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8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完成了一次偉大的戰(zhàn)略轉移和精神遠征——長征。長征是戰(zhàn)爭史上的奇跡,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工農紅軍譜寫的壯麗史詩。歲月荏苒,烽火硝煙早已散去,我們對長征的記憶卻歷久彌新。長征途中,紅軍在全國十四省留下大量宣傳標語。從宣傳標語內容、形式和功能的演變,我們可以管見黨和紅軍在艱苦卓絕的歲月中砥礪前行,逐漸成長、成熟的發(fā)展軌跡。
一、標語內容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緊密結合
在長征開始之初,黨和紅軍就特別重視行軍中的宣傳工作,經(jīng)常利用標語對黨和紅軍的政策進行宣傳。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主辦的報紙——《紅星報》即強調指出:“不要忽視這一工作對于爭取群眾、瓦解白軍的重要意義”。但是,受當時黨內“左”傾思想的影響,宣傳工作中僵化教條的印記較為明顯。這一時期的標語多以“只有蘇維埃才能救中國”等基本口號為主,既不利于群眾理解,亦難以反映群眾呼聲。針對這一情況,1934年11月,《紅星報》即以《關于目前地方居民中的工作》為題,批評了在標語書寫中只寫基本口號,而沒有寫出群眾迫切要求的現(xiàn)象。該文明確指出:把群眾的迫切要求寫成標語,“對于發(fā)動群眾斗爭有極大的影響。”[1]
在長征過程中,黨成功地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tǒng)治,重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此過程中,黨和紅軍的宣傳工作也逐步改變了之前的教條主義錯誤,開始更多地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與群眾的迫切要求相結合。此后,宣傳標語的內容開始更多地體現(xiàn)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并以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書寫,以求通過簡潔、明快、醒目的標語,宣傳黨和紅軍的政策、思想、方針、路線。標語內容越來越切近群眾,切合當時當?shù)氐膶嶋H情況,并有更強的針對性。例如,針對李宗仁、白崇禧使用金庫券吸取民間資金,強迫群眾修炮樓和馬路,黨和紅軍提出了“反對李宗仁白崇禧吸取民間現(xiàn)金”“不替李白軍閥修炮樓修馬路”等標語。這些標語反映了當?shù)厝罕姷钠惹幸?,使黨和紅軍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擁護。
遵義會議時期及以后,標語的地方特色和口語化更加凸顯,逐漸融入了方言、民謠等極具中國特色和風格的元素,例如,“不當王家烈的餓肚兵”“紅軍到,干人笑,紳糧叫。白軍到,干人叫,紳糧笑。要使干人天天笑,白軍不到紅軍到,要使紳糧天天叫,白軍弟兄拖槍炮。拖了槍炮回頭跑,打倒軍閥妙妙妙?!边@些口語化、方言化的標語不僅朗朗上口而且更貼近當?shù)厝罕?,也更貼近中國革命具體實踐,對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發(fā)展壯大紅軍和反對敵人都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教育作用。
二、標語形式靈活多樣
長征之前和長征開始之初,宣傳標語大多先寫在紙上,后張貼于墻上,其形式較為單一。長征途中,物資極度匱乏,缺紙少墨的情況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這種形勢下,紅軍并沒有放棄對群眾的宣傳教育工作。他們因地制宜,根據(jù)條件許可和宣傳對象不同,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利用現(xiàn)有材料制作了許多極為特殊的標語。例如,用墨汁、石炭、鍋底灰、木炭、朱砂、紅土、黃土、白堊土等,將標語涂在沿途村鎮(zhèn)的墻壁、門柱上;他們將標語寫在竹葉、樹葉上,是為“葉報”;或是將標語寫在木板、竹片上,使其在大河上隨波逐流,漂到宣傳地點,是為“水電報”;在森林地帶,紅軍則把標語刻在樹上,是為“樹標”;在牧區(qū)草地,紅軍甚至用石塊堆砌成巨幅標語。
除了上述形式外,針對普通標語容易被風吹雨刷、被敵人涂抹破壞的問題,紅軍還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了石刻標語的形式。紅四軍即組建了20多人的鏨字隊,專門負責石刻標語的鏨刻工作。長征中,紅四軍的戰(zhàn)士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在天然巖石、房屋階條、牌坊、石碑上刻下共計1.5萬余條紅軍標語。在他們所刻的標語中,以“赤化全川”石刻最為著名。這一標語位于四川省通江縣沙溪鎮(zhèn)紅云巖上。標語高5.5米、寬4.7米,字間距7.1米,筆畫深達0.35米,能夠躺臥下一人,被譽為“石刻標語之王”[2]。石刻標語是黨和紅軍思想宣傳工作的一大創(chuàng)舉,更是紅軍長征中宣傳工作發(fā)展的歷史見證。
三、標語功能緊密配合中國革命形勢的發(fā)展
在長征開始之初,受黨內“左”傾教條主義影響,廣大官兵和群眾在思想上對長征認識不深,對黨的政策和主張也不甚了解。針對這一情況,黨和紅軍制作了“打倒國民黨”“農民實行土地革命”“發(fā)揚攻擊精神,突破敵人封鎖線,堅決實行反攻”“烏江雖險,又怎樣能擋住紅軍飛渡”“到遵義過年去”等標語。其主要功能是宣傳鼓動,即宣傳黨的政策主張、發(fā)動群眾斗爭和鼓舞行軍士氣。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這次會議是在與共產(chǎn)國際中斷聯(lián)系的情況下召開的。它初步改變了黨對共產(chǎn)國際的依賴,使黨開始擺脫“左”傾教條主義的束縛,標志著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此后,紅軍在軍事上一改長征初期被動挨打的局面,開展了一系列行動。在此之后,標語的功能也開始緊密配合軍事戰(zhàn)略需要。例如,紅一方面軍四渡赤水后,主力部隊沿途張貼“拿下貴陽,活捉蔣介石”的標語,實際上是為了完成調出滇軍的戰(zhàn)略部署,蔣介石果然中計,即令云南軍閥龍云火速增援貴陽。當各路敵軍向貴陽以東開進時,紅軍卻以每天120里的速度向敵人兵力空虛的云南疾進,在昆明附近虛晃一槍,轉而向西北方向疾行,巧渡金沙江。至此,中央紅軍擺脫優(yōu)勢敵軍的圍追堵截,粉碎蔣介石圍殲紅軍于川、黔、滇邊境的計劃,取得了戰(zhàn)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3]
對民族大義的深刻認識,對革命對象、革命形勢的準確判斷,使黨和紅軍逐漸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抗日救國、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上。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瓦窯堡會議之后,抗日標語越來越占據(jù)重要地位。例如,陜西省吳起鎮(zhèn)存留的標語“北上抗日,收復失地”和甘肅省禮縣羅壩鄉(xiāng)的標語“不愿當亡國奴的民眾自動起來成立抗日革命委員會”的標語等。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長征勝利結束,長征標語卻一直存留在群眾心中。群眾編歌謠唱到:“紅軍走了留哪樣?留下標語指方向;紅軍走了留哪樣?留下話兒暖心腸!”經(jīng)過歲月的洗禮,除了石刻標語外,文中提及的其他標語大部分都已經(jīng)湮滅在歷史長河中。但是這些或留存至今或留在人們記憶中的標語,都已經(jīng)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和紅軍長征中宣傳工作的一道亮麗風景,成為中國革命發(fā)展的特殊記憶。
長征中這些具有特殊歷史與現(xiàn)實意義的標語,是黨和紅軍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在復雜艱苦的革命環(huán)境中堅持宣傳工作的歷史見證,體現(xiàn)了黨和紅軍對宣傳工作的重視,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及紅軍在宣傳工作中的靈活性和策略性的增強。標語的演變和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黨和紅軍在長征途中逐漸成長、成熟的發(fā)展軌跡。在長征勝利結束80年后的今天,重溫歷史,汲取力量。我們發(fā)現(xiàn),長征從未遠去!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為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正闊步前行在新的長征路上!
*本文得到“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編號:2015XJ020
注釋及參考文獻:
[1]閔廷均,顏永強.紅軍長征在遵義時的標語探析[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0,12(6): 73.
[2]李安葆.長征標語漫議[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4(4):89.
[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第1卷(1921-1949)上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389.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