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萍
在荷蘭,自行車是路上的國王和王后,有著至高的權(quán)益,反而是開車的人得小心翼翼,不然必遭斥罵。
“嗶——嗶——”喜歡走路上班和周末漫步在上海街頭的行人總是被飛馳而過的助動車嚇得心驚肉跳。那些身著彩色制服的外賣小哥、快遞小哥更是讓熙熙攘攘的人行道充滿跳躍流動的色塊。隨著城市的擴大和汽車數(shù)量的迅猛增長,人行道被擠得比消防疏散通道還要窄,自行車道更是被機動車道兼并。
這一場人與車的競爭,每天都在城市里上演。在上海市區(qū),最近非常流行使用MOBIKE,但是這個城市的不少街道是禁行自行車的。
對自行車的舊事重提讓我想起阿姆斯特丹,這個自行車擁有量為人口1.3倍的城市,人口密集,也是全球自行車最密集的城市。
在運河交錯的阿姆斯特丹,街道的存在是彌足珍貴的。稍微寬敞點的街道被分成七條:最中間的是公共汽車,有軌電車,出租車。最外邊各有一條人行道,自行車道在車行道與人行道之間,被涂成醒目的紅色。
1973年的中東石油危機讓荷蘭人痛定思痛,隨后的市政規(guī)劃開始鼓勵更多人更頻繁地使用自行車。市中心的居民限制停車位,新遷入的要排隊等兩年才能排到一個車位。商業(yè)區(qū)車位寥寥,且收費昂貴。這導致市區(qū)居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自行車。
短距離的購物、上班上學,中距離(7公里左右)的工作都靠自行車。輕軌(免費)及火車(收費)上都有特殊的自行車架,很多往返于不同城市的上班族都隨身帶自行車,就跟帶手機一樣普遍。有的人甚至在兩個城市的火車站各存一輛車,也算是發(fā)揮到極致了!
城市道路也給自行車提供了無數(shù)的方便。比如,在很多交叉路口自行車可以不必停下,而轉(zhuǎn)彎的車輛必須讓行。在荷蘭,自行車是路上的國王和王后,有著至高的權(quán)益。反而是開車的人得小心翼翼,不然必遭斥罵。本地人經(jīng)常騎車闖紅燈,坐在汽車里的人得理也沒轍。
荷蘭人經(jīng)常把在自行車上的時間用來社交,窄窄的車道經(jīng)常會被并行騎著車聊天的人“占領”。有時在晚上黑漆漆的小街和運河邊,會不時蹭著你躥過一個沒車燈或反光裝置的騎車人。很多巡邏警車常常貓在黑暗的一角,專逮沒燈光的自行車。罰款的金額跟違章停車一樣,36歐元。此外,還得跟警察買燈,價格比店里的貴。
平日里,真不覺得荷蘭的自行車跟中國的有什么不同:大多數(shù)人千篇一律地騎著典型的“荷蘭自行車”,很重,黑色,腳閘,不變速。這大概跟偷自行車的嚴峻形勢有關(guān)──每年有一百萬輛自行車失竊。我認識的人平均丟過3輛車。有好鎖也沒用,能卸下來的小零件,車燈,鈴鐺,都不能幸免。
車都差不多,可是騎車人和帶的東西卻很不相同。騎車人穿什么的都有:西裝革履,長裙禮服,超短裙。帶的東西就更豐富了:各種材料制成的車筐里可以裝百貨,貓狗,小孩。車后座上可以載客,或者是很重的貨物,包括鋼琴什么的。車前車后都能安裝小孩座椅,甚至有一輛自行車載了3個孩子──車后座加長。
很多人除了平時用于代步的普通自行車,還有一輛用于休閑的車,后者用來在周末陽光明媚的時候悠悠閑閑地郊游,或是很專業(yè)地運動訓練。悠悠閑閑的有兩人騎的自行車,車把超大彎曲的“巡洋艦”式,還有半躺半坐頭部有支撐的,或是看起來像四輪摩托的自行車,讓人大開眼界。進行嚴肅運動的都全副武裝──緊身衣、頭盔、太陽眼鏡,身材都很棒!
北京、上海的MOBIKE熱潮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市區(qū)內(nèi)的短途交通問題,這是一個很好的開頭,意味著人們對人性化設計、環(huán)境質(zhì)量及自身健康越來越強烈的需求。但記住了:各行其道是保證所有這些需求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