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肖依
廟堂巷,書香翰墨的歲月小巷
記者肖依
幾月前,原本隱于城內一隅的尋常街巷廟堂巷突然變得熱鬧了起來。一撥撥的人紛至沓來,都為探訪文壇大師楊絳的故居,找尋那些曾經的生活印記。
是的,楊絳的少女時代在蘇州度過。自父親楊蔭杭在廟堂巷購下一文廳舊址,又花費巨額整修一新并題名“安徐堂”。近10年,廟堂巷中的春華秋實見證著她每一步的成長。在楊絳的回憶文中,“安徐堂”是道不可磨滅的美麗印記。
其實,自古,廟堂巷就是“名巷”。古時,因巷內曾建有東岳二圣廟而得名,明清又有畫家陸治和光祿卿徐如珂。民國時,就是楊蔭杭和妹妹楊蔭榆居于此。新中國成立后,巷子里還住過近代蘇州園林修建大師、《營造法原》作者姚承祖、電影演員舒適,著名作家陸文夫1978年下放回到蘇州后,也曾在廟堂巷岳母家住過一段時間。
要去廟堂巷并不難找,東出養(yǎng)育巷,與柳巷相直,西出剪金橋巷,從學士街可入。巷中雖曾名人輩出,但如今依然是尋常百姓家,每一號基本都住著多戶人家,只是安靜依舊。走進巷中,幾乎聽不到一絲嘈雜之聲,與喧鬧古城相比,巷里巷外截然兩處風景。
22號是楊蔭榆故居,門牌之下,過道深邃望不到底。這里現(xiàn)在居住著近30戶居民,曾經的故居早已成為綜合大院。最里面的兩進,依稀可辨民國時期的建筑風格。巷子里的一口水井,據(jù)居民說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明朝時的廟堂巷,留下兩處亮筆,包山祠和一文廳。一文廳即明史中頗有影響的徐如珂所建。在離22號不遠處的16號,也是光祿卿徐如珂舊居“忠仁祠”。據(jù)考證,這里便是楊絳的家,年少時住過的地方。只是歲月巨變,如今的“安徐堂”實在看不出當初的風貌。窄小的院子,斑駁的墻面,交織的電線,還有雜亂的堆置,只留道不盡的滄桑。
未曾想到,狹窄的廟堂巷內,最多的竟是大宅院,8-10號原是花園,22-24號是“暢園”,面積約一畝余,清代道臺王某所建。暢園造園手法細膩,面積雖小而布局巧妙,園景豐富而多層次,為蘇州小型園林的典型。還有壺園,清末潘氏所建,僅300平方米,蘇州小園以水池為主景者,此園最佳。
位于巷子東頭的6號是市文物保護單位包山祠,是祭祀明代書畫家陸治的祠堂。陸治,號包山子,吳門畫派代表人物,老師是大名鼎鼎的祝枝山、文征明。后來被雷允上業(yè)主雷顯之買下,解放后成為上海外貿療養(yǎng)院,明間前亭廊、羅馬式圓柱、老虎天窗、紅瓦屋頂,都顯示著民國西洋建筑的特色,平時不對外開放。
如果不是一心要尋找,也是很容易錯過這個地方。療養(yǎng)院的大門鐵銹斑斑,鐵門上有一孔很小的方格,往里瞄能看到里頭的綠意蔥蘢。當然,我們終究還是沒有那么好的運氣入內,只能在外張望一番。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才女’曾住。”曾經香煙繚繞的古巷也是到了民國漸顯書香翰墨的味道。民初時王姓衰敗,暢園改開茶館,民國7年,中國早期的法學家兼大律師潘承鍔買下暢園,精心整修。
曾幾何時,廟堂巷聚集了一批名律師與名醫(yī):楊蔭杭、吳曾善、蔣建之、姚寅生、邵蟾桂、桂省吾……原本狹小普通的江南小巷,因此經常頻繁出入求醫(yī)求法律幫助的人,也變得生機起來。
褪去歷史潮水的廟堂巷,溫和而又淳樸,跟姑蘇城內的其他小巷一樣,這里自有說不盡的故事,看不盡的景,只待你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