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潔
筆底春風 書畫同源—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古代書畫賞析
◇江潔
[明]唐寅 行書七絕詩扇面15cm×46.5cm 紙本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釋文: 彭澤先生懶折腰,葛巾歸去意蕭蕭。東籬多少南山影,挹取荷花入酒瓢。唐寅。鈐?。耗暇┙庠?朱)
“筆底春風”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原重慶博物館)歷代書畫展廳目前正在展出的館藏古代書畫展。正如展覽前言中所說,“中國傳統書法與繪畫使用的工具都是圓錐形的毛筆,在表現形式上都是‘線條’或者‘點線結構’的造型藝術……中國傳統書畫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綜合性體系,它是中國詩歌、倫理、宗教、哲學、美學等傳統文化的共同產物?!闭麄€展覽力圖通過立體文物及歷代名家書法繪畫等展示中國傳統書法與繪畫的源遠流長與藝術之美,也通過各種展品來體現中國傳統書畫對筆墨意趣的強調,乃至美學與哲學思想上的統一,也因此這個展覽被命名為“筆底春風”。
展覽分為書法與繪畫兩大部分,共計83組展品,其中書法展品26組,繪畫展品57組。書法展品早至商代的甲骨文,晚至清代的名家作品,繪畫為宋、元、明、清的作品。書法與繪畫展品皆按時代先后排列。書法部分被安排在繪畫之前,這是因為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古老的繪畫。
我國自古有“書畫同源”之說。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笨梢娢覀儩h字的早期形式“甲骨文”,本身就是一種圖畫文字。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都透露出濃郁的繪畫氣息。
因此這個部分我們首先選擇了兩件殷商時期的甲骨并附以一件民國甲骨文書法作品作為展示。通過這兩片甲骨可以看到甲骨的正面和反面,展示了甲骨文的早期用途:占卜、記事。這兩片甲骨,一片展示的是鉆鑿的圓窩,一片展示的是燒出的裂紋以及刻于其上的卜辭。通過文物實物直觀表現出早期文字的稚拙與象形寫實之意。
在書、畫分流,各自形成獨立的藝術門類之后,這曾經同源同體的姊妹藝術之間仍然有著發(fā)展上的內在血緣關系,有著意態(tài)、氣韻、意趣、用筆等方面的共同點。通過東漢《巴郡朐忍令景云神道碑》、漢代木牘、東晉《枳楊府君碑》《爨寶子碑》、隋唐敦煌寫經、顏真卿《爭座位帖》鉤摹本、宋元碑拓直至明清名家手跡等藏品,展示了中國書法的演變過程,篆隸真行草,從稚拙古樸到飄逸瀟灑,如何在各個時代各領風騷,通過碑板、古鉤摹本、墨跡、圖片相結合的方式,同時輔以知識點的延伸閱讀,展覽力圖架構一個立體的古代書法演變歷史。
例如東漢《巴郡朐忍令景云神道碑》,采取的就是實物圖片加拓片圖片展示方式。該碑的實物即藏于我館“壯麗三峽”展廳。此件文物2004年出土于重慶云陽縣,是重慶三峽庫區(qū)首次發(fā)現的漢碑。碑刻于熹平二年(173),制作精美。碑側飾青龍、白虎的浮雕。碑額暈線旁亦有三幅浮雕,左側為一朱雀,右側為一兔首人身形象,這“金烏”“玉兔”象征著日、夜;正中為一婦人立于半開門后,意思是“盼歸”。碑文隸書,共13行367字,四周環(huán)以陰刻的流云、飛鳥。該碑字體是隸書,文字工整遒勁,相隔千余年卻仍舊保存完好,是三峽庫區(qū)難得的漢代碑刻,頗具考古、書法價值。碑的上部有“穿”(即圓孔),保留了早期漢碑的形式。通過此碑展示了漢代隸書的標準面貌。
敦煌寫經是中國古文獻中的瑰寶,展覽展出的兩件敦煌寫經,分別出自隋代與唐代,抄寫的分別是《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一》和《妙法蓮華經》方便品,體現了楷書這一書體在隋唐之間的變化。其中唐代《妙法蓮花經》卷為初唐宮廷寫經。細觀此卷,行與行之間,都有清晰的烏絲欄(這也是寫經的共同形制),抄經在烏絲欄之內,整體上干凈利落,十分可愛,而每一個字的布篇也多在四方塊之內,這是唐寫經書法齊整劃一的重要表現。但細觀每一個字,規(guī)整之中又極富變化。特別是突出橫畫、捺畫等筆,在字形中間部位的橫畫,多破鋒直入,類同尖刀,收筆時稍事停頓,即作回鋒,給人以迅疾、暢快之感。
而通過顏真卿《爭座位帖》鉤摹本,不僅使我們得以管窺顏氏經典行草書的瀟灑,也向觀眾科普了“鉤摹本”這一古代的書畫復制方式。
此次展出的館藏王寵行書《白雀帖》也是書法史上著名的法書名帖,為王寵臨終絕筆。王寵是文徴明弟子,明代書壇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書學晉、唐,書風樸拙、疏秀,與文征明、祝允明并稱“吳中三家”,人稱文徵明之后“當以王雅宜為第一”。此卷講述王寵養(yǎng)病于白雀寺,訪友人王元肅于虞山不遇而返,元肅歸家后乘舟追及之,王寵遂作此歌為贈。全卷長達739厘米,縱32厘米,書法為大字行書,一氣呵成,飄逸、奔放、儒雅,是其去世前十天的“絕筆”之作。王寵的“長篇大作”國內僅此一件。卷后有明代著名學者、書法家王世貞、周天球的題跋,與王寵書法相映生輝。書法之外,我們還能欣賞到王寵詩作的“高古”之美。
書法部分展出的董其昌草書《壽高孩之詩卷》除了因為董其昌是明清以來影響最大的一代名書畫家之外,更是因為這件藏品本身極有故事,與重慶也淵源頗深。董其昌的書法廣泛臨學古人,融合變化,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而自成一體。筆畫圓勁秀逸,平淡古樸。在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分行布局,疏朗勻稱,人稱“疏可跑馬,密不透風”。此件作品是董其昌寫給明代名臣高出(字孩之)賀壽之作。卷末有清代重慶涪陵書畫家石彥恬題跋,從這段題跋我們得知此卷曾是重慶涪陵另外一位名人周煌收藏。周煌為清代重慶府涪州(今重慶市涪陵區(qū))人。任工部、兵部尚書,皇太子總師傅,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職。
龔晴皋行書《七言聯》,是重慶歷史上最著名的書畫家龔晴皋作品。他以詩、書、畫名于世,以至在重慶和四川民間一度流行“家無晴皋畫,必是俗人家”之說。《巴縣志》稱他為“縣三百年來極高逸文藝之譽者”。嘉慶十七年(1812),龔有融任山西崞縣(今原平縣)知縣。因得罪了上司,調山西石樓縣知縣,不就,以老病辭,回到家鄉(xiāng)巴縣的華巖寺一帶,以詩書自娛。這幅對聯用筆豪放,奇氣縱橫,是龔晴皋的代表佳作。
[明]周天球 行書詩軸94cm×27cm 紙本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釋文:山樓靄靄復蒼蒼,萬壑千崖入混茫。忽訝二儀還太極,何來一炁掩神光。玄都豈是迷途隔,真宰應將圣境藏。只尺齋宮歸不得,即拼身老白云鄉(xiāng)。折阪千盤到上頭,憑高下見白云浮。珠泉不斷晴疑雨,玉洞長陰夏亦秋。削壁一門通碧漢,奇峰五老列丹丘。泠然便有乘風意,仙跡微茫未易求。萬歷庚辰夏日寫于新安太沖館。周天球。鈐?。喝河裆饺耍ò祝?周氏公瑕(白)
“書畫同源”作為術語,源出明代何良俊的《四友齋書論》。但早在元代趙孟頫就在他的《秀石疏林圖》題跋中寫道:“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是有人能會此,當知書畫本來同?!碧拼院蟆皶嬐础备鼈戎赜谝馊づc筆法的表現上,將書法的筆墨意趣應用于繪畫之中,無怪乎鄭板橋也說:“要知畫法通書法,蘭竹如同草隸然?!?/p>
宋代繪畫受到宋代理學“格物致知”“理一分殊”理論的影響,使得兩宋畫家們特別注重師法自然(當時稱為“寫生”),繪畫具有重理法、重質趣、重寫實的時代特征。特別是山水畫方面,截然不同于早期山水畫的“水不容泛”“人大于山”,而是以可觀可行可游可居為標準。南宋時期的水墨山水畫,單純鮮明,簡練剛勁,以劉松年、李唐、馬遠、夏圭“南宋四家”為代表。馬遠之子馬麟也是此期間的畫壇大家,這里展出的南宋《雜景院畫冊》中,就有馬麟的作品。此冊共計8開,由馬麟、許迪、林椿、李從訓、韓祐、李瑛、陳居中七位宮廷畫家繪制,內容涵蓋花鳥、人物、庭院小景。該冊著錄于清代方濬頤《夢園書畫錄》。圖冊中5幅作品上有宋寧宗楊皇后(人稱“楊妹子”)的題字“上兄永陽郡王”字樣,字上鈐“癸酉貴妾楊姓之章”篆文朱文長條印,所鈐“御府圖書”印表明該冊曾為南宋宮廷收藏。題字中的“永陽郡王”為楊皇后之兄楊次山 。此冊小巧精致,色彩鮮麗,氣息高雅,沿襲了北宋院畫工筆寫實的傳統,而視角卻由表現全景轉向深入發(fā)掘、細膩表現較平凡的角落及近景中所蘊藏的美的變化。其中林椿所作折枝花一幅,更是角度細微,構圖精巧。這種對特定氣氛、意境和瞬間情態(tài)的捕捉,構思的巧密和風格的優(yōu)美正是南宋院畫的主要成就和典型特征。這種精巧柔媚的氣息,與徽宗的瘦金體書是一脈相承的。
[清]傅山 草書王維詩軸187cm×52cm 綾本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釋文: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清老詞宗,傅山。鈐印:傅山之?。ò祝?/p>
繪畫部分也有一件國內僅見的展品,這就是明代朱約佶《采藥仙人圖軸》。朱約佶是第三代靖江莊簡王朱佐敬重孫,居廣西桂林。生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92歲時尚健在。得僧古光之傳,長于釋道之學,以修煉為事。精于繪事,尤善人物,為吳偉江夏派傳人。工書法,善詩文。著有《觀化集》。今存朱約佶傳世書法作品僅一件,即《楷書致謝云門札》(《辱愛帖》),藏故宮博物院。傳世繪畫作品僅兩件,一幅南京博物院所藏《屈原像》,另一幅就是《采藥仙人圖》。圖繪采藥仙人一手持杖,杖上掛三桃,一手提籃,籃內為所采之藥。足穿草履,發(fā)髻一束,雙耳垂肩,胡髯飄逸,開懷坦胸,神色深邃。此圖人物面部、須髯、衣褶用筆柔中見剛,與《屈原像》用筆粗獷、勁健、方折明顯有異,可證朱約佶60歲后畫風有所改變?!恫伤幭扇藞D》題詩未收入《觀化集》,故其創(chuàng)作年代在《屈原像》之后。此圖實為朱約佶自畫像,是目前國內僅見的可以證明朱約佶為“以修煉為事者”的繪畫作品。
明代林良《魚鳥清緣圖軸》是最能直觀體現“書畫同源”的作品之一。史料曾記載林良與另一名明代院畫家呂紀并稱“林良呂紀,天下無比”。他因善畫而被薦入宮廷,曾任錦衣衛(wèi)指揮、鎮(zhèn)撫,值仁智殿。他既能作工筆重彩,又能作放筆水墨。其師承南宋放縱簡括一路,作水墨粗筆寫意在當時的院畫之中獨樹一幟?!遏~鳥清緣圖》經清代揚州畫派大家高鳳翰鑒定為林良作品并在畫心右側記其事,并題圖名“魚鳥清緣”。作品純以水墨寫意,卻活潑生動,鳥叫聲、水流聲宛然在耳。以墨色的濃淡表現出禽鳥羽毛的華彩,率意點染,卻又層次分明。用筆方面較之明代初期工細院體則體現的是粗筆水墨的豪放挺拔。尤其是在枝葉的體現上,有如草書的筆法,運筆迅捷沉穩(wěn),氣韻流轉。有鮮明的林良作品特點,是明代院畫作品中水墨粗筆寫意一派。
有清一代,受董其昌畫論影響,畫家由寫實寫生轉為對筆墨意趣的追求,“不求形似”。這種風潮使得繪畫,特別是文人畫成了筆墨的載體,書畫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了。清王原祁《扁舟圖卷》就是其中的代表。王原祁為婁東派創(chuàng)始人,為王時敏孫,幼年即得王時敏指點臨習古畫,秉承家學,畫法風格以仿黃公望為主,喜用干筆積墨法,層層皴擦,積淡為濃,使畫面融和厚重,元氣淋漓。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的繪畫理論,對后世影響極大。館藏《扁舟圖》為作者67歲(1709)時為其畫院同儕山水名家馬昂(1655—?)所作。以細致的筆墨和赭石、石綠間用的設色描繪了山石、樹木、漁村以及停泊在蘆花叢中的孤舟,表現了一種閑適的退隱生活。畫面布局平遠開闊,筆法益加蒼勁拙樸。是其轉向“熟而后生”期間的精品。畫心左下有清代大收藏家畢瀧的“畢瀧鑒定”朱文印。拖尾有題跋三十七段。
繪畫部分最為生動有趣的圖當屬清代謝彬《村斗圖》。它屬人物畫中的風俗畫科。此畫科盛行于兩宋時期,至明清時則遽然衰落,傳世者益稀。此圖作于康熙十七年(1678),作者用筆簡練精到,寥寥幾筆則人物形象意態(tài)具焉。圖繪兩家隔水相望,雞犬相聞,因故斗毆。山石皆淡墨勾皴,焦墨點苔,樹法精巧。場景生動,面目傳神,取材新穎趣致。展卷細讀:畫面前景正中小橋之上,一老叟扶杖而立做勸架之狀,一年少者兩手攤開作攔阻狀。橋西一男子赤裸上身指臂向前作前撲欲搏狀,一人當胸抱而阻之。赤膊男子身后兩婦人,一婦懷抱幼子,均隨赤膊者指向橋東做詈罵狀。最妙處橋西右下尚有一犬,狺狺而吠,似在為主人助威。而橋東近橋處,亦有一赤膊男子摩拳擦掌往橋西而去,旁有兩人將其攔腰抱住。此三人后,又有一老嫗扶杖指向橋西與橋西的男子婦人隔水對指,相映成趣。老嫗旁有一年輕婦人攙扶做勸慰狀,更有及膝小兒拉扯婦人裙角作嗷嗷狀。橋東山石之后又有村人眾,圍觀指點,妙趣橫生。一時之間,只覺亂罵聲、勸架聲、犬吠聲、兒啼聲,聲聲入耳,溢于紙面。這是一件絕好的民俗風情圖畫,也是一件生動形象相當“接地氣”的作品。
(作者單位: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責任編輯:歐陽逸川 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