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天東
中國文人中,自古不乏長壽者,文人之祖的孔孟莊都壽逾古稀,后世的陸游、紀昀也都活到了耄耋之年。而到了中國近當代,高壽的文人更是層出不窮,沈從文就是其中的一位。
沈從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鳳凰的一個軍旅之家,其祖父沈宏富為湘軍名將,曾官至貴州提督。到了父輩這一代,家道中落,沈從文只受過國小的教育就選擇了參軍,又輾轉做過工人、書記員。1922年,沈從文來到北京大學旁聽,1924年陸續(xù)發(fā)表作品,被胡適等人賞識,成為了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建國前多發(fā)表作品和各種文學評論,并在北京大學、西南聯(lián)大擔任講師和教授。建國后停筆,從事文物研究工作。文革中下干校勞動。1978年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1988年病逝。
生性幽默,放誕不羈
沈從文一生坎坷,青年時只身一人北漂,無依無靠險被凍死;中年時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自殺未遂;晚年時又被紅衛(wèi)兵抄家,下放到湖北咸寧五七干校勞動。在困境中,他也想過自殺來了結生命,但磨難后的沈從文卻更加堅強、忍讓、謙卑、謹慎,這是沈先生留給世人的印象。他的學生汪曾祺說他總是笑瞇瞇的,“到了晚年,喜歡放聲大笑,笑得合不攏嘴,且擺動雙手作勢,真像個孩子”。
沈從文以寫小說成名,是現(xiàn)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個。沈從文不擅寫如林語堂、梁實秋的幽默小品,但其人其事卻很幽默。他初到北京時窮困潦倒,只好租用一間原來堆煤的公寓居住,并命名為“窄而霉小齋”,還常為弄不到一點東西“消化消化”而發(fā)愁。文革時,沈從文被安排到掃女廁所,通常女同志聽見里面有掃地的聲音都會問聲:“有人嗎?”每當這時候,里面的老作家都會大喊道:“為人民服務!”他還自豪地說:“我政治上雖然不靠譜,但是道德上是很可靠的?!碑斔吹綄懼按虻狗磩游娜松驈奈摹钡拇笞謭髸r,一向溫順的他卻一把揭下,說:“那人的書法太不像話了,在我的背上貼這么蹩腳的書法,真難為情!”那時沒有冰箱,親戚怕放在屋里的食物發(fā)餿,他吃了會害病,沈先生卻說,“我先吃兩片消炎片就行”。
隨遇而安,不以己悲
丁玲曾用“逆來順受”形容自己的右派生活,汪曾祺則說為什么不是“隨遇而安”呢?沈從文在生命中諸多的選擇和被選擇中,也如同自己學生那樣隨遇而安,或許說正是沈先生的性格才影響了汪曾祺的“隨遇而安”。
沈從文是個高產且高質的作家,他在三十年代發(fā)表了諸如《邊城》《長河》一類的小說,把他推向了一流作家的位置。沒有任何學歷,小學畢業(yè)的他卻擔任了中國最高學府西南聯(lián)合大學的教授,可以說是一個奇跡。可是到了五十年代,他不得不放下寫小說、散文的筆,在解放后出版的一本《沈從文小說選集》序言中寫到:“我和我的讀者都行將老去?!泵鎸|疑和排斥,沈從文離開了北大,走下了講臺,褪去了著名作家和教授的外衣。但對于文物界卻是一個驚喜,沈從文在歷史博物館工作期間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出版了《唐宋銅鏡》《龍鳳藝術》《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學術專著,其中《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彌補了中國古代服飾歷史的空白,并作為了贈送給外賓的禮品書。
八十年代初,沈從文出訪美國,在很多外國朋友獵奇的心理下,沈從文沒有講自己的經歷,也沒有抨擊文革,他只是說:“許多在日本、美國的朋友,為我不寫小說而覺得惋惜,事實上并不值得惋惜。因為社會變動太大,我今天之所以有機會在這里與各位談這些故事,就證明了我并不因為社會變動而喪氣。社會變動是必然的現(xiàn)象……在近三十年社會變動過程中,外面總有傳說我有段時間很委屈、很沮喪;我現(xiàn)在站在這里談笑,那些曾經為我擔心的好朋友,可以不用再擔心!我活得很健康,這可不能夠作假的!我總相信:人類最后總是愛好和平的。要從和平中求發(fā)展、得進步的。中國也無例外這么向前的?!?/p>
不折不從,赤子其人
沈從文一生交友無數,年輕時被人提攜,成名后也不忘幫助別人。在當年北漂時,尚在“窄而霉小齋”居住的沈從文曾被神交已久的郁達夫接濟,讓沈從文一生難忘郁達夫的恩情,直到七十年代郁達夫侄女郁風拜訪,沈從文仍對此事念念不忘。沈從文初涉文壇時,多受胡適、徐志摩等前輩提攜,也許因為與胡適走的太近,沈從文才在建國前遭到左派文人的批判。而當聞知徐志摩飛機遇難后,當時在座的青島大學諸位同仁好友,只有沈從文一人搭夜車去了濟南,為徐志摩送最后一程。
沈從文在西南聯(lián)大時家中常有來客,巴金、楊振聲、金岳霖、梁思成林徽因夫婦都是他的至交好友,且都是君子之交。沈從文幫助同仁和青年學生無數,曾幫助詩人卞之琳出詩集,竟還為資助青年詩人柯原登報賣字。而關于幫助他人的事情沈先生卻多數忘記了。沈從文的得意門生汪曾祺和表侄黃永玉一生受其影響,可以說沒有老師就沒有后來的大作家汪曾祺,沒有表叔就沒有當代大師黃永玉。這兩位也多少繼承了沈先生的衣缽,才讓鄉(xiāng)土文學和湘西文化仍熠熠生輝。
文革開始時,興起了一股揭發(fā)熱潮,大字報貼的到處都是。當得知自己被一個老學生揭發(fā)時,沈從文卻笑著說:“會,會,這人會這樣的,在昆明跑警報的時候,他過鄉(xiāng)里淺水河都怕,要個子比他矮的同學背過去……”在失去信任和真理的年代,沈從文選擇躲避,即使面對“中山狼”也是一笑置之。
年少參軍、漂泊,鍛煉出讓他受益終身的良好體質;不講究生活,飲食簡單、清淡,不挑食,喜歡的則謂之“格高”。晚年受高血壓、心臟病困擾,常吃蠶蛹后很有效果。這也許是沈從文值得參考的養(yǎng)生方法。但沈從文的長壽之道不可復制、不忍復制,一個天才的一生過的如此委屈,這是沈先生的悲哀,也是當時社會的悲哀。
“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樂觀處事,真誠待人,即使深陷泥潭,依然綻放蓮花。這就是沈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