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詩自白話詩以來先后出現過多種命名,其中人們最常見的有白話詩、自由詩、現代詩等名稱,白話詩是作為草創(chuàng)期新詩的特別指稱,自由詩從形式上對詩體進行了解放,而現代詩則從精神上對新詩進行了重新定義。
[關鍵詞]新詩;命名方式;內涵;辨析
自1917年2月胡適在《新青年》上發(fā)表《白話詩八首》起,中國新詩已走過了近百年的歷程。新詩作為專門指代自五四以來“新”詩歌的名稱,已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但在現實詩歌書寫中,新詩仍存在著命名的不一致和互相交錯的現象,如白話詩、語體詩、白話新詩、新詩、自由詩、現代詩、現代漢詩甚至西洋詩、共和詩、民主詩等。新詩名稱的多樣化,給讀者帶來了閱讀和理解的不便,同時也影響了新詩的傳播和發(fā)展。為了理清白話詩、自由詩和現代詩等新詩名稱之間的關聯(lián)和內涵,對新詩的一些基本名稱的形成過程進行梳理和闡釋是十分必要的。
一、白話詩:草創(chuàng)期新詩的特別指稱
19世紀20年代中期,隨著白話文運動的深入開展,“文學革命”的風潮一浪高過一浪,胡適認識到新文學必須以白話為“工具”,徹底擺脫與傳統(tǒng)文言的關系,才能成就真正的白話文學。他開始“嘗試”用白話作詩,以實現“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主張,經過近兩年的實驗,1917年2月,他首次在《新青年》上發(fā)表了自己“嘗試”的白話詩歌作品,并命名為《白話詩八首》。從此“白話詩”作為一種新的詩名一舉成名,并得到了廣泛支持,朱經農、任鴻雋、錢玄同等詩人也開始使用“白話詩”這一名稱,“白話詩”成了新詩最早的名稱。
作為最早的新詩名稱,白話詩與文學語言的革新息息相關。胡適將用白話寫成的詩歌命名為“白話詩”,主要為了打破沿襲千年的文言傳統(tǒng),將詩歌語言進行徹底刷新,讓“活”的白話代替“死”的文言,達到詩歌革命解放語言的目的。白話詩重在白話,胡適在《白話文學史》一書中認為,白話就是“說白”的“白”“清白”的“白”和“明白”的“白”,話怎么說詩就怎么寫,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文言,從而實現“作詩如作文”的主張,凸顯其新的語體特征。
正因如此,白話詩命名的局限性也隨之顯露,其只注重白話而不注重詩的“非詩化”傾向日益明顯,開始與胡適倡導的“白話詩”理念相悖,并不能實現胡適“詩體大解放”的詩學主張。基于此,在“白話詩”取得成功的基礎上,胡適開始總結、反思“白話詩”創(chuàng)作。當時的外國詩歌運動正開展得如火如茶,尤其是美國的“新詩運動”所持主張跟胡適的詩歌觀點很相近,“白話詩”改名為“新詩”已成為發(fā)展的必然。這一改變很快就在胡適《談新詩》一文得到實現,“白話詩”應重新命名為“新詩”,胡適認為新詩“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詩體,并且推翻詞調曲譜的種種束縛;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有什么題目,做什么詩;詩該怎么做,就怎么做。,.p]與“白話詩”相比,“新詩”的內涵和外延都更為寬泛,還體現出了明顯的時代特征,“新詩”取代了“白話詩”,成為胡適所倡導的白話詩歌的專有名詞。從“白話詩”到“新詩”的名稱改變,也體現出了胡適文學進化論的觀點。
在此期間,新詩還出現了“語體詩”和“白話新詩”的名稱,這兩個名稱反映了當時新詩命名的含混和新詩草創(chuàng)期命名的艱難?!罢Z體詩”主要是由當時新詩的反對者們提出來的,用以指稱用白話口語等創(chuàng)作的詩歌,以指稱白話詩語言的貧乏和粗淺,帶有貶義色彩。“白話新詩”則是胡適未廓清“白話詩”和“新詩”這兩個概念之時,將之糅合在一起的結果,表明胡適當時在對新詩命名時的艱難處境。
二、自由詩:新詩文體成立的標志
“新詩”名稱的確立,并未實現“詩體大解放”目標,直到胡適翻譯了美國詩人蒂斯代爾的《關不住了》?!蛾P不住了》以流暢的白話語言、自由的詩體形式,使“新詩”完全脫離了古詩的“舊語言”和“舊形式”的束縛,將新詩徹底解放出來,被公認為是中國新詩自由時代到來的標志,成為新詩成立的新紀兀。
新詩自成立以來雖然在語言和形式方面都取得了合法的“自由”身份,但詩體建設并不成功?!白杂稍姟弊鳛樽非髸r代精神的詩歌樣式,與外來文學思潮密不可分。五四“新詩革命”前后,從外國詩歌中吸取營養(yǎng),成為新詩創(chuàng)作者們的普遍選擇,外國詩歌成了新詩的重要精神資源?;萏芈淖杂稍姾陀⒚酪庀笈傻淖杂稍娺\動,對中國早期“自由詩”的產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其命名受其影響。早在1917年,詩人、劇作家田漢將《平民詩人惠特曼百年祭》一文介紹到中國,接著郭沫若將惠特曼的自由詩翻譯到中國,“自由詩”的概念開始逐漸融入中國新詩創(chuàng)作。到了1930年代,林庚發(fā)表了《詩與自由詩》一文,首次將自由詩作為新詩的新名字提出,成為新詩的又一命名指稱。林庚在文中還強調“詩(舊詩)與自由詩的不同,與其說是形式上的不同,不如說那形式是因其不同的內容而決定的?!苯又T文炳從胡適的“作詩如作文”理念出發(fā),認為新詩應該是自由詩,“自由”是詩歌“新”與“舊”的最根本區(qū)別。林庚和馮文炳的自由詩觀點表明,自由詩是在新詩內部和外部的共力作用下產生的,新詩開始從注重語言發(fā)展到語言和內容兼顧,將新詩的外在形式和內在本質均與傳統(tǒng)的舊詩區(qū)別開來,“于是以自由詩為代表的新詩取代舊詩,獲得了社會的承認,為文學史揭開了新的一頁。”由此可見,自由詩是中國新詩不斷建設的結果,不僅體現在對時代精神的反映上,也表現在對外來詩潮的接受和消化上。
自由詩在詩體建設上取得突破的同時,其無拘無束的狀態(tài)反過來對其發(fā)展也造成了困擾。面對自由詩的“自由無度”,聞一多等人提出了格律體新詩的主張,對自由詩的過度自由進行了矯正,格律體新詩成為新詩一度繁榮的詩歌體裁。格律體新詩通過不斷發(fā)展和演變,在新時期曾以新格律詩和現代格律詩的命名出現。
三、現代詩:新詩走向成熟的必然追求
關于現代詩,臺灣著名詩人紀弦有過較為詳細的界定,他將現代詩分為廣義和狹義。他認為廣義的“現代詩”涵蓋的范圍廣,只要是現代人寫的詩均可稱“現代詩”。他對狹義的“現代詩”卻有著非常明確和嚴格的標準。他認為“嚴格的正確意味上的現代詩,卻是專指‘現代主義的詩而言”。也就是“現代主義者”所寫的具有“現代”意義的詩才能稱之為“現代詩”。目前詩界大多數人所接受的現代詩概念屬于狹義的范疇。
最早的現代詩命名與1932年施蟄存創(chuàng)辦的《現代》雜志有關,當時《現代》上發(fā)表了一大批提倡“純詩”理念的詩歌作品,這些作品因藝術風格和審美內涵有較多相似,具有明顯的“現代”意識,被評論家統(tǒng)稱為“現代派”。1933年施蟄存在《現代》第4卷1期上發(fā)表了《又關于本刊中的詩》一文,他明確提出了“現代詩”名稱,“《現代》中的詩是詩,而且是純然的現代詩。它們是現代人在現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現代的情緒,用現代的詞藻排列成的現代的詩形?!笔┫U存明確了現代詩是“純然”的“詩”,同時還著重強調“現代”一詞,強調現代人的現代生活和現代情緒,詩歌的外在形式也必須現代。
這種“現代”追求,與時代緊密相連,同時也受到了中國文學追求現代化的影響.具有明顯的先鋒意識.表現了詩人受現代文明的沖擊所產生的一種復雜心緒和生活情感。以戴望舒為代表的一大批現代派詩人,他們在現代詩的寫作中,通過意象的對接和轉換,將中國傳統(tǒng)詩歌藝術與西方現代詩歌藝木自覺而巧妙地融合,為30年代中國新詩的成熟作出了貢獻?,F代詩派作為一個詩歌流派受到人們的關注,現代詩成為該流派詩歌的特別指稱。但在當時其命名并未擴大到后來現代詩的指稱范圍?,F代詩創(chuàng)作因抗戰(zhàn)而止,直到1950年代紀弦在臺灣創(chuàng)辦《現代詩》期刊,現代詩的傳統(tǒng)才得以承續(xù)。紀弦等人通過縱的繼承和橫的移植后,現代詩的內涵和外延均得到拓展。80年代以后,現代詩在大陸開始復興,以朦朧詩為代表的各種新詩潮大量涌現,現代詩出現了多元的探索熱潮。朦朧詩人對現代人性意識的自我表達,第三代詩人深入內心的個性化書寫以及新時期詩人的多元寫作都體現了現代詩的多元內涵。
現代詩作為一個時序概念和狹義的詩學名詞,有研究者認為其內涵仍顯含混和模糊,在對近百年中國新詩的本體進行反思后,提出了“現代漢詩”的命名,認為“現代漢詩”是一種獨特的有別于傳統(tǒng)古典詩歌的新文學型態(tài),它不僅“反思白話詩運動、新詩運動的成就與局限”,還是“從自發(fā)走向自覺的詩歌建構活動?!苊鈱F代詩等同與現代主義詩歌的習慣所指?!?/p>
除了以上的相關命名外,新詩還有過西洋詩、共和詩、民主詩等命名,不過這些命名并不常用。西洋詩其實就是外國詩,主要指早期新詩的西化現象,意指新詩是從西方學來的。而共和詩和民主詩則是重在強調新詩產生于帝制結束、共和草創(chuàng)之后,是呼喚民主共和的時代之詩,有牽強附會之嫌。從以上對新詩的命名和其內涵的辨析中可以看出,新詩的命名與新詩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跟當時的詩學追求密切相關。新詩命名的不斷變化,體現了新詩持續(xù)演進和不斷完善的自我建構過程,不同的命名代表了新詩的不同理想追求,反映出新詩與時俱進的詩美特征。
[參考文獻]
[1]胡適.胡適文存(一集)[M].合肥:黃山書社,1996:126-127.
[2]林庚.詩與自由詩[J].現代,1934,6(1).
[3]張大明,陳學超,李葆琰.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史(上冊)[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5:314.
[4]紀弦.現代詩創(chuàng)作與欣賞[A].洛夫等編.中國現代詩論選[M].高雄:大業(yè)書店,1969:232.
[5]施蟄存.又關于本刊中的詩[J].現代,1933,4(1).
[6]王光明.中國新詩的本體反思[J].中國社會科學,1998(4).
(收稿日期:2015-12-07)
[作者簡介]姚洪偉(1980-),男,苗族,重慶彭水人,碩士,四川醫(yī)科大學校報編輯部副主任,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中國現代詩學研究。