逍遙和神仙境界一下子躍然心上。
進了山門,首見迎禧殿,這里也是宋真宗駐蹕處。穿過迎禧殿,是供有太上老君的玄元殿。殿前建有八卦臺,臺高三層,取“三生萬物”之意。八卦臺兩側(cè)有守素、抱樸、尚德、崇道四亭,以應(yīng)《道德經(jīng)》中的“見素抱樸”“尊道貴德”。唐朝李淵建國后,受南北晉世族之風影響,為提高自身血統(tǒng),追認老子為始祖,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玄元殿正是取名于此。玄元殿中的老君像手持綠柄如意、身披朱紅祥云道袍,金面朱唇,雙目慈和,據(jù)傳是根據(jù)當?shù)匕傥桓邏劾先说拿嫦嗌駪B(tài)所鑄,是現(xiàn)今最大的老子青銅坐像。
出明道宮時,有零星的香客趁著微雨初停進殿祭拜,迎禧殿一側(cè)的經(jīng)廊處幾位老人小憩閑談,廊外淡黃月季靜立,送來怡人清香。
不遠處就是太清宮。進了太清宮的山門,是寬9米的神道。在神道東側(cè),首先看到的就是兩座碑刻——大宋重修太清宮之碑和唐《道德經(jīng)》注碑。在太清宮,碑刻是著名的仙跡遺存。除了山門處的宋碑唐碑外,還有先天太后之贊碑、金續(xù)修太清宮記碑、元執(zhí)照碑、元圣旨碑……其中先天太后之贊碑由宋真宗“御書御制并篆額”,歌頌老子母親功德,亦稱“三御碑”。它形體高大,氣勢恢弘,是太清宮現(xiàn)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通古碑刻。這些碑刻避過歲月戰(zhàn)火,沉于歷史泥沙,雖然久被風雨剝蝕,漸漸磨平了棱角和印記,今天重現(xiàn)天日時呈現(xiàn)出的書法意態(tài)、文龍圖飾仍然精美厚重,讓人不禁驚嘆,流連忘返。
兩座碑刻之后就是太極殿。殿前有兩株丹桂古柏,一株樹紋左旋,一株樹紋右轉(zhuǎn),正合太極八卦中“天左旋地右轉(zhuǎn)”的陰陽二氣,所以又稱“陰陽柏”,盡得道家清靈之氣。太極殿復(fù)修于民國,但它其中有漢唐的石礎(chǔ)、宋代的斗栱、明朝的檁條。一次次改朝換代、烽煙戰(zhàn)火后,留下的只有那些搬不走、燒不毀的石雕磉石和建筑構(gòu)件,成為不可泯滅的歷史見證。
太極殿后是三清殿,在三清殿的右后方是重建的老子故居。老子故居之后,三里神道的最后方,就是先天太后墓和圣母殿。武則天稱帝后,為提升女性地位,封老子之母為“先天太后”。殿前香火繚繞,時有女性信徒祭拜。
離開太清宮時,時間已經(jīng)過午,沿著神道向外走,郁郁蒼柏的清氣在濕潤的空氣中愈發(fā)濃郁,雨后的宮殿有些寂寞,只有零星的老年香客相互攙扶著蹣跚而行,或在香爐前駐足,或在神像前跪拜。走出山門,回首望去,楹聯(lián)上刻著的“地古永存曲仁里 天高近接太清宮”,和對面“天下第一”的老子巨型雕像遙遙相望。
編者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河南獨有的魅力。幾千年來,這里人杰地靈,人才輩出,千百年來走出了無數(shù)的杰出人物。一個時代已離我們遠去,然而許多名人故居至今仍保存完好,它們在向每一位參觀者無聲地敘述著名人們不平凡的生活經(jīng)歷以及他們偉大的歷史功績。探尋其中,似乎回到往昔歲月,一幅幅歷史的畫面如在眼前。
(作者單位:周口供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