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珮瑜
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流行音樂隨著傳播媒介的迅猛發(fā)展而廣泛傳播。由于流行音樂所具備的文化特征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發(fā)展,成為初中生最喜愛的音樂類型。但是對流行音樂如此喜愛的初中生來說,音樂課卻興趣平平,不喜愛教材的歌曲。難道就因為沒有流行音樂歌曲,學生就不愿意上課了嗎?針對這個現(xiàn)狀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從產(chǎn)生的緣由、解決的方式和教材的運用等方面入手,分析音樂教學中可以融入的流行元素,讓音樂課堂更豐富,更受學生喜愛。
關(guān)鍵詞:流行音樂;課堂;情境
一、“春的腳步”流行音樂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教學內(nèi)容是音樂教學的依據(jù),是學生獲得音樂審美感受和體驗的客觀條件。在信息技術(shù)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流行音樂傳播十分廣泛,對大多數(shù)初中生來說是便捷的。但也有持反對意見的,擔心流行音樂進校園,干擾了九年義務教育中音樂教學的正常實施和民族音樂教育等。所以,在新課程標準的改革中,以學生為主體,關(guān)心學生所喜歡的音樂類型成為我們首要的目標。所以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流行音樂作品逐漸走進初中音樂課堂,春天的腳步終于來臨了!
二、“風的聲音”流行音樂在課堂中所遇到的問題
微微的暖風劃過音樂的課堂,在新教材的改革、創(chuàng)新下出現(xiàn)了流行音樂作品。如,江蘇少年兒童2011版教材中出現(xiàn)了好幾首流行作品,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但是現(xiàn)在的初中生熱愛流行音樂,學習流行音樂的能力比教師強很多,教師授課中僅僅停留在教的基礎上,忽略了歌曲情感中的價值,這樣與課堂融入流行音樂作品就背道而馳了。流行音樂學習中,我們要始終堅持以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學生音樂的欣賞能力。了解音樂的要素、樂曲的基本特征、歌詞的含義等。
三、“秋的喜悅”運用學生喜愛的教學方法讓流行音樂不在浮于表面
新課程改革下,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從學生興趣、能力需要出發(fā)。帶領初中生從音樂課堂中感受多樣的音樂文化,學習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積極地引導,正確地對待流行音樂,感受流行音樂的魅力。
通過課堂實踐,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為豐富和充實音樂課堂可加入流行音樂作品
流行音樂是學生所喜愛的,因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大大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如,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草原情曲”的學習中,對藏族、蒙古族音樂特點進行介紹、欣賞時可適當補充流行音樂作品,如,云丹久美的《水中月亮》、杭蓋樂隊的《烏蘭巴托之夜》。這些流行歌曲以其特有的民族旋律線條,表現(xiàn)出對民族、對音樂的贊美。通過加入流行音樂作品,豐富了課堂內(nèi)容,也進一步幫助學生了解藏族、蒙古族民歌的音樂風格及特點。但流行音樂不是盲目地加入,要把握好層次,靈活巧妙地與教材結(jié)合,作為課堂教學有益的補充,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
(二)開設流行音樂的第二課堂
例如,電影音樂的賞析、動漫音樂的賞析、說唱音樂的賞析等流行音樂專題課程,通過對流行音樂作品的歷史、類型、音樂風格及相關(guān)音樂特點的分析和鑒賞,掌握分辨真善美與假惡丑的是非標準及必要的音樂審美能力。
(三)在課內(nèi)舉辦歌手的“流行音樂會”
在班級中積極嘗試開設以“某個流行歌手”或“熱門話題”為主題的班級音樂會,通過搭建展示的平臺,不斷地去體驗表演的樂趣,為今后課堂的即興表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雨的滋潤”流行音樂在初中音樂課堂實施的具體實例分析
“流行音樂”是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孕育和產(chǎn)生的音樂類型,所以在音樂課堂素材中運用流行音樂是音樂教學的一個方向。為此本人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融入了流行音樂作品。例如,在九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感恩的心》中出現(xiàn)了《感謝你》《親親我的寶貝》兩首作品。
以下是我對本課的補充欣賞:
課前創(chuàng)設情境:
可適當加入《老師說》《好大一棵樹》的欣賞,讓學生在走進課堂前感受音樂的魅力。
課堂學唱和欣賞:
課堂中補充欣賞張艾嘉的《希望》、李宗盛的《心甘情愿》、張學友的《搖搖》等。品味對兒時的追憶和對寶寶的愛,在學唱欣賞中進一步體驗演唱時的快樂與音樂所表達的情感。
課堂體驗活動:
創(chuàng)編表演活動,利用所學的歌曲《親親我的寶貝》,進行歌詞的再創(chuàng)作,把原有的情感與體驗轉(zhuǎn)化成學生自己的感受。在創(chuàng)編中學生各抒己見,如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情、對學校的感恩、對同學的祝福等。
隨著我國音樂教育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改革,流行音樂融入音樂課堂已是必然趨勢。但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對傳授流行音樂的文化知識,提供視聽享受,并且給學生提供流行音樂創(chuàng)作、演唱(或演奏)的機會,才是我們要做的。音樂課堂是一個文化集合體;在了解流行音樂的同時不斷開闊知識視野,提升文化素質(zhì),也與素質(zhì)教育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才是音樂教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安國.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劉丹.論中小學實施流行音樂教育的可行性[D].華中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