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法律論證的認知規(guī)則

        2016-12-01 05:27:52徐夢醒
        關鍵詞:規(guī)范性規(guī)則法律

        徐夢醒

        (湖北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湖北武漢430062)

        法律論證的認知規(guī)則

        徐夢醒

        (湖北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湖北武漢430062)

        法律論證的規(guī)范性條件不但包含形式推論規(guī)則,還要突破形式結構主導的語義系統(tǒng),走向論辯主體的認知意圖和言語行為。論辯認知的規(guī)范性將論辯情境、策略和目的統(tǒng)一起來,分析主體意圖與態(tài)度等要素,以及據此受到認知規(guī)則約束的論辯話語;論辯對話規(guī)則將主體間既有的認知共識作為分析論辯規(guī)范性的基礎,根據論辯進程中的“承諾集合”的變動建構意義的傳遞、理解和交互。結合民法當中情勢變更原則下論辯主體認知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到法律論證的邏輯規(guī)則與認知規(guī)則總是共同發(fā)揮作用,而并非獨立運行。

        法律論證;認知規(guī)則;情勢變更;論辯意圖

        法律論證的邏輯和語用分析構成了目前該領域研究的核心視域。論證訴諸言說,而言說的表述與意義,源于論辯主體整合多重語境元素而組織語義符號的過程。因此,本文強調論證領域中的互動式論證,從多主體論辯的角度來分析推進論辯規(guī)范性的認知路徑,而在談及法律論證時,主要強調的是主體在證成立場當中的論辯思維。語義符號納入到論者的認知系統(tǒng)、假設情境和論題識別過程中后,構成規(guī)范性引導下的對話前提。認知規(guī)范性強調一種從因果關系,或者假設情境導出的相關關系。關聯(lián)論辯語境中可被適用的有效依據,意味著對論辯效果多元的可能性空間保持開放態(tài)度。論者本身具備的內在的個性化元素,在融入言語行為中的同時也在重構論辯效力。從這個角度來看,盡管目前學界鮮有從認知視角分析法律論辯規(guī)范性的研究,但這個問題對于建構論證有效性的意義不容忽視。

        一、認知規(guī)則在法律論辯中的定位

        (一)認知規(guī)則的定位

        認知規(guī)則在法律論辯中的意義,即依據情境識別、信息組合、論題變遷與效果認同而形成論辯認知的規(guī)范要件,及其在對話規(guī)則的檢驗中如何反饋和調整。認知規(guī)則對論辯行為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更加直接、具體和鮮明。論證效力評價需要依據對語境——通常情況下是某種利益格局——的認知模式和期待為前提。通過這些認知要素,可以引導進一步的認知和行為[1]110。認知規(guī)則應對特定情境的被動性,決定了其結構表達主要依賴于“如果——那么”的條件句(if……then)結構[2]2,事實上,條件句可以涵蓋任一規(guī)則的規(guī)范模型,以涵蓋規(guī)則確定者的規(guī)范性期待。在假定該預設條件句為真的情況下,Shimanoff認為,規(guī)則通過特定的道義邏輯變量,可以指稱特定場域在應然性層面上是“應當”、“必須”、“可以”發(fā)生,來對應論者針對該情境的認同程度或者其他可能影響其變動的態(tài)度。認知層面的論辯言說規(guī)則,主要涉及主體面對現實情境的信息處理方式。

        法律論證認知規(guī)范性的前提,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動態(tài)語境下的關聯(lián)要素具有多元性乃至無窮性。即使如此,論者仍然要預先確立某種程度的情境共識作為確認前提效力的“承諾集合”;第二,法律對話中對論辯規(guī)范性的認知,不但檢驗他們對語境回應的能力,還需要通過條件句的假設性感知,預測對方回應因循的認知的模式;第三,對論辯恰當性的評價,通常涉及論者對論證規(guī)則識別、認知與遵循狀態(tài)的評價。論者可能遇到對方態(tài)度轉變和議題偏離的意外情形,從而引發(fā)裁判者的打斷甚至誤解等論證互動的謬誤類型。

        (二)法律論證規(guī)則對認知語境的依賴

        1.主體的個體屬性與論辯規(guī)則體系。盡管法律論辯強調規(guī)范性和一致性要求,以及論辯話語的嚴謹與審慎,論者自我深受文化積淀等影響的性格或品質等要素仍然無法忽視。它們使論辯規(guī)則的認知可能具備極具個性的表現。例如,堅守禮儀原則的論者,通常將話語表述的友善性視為比邏輯性和思辨性更加重要;內向或者害羞的論者可能更傾向于回避盡管具備有利于己方的,具備更強說服力,但卻可能包含激進性、進取性甚至侵略性表述的依據或者理由;信仰功利主義的論者可能對策略性論辯的言說模式抱有更加寬容的態(tài)度,從而認同某些可能引發(fā)誘導效應的方式,等等。引導論辯思維的規(guī)范性要求,顯然無法回避上述個體屬性的影響和干擾。如果在研究當中忽視或者省略這些要素,就無法切實和完整發(fā)掘認知規(guī)范性引導在法律論證當中的意義。強調論者的個性化認知風格在言說互動當中的,有助于區(qū)分和辨明理性與非理性的論辯陳述以及信息模式對論辯意圖的影響。

        2.規(guī)則適用頻率和順位。論辯規(guī)則體現和反應出來的問題模式,如果頻繁地或者首先為論者視為關鍵對象,那么該項規(guī)則通常能夠得到主體共同接受。也有學者認為最近適用(recency)的規(guī)則相對來說具有情境性優(yōu)勢[1]111。這種近期效應能夠優(yōu)先地,或者對論者的規(guī)范性認知和理解發(fā)揮激發(fā)效果。論辯情境的變動通常引起論者注意力的轉移,而最近的變動最能引起主體在期待某種規(guī)范性效果的時候的關注。比如當論者被對方指出存在多重問題謬誤時,論辯效力推進中的反駁重點可能會傾向于對隱含前提的檢驗。

        3.預設或假定情境的認知模式。作為規(guī)則基本陳述模式的條件句“if……then”要求假定情形的判斷符合規(guī)則預設的情境要件。在司法裁決針對特定事實作為小前提的演繹推理當中,這種情形依賴證據的完善性、充分性、相關性和合法性予以重構,并在共同確認的法律規(guī)則詮釋和理解前提下確認合法裁判結果。然而,事實情境和假定情境在商談互動當中,兩者之間并非完全相符,而總是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對應不同向度的差異之處。在法律商談的語境下,規(guī)則對應假定情境的吻合程度決定了該規(guī)則的適用價值。比如訴諸情感和訴諸人格的論證,往往是在假定情形為證據重構之后,在小前提建構上已經達成共識之后才有更大的適用空間。

        二、意圖對論辯規(guī)則的構成性

        論者對情境的感知是論辯的前提條件,在時序上也首先發(fā)生。這種情境對應論者意圖和該意圖對應的論題及其前提,決定了論者需要面臨的主題屬性。例如,當論者需要證成命題Q:“S有罪并且應當受到刑事處罰。”他必須要將R:“主體S已滿十四周歲”作為前提之一予以證成,尤其是其認定標準存在爭議時。顯然,對情境及其對應論題的確立,需要遵循相應的認知規(guī)則,其中包含著對特定價值權衡、主題脈絡和期待整合的過程。正如在上例之中,R作為證成Q的前提(有時是認定主體犯罪行為唯一需要求證的前提,即R為真,則Q為真),成為超脫先前論辯主題的更為重要的主題。特定主題關聯(lián)涉及其屬性的情景要素,和證成其真值或者恰當性的相關依據。這就需要進一步訴諸主題的延伸,如若要證成R,則需要證明P:“S的戶籍材料內容屬實”為真,等等。

        顯然,論者訴諸論題情境這一思維過程需要論者感知、詮釋、分析、解讀論題情境屬性,亦即依據論辯意圖通過反思與整合發(fā)掘出證成Q需要明確的,相關的所有前提R1、R2、R3……并就其中存在意見分歧或者需要進一步予以證成的前提作為新的論辯主題;接下來,論者訴諸進一步探討的認知規(guī)則被激發(fā);目標A因而成為需要首先證成的主題。在Wilson看來,簡單案例和復雜案例不同[3]。簡單案例能夠輕易獲取前提性的論題,并且不需要面對過多的未曾意識或者隱含的不確定性。疑難案例通常面對模棱兩可,甚至矛盾的情形。由于含混甚或對立的內在線索,認知規(guī)則無法單一地、純粹地和確定地予以適用。規(guī)則當中的if條件句對特定結果的規(guī)范性指涉,也很難完整和簡單地對應該論題情境的要素體系。與日常對話不同的是,相對于情景要素的多樣性、系統(tǒng)性和變動性來說,法律論辯言說通常將問題、論題、焦點或者說議題作為論辯情境的內在核心。在融貫性原則的引導下,問題之間的邏輯網絡引導著證據探尋,證據鏈的確立和證據網絡的建構。

        論題關涉的目的,可以通過內在和外在兩個層面反映認知規(guī)則的運作,并將對方目的劃分為不同類型[3]。支持性目的(supporting)和攻擊性目的(attacking)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前者很少被論者從內在說明性出發(fā)予以隱含;后者有時包含著試圖傷害對方感情或者形象等意圖,或者放任此種結果發(fā)生的內容,因為考慮到合作原則的要求,通常不會外顯于言說當中。當然,立場和意圖能夠通過論辯主體之間涉及的利益分配關系,得以清晰地辨識。在舉世聞名的東京審判中,作為控方證人的一名日本陸軍少將田中隆吉明確指控了九一八事變即“滿洲事變”以及皇姑屯事件的主謀以后,電影版本中的日方律師怒問田中:“你是日本人嗎?”例子中的聽者在答還是不答,如何回答的權衡上不但需要考量其回應對于先前堅守的論證觀點可能的削弱甚至顛覆,還面臨著對方預設理論的制度、倫理、道德乃至輿論等方面的壓力。這種壓力的來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識別為攻擊性目的。

        內在目的和外在目的的分野與呈現,表征了論辯對話當中的語用向度,以及對話語言外之意的隱含性及其意義的識別。論者對支持性目的的追求,在于試圖確立聽眾對該支持關系的理解和認同。攻擊性目的隱含性的深度源于合法性要求的約束。顯然,隱含性目的未必都具有攻擊性,但攻擊性目的通常都具有隱含性;外顯目的未必都具有支持性,但支持性目的未必都訴諸話語而呈現。論辯在包括法律領域在內的所有情形,都依賴特定目的而展開。論辯主體的真實意圖反映在合法性框架當中,具備專業(yè)性、法律性和范疇性表述模式。論辯目的內在的框架性和鮮明性,減輕了基于策略性隱含的意圖、期待、目的在法律論辯當中的語用意義。例如,實踐當中存在的“公益訴訟”,像針對損害結果提出一元錢賠償的目的,對于原告方來說,案件判決的影響力或者后續(xù)的社會效果,才是原告作為證成特定立場合法性的真正意圖。這些目的可以直接依據要求的損害賠償數額判斷出來。然而,為了確保論辯互動在特定法律程序當中的公正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盡可能確保真實意圖呈現的客觀性,或者內在目的和外在目的表述的一致性,對于緩和論辯當中發(fā)生的欺騙、掩飾、引誘等情形,推進論辯恰當性尤其是真誠性,具有關鍵意義:論辯真實意圖和呈現的意圖應當具有一致性。

        主體根據目的的轉換,可以將論辯信息進行檢驗、核對與調整,其中論者主要遵循的是論辯互動的共識內容和情境基礎。邁耶(Meyer)將認知結構區(qū)分為情境—行動的結合,與行動—結果的結合[4]71~90。通過假定條件句的因果構成,論者可以預見采取特定行動的原因和根據,以及特定行動引發(fā)的結果和成效。而論辯的展開從特定情境模式(situation schema)開始。這種情境模式的認知的呈現[5],在當下看來,并不符合某種應然或者理想狀態(tài)的特定利益協(xié)調或者分配格局。這種格局也包含在論辯當中涉及言說規(guī)范、理由表述、證據要求等層面的并非完善的狀態(tài)。依據日常對話或者過往的論辯互動模式的分析,論者可能訴諸熟悉的經驗整合出相對抽象的情景模式體系。并且,對論辯規(guī)則在認知層面上的認同和證立本身,并非必須作為論辯開展的確定前提。阿列克西認為:“它們到底應如何具體應用,這必須交由論辯參與者(來決定)……這些規(guī)則,部分是在講話者群體中實際發(fā)生效力的規(guī)則,部分是已經暫時得到證立的規(guī)則。(論辯)不絕對按照已經證立的規(guī)則來進行,這并非是不符合理性的?!盵6]233顯然在他看來無法要求論辯可以直接訴諸完整、有效和即成的論辯規(guī)則。如果論辯在根本上是秉持理性態(tài)度,或者論辯程序本身要求這種理性反思原則貫穿始終的話,那么首先根據其自身尚未得到證立的規(guī)則展開論辯,也符合理性。從這個角度來說,論者意圖是法律論證規(guī)則有效性共識的構成性條件。

        論辯初始的理性預期,無論是在規(guī)則尚未證立的情境中,還是存在言說規(guī)則直接發(fā)揮作用的情境中,都包含著初始情境模式的特定核心目的的認同。這種認同在存在意見分歧甚至對立立場的論辯初始情境中,并非體現為特定論辯結果實際效果的共識,而是論辯各方都將這種效果確認為某種互動模式,或者利益分配格局,從而和論辯內在的互動性和多主體性相連貫??梢哉f,初始目的是一種構成性要素。論者有意或者無意地將初始情境予以“標簽化”,并據此推進可能的論辯信息的呈現。Meyer指出:“一旦特定規(guī)則預期被激發(fā),該模式能夠組合或者構成言說者關于該情境的感知,并據此形成前意識層面上,對在該情境中具備恰當性的言說行為?!盵4]75該認知過程一方面體現出論者對語境的被動反應,以及依據批判性反思形成的論辯推進規(guī)劃;另一方面也體現出論辯規(guī)則在后期證成和體系化中的建構性作用。

        舉例來說,在2009年底的李莊案庭審中,被告人李莊提出庭審人員集體回避的要求,理由是被控偽造證據、妨害作證,兩項妨害司法的“受害者”都是當地法院,因此當地法院與他有明顯的利害關系。主審法官則指出,由于“法律未就集體回避有明文規(guī)定”駁回了李莊的請求。李莊利用指令性語用行為較高的真誠性條件給法院施加了一種壓力,或者說,李莊通過既定的“語言游戲”規(guī)則,為法院應當如何取舍和協(xié)調關于刑事訴訟程序當中的“回避制度”和“管轄制度”提出了一個難題。法院是否支持李莊的請求本身并不重要。問題的關鍵在于突破規(guī)則的語義范圍,使原本超出預想的事實狀態(tài)通過另一種基于最初命題態(tài)度的語用行為表達出來,或者說標示出預期的命名在真實的語言游戲當中的實際意義[7]。法律概念體系通過專業(yè)法律思維的重構功能,將論證模式導向法律話語當中。這并不代表此時的論證語境走向了絕對的、靜態(tài)的和獨白的專業(yè)話語體系。初始語境的影響仍然存在,而且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干涉法律商談的走向。論者可能要求特定言語行為的導出,如涉及侵權責任的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聲譽等等;或許僅僅是強調某種相對宏觀的目的,如公平、效率、福利、自由等等。論者依據初始語境引發(fā)的論辯目的,或者說未經過法律概念重構的意圖表述在具體和抽象層面上的構成,指涉并引導著該目的相對應的“情境—行動”結合。在遵照既有法律程序要件的前提下,論辯言說的操作性、規(guī)程性、融貫性依賴于論者整合先前在類型模式論辯言說當中的歸納。思辨性規(guī)范整合的進路,表征為“if……then”的陳述結構。法律論辯中認知規(guī)范性的判斷,也需要將言說導入這種結構中展開。if引導情境屬性語句,then引導規(guī)則指引的可能行動,體現為對論證語境(作為非現實或者假定模式的情況下)的規(guī)范性表述。

        三、情境感知中的論辯規(guī)范性

        (一)論題明確化作為共識性前提

        從思辨進程來說,法律論辯需要弄清幾個問題:即論辯對象的明確化、支持論題依據或者理由識別,這些理由的類型及其相互關系等等。正如前文所述,假定主體S的搶劫行為已經得到充分的證據證明,唯一留下爭議的是該犯罪嫌疑人S的年齡尚未確定。由于出生證明或者戶籍登記的不一致,可能導致該問題在認定標準和定罪量刑上存在難度。從該案的情形來看,S的年齡認定就成為關鍵論題?;蛘哒f:對論題相關的關鍵要素,其是否成為新的爭議焦點,需要論者就此達成共識。

        這種共識的基礎,在于論者意識到議題A的解決,離不開議題B的解決。如果論者相信論題C更加有助于解決議題A,那么他需要就此予以證成。此時,B或者C既可以作為說明A的理由,也可能是基于某種相關性、識別度、目的性或者期待內容,以及由于論辯效率的考量而走向新的問題的解決當中,從而使“如果不討論B(或者C),就不可能說明A”,甚至“解決了議題B(或者C),就意味著解決了議題A”成為共識。事實上是否真的如此,尚且需要作為階段性議題,使論者中斷原有的思路予以明確。比如,針對同性婚姻合法性的問題,是否可以訴諸基于婚姻目的的期待性考量,本身也可以作為論辯的對象,也就是說,對P:“同性婚姻合法性”的論辯等同于對Q:“婚姻本身的目的”的論辯,這一判斷本身可能使論者在期待訴諸其他說明或者證成思維的時候,轉向對Q的反思當中。當論者最終確信:如果不討論Q,就不可能說明P,對Q的論辯才能順利地進展下去。我們可以就此例子通過圖表展示出來:

        當由P到Q的跨越得到論者認同之后,就Q的探討才能夠說得通。論者如果就婚姻本質理解與同性婚姻合法性之間的說明關系存在疑問,就需要證明其反駁的合理性,從而阻卻進一步的論證展開。倘非如此,論者就不得不針對議題Q展開不同立場如R1、R2、R3……展開。法律論辯當中涉及的社會關系,通常與特定社會問題(例如同性戀、墮胎、死刑存廢、安樂死等)、社會指標(性別、年齡、職業(yè)或者社會階層等),或者其他社會現象相關聯(lián)。這些對象的闡釋,在結合社會主體的交互性意圖之后,能夠推動其所贊頌、肯定、發(fā)揚、期許或者貶斥、否定、揚棄、規(guī)避的價值、品質、道德、倫理觀念的明確化。通過相對抽象的,由特定價值秉持支持的理由,通常在此處能夠獲得說明性依據,并進而和規(guī)范性要件相對應,確保特定結論的可接受性與合法性。

        (二)論辯情境識別對論辯意圖的影響

        盡管在Meyer看來論辯始于言說者追求特定目的,但情境感知則是目的確立,甚至是論題確立的前提。依據特定利益考量或者價值判斷,論者在論題當中確立自身態(tài)度和立場,從而形成相對具體的目的(goal)。從語內行為來看(通過說某事而做某事),論者的直接目的是為了證成特定立場,或者從新修辭學角度要求聽眾的實際認同;或者從非形式邏輯角度要求證成其依據的相關性、充分吸和可接受性。從語外行為來看(通過說某事時做某事而造成某事)[8],論者通過證成其立場,其實是希望確立某種社會性或者規(guī)范性效果。這種效果隱含或者明示于論辯目的當中,表征為論辯意圖的實際描述狀態(tài)。這種效果超出了言說意義構成,但沒有超出論辯互動主體的理解范圍。意義構成以外的實踐效果,就是得以證成的,言說行為以外的對某種新的互動預期的證成。從這個角度來說,語外行為包含了對特定言語行為理解范圍以內的實際結果,因而不同于Austin意義上的,包含以理解目的以外的特定策略為內容的語后行為(perlocutionary)[9]。舉例來說,2014年9月1日正式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明確規(guī)定了四種上下班途中工傷情形。工傷的認定通過工作原因、工作時間、工作場所進行統(tǒng)一認定。依據該規(guī)定的解釋,下班途中到市場買菜,然后再順路回家屬于“合理時間”與“合理路線”上下班途中發(fā)生意外認定為工傷的情形[10]。關于上班時間以外的工傷情形的新認定標準,有的人認為該標準更加寬松,更加具備人性化;有的人則認為這種規(guī)定有可能會加劇用人單位和職工之間的矛盾,并且使工傷的認定難以獲取確定標準,存在執(zhí)行上的困難。對新出臺法規(guī)的爭議,主要是針對該規(guī)定對特定問題的認定和處理模式是否得到了公眾的認同,是否獲取了在實踐層面上的可接受性而展開的。這種探討如果包含認同該規(guī)定不斷更新和調整的可能性,則屬于對聽眾來說可以理解的,并非包含在論者策略性意圖當中的言語行為。因為針對特定論題諸如某規(guī)范性文件的合理性的判斷,需要論者在證成其立場的過程中,收集和發(fā)掘出有效的理由和依據。其對于論者立場的解釋,能夠使聽者理解立論的證成意圖,而不需要根據該意圖推導語后行為當中隱藏的策略性目的。

        論辯目的內在地包含在論辯的初始階段。該目的使論者對初始論辯情境的認知和重構具備了某種獨特性,從而激發(fā)了情境—行動的論辯走向。情境感知有時先于這個階段,從造成某種事態(tài)的主體初期預估的結果,這就決定了預期性感知對后續(xù)互動情境的識別和評價。例如,故意殺人者可能在實施犯罪行為之前,就預計到自己被判處死刑的可能性。這在后期的司法審判當中可能成為公訴方或者被害人的訴訟代理人的論辯議題。這種可預期性要求論辯目的貫穿始終的特性,從而為初始情境的造就者以及識別該情境的論辯主體,提供穩(wěn)定的、可知的和有效的回應機制。論者對特定情境及其變動走向的感知,會調動其相關價值立場、態(tài)度和論辯能力等主觀要素。顯然,每項依據和理由都指涉特定互動結構的影響力。生活世界的多重維度自發(fā)地依據證成依據作為語境要素而展開[1]115。論者需要將每一重情境感知在真實性或者正確性上予以推進,從而導向其論辯目的。當然并非每一個目的僅僅需要單一路徑予以證成,動態(tài)化語境以及主體互動對必然性和偶然性因素的靈活掌控,使通向特定有效性結論的路徑有可能具體如“涉及最新的調查數據”,抽象如“做出好的論證”。

        目的引導和建構者論證走向,其中包含著對依據整合難易程度與可行性的差異。例如主體對對方違約行為的追訴可能求助司法審判,也可以通過仲裁機構予以解決。依據特定利益狀態(tài)的分析,以及有意收集的信息的屬性,論者對特定論辯互動情境的預期,或者其目的實現及其程度的可能性估算,影響著當前論辯規(guī)劃。行動-結果組合的關聯(lián)性預估,就反映了這一點。該認知模式或者思維表述的呈現,如“倘若我妥協(xié),就失去了獲取遺產的機會”;“假定我承認自己的罪行,家人會對我失望”等等。特定結果作為可能發(fā)生的,使論者深感遺憾的檢驗性預期,呈現出論辯當中論者不得不權衡和考慮的問題。論辯目的在言說互動中的情境化,使論者向不同對象呈現其立場的表述模式也存在不同。當然,公訴機關將同樣信息向犯罪嫌疑人的辯護律師和法官分別進行傳遞,顯然包含著不同回應模式的預期。這也體現出論辯規(guī)范性評價的公共性與識別標準的差異性,而“失去公共性的語言規(guī)則直接顛覆了語言中語詞用法的一致性以及語詞與對象之間的指稱關系”[11]。論辯規(guī)則在認知層面上的分析,不但將論辯情境的變動性和階段性考慮在內,而且兼顧了論辯主體針對情境感知,并對論辯規(guī)范性提升論辯規(guī)則體系的形成發(fā)揮了積極意義。也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認知規(guī)則對具體問題和抽象問題的分野不夠重視,同時也容易將論題作為論辯對象的思維實質,與論辯進程的操作模式融合起來。對此問題的重視,有助于法律論辯主題走向的明確化和論證效力的清晰化。

        四、認知規(guī)則的運作模式——以情勢變更原則為例

        主體在認知網絡當中確立可行的互動目的,其中包含著多重的和恰當的互動規(guī)則。而正是這些規(guī)則預設的假定條件,決定主體可能訴求的情境。這種規(guī)則模式可以表征為“如果論辯情境具備屬性X,那么就可以追求目的G”[3]。論辯情境很有可能遇到意外的變動,論者的回應因循其認知范式和關注的視角而導向不同認知規(guī)范性理解,進而使他們適時調整論辯意圖和預期?;忧榫钞悇又阅軌蚪o論者帶來顯著的影響,主要在于該異動使當下利益交互模式,和已經獲得認同的利益分配模式受到了新的情境要素的影響。民法中的情勢變更原則,就反映和確證了這種異動對論者預期協(xié)議的利益分配模式的影響。

        在民法中,情勢變更原則是合同在有效成立之后,因為不能歸責于任何一方當事人的緣由發(fā)生了情勢變化,導致合同基礎動搖或者喪失,使合同繼續(xù)維持原有效力將造成顯失公平結果的情況,而允許當事人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的原則。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26條的規(guī)定:“合同成立后客觀情況發(fā)生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無法預見的,非不可抗力的不屬于商業(yè)風險的重大變化,繼續(xù)履行合同,對于一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或者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變更或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公平原則并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確定是否變更或解除?!睆纳鲜鲆?guī)定可以看出,適用情勢變更原則需要審慎結合相關條件予以論證。合同賴以存在的客觀情境是否發(fā)生變化;這種變化是否無法預見;是否不可歸責于任何一方;是否發(fā)生于合同成立之后,履行完畢之前;以及繼續(xù)履行是否會喪失合同目的或顯失公平等。這些問題可以構成確認該原則適用的前提性論題“集合”。同時,情境識別和關聯(lián)原則可以確立情勢變更原則的語用學依據,認為情勢變更本質上是言說互動背景的異動。關聯(lián)原則認為作為協(xié)議形成與執(zhí)行模式的商談互動本質上屬于認知過程,在共同的認知心理基礎上,人們才能實現認知主體和認知對象,以及認知環(huán)境和交際意圖的協(xié)調。關聯(lián)原則能夠激發(fā)法律人在全面分析案件事實與規(guī)范要素的互動中的判斷智慧,他們可以結合推理效力預期和前提要素的多重發(fā)掘,從而有效提升語用推理的可接受性、正當性和合理性。

        交際意圖在由于特定關聯(lián)要素的意外缺失,可能引發(fā)交際意圖無法徹底落實或者只能部分落實的時候,就要求言說者調整對情境的認知模式,開展基于當下情境的新一輪商談。新的協(xié)議如果無法限制在當事人認同界限,就有可能導致第二重基于法律規(guī)定的語用效果,那就是合同的撤銷,即合同目的已經超越了僅僅是顯失公平的結果,而無法在變更后的情境中得以行使?!耙话愣?,意圖只能靠推理,而不能進行解碼”[12]18。情勢變更作為事態(tài)性信息,能夠有效幫助當事人辨察其中包含的和其合同權利密切關聯(lián)的要素,同時此信息在達成共識意見的情況下,將此意圖傳達給對方當事人,使其推導出對方當事人可能具有的變更或者撤銷合同的意圖。這種意圖本身可接受性與有效性的論證需要建立在新情勢對于當事人締約期待落空的程度,以及雙方對這種落空認同形成的判決或調解方案的理解方式和效益評估,因此需要尊重當事人意思的自治原則,確保當事人針對新形勢中的利益協(xié)調,以及選擇最佳方案的自由。

        假定某協(xié)議締結的語境基礎集合中CN有C1、C2、C3……Cn幾種情境要素涉及合同目的能否完整實現,其中任何情境要素的實際發(fā)生就都有可能使當事人不得不重新考慮原有合同中權利義務關系是否需要存續(xù)下去。作為情境基礎的互動前提,是否和個人意圖具有關聯(lián)性,需要從交往主體的互動目的以及雙方的共享知識背景的理解為前提。例如,可以從以下幾種可能性中予以考察:

        P1:情景要素C1根本未曾在締約以及合同履行中被當事人考慮、預估或意識到;

        P2:情境要素C2在締約時被考慮到,但當事人保有該情境A穩(wěn)定不變的確信;

        P3:情境要素C3及其可能的變動情況在締約時被考慮到,并根據預估與計算,各方當事人相信締約后以及履行完畢前,該變動不會對合同效力及其目的的實現產生任何影響;

        P4:情境要素C4及其可能的變動情況在締約時被考慮到,并根據預估與計算,各方當事人相信締約后以及履行完畢前,該變動會對合同效力或者目的的實現產生影響,但仍然約定回避對該變動的影響的回應,堅持按照合同原有內容予以履行;

        P5:情境要素C5及其可能的變動情況在締約時被考慮到,并根據預估與計算,各方當事人相信締約后以及履行完畢前,該變動會對合同效力或者目的實現產生影響,約定變更合同內容,使締約在關照各方當事人交易預期的基礎上,更加符合變動后的情境……

        從上述判斷可以得出,情景要素是否包含在或隱含在作為締約基礎的初始語境當中,和初始語境的關聯(lián)性程度,以及初始語境得以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的延伸進度的考察,需要建立在締約人的認知基礎之上,盡管當事人對未來權利義務關系基于情勢背景的走向未必完全精準,至少都反映了他們的真實意圖。事實上,P1到P5這幾種可能性都發(fā)生在締約過程中,它們都深刻影響著當事人在合同開始履行之后是否約定適用情勢變更原則。P1到P5作為締約互動模式的可能客觀走向,為事后情勢變更效力的裁判提供了語用推理的前提,和理解合同履行中異動事件的整體性影響的參照性(inferential)依據。因此它們決定的不是單一的語境,而是一系列的可能語境[13]141,異動要素的具體提取和合同約定相關要素的關聯(lián)性是對合同情境特定部分予以重新理解、商談及處置的根本依據。從直覺上來判斷,關聯(lián)理論涉及話語效力、思維現象及其推斷結果。因而,情勢變更成為主體進行推論的外置信息,結合其導入判斷內置的情境類型實現對特定語境含義的理解。

        從認知科學的角度分析法律論證規(guī)則問題,目前在國內外學界鮮有探討。本文從法律論辯規(guī)范性入手,通過論者主體的個性、論者意圖的建構意義和論題識別與認定等分析嘗試著手此論題。如上文所言,對于理性言說主體來說論證情境的異動和邏輯規(guī)則的協(xié)調,必然和論者自身意圖結合在一起,實現意義詮釋和理解[14]608。這就對法律論辯整合語言使用與論者心智狀態(tài)提供了切入點。論者的認知模型如何遵循論證的規(guī)范性,如何進一步通過邏輯學的形式化對參與各方的心智狀態(tài),在基于法律原則的前提下,進行有效的界定與描述,從而在外部論辯對話與內部認知狀態(tài)之間搭建起規(guī)范性的橋梁。本文提出這些問題,是期待整合法學、語用學和認知科學的理論精髓,為法律論證規(guī)則的研究提出新的思路。

        [1]DaleHample.Arguing:Exchanging Reasons Face to Face[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Publishers,2005.

        [2]Shimanoff.Communication rules:Theory and Research[M].Beverly Hills,CA:Sage Publications,1980.

        [3]S R Wilson.Development and test of a cognitive rule model of interaction goals[J].Communication Monographs,1990,57(2).

        [4]J R Meyer.Cognitive influence on the ability to address interaction goals[M]//J.O.Greene.Message production:Advance in communication theory. Mahv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1997.

        [5]J P Dillard,D H Solomon.Conceptualizing context in message-production research[J].Communication Theory,2000,(10).

        [6]羅伯特·阿列克西.法律論證理論:作為法律證立理論的理性言說理論[M].舒國瀅,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

        [7]徐夢醒,張斌峰.法律論證的語用邏輯重構[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4,(5).

        [8]Jürgen Habermas.On the Pragmatics of Communication[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8.

        [9]J L Austi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Clarendon Press,1962.

        [10]工傷“新規(guī)”眾議[EB/OL].http://fbgl.fyfz.cn/b/823762.

        [11]鄭友奇,熊明麗.從語言批判到哲學批判——維特根斯坦私人語言論證及其哲學意蘊[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

        [12]何自然,冉永平.語用與認知——關聯(lián)理論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13]Sperber.D.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Second ed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1995.

        [14]Lawrance R.Horn and Gregory Ward.The handbook of pragmatics[M].London:Blackwell Publishing,2006.

        [責任編輯:馬建強]

        D90

        A

        1001-4799(2016)06-0098-07

        2015-12-20

        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15130

        徐夢醒(1986-),女,河南許昌人,湖北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法學博士,主要從事法律邏輯學、法學方法論研究。

        猜你喜歡
        規(guī)范性規(guī)則法律
        撐竿跳規(guī)則的制定
        數獨的規(guī)則和演變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自然資源部第三批已廢止或者失效的規(guī)范性文件目錄
        礦產勘查(2020年7期)2020-01-06 02:03:17
        作為非規(guī)范性學科的法教義學
        法律方法(2018年3期)2018-10-10 03:20:38
        讓規(guī)則不規(guī)則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20:59:57
        TPP反腐敗規(guī)則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知識產權判例的規(guī)范性探討
        知識產權(2016年1期)2016-12-01 06:56:38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国产精品无套内射迪丽热巴| 国产一品二品精品在线| 国产又大又黑又粗免费视频| 国产无遮挡裸体免费视频| 寂寞少妇做spa按摩无码| 国产精品狼人久久久久影院| 最新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国产粉嫩美女一区二区三| av天堂手机免费在线| 嫩草伊人久久精品少妇av| 久久久久女人精品毛片| 天堂а√在线最新版中文| 亚洲人成网站18男男|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最新午夜|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无码网站 |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色综合另类小说图片区| 人妻中文字幕av有码在线| 国产传媒精品成人自拍| 久久久久久无码av成人影院| 在线高清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久久久中文字幕| 一二三区无线乱码中文在线| 五十路丰满中年熟女中出|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一区| 凌辱人妻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二级一片内射视频播放| 人体内射精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创| 亚洲精彩av大片在线观看 | 国产麻豆md传媒视频| 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动漫|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福利|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一区| 岛国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熟女精品一区二区| 狠狠cao日日橹夜夜十橹| 黄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