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奎安 孔銀煥 袁雪萍 王華麗
摘 要:伴隨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儼然成為社會各界研究的熱點。本文立足于現(xiàn)有的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通過對新疆庫爾勒市的現(xiàn)狀調查分析,提出存在問題及解決建議,對現(xiàn)有的制度安排進行了創(chuàng)新探討,以期惠及全疆各族人民。
關鍵詞:農民工;工傷保險;庫爾勒市;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F318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11.018
Abstract: With the speeding up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problem of social security of migrant workers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the community. Based on the existing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migrant worker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nvestigating the situation of Xinjiang Korla city, draw some unsolved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s, on the existing system arrangement and the innovation, with period benefit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Xinjiang.
Key words: migrant workers; industrial injury insurance; Korla city;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1 庫爾勒市農民工工傷保險現(xiàn)狀調查
1.1 問卷設計及發(fā)放
1.1.1 問卷設計及發(fā)放 采取隨機抽樣的原則,采用問卷調查法,對庫爾勒市建設街道農民工進行問卷調查。主要從農民工的基本信息、對工傷保險認知度、工傷意外發(fā)生度等幾個方面進行調查,以期通過分析數(shù)據(jù)摸清現(xiàn)狀及問題所在。本次問卷共計發(fā)放了120份,回收110份,有效率達到91.67%。
1.2 調查對象基本特征
1.2.1 性別特征 在此次調查樣本中,男性68人,約占總人數(shù)的61.8%;女性42人,占總人數(shù)的38.2%。由此可知,庫爾勒市農民工男性數(shù)量略占優(yōu)勢。近年來,庫爾勒市為打造全國宜居城市,根據(jù)市住建局整體部署,建筑建設單位需擁有適量的綠化面積,施工、開墾、種植所需勞動力要求施工者必須有強健的體魄和勞動能力,因此,男性農民工數(shù)量要整體高于女性。
1.2.2 年齡特征 在此次調查樣本中,18歲及以下有1人,25~30歲的工人占整體樣本的21.9%,30~35歲占15.5%。根據(jù)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標準,14~29歲均為青年,在此所占比例為38.4%,說明整個農民工勞動市場還是以青年為主。
1.2.3 受教育程度特征 在此次調查樣本中,小學及以下有25人,占總人數(shù)的22.7%;初中有24人,占總人數(shù)的21.8%;高中或中專有39人,占總人數(shù)的35.5%;大專及以上22人,占總人數(shù)的20%。由此可知,庫爾勒市農民工受教育程度以高中或中專為主,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將接受正規(guī)的全日制高等教育或職業(yè)技能培訓,提升了庫爾勒市勞動力整體素質。
1.2.4 行業(yè)特征 調查樣本中,從事建筑業(yè)28人,占總人數(shù)的25.5%;餐飲業(yè)10人,占總人數(shù)的9.1%;家政業(yè)2人,占總人數(shù)的1.8%;環(huán)衛(wèi)10人,占總人數(shù)的9.1%;銷售業(yè)26人,占總人數(shù)的23.6%;制造業(yè)3人,占總人數(shù)的2.7%;裝飾裝修6人,占總人數(shù)的5.5%;維修8人,占總人數(shù)7.3%;自由經營12人,占總人數(shù)的10.9%;從事其他行業(yè)5人,占總人數(shù)的4.5%。由此可知,庫爾勒市農民工主要從事建筑業(yè)與銷售業(yè),2015—2016年間,庫爾勒市新建及在建小區(qū)7個,投入使用大型商超2個,極大地吸納了務工人員來此工作。
1.3 農民工工傷保險現(xiàn)狀
庫爾勒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接自治區(qū)人民政府的通知,調整了自治區(qū)2014年工傷(亡)職工工傷保險待遇,對于傷殘津貼標準、生活護理費標準、供養(yǎng)親屬撫恤金都有相應的提高。
1.3.1 工傷保險認知及參與度 在此次調查樣本中,對工傷保險政策有些了解的有46人,占總人數(shù)的41.8%;聽說過的有54人,占總人數(shù)的49.1%;從未聽說過的有10人,占總人數(shù)的9.1%。而用人單位為農民工繳納了工傷保險的有30人,占總人數(shù)的27.3%;用人單位沒有為農民工繳納社會保險的有80人,占總人數(shù)的72.7%。由此可知,庫爾勒市農民工工傷保險認知度明顯落后于企事業(yè)單位職工,這與其勞動工種、文化水平及政策的傳達度有直接的聯(lián)系,參與度直接決定于后期農民工是否要為自己的工傷買單。
1.3.2 工傷意外發(fā)生度 在此次調查樣本顯示,身邊比較多發(fā)生工傷意外的有4人,占總人數(shù)的3.6%;很少發(fā)生工傷意外的有58人,占總人數(shù)的52.7%;沒有發(fā)生過工傷意外的有48人,占總人數(shù)的43.6%。由此可知,庫爾勒市農民工發(fā)生工傷意外的情況較少。
2 農民工工傷保險存在的問題
2.1 農民工工傷保險對象單一
目前,工傷保險制度主要針對城市職工,對農民工的專項維護較少,市政府雖然也在致力于維護農民工權益,但是仍然缺少一部強而有效維護農民工工傷權益的保險法。
2.2 用人單位難為工傷保險買單
目前,庫爾勒市只有少數(shù)的用人單位為農民工繳納了工傷保險,大部分的用人單位為了降低企業(yè)成本,提高經濟利潤,沒有為農民工繳納工傷保險。他們認為農民工流動性大,參保時只給城鎮(zhèn)勞動者與管理人員參保。因此,造成了庫爾勒市農民工工傷保險覆蓋面窄,參保率低,僅為27.3%。
2.3 工傷鑒定困難
在發(fā)生工傷事故后,用人單位一方面擔心追責,進而極力隱瞞,不報工傷;另一方面,利用農民工對政策法規(guī)等的不熟悉的特點,故意拖延時間不申報,或用人單位與農民工私下商定賠償。即使相關部門已經有了工傷認定結論,用人單位也會想方設法拖延時間,以致工傷認定決定難以生效,鑒定難以進行,損害農民工的權益。
2.4 農民工認識不足
通過問卷調查分析,工傷保險問題一直未引起其重視。在許多農民工眼中,金錢才是他們最大的保障,這種思想上的誤區(qū)使得農民工工傷保險制度發(fā)展受到阻礙。當然,他們認為自身職業(yè)有很大的流動性、不穩(wěn)定性,社會各界對其身份也不認同,沒有參加社會工傷保險的必要。
3 庫爾勒市工傷保險建議
如今,農民工工傷保險問題存在的原因是政府、用人單位和農民工三方共同造成的。基于此,本文對農民工工傷保險制度提出相應的對策及建議。
3.1 完善政府對于農民工工傷保險的政策
政府部門需要建立切實可行、方便操作的法律法規(guī),完善工傷保險制度細節(jié),減少漏洞,針對不同職業(yè)存在的危險系數(shù),明確表示出各行業(yè)的保險費率,對不同的行業(yè)、企業(yè)實行差別負擔,確保該行業(yè)、企業(yè)工傷保險基金的收付平衡,從而促進我國農民工工傷保險制度的發(fā)展和完善,切實維護農民工工傷保險的合法權益。
3.2 加強用人單位的責任意識
用人單位應強化法律意識,積極為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有效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在工傷保險實施過程中,積極配合相關部門的工作,盡到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在農民工工作期間,用人單位應盡到勞動安全責任,為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按照國家對于各行業(yè)的要求,使農民工安全地工作、生產,確保其人身安全和身體健康得到最好的保障。
3.3 提高農民工自身認知
在農民工正式工作之前,應當對農民工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和培訓。對于行業(yè)、企業(yè)所要求的安全知識和技能,農民工都應該相應地掌握,并且要開展相關的安全警示教育,降低其因不知情、麻痹大意、安全意識不足而被傷害的可能性。提高農民工素質與維權意識,農民工不僅要知法守法,也要懂法用法。對農民工進行普法教育,當用人單位沒有按照規(guī)定進行繳費或是要私下協(xié)商解決時,能夠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4 結 論
弱勢群體的民生問題是任何一個崇尚公平與正義的社會必須正視的問題。本文關注的是農民工工傷保險問題。在現(xiàn)實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農民工工傷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提出了相應對策及建議。以期農民工保障體系能夠建立健全,為城市建設勤勉工作的勞動者免除后顧之憂。
參考文獻:
[1]成志剛,王曉芳.比較與借鑒:國外社會保障管理體制研究[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9,23(2):57-61.
[2]郭偉偉.新加坡社會保障制度研究及啟示[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9(10):45-47.
[3]張培春.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研究[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32-36.
[4]李成剛,龔成.我國農民工社會保障探析[J].宜春學院學報,2011(1):12-14.
[5]孫江超.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探析[J].和諧社會,2009(4):42-46.
[6]張瑞凱.“獨立—銜接”型農民工社會保障模式研究——基于北京市三個區(qū)縣的抽樣調查[J].人口與經濟,2011(1):30-35.
[7]孫超. 關于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一些構想[J].內蒙古農業(yè)科技,2007(6):12-14.
[8]張理甫,劉俊. 新時期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探討[J].天津農業(yè)科學,2015(8):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