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遠來
埃德加·斯諾,一位在世界新聞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西方記者,一位至死都宣稱“我熱愛中國”的國際友人。今天,我們再次翻開他的著作,回望他在中國的足跡,仍然啟示頗多。
1928年,年僅23歲的斯諾挎上一部舊柯達相機,作為臨時船員,踏上尋找“東方的魅力”的冒險之旅。他到達上海,投奔校友密勒,隨后便開始了他的在華記者生涯。
人生有如河流,說不定就在哪兒拐彎而駛入一片開闊之地。這位原打算只在中國逗留6個星期的年輕人,結果在中國一待就是13年。在那烽火連天的歲月里,斯諾從一個“獨家采訪”的客觀報道者,成為一個講述紅色中國故事的忠實傳播者。他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中,毫不隱諱地預言了中國的未來、中國共產黨的勝利。
所有的預言都來自客觀的判斷。紅星為什么能夠照耀中國,是因為斯諾通過到陜甘寧邊區(qū)實地采訪、跟隨參加部分戰(zhàn)斗、接觸中共領導人等系列活動,親身感受到了“東方魔力”和“興國之光”。在他看來,中國共產黨堅持著正確的革命路線、保持著優(yōu)良的革命作風、凝聚著廣大的革命力量,這讓斯諾堅信中國革命有理想,有前途,蒸蒸日上。中國共產黨人的“那種精神,那種力量,那種欲望,那種熱情……”使他堅定地認為那“是人類歷史本身的豐富而燦爛的精華”。
判斷源自于細節(jié)。他看到:毛澤東住在簡單的窯洞里,穿的是打了補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飯和辣椒土豆絲;周恩來睡在土炕上;彭德懷穿的背心是用繳獲敵人的降落傘做的;林伯渠的耳朵上用線繩系著斷了一只腿的眼鏡;紅軍大學學員把敵人的傳單反過來當作課堂筆記本使用;等等。斯諾正是從這些諸多的細節(jié)中悟出,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人民軍隊“堅忍卓絕,任勞任怨,是無法打敗的”。
結論還來自于比較。斯諾對紅色中國的熱情期待與贊美,與他對國統區(qū)的失望密切相關。他親眼目睹了可怕的饑荒和死亡,目睹了中國在日本法西斯鐵蹄踐踏下的悲慘命運,目睹了國民黨政府政治腐敗、權力斗爭的真實狀況。當他踏上紅都延安的土地,感受到了紅區(qū)的蓬勃朝氣,他興奮地寫道:“我所見到的,我所聽到的,都在告訴我,這是一支中國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隊伍。他們的存在,是世界的一個奇跡;他們的精神,是世界文明的一份財富。”他也深切地感到,“然而迄今為止,世界似乎還不知道有這樣一支隊伍的存在。外界關于他們的報道,都是一些荒唐離奇的燒殺搶掠的土匪故事。作為一名記者,我為此感到深深的羞愧,我有責任向世界報道這里真實發(fā)生著的一切,報道這里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包括那個神秘的毛澤東”。他痛批國民黨的反動宣傳,認為“中國共產黨人是誠實、正直、無私的人,他們隨時準備為證實自己的理想的價值而慷慨赴死”。
斯諾對紅色中國的報道,極大地影響和改變了世界對中國的認識和態(tài)度,他“為全世界揭開了一個簾幕,使人們第一次看到了未來的中國”,“標志著西方了解中國的新紀元”。美國《時代》雜志曾載文,盛贊斯諾對“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發(fā)現與描述,如哥倫布發(fā)現新大陸一樣,是震驚世界的成就”。
(本刊編輯部摘自《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 / 陳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